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地山编著的《印度文学》是中国人自己撰写的第一部印度文学史专著,《印度文学》共分为吠陀文学或尊圣文学、非圣文学、雅语文学和近代文学四期。其内容丰富,并有着浓重的印度气息,对中国的印度文学研究和中印文学比较研究作出了开拓性贡献。正如季羡林先生评价的,“小说家和梵文学者许地山对印度文学有特殊的爱好……他的《印度文学》篇幅虽然不算多,但是比较全面地讲印度文学的书,在中国这恐怕还是第一部”。
清词之盛,号称中兴,其作者之多,流派之盛,以及其对词集之编订整理,对词学之探索发扬,种种方面之成就,固已为世所共见。作者对唐宋各名家词的论述,早已经为世人所知;清词之讲述,为其延续。这一册清词选讲所收录文字,为作者在课堂中讲授时的录音整理而成。 本书收录了作者8篇关于清词研究的论稿,其中多来源于作者多年在各大学讲学之讲稿。这8篇文章主要为《从云间派词风之转变谈清词的中兴》、《从艳词发展之历史看朱?尊爱情词之美学特质》、《从一个新论点看张惠言与王国维二家说词的两种方式》、《对传统词学与王国维词论在西方理论之观照中的反思》等,它们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作者对清词的独到见解。
本丛书拟选取九十年代文学大观园中若干比较有代表性、也比较引人注目的景观加以观照评析。每本书选择一位或几位在当今文坛有一定创作实力和影响,并代表了某种文学观念和精神价值取向的作家加以论析,一方面在认真研读作品和作家创作自述以及评论界对该作家创作的评论的基础上,对一些“个案”作深透解析;另一方面则广泛联系社会生活、民间文化和当代人的精神生活状况进行多层面多向度的阐发,努力使文学与生活、作品文本与作家生态(尤其是精神生活状态)互阐互释。 就丛书的每一种而言,只评析某一个案,即一两位或几位作家所作表的文学现象和与之相关联的大众精神生活现象;而合成一套丛书来看,则构成对九十年代文学的全方位扫描,庶几能看出近十年文学多元化、无主题变奏的大致轮廓;同时,通过这一文学万花筒,也要大致看出近十
本书内容包括:寿祝文学的渊源及流变,宋代理学思潮对寿祝文学的影响,宋代四川寿祝文学的文化意蕴,宋代四川寿祝文学的横向比较。
本书内容包括:寿祝文学的渊源及流变,宋代理学思潮对寿祝文学的影响,宋代四川寿祝文学的文化意蕴,宋代四川寿祝文学的横向比较。
本书精选日本古典文学中具有代表性的作品数十篇,系统介绍了各时期的主要文学形式和文学特点。全书分为4个单元。每课由选文、注释、鉴赏、现代语翻译、练习等部分组成。注释文准确翔实,读者可在阅读作品时,学习更多古典文学知识;鉴赏文画龙点睛,可帮助读者充分把握作品的思想内容和文学特色;现代语译文多选用日本学者的原作,方便读者理解课文内容;练习题涉及面广,可使读者加深课文印象,巩固所学知识。
《诗学》是亚里士多德的美学著作,以诗作为研究对象,主要探讨悲剧与史诗,提出诗歌创作的原则和规律,并就文艺与现实的关系、文艺的社会作用等问题进行阐述。 《诗艺》是贺拉提乌斯的作品,他上承亚里士多德的《诗学》,下启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学艺术创作,是欧洲文学史上一部重要的文献。
该书原系鲁迅于1923年厦门大学讲授中国文学史课程时编写的讲义,题为《中国文学史略》;次年在广州中山大学讲授同一课程时又曾使用,改题《古代汉文学史纲要》。在作者生前未正式出版,1938年编入《鲁迅全集》时改用此名。该书虽然只写到西汉两司马,但在这短短的十节讲义中,无论在选材、体例和观点上,都写出了自己的特色,因此在我国文学史研究领域中具有重要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