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学分 汉易 与 宋易 二种,本书讲述汉易。汉易以象数为主,汉代易师都有自己的体例。宋人治易则不同,他们不需体例,一卦一爻,人人可以作文。现在谈易,多为宋易学。作者则专门研究汉易四十余年,这本书系统总结了汉儒易例。 本书为《周易》象数之学的入门书籍,适合易学、术数方面的专家读者和对易学有基础认识的一般读者阅读。此书重点突出,点面结合。由于作者精研易学象数系统,故本书重点在将《周易》的象数系统以易例的方式普及给读者。在此基础上,适当介绍易理、占筮等相关内容。 本书作者早年随王子畏教授学《易》,后得中州学派秘传,是玄学术数名家。本书是作者在《周易》象数研究方面的晚年总结之作,也是作者1970年后*出版的谈《易》的著作。作者认为只玄谈而不务实去研究易象,那么《周易》传下来的便
创作没有灵感怎么办?小说题材是否有禁忌?反面角色有哪些特权?让人手不释卷的秘诀是什么?怎样让读者代入情感?如何从电影和漫画作品中偷师? 贵志祐介认为,小说写作不能是作者的自娱自乐,而是要想方设法取悦读者、服务读者。如何才能写出让读者沉浸其中欲罢不能的小说呢? 横扫恐怖、推理、科幻领域小说大奖的多栖作家贵志祐介,从灵感、大纲、角色、写法、推敲、技巧六个维度,列出七十二个要点,结合自身作品案例,真诚解说小说创作理念和技法,手把手带你写出引人入胜的小说。
《西风落叶》是许渊冲先生有关翻译理论和实践文章的合集,集中阐述了中国学派的文学翻译理论,如 三美 三之 三化 等,并辅有大量践行此翻译理论的古代文学作品和外国文学作品翻译实例。书中的理论阐释和译文都十分精彩。
《文学批评手册——观念与实践》强调的是实践性。但是,附录之中收入的五篇论文,力图更多地从理论上考察文学的特征,以及文学研究包含的若干需要进一步辨析的问题。其中三篇论文是根据演讲稿子整理而成,希望能够保持通俗简明的风格。
《张中行作品系列:诗词读写丛话》介绍如何欣赏诗、如何学写诗。大胆写诗包括三层意思:一是打破拘束,想到什么就写什么,不问是否合于破题、承题的传统;二是怎样想的就怎样写,不问是否离有大力的时风太远;三是讲作法,有时难免触及用心和招数,近于泄底,或说杀风景。总之是想知无不言,言无不尽,以期对提到的那些不耻下问的相识,以及他们的同道,舍得花钱买各种诗词选或集来读,并舍得花时间学写,以求搏前月下哼自诌的平平仄仄平的,会有一点点用处。
纪德君编写的《中国古代小说文体生成及其他》主要从史传、说书与小说的亲缘关系入手,探寻了古代小说的生成机制、叙事特点及其文体形态,发表了一些较有启发性的见解,诸如:早期的章回体历史演义,主要是通过“按鉴”的方式从“通鉴”类史书中衍生出来的;通俗小说文体中诸多“非书面”的口头创作特征,是基于口头记忆、书场演出、听众接受以及说书伎艺的传承等需要而产生的;通俗小说的编刨,在不同程度上受编创者、出版者、评点者、接受者等多种因素的制约与影响。另外,《中国古代小说文体生成及其他》还对通俗小说创作中存在的问题、通俗小说的传播方式,以及明清小说研究中流行的某些观点、存在的分歧或争议等进行了反思,这也有助于进一步拓展和深化中国古代小说研究。
说不怪,是因为他很好相处,当过农民、当过民工、当过土大夫、当过公务员、当过研究员、当过教师、编辑、记者,当过学士、硕士、博士,扶过犁、拿过刀(手术刀)、拿过笔,从东(苏)北小乡村,走过临安、金陵、长安三大古都,后歇脚在我的小城——郑州(说歇脚,是因为我算定他是“飘泊命”),到哪都断不了朋友,都有烟抽、有酒喝、爱鬼吹、爱神侃。 说他怪,是因为他至今没学会适应这个世界,适应家的局囿和群的氛围,适应上司和冷眼。对付这一切的办法似乎永远只有一个:走开。这完全是孩子气的。
《拉奥孔》的副标题是 论诗与画的界限 。莱辛结合古希腊雕塑、古希腊悲剧、《荷马史诗》、莎士比亚戏剧等文艺作品,分析了造型艺术和文学的差别与共性及其相互影响。
作者从文学与天文、与岁时、与地理、与饮、与食、与衣、与住、与行、与草、与木、与鸟、与兽、与虫、与鱼的横向角度看文学。打破了一般讲文学要么赏析作品、要么探究作者的范式,摒弃了以时间脉络、以西方文学理论来解析文学的方法。独辟蹊径,将文学作者、作品,乃至文学活动,置入一个较大的知识领域综合研究。
作者打破了一般讲文学要么赏析作品、要么探究作者的范式,摒弃了以时间脉络、以西方文学理论来解析文学的方法。独辟蹊径,将文学作者、作品,乃至文学活动,置入文化领域进行综合研究。从文学与儒家、与道家、与佛家、与经学、与史学、与子学、与书法、与绘画、与音乐、与武侠、与社会、与国家、与时代、与地域、与读者横向角度看文学。
王国维先生在他的《宋元戏曲考》自序中,提出了一个著名的论断:“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楚之骚,汉之赋,六代之骈语,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文学,而后世莫能继焉者也。”但是,在这些所谓“一代之文学”里,流传广泛、深入人心的,必定就是“唐之诗”、“宋之词”了。 先来说说唐诗。有人对“唐之诗”提出疑问,说应该反过来才对,那分明是“诗的盛唐”。在唐朝,诗写得好,不仅可以扬名还可以做官,不会写诗简直不能被称为读书人。 一部《全唐诗》保存诗歌48900多首,风土人情、社会面貌、阶级状况、社会生活、山水风物、感慨情思等,皆可入诗。唐诗的形式分古体诗和近体诗。古体诗可分为五言和七言,近体诗分为绝句与律诗两种。按照内容分,则有山水田园诗、边塞战争诗、怀古诗、叙事诗、抒情诗、咏物诗、悼亡诗
本书是一本全面研究传统中国叙事理论和历史的著作。它勾勒出了从叙事思想的萌发期一直到清代整个中国古代历史中,在解释叙事作品时采用的一系列策略和习俗。在大多数的中国历史记载中,历史的可信性和事实的准确性是受重视的。因此,虚构的小说叙事往往是依据历史叙事的标准而被理论化并被加以判断。概括地说叙事就是历史,而小说则是含有缺陷的历史。而国家政权也极力地通过诸如压制(审查)和否认(诋毁和庸俗化)等手段来控制虚构叙事。只有到了小说极受欢迎的明清时期,中国的理论家们才能认真地去面对小说,并且通过对叙事文本中不可避免存在的虚构因素的确认和赞同,将叙事理论从历史的束缚中解放了出来。这时,中国的叙事诗学从以历史性为中心的轨道中偏离了出来。批评家们承认优秀的虚构作品可以通过特殊的方式洞察自然和
本书力求公允地评价文学与环境研究的成就与不足;阐释其趋向、重点和内部分歧;探索其未来发展方向,将“环境”概念扩展到超越纯自然的范围,为一种更具普遍性的绿色文学研究绘制出清晰的路线图。作者从纷繁的理论观点中挖掘生态批评与后结构主义、地方理论、生态女性主义、环境正义等理论的关系;结合大量文本范例,阐释生态批评家如何言说和实践对人类和非人类存在物的双重责任。本书展现出生态批评在一个全球化程度日益加强的语境中与多种科学及批判性理论相结合的可行性,对推进生态批评的理论深度、拓宽文本视野具有重要价值。
《西班牙文学名著便览》是“外教社文学名著便览系列”中的一本,此系列图书还包括《英国文学名著便览》,《俄罗斯文学名著便览》,《美国文学名著便览》、《澳大利亚文学名著便览》等。这套书以时间为顺序,以作家为主线,通过短小精练的篇幅,介绍各国主要文学作品的故事梗概,使读者对这些国家代表作家的作品有个大致的了解。 西班牙文学是世界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学历史源远流长,从古至今,西班牙文坛名家辈出,佳作如云,为世界文学贡献了许多不朽的人物形象。本书重点介绍了塞万提斯、维加、卡尔德隆、拉腊、加尔多斯、乌纳穆诺、希梅内斯、加西亚·洛尔卡,塞拉等60多位西班牙著名作家以及他们的代表作品。一书在手,便能知晓西班牙文学的概貌。
书稿共分八章,分别是先秦文学批评、两汉文学批评、魏晋南北朝文学批评、隋唐文学批评、宋金元文学批评、明代文学批评、清代文学批评和近代文学批评。全书重点是对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史的发展脉络做出详细描述,并突出批评文体在文学批评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日本汉诗是我国古代诗歌繁衍域外的一大分支,在其1300余年的发展史上,经历了从模仿到创新、从依赖到独立的发展历程,产生过数以千计的诗人和数十万首诗篇,成就斐然。作者马歌东为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曾应邀赴日讲学,陕西师大亦地处古都长安,这使得作者有着得天独厚的文学本位优势及地理优势。《日本汉诗溯源比较研究》史料翔实考究,逻辑清晰严谨,是一本不可多得的针对日本汉诗研究的著作。
安立志编著的《薛蟠的文学观》是“四方风杂文文丛”之一。《薛蟠的文学观》一方面就“红”说“红”。即通篇只对《红楼梦》的事件或情节进行分析或解读,现实事件或情势未着一字,虽然文章主旨稍显隐晦与曲折,读者自可体到文章的现实针对性。另一方面借“红”说今。文章借用某些现实事件或时尚提法作为引子或由头,而分析的对象与主体却是《红楼梦》的人物与情节。这类文章的主旨较前者略微明显或浅露,目的在于提示文章宗旨是对某一社会现象的评价与分析。以“红”证今也是本书一个重要方面。文章以当今社会的现象或事件作为分析主体,《红楼梦》的事件或人物只是作为分析工具或材料陪衬。这类的文章较少,但也算其中之一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