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庄》以孩子的视角,讲述了闽南小岛渔村几代人的奋斗、抗争的故事。闽南渔村的风土人情和时代变迁融入故事里。我们看到充满趣味的闽南民谣,看到极具闽南特色的节日饮食、生活习俗,生动的人间烟火在故事里升腾。 诗意的语言,对生命的感悟,对梦想的执着以及氤不散的乡愁,刻在骨肉间的故事,真情浸透,令人动容。
在川湘交界的茶峒附近,小溪白塔旁边,住着一户人家。独门独院里,只有爷爷老船夫和孙女翠翠两个人,还有一只颇通人性的黄狗 《边城》是沈从文的小说代表作,它以兼具抒情诗和小品文的优美笔触,描绘了湘西地区特有的风土人情;借船家少女翠翠的爱情悲剧,凸显出了人性的善良美好与心灵的澄澈纯净。《边城》独特的艺术魅力奠定了它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特殊地位。
《小鲍庄 当代沪浙乡土小说》是《百年乡愁:中国乡土小说经典大系》的第17卷。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农民进城、小县城人到省城、省城到北京上海等大城市,诸如此类的的现象层出不穷,突显了农村与城市之间的对比。王安忆、滕肖澜、朱文颖、李航育、张弦、张抗抗、艾伟等作家便以此为题材写下了许多带有沪浙地域色彩的乡土小说,他们作品所提供的城乡文明展示了城市化进程中农村和城市的独特面貌。
《为奴隶的母亲 左翼 乡土小说》是《百年乡愁:中国乡土小说经典大系》的第5卷。 左翼 乡土小说作家关注受到启蒙后农民的反抗,真实地叙写出了20世纪30年代革命动荡时,土地凋敝、农村苦难的中国乡土真实面貌。本卷收录了多位重量级 左翼 作家之作,包括柔石的《为奴隶的母亲》、萧军的《这是常有的事》、骆宾基的《乡亲 康天刚》、蒋牧良的《旱》等等。
《春桃 五四乡土小说》是《百年乡愁:中国乡土小说经典大系》的第4卷。20 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乡土文学获得迅速发展,本卷收录了叶圣陶、王统照、许地山、茅盾、杨振声等诸多名家各具特色的经典之作,为乡土小说提供了新叙述方法、新人物形象和新题材范畴,乡土小说的审美范畴和叙述风格有了新的拓展和探索。
《我的遥远的清平湾 当代京津冀乡土小说》是《百年乡愁:中国乡土小说经典大系》的第14卷。新时期以来,京津冀一带小说创作群体别具特色,他们既赓续了 京派 荷花淀派 等的小说创作风格,同时又呈现出了新的时代文化特色。本书精选了刘绍棠、史铁生、张洁、朱晓平、关仁山、贾大山、付秀莹、徐则臣、石一枫等人的作品9篇,既有对乡村质朴生活的描写,又有对农村现实矛盾冲突的反映。
本书辑入了沈从文短篇小说《八骏图》《柏子》《丈夫》《都市一妇人》等 13 篇佳作。其中《八骏图》是沈从文都市题材小说中的典范之作,描写了所谓绅士淑女们不乏高雅却琐碎做作的情欲表达,与《柏子》《丈夫》等水上人纯情痴爱的简单纯粹形成鲜明对比。 从文先生以尖锐的笔法讽刺了都市人的生存方式,寄托了其对故乡自然、健康的生存状态的认同和赞扬。
本书由《过江草》和《鱼变》两部分组成,《过江草》以奇奇耶耶(父亲)的病情发展为线索,串联起奇奇一家及其周边人物的命运。《鱼变》则是以《过江草》中薛堡堡女儿的视角,详细记录薛堡堡临终前后发生的事情。故事里的每个人不论境遇如何,都始终对生活抱以希望。在岁月更替和生命延续中,如过江草一样,展现出一种蓬勃的、生生不息的力量。 作者文笔优美,叙事张弛有度,极具感染力,点滴呈现出人与人之间情感的滋长,呈现出乡土的细腻和浪漫, 润物细无声 地表达了作者朴素的乡土情怀。
《白虎关》是作家雪漠 大漠三部曲 的*后一部,本次在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出版,属于再版,被归入 西部小说系列 ,是本系列的第三本小说。《白虎关》描绘了西部农村广阔的生活画面,表现了当代农村在社会大变革的过程中面临的许多困境和产生的阵痛,剖析西部人深层的文化心理,塑造了一批鲜活的形象,核心人物有兰兰、莹儿、月儿、猛子等,讲述他们在被命运裹挟时,身不由己却不甘屈服,不停地抗争,大部分人却挣不出命运,有人搭上了性命,有人有了信仰,在精神上超度了自我。《白虎关》对于生存磨难和生命力坚韧的写作,细节饱满,体验真切,结构致密,并能触及生死、永恒、人与自然等根本问题,闪耀着人类良知和尊严的辉光。
《竹林的故事 现代乡土抒情小说》是《百年乡愁:中国乡土小说经典大系》的第2卷。师陀、废名和沈从文的乡土小说是中国浪漫抒情乡土小说的代表。本卷选取了这三位作家的代表性乡土小说,用诗意化的笔触构建了一处处田园牧歌式的乡土乌托邦。于他们而言,乡土是师陀笔下静谧安逸的 果园城 ,是废名笔下充满自然气息的 竹林 ,也是沈从文魂牵梦绕的 湘西 ,更是承载了浓浓乡情的精神家园。
本书为《边城》(纪念版)之*修订升级版,精选沈从文*代表性的小说8篇,既包括经典作品《边城》,同时又选取了几个极能体现其创作水平与艺术风格的短篇。其中中篇小说《边城》讲述了发生在20世纪30年代川湘交界的边城小镇茶峒的纯美爱情故事。小说描绘了湘西地区特有的风土人情,以兼具抒情诗和小品文的优美笔触,展现出了世间至真、至善与至美的人性。
在辰河岸边的一个小镇吕家坪上, 新生活运动 无端搅扰了平静的乡民生活。老水手满满对未来满怀担忧,而小镇上橘园主人的女儿夭夭又心生向往。自然景 物的明朗,小女儿性情的天真纯粹以及牧歌谐趣的点染,为整个故事增加了生活的光亮。然而周遭社会的情形无常难测,给美丽的小镇带来了一丝惆怅,也给作者 和读者的心头蒙上了一层淡淡的愁绪。
《土地的儿子 解放区乡土小说》是《百年乡愁:中国乡土小说经典大系》的第8卷。本书主要收录了以解放区作家刘白羽《枪》为代表的一系列小说,将在战争中成长起来的农民形象塑造得栩栩如生,展现了抗日民众的战斗雄姿。这些有生命力的抗战农民形象也将会留在文学史上,成为乡土文学探索的新起点。也有像《我的两家房东》这样的小说,表现出解决区青年男女对自由生活的向往与追求,揭示出社会解放与人的解放之关系。
《一潭清水 当代山东乡土小说》是《百年乡愁:中国乡土小说经典大系》的第19卷。身处孔孟之乡的山东作家,诸多作品的创作呈现出明显的 道德理想主义 色彩。本卷收录了以王润滋、张炜、刘玉栋、王方晨、艾玛、东紫、常芳等名家之作,饱含着古老中国的文化密码、百年乡土中国的精神境遇,以及现代中国人多舛的苦难命运。
《满月儿 当代陕西乡土小说》是《百年乡愁:中国乡土小说经典大系》的第11卷。陕西是当代乡土文学创作重地。新时期以来的陕西文学更是中国当代文学不可绕过的一环。本卷收录了陈忠实、贾平凹、程海、高建群、杨争光、温亚军等名家之作,一部部经典的文学作品,创造了陕西文学乃至整个中国乡土文学的传奇与佳话。
《蜗牛在荆棘上 国统区乡土小说》是《百年乡愁:中国乡土小说经典大系》的第7卷。本卷收录的国统区乡土小说,包含姚雪垠、艾芜、沙汀、易巩、路翎等人的代表作品9篇,如《差半车麦秸》《饥饿的郭素娥》《兽道》等,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黑暗腐败与地方封建势力的猖獗,表达了对社会底层民众的同情。
《无边无际的早晨 当代中原乡土小说》是《百年乡愁:中国乡土小说经典大系》的第12卷。中原地带土地肥沃、人口众多,自古以来都是中国农耕所在地,其地域文化也最具中华文化内在特征。从这一意义而言,中原地带的乡土文学,背后展现出的审美特征和文化元素,也成为探究中华文化最重要的参照之一。新时期以来,中原地带就诞生了张一弓、周大新、李佩甫、刘庆邦等国内外享有盛誉的乡土作家。
《桔梗谣 当代东北乡土小说》是《百年乡愁:中国乡土小说经典大系》的第20卷。主要内容是东北乡土小说,包含迟子建、孙惠芳、王祥夫、老藤、金仁顺、孙春平等人的作品,有着当地的语言风格或者方言,书写了东北独特的地域文化,呈现了对人与时代的思考。
《受戒 当代江苏乡土小说》是《百年乡愁:中国乡土小说经典大系》的第18卷。本书收录了汪曾祺、苏童、高晓声等诸位作家的作品,其中苏童的《1934年的逃亡》《罂粟之家》占了较大篇幅,是揭示黑暗、刺痛人性的中篇小说,而汪曾祺的短篇,平淡又温馨。
《这方水土 当代中南西南乡土小说》是《百年乡愁:中国乡土小说经典大系》的第16卷。本卷收录的小说作品,既有粗犷的阳刚之气,又有纤细的阴柔之美,展现的是现代化大潮下的乡村景象、城镇化进程中的民工命运、城乡二元结构下的女性追求等问题。 何士光、向本贵、潘灵、张庆国、李司平、东西、朱山坡等作家笔下的乡村独具中南西南地区特色,充满原生态的乡土气息。
《山河多娇》是 小说眼 看中国 系列丛书之一,是一部以反映脱贫攻坚、乡村振兴为题材的中短篇小说集,收入窦红宇《牛美丽的手脚》、杨遥《父亲和我的时代》、李司平《猪嗷嗷叫》、刘鹏艳《猪幸福》、余同友《找呀找幸福》、吕翼《主动失踪》、沈念《长鼓王》、红日《暗香》、曾剑《整个世界都在下雪》等作品,这些作品审视农村现状,以文学方式记录农民作为信息时代的历史主体在物质、精神方面的脱贫故事,描绘出脱贫攻坚的显著成绩,写出了农村新人新事与美好未来,扶贫工作的不易和农村生活的繁杂。
本书选录了沈从文短篇小说经典共 18 篇。其中《虎雏》是充满现实讽刺意味的名篇,故事讲述了 我 作为读书人,一心想把做军官的六弟身边的小兵培养成读书人,为这个年轻人付出了物质和精神上的代价,而终这个小兵还是伙同一个兵杀了人,逃往异地。从充满希望到令人揪心,出乎意料的结果不仅给 我 带来愿望落空的悲痛,同时也使 我 流露出一种知识分子渴望改造国民却彻底失败的茫然与困惑,颇具反讽意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