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七岁时我第一次明白:人生中重大的事情,大都发生在我们不曾预料的时刻。比如,你的不告而别。 你留给我的只有谜一样的话语和那段戛然而止的爱恋。你说,你只是一个影子,真实的你在一座小城之中;城外是一道有生命的墙,它坚不可摧又变幻莫测。 我只知道,我一定要抵达那座高墙环围的小城。我要再一次见到你。 哪怕城中等待我的尽是不确定。
街上出现了第个突然失明的人,紧接着是第二个、第三个…… 一种会传染的失明症在城市蔓延,无人知晓疫情为何爆发、何时结束。 失明症造成了靠前的恐慌与灾难,一批又一批感染者被集中隔离。 食物短缺,组织崩溃,文明与尊严变得不堪一击。 人们逐渐剥离道德的外衣,陷入比失明更绝望的苦难境地。 在这些人中,只有一个女人还能看见。 她的眼睛,是这个疯狂的世界里唯尚存的理智。
《东京八平米》是日籍华语作家吉井忍的全新散文集,是其对在东京亲手建立起另一种日常的记录。八平米在日本被称为“四畳半”,即只有四个半榻榻米大小的房间,租金便宜。因为八平米房间没有厨房和冰箱,也没有洗澡间和洗衣机,她兴致勃勃地写起如何饮食起居,以及亲历的日本庶民生活日常。居住空间逼仄,她把生活延伸到城市的街头和公共空间,写东京的洗衣店、钱汤、咖啡馆、24小时漫咖店、独立电影院、小餐厅等,同时写下她遇见的东京平民故事,这些人物是“看不见的、真正的东京人”,他们的故事为我们铺陈日本的世情百态,亦照见自身。孤独的城市里,人如何找到属于自己的地方和存在意义?吉井忍的“八平米”经济学让人看到一种充满新鲜活力的生活的可能:省下昂贵房租,物质诉求简单,在都市中享受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用自己的方
如果给你永生,到底是祝福还是诅咒? 中世纪,意大利城邦的君主福斯卡是一个励精图治的统治者,但他感到短短一生无法治理好一个国家,盼望长生不老。他偶然得到了不死药,服下后摆脱了死亡的威胁,一路高歌,让自己的国家成为意大利的霸主,但反而引来了法国的入侵。 他觉得分裂的国家无法长久,必须掌握一个统一的宇宙,于是把自己的国家献给神圣罗马帝国,自己充当皇帝的谋士。但是皇帝非但没有照他的意愿建立一个超级帝国,反而忙于各地的叛乱,最后帝国分崩离析。福斯卡后来到了美洲、加拿大,还参与了法国大革命和英国工人运动。最后他领悟了生命的真谛……
——这座岛太小了,没法同时容下一个法国人和一个英国人。 ——对你们俩来说,好像世界本身都不够大。 1979年夏。 一名英国画家来到爱尔兰西岸的一座小岛,试图找到画出毕生杰作的灵感;一名法国语言学家紧随其后,为了研究岛上爱尔兰语的历史、现状与未来;一个妇人怀念葬身大海的丈夫,选择通过艺术达成与丈夫环游世界的心愿;一个男孩厌倦了荒僻小岛上的乏味生活,渴望跨海去追寻更大的梦想…… 两名外国访客打破了岛上宁静的生活,也勾起众人心中深埋已久的记忆和欲望;而在不远的陆地上,报复性的流血冲突愈演愈烈,凯尔特的古老忧伤仍在延续……
雄心勃勃的城市青年为何远遁海岛,宁可与世无争度过此生?男人为了不被指责地甩掉未婚妻,在爱的旗帜下慢慢耗尽她的耐心。 想征服男人的女人却输给了一只风筝!伪善的绅士面对求助,不动声色地阴险着…… 本书从小说巨匠毛姆所著一百多篇短篇中精心遴选二十三篇代表作。作为现代社会的冷静观察者,毛姆用他的故事淋漓尽致地解剖人性,世俗男女们,在一幕幕悲欢冷暖的短章里,出演了一个个令人难忘的传世角色。
本书是由三十年非洲岁月片段串联起来的回忆,讲述传奇女性柏瑞尔·马卡姆从童年到一九三六年的人生经历。她热衷于训练赛马和驾驶飞机。书中有她在非洲度过的童年、参与狩猎的情景、与当地土著的情谊、训练赛马的过程,以及独自驾驶单翼双座木螺旋桨飞机,在东部非洲从事职业飞行并猎队搜寻大象踪迹的往事;还详细描述了她从非洲驾机回英国沿途所遭遇到的政治与自然险阻;最后更记录了她在一九三六年九月独自驾机从英国飞越大西洋直抵北美的经过。
齐格蒙特·鲍曼去世前,曾与瑞士记者彼得·哈夫纳交谈了几天,在他英国利兹的家中,就他毕生的工作进行了四次长谈。在这场谈话中,他继续以“流动的现代性”来描述我们的时代,涉及当前生活的方方面面:爱与亲密关系、身份、工作与休闲、家庭、犹太性、道德、幸福、社会。并就这些话题,进行了深入地思考,为我们这代悬浮在不安全感的人提供了对自己所处境况的新认知,改变了我们对现代世界的思考方式。这场最后的对谈,让我们对21世纪伟大的社会思想家之一鲍曼有了新的了解:他从不回避解决我们这个时代的重大问题,总是努力质疑公认的智慧和常识,让熟悉的东西变得陌生。
在朱克曼家的谷仓里,快乐地生活着一群动物,其中小猪威尔伯和蜘蛛夏洛建立了真挚的友谊。然而,一个丑陋的消息打破了谷仓的平静:威尔伯未来的命运竟然是成为熏肉火腿。作为一只猪,悲痛绝望的威尔伯似乎只能接受任人宰割的命运,然而,看似渺小的夏洛却说:“我救你。”于是,夏洛用自己的丝在猪栏上织出了被人类视为奇迹的网络文字,并逆转了威尔伯的命运,终于让它在集市的大赛中赢得了特别奖项和一个安享天年的未来。可这时,蜘蛛夏洛的命运却走到了尽头……E·B·怀特用他幽默的文笔,深入浅出地讲了这个很有哲理意义的故事,关于爱,关于友情,关于生死……
1928年10月,伍尔夫以“女性与小说”为题,在剑桥大学的两个女子学院做了两次演讲。第二年,她将演讲内容整合成《女性与小说》一文发表,后来又将其大幅修改和扩充,最终写出了传世名作《一间自己的房间》。这篇长文细腻风趣,充满想象力,处处闪烁着睿智的光芒,讲述了在一个男性占统治地位的社会里,女性生存的困境、历史对女性的偏见、女性贫困对创作的影响等问题,鼓励女性争取独立的经济地位,积极成就自我,开拓人生。本书收录伍尔夫另一散文名篇《贝内特先生和布朗夫人》。
法国思想家西蒙娜·德·波伏瓦除了以理论巨著《第二性》享誉国际之外,还著有四卷回忆录。这些回忆录卷轶浩繁,足以让她问鼎法国伟大回忆录作家的宝座。《一个规矩女孩的回忆》是其中第一部,于1958年出版于法国,记录了波伏瓦童年时代与少女时代的生活,从她出生开始,到1928年完成高等教育为止,时间跨度为二十年。1908年,波伏瓦出生于法国巴黎一个富裕保守的中产阶级家庭里,度过了幸福平静的童年。早慧的她酷爱阅读,很早就对自己的性别和身份的独特性有了意识。与莎莎的友谊是波伏瓦少年时代的重大事件,她们成为彼此探索世界和人生的关键人物。随着家道中落,波伏瓦必须工作赚钱,她以优异的成绩通过了教师资格考试,获得了通向独立的宝贵钥匙,从此一边教书一边继续大学学业。正当波伏瓦获得自由,走向广阔世界时,好友莎莎却溘然病
《麦田里的守望者》 本书以主人公霍尔顿自叙的语气讲述自己被学校开除后在纽约城游荡将近两昼夜的经历和心灵感受。它不仅生动细致地描绘了一个不安现状的中产阶级子弟的苦闷仿徨、孤独愤世的精神世界,一个青春期少年矛盾百出的心理特征,也批判了成人社会的虚伪和做作。 霍尔顿是个性洛复杂而又矛盾的青少年的典型,他的经历和思想在青少年中引起强烈共鸣,受到读者,特别是大中学生的热烈欢迎。他们纷纷模仿主人公霍尔顿的装束打扮,讲“霍尔顿式”的语言,因为这部小说道出了他们的心声,反映了他们的理想、苦闷和愿望。 《杀死一只知更鸟》 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时期美国南方静谧的小镇,几桩离奇的疑案打破了几个孩子平静的生活:事件的真凶,怪人的谜底,传言背后的真相……在父亲的指引下,他们在迷雾中寻找真知,在磨难中历
遥远的山地世界赋予我们一种珍贵的视角,来审视生活中最为熟稔的领地。大山广袤而繁复,拓展了个人思维,又将它压缩,让人感知思维的广阔,同时又深谙自己的渺小。 深入山地让我们对大自然最简单的往还重新充满惊奇:一片重量仅为百万分之一盎司的雪花轻轻落到摊开的掌中;流水耐着性子,在花岗岩面上刻出沟壑;石头不动声色地在岩屑遍布的溪谷中挪移。伸出手去,感受岩石上的隆脊刻痕,这是冰川行过之处;阵雨过后,听听流水如何令山坡生意盎然;夏末时分,看看阳光遍洒辽阔风光,仿佛无穷无尽的洪流。
在变革的年代里,被囚禁的反而成了最自由的。1922年,罗斯托夫伯爵被认定为不悔罪的贵族,被判软禁在克里姆林宫对面的大都会酒店。这位此前从未工作过一天,人生要务唯有追求智慧与学识的绅士,自此只能栖身于这家五星级酒店的阁楼,以独特的视角观望俄国在历史车轮下展开的巨变。他的人生开启了崭新篇章。神秘的女演员、古灵精怪的少女、性格各异的主厨与侍者……种种邂逅与交往,让他体会到多样、微妙又丰厚的情感。酒店这一受限的空间,却让他的精神得以进入一个更为广阔的天地。
《离岛:于偏僻之地重建生活》由库索著
1942 2008年,将近七十年的光阴,足以囊括一段厚重历史的风云变幻。故事中的三代女人,生于三个乱世,又在三个乱世里生下她们的女儿。女人拼了命地逃离过往与故乡,却始终无法逃脱宿命套在她们身上的镣铐,她们注定要世世代代在孤独中经历生产的阵痛。女人的痛,来自男人和世道,可是男人无能为力,世道无可奈何。女人能做的,唯有以隐忍的姿态反抗。好在上帝是公平的,那些历经苦难而屹立不倒的女人,终看到了生之希望。
谁不曾怀疑过自己的爱人?有时候我们去爱是因为被迫如此。 当代长篇小说经典杰作。 多年前我的家族里曾经发生过这样一件事。一位女孩成年以后,蜜月旅行回来没过多久,她从餐桌上起身走进浴室,站到镜子前,解开衬衫,脱下胸罩,用她父亲的手枪口摸索心脏的位置。五分钟后,枪声响了。 随着调查深入,一场死亡牵扯出另一场死亡,一段婚姻之下掩盖着另一段婚姻。 尘封四十年的秘密逐渐向我显露,而父亲终于提起了他的往事……
《苏菲的世界》是一部影响全球5000万读者的成长之书,被誉为20世纪百部经典之一,原著译为64种语言。由全球超强班底改编的漫画版,让这本经典重新焕发出生命力,吸引新一代青少年进入到这部伟大之书的阅读中来。看过这本书的人都惊呼:原来,哲学也可以这么可爱!故事的开始是一封神秘的信,上面写着一个问题:“你是谁?”它就像一个路标,为读者指出通往人类文明的大道——从自然神话到原子、从苏格拉底到亚里士多德、从雅典卫城到罗马教廷、从文化到艺术,这个世界巨大而丰富,知识富饶而深广。如同爱丽丝跟随一只兔子掉进了奇幻的兔子洞;主人公苏菲受一封封信的牵引,钻进了浩渺的人类时空中。整个故事需要读者投入专注、不断思考,汲取其中的养分和智慧。其中,令人印象深刻的是主人公苏菲的思辨精神,她不时地质疑和主动思考。在
《惶然录》是葡萄牙作家费尔南多?佩索阿晚期随笔结集,都是“仿日记”的片断体。它是作者的代表作之一,是一部曾经长期散佚的作品,后来由众多佩索阿的研究专家们搜集整理而成。作者在随笔中的立场时有变化,有时是个精神化的人,有时则成了物质化的人……这是变中有恒,异中有同,是自相矛盾中的坚定,是不知所云中的明确。正是这种精神气质、这种独自面向全世界的突围,使佩索阿被当代评论家誉为“欧洲现代主义的核心人物”、“杰出的经典作家”、“能深化人们心灵”的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