1823年,31岁的德国青年艾克曼见到了自己所仰慕的文学巨擘歌德,此时,歌德已经74岁,正步入人生的旅程。随后的九年对于两人而言是一段相互成就的岁月:大师将自己的人生经验倾囊相授,指点年轻人提升文学修养与精神境界;年轻人则全力辅助大师工作,同时观察入微,默默记下大师的人生行迹与闪耀智慧光芒的思想言谈。正是借助艾克曼的记录,我们得以看到另一个歌德,立体而生动,深刻而有趣。 本书为全译本,完整收入原著三卷325篇文字,及两篇首版序言和艾克曼长篇自序。
20世纪中期以来,西方诗歌史上一个突出的特点是:诗歌大量以声音、表演、跨媒介合作等形式呈现,突破了以文本为核心的传统诗歌体制。这既是当代多媒体技术条件下诗歌沿先锋、实验路径的变革,又是诗歌古已有之的“活动基因”的释放。纽约派诗人正是这场诗歌转型中的先锋代表。 《论活动诗歌:20世纪中期纽约派诗歌研究》以其诗歌朗读、诗歌-剧场、诗-画、诗歌-电影、诗歌-音乐合作等为考察对象,在研究过程中提出“活动诗歌”概念,并对纽约派活动诗歌的复杂谱系、艺术形式、美学特点、时空特征、存档机制、审美范式等范畴进行全面考察,从而揭示出后术时代诗歌变革的渊源和流向。
以被称为“尾张幕府时代”的中世纪日本为小说背景,虽是虚构的时代,但历史和文化和江户时代相似。主人公是不用刀的剑术流派——虚刀流的第七代家主鑢七花和幕府将军家的奇策士咎儿。两个人的命运神秘地交织在一起,踏上了追寻传说中的刀匠四季崎记纪打造的十二把把变体刀的冒险之旅。
《世界美如斯》是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捷克国民诗人雅罗斯拉夫 赛弗尔特晚年撰写的散文体回忆录。 诗人通过一则则故事缅怀着他一生中遇到的人和事。从次世界大战到祖国剧变,诗人讲述了重大历史事件中的私人记忆,回忆着60多年来与捷克诗人、作家、批评家、艺术家和记者的交往细节,记录了半个多世纪来捷克文化界的变迁。同时,他也坦率地剖析了自己的艺术观点和创作倾向,展现了自己走过的创作道路。 在历经坎坷的一生后,晚年的他依然着迷于世间众美。回首往事,他说,“剩下的唯有回忆。还有微笑!”
《罪与罚》是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代表作,其译本几乎满布全世界。全书记录了一个杀人的凶手,并不是因妒忌、报仇、谋财而杀人,却出于悲愤而杀人。后来经过种种的恐怖心理,那个凶手终于自首,没有贻害他人。在本书中充满着浓厚的人道的色彩、恐怖的心理和高超的思想。他是为被人不齿的、被损害、被侮辱的人代言。陀氏更发现,这些人的行为虽极龌龊,而他们的灵魂却是纯洁的,故他的小说在字里行间都蕴藏伟大的爱的精神。有人评论陀氏和托尔斯泰殊途同归,无异左右手,做了俄国革命的前驱,这是很确当的。
几千年之后,人类离开地球,在宇宙中建立起庞大的帝国以及巨大的网络。机器人、智能系统、数据库成了人类生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星球之间靠凯奔列车连接。努恩家族统治着整个帝国,它需要不断平衡诸侯、财阀、军阀的利益关系。但真正的统治者是名叫“卫神”的智能系统,它们已经拥有了独立思想。 岑是街头小混混,以偷窃为生,和母亲、妹妹相依为命住在贫民窟。某天,名叫诺娃的机器女孩和神秘人雷文找上他,要他登上皇家列车盗取一个神秘宝盒。岑顺利蒙混过关,窃得宝盒,但众人以及帝国的命运由此发生转折。盒子里面装的是什么?雷文到底是谁?他为什么觊觎宝盒中的东西?卫神又是谁开发出来的? 星际冒险正式开启……
《西方文学经典:从古希腊到当代》以西方历史发展的分期和重要时间节点为参照,纵贯西方文学发展的希腊罗马时代、中世纪、文艺复兴、启蒙主义、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等重要历史阶段,选取具代表性的文学经典为主要内容体系,详细分析阐释文学经典的内在文化价值,强调“世界文学”的整体文学史观,注重文学文化史的描述方法,点面结合,重点突出,强化问题意识,运用新研究成果,吸收其他教材的编撰经验,形成别具一格的内容建构体系和适合教学实际的表述方式。
格雷厄姆 格林(Graham Greene),20 世纪最重要的英国作家之一,曾获21次诺贝尔文学奖提名却最终颗粒无收。 格林的五部国际政治小说《文静的美国人》《喜剧演员》《名誉领事》《哈瓦那特派员》《人性的因素》,其创作由“矛盾”经由“多元”走向“融合”的主题思路一以贯之,它们将视角落在不同国家的人民受到现代政治挤压和反抗的心理和行为上,从微观着眼,讨论了20 世纪后期政治意识形态碰撞、大国对抗、小国夹缝求生等状态下普通人的生活。本书着重讨论了五部国际政治小说的“信仰与怀疑”“希望与绝望”“忠诚与背叛”伦理美学问题,亦从“权力政治”“人权政治”“人本政治”三个维度解读了格林的政治批评。
《雪莱诗歌研究》从雪莱诗歌中的神话隐喻视角切入,对雪莱诗歌尤其是他的长诗和诗剧中与意识形态、权力、和暴力、君主制、共和制等相关的内容及其艺术特征进行了梳理、分析和讨论,并探讨神话在雪莱的诗歌里是如何作为一种艺术表现形式或手法来展示政治主题的。雪莱诗歌中神话的独特运用使得他的诗歌颇具革命性、战斗性和反叛精神,在与西方政治、哲学和社会思潮相呼应的同时呈现丰富多彩、跌宕起伏的艺术魅力。
本书对中国现当代文学在德语世界的传播与接受进行历史钩沉与形态剖析。中国现当代文学在德语世界的传播经历了冷战时期西德知识界于革命狂热中的政治异域化接受,以及东德知识界在政策迭绕下的功利性接受。20世纪90年代以后,两种传播路径逐渐汇入统一的德语文学机制,形成以政治化接受为基本框架的多元接受范式。德语世界的接受主体从本土知识分子的精神传统出发,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政治化接受始终伴随着对同一种范式的批判与矫正,在辩证性的反思中守望着其尊崇的文学精神。
伍尔夫用一部伟大的意识流力作《海浪》铭记布鲁姆斯伯里。凯恩斯始终相信布鲁姆斯伯里的魅力、智识、超凡脱俗和情真意切。福斯特声言布鲁姆斯伯里是英国文明中一次真正意义上的运动。布鲁姆斯伯里并非风月情事,亦非浅薄的风雅或刻薄的高慢。它是耀眼的才华和才华投射在友情、美与艺术上点亮的璀璨星空。它深邃、宏阔、历久弥新,仰望它,便能找到一种方向和力量,是思想,也是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