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减乘除是成语吗?阿猫阿狗是成语吗? 置之死地而后生是成语吗?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是成语吗? 是的,这些都是成语。 成语是约定俗成的固定用语。成语是在历史中产生的,不同时代的成语反映着不同时代的历史风貌。 《顺着历史学成语》是蒙曼老师专门给中小学生量身打造的成语课。 按照从先秦至元明清的历史发展顺序,紧贴课本,串讲100 重点成语。 探寻成语的由来,讲透成语背后的典故,理清成语的含义及用法。 让孩子学会举一反三,活学历史,活用成语。
小说家并不是想当就能当的。 假使想要验证一下,自己为什么非要当一名作家不可,最好的方法就是,尝试写作之外的东西,在现实生活的各个领域都尝试一下,如果发现任何一个尝试过的领域都不适合自己,那么等结果了然可见,再下定决心当一名作家也不迟。 多亏了文学,我才能够轻蔑所有学究式的智性,才能多少拯救了肉体上的无常。仅就此而言的话,我认为文学对于精神来说(严格来讲是只对我个人的精神来说)是有效用的,况且我还多少练就了一点取悦人的街头艺人的招数。 本书是三岛由纪夫关于文学与创作的文章合集,以阐明小说创作原理的评论文章《小说是什么》为中心,囊括了三岛由纪夫式的创作技巧、创作观点和思考方法等,也探讨了他如何在东方与西方、古典与现代之间不懈思考,追寻属于他自身的那一独特的美学境界,以及他如
本书是小说写作指导书,立足于作者自创的 雪花写作法 ,以寓言的形式架构,传授将心中故事顺利落到笔尖的10个步骤。 雪花写作法 的10个步骤是利用 雪花分形 的原理,不断将小说创作的环节细化,令写作者自身对小说内容的构思更加清晰。本书将告诉你: 如何正确界定你的目标人群; 如何用一句话说出你的故事; 如何进入你的角色,包括反派角色; 如何把握节奏,抓住揭示主题的时机点; 如何预演每一个场景,确保故事具有超强冲击力 作者鼓励每一位小说创作者不要放弃探索适合自己的写作模式,如果你所已知的小说写作方法都无法捋顺你的思路, 雪花写作法 一定能为你带来惊喜。
本书全面系统地介绍拉美文学的历史渊源、发展轨迹,深入述评具有代表性的拉美作家在创作方面取得的成就,以及他们重要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除了博尔赫斯、波拉尼奥、马尔克斯等大作家,也会解析更多拉美新生代的作家和作品,让喜欢阅读和想要阅读拉美文学的读者,读懂和理解这些作家及其作品,进而理解拉美和我们自己。作者会从马尔克斯的魔幻现实主义讲起,探讨拉美小说的缘起,从19世纪的浪漫主义到现实主义的转变,回溯拉美的 文学爆炸 。此外,还会对拉美的非虚构写作进行分析和讲解。本书是拉美文学阅读的入门级读物。
打开经典,有一种 年轻 叫沧桑,有一种 新青年 叫民国范儿,我们新文学的 新声 《狂人日记》如今一百年了 新的!旧的!更新的!文学的国语!国语的文学!这一路,现代中国文学探出的每一步,背后已是星斗可见,而又跋山涉水的史诗历程。 人可以消失,但 人的文学 ,探讨人性的更深层,会留下来。 本书源于许子东在香港岭南大学中文系的经典课堂实录,融会了几十年的积累,将来可扩展为一部相对完整的中国现代文学简史。 鲁迅是一座山,后面很多作家都是山,被这座*的山的影子遮盖了;但张爱玲是一条河。这一堂堂现代文学课,囊括 五四 起源、各家流派,以及小说、散文、诗歌、戏剧,共12讲,可见鲁迅的 反省 、郭沫若的 创造 、茅盾的 矛盾 、巴金的 年轻 、老舍的 命运 、曹禺的 影响 、郁达夫的 苦闷 、丁玲的 扑火 、沈从文的 反潮流而动 、
《闲话闲说》是阿城先生关于中国世俗与中国小说的讲谈集,以文学史的笔法,与朋友和听众闲谈的口吻,观之世俗文化与中国文学的万般景象,呈现文化的阿城 杂 和 通 的一面,是其思想集大成之作。理想国推出二十周年纪念版,增订万字文章《中国世俗与中国文学》。 二十年前有一个小册子叫《闲话闲说》,今天重提,希望将中国文化与文明做更多的联系。 中国世俗与中国小说 是许多次讲谈的集成,对听众演讲和与朋友闲谈,我们共通的知识财富是世俗经验。世俗经验*容易转为人文的视角。如此来讲,*宜将理论化为闲话,将专业术语藏入闲说,通篇不去定义 世俗 ,使听者容易听。 阿城
《歌德谈话录》记录了歌德晚年有关文艺、美学、哲学、自然科学、政治、宗教以及一般文化的言论和活动,提供了关于歌德生平和思想的宝贵资料。美学家朱光潜先生选译了涉及美学、文艺创作实践和当时欧洲文化动态的内容。 歌德的谈话大多从切身体会出发,语言平实而深刻。哲学家尼采曾盛赞本书为德语中秀的散文作品。
在地上用石灰画一个圆圈,古时候叫作 灰阑 。在这个 无往而非灰阑 的世界里,且看本书作者如何抓住语言的自我分裂、消解,从 标准 与 叙述 的缝隙间,窥见戴着镣铐跳舞的文学创作是怎样以反讽消解 神圣 价值。 作者用温润而平和的笔调,举重若轻地展现 文本秩序与社会秩序的互动 。一方面, 小说 是如何被卷入社会之中,担负建构社会的重任;另一方面,社会又如何深刻改变了我们想象、虚构和叙述历史与现实的方式;在这一讲述过程中, 小说 形式本身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作者尝试多种解读角度,不断寻求新的阐释可能性,拒绝将文本意义固化。 此次出版为增订本,收录有2001年版全部正文章节。附录增加上万余字,其中既有对本书的深度解读,又有不少在之前的版本中从未出现过的新讨论。
本书所关注的,是科学技术(即 赛先生 )在当代中国地位迅速升级的两个时期:以 改革 为主旋律的20世纪七八十年代之交,以及2016年以来的移动互联网时代。通过文本细读和对社会文化现象的个案分析,阐释了当代文学如何因应变化而更新自身、发挥能量。 作者将科学与文学,及其背后的社会、思想、政治、文化加以有机联系,深入探究了当代中国人的生活世界。
自认没有散文行世资历的张大春,六年前接下《读者文摘》的专栏邀请,起因于他愿意学习前辈梁实秋先生当年在该刊主持的专栏 字词辨正 ,借着重新辨识文字,写字词源起故事,同时为这个时代没落的汉字文化尽力。见字,如见故人来。本书收录的四十六篇说文解字,每一篇都有一段 得胜头回 ,说的是作家生命里与字相逢的风景、际遇,后文便是关于汉字的形、音、义与词组的说解、甚至延伸变化:人若宽心不怕 肥 、 醉 里乾坤大、 旅 字的长途旅行 字与词,在时间的淬炼之下,已经不只是经史子集里的文本元素,更结构成一代人鲜活的生命经验;作家往往回到*初学习或运用这些字词的情境之中,把那些和生活事实熔铸成一体、又可能随风而逝的字词一一揭露、钻探、铭记。对任何人来说,生命只走过一回;但是字却将之带回来无数次 只要你愿意读。
本书是一部文学评论集,聚焦二十余位知名作家,其中既有简 奥斯丁、大仲马、福楼拜、狄更斯这样的经典作家,也有加缪、菲茨杰拉德、纳博科夫、菲利普 罗斯、多丽丝 莱辛、艾丽丝 门罗、石黑一雄、托卡尔丘克、麦克尤恩这样的现当代文学大家。 黄昱宁正是这些小说家所期待的理想读者,她秉持传统的细读方法,却不落窠臼,以细致入微的观察和别具一格的审美发掘小说细节的灵光闪耀之处,向读者揭示小说艺术的魅力。她的这些文字,自始至终,都从细节中来,往细节中去。 同时,在本书中,她又是一位极好的文学阅读领路人,以译者的天然优势、写作者的亲身体悟和评论家的敏锐透彻,游刃有余地穿梭于文学与现实、小说与评论之间。其细腻的感知、独到的见解、切中肯綮的分析,如一个个通往文学密林的路标,引领读者进入深幽的文学世界。
我们的欲念,像一个单一的和弦,无论多卑微,都包含了构成我们生活的基础音符。 普鲁斯特不就是通过这种表述向我们指出阅读其作品的一种方法吗?也就是从(写作/生活)经历的每时每刻之中敏锐、独特的地方出发,重新聆听这段基础旋律的每个音符。而在文字里,对每个 薄欲 进行描述,从中得出几个感性或欲力的重要形象,这些形象以其特定的方式将欲望推出水面。 这是一部如布满神经元般敏感而复杂的作品。通过将符号学以及精神分析这两种相近的研究方法与主题批评巧妙结合,让-皮埃尔 里夏尔在本书中构建了倾入普式欲望的三大主要版块,试图重铺阅读普鲁斯特世界的蓝图:物质(或硬稠度之欣快感),意义(或阐释之物),形式(或感性世界的构建之辞以及小说撰写的笔墨之功)。这项巨大的解析工程,不但毫无冗长赘述之感,还引入一种
触动我心灵的那些课,阅微讲堂,让生命打开。“阅微讲堂”系列丛书,专注于从全球范围内寻找那些既给予我们各种“新知”,更给予我们“智慧”,充满洞见与生命激情、触动心灵的课。《苏轼十讲》,主讲人:《苏轼评传》作者,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朱刚。主讲地:复旦大学。苏轼一生“如鸿风飞,流落四维”,仕途几经浮沉,一代文坛盟主的影响力却未见消减;与禅门僧人、方外道士过从甚密,兼采佛道之修养;壮浪纵恣于儒释道三家思想,其心灵世界博大宏丰,兼擅诗、词、文与书法、绘画,乃至经学、史学、医药、水利等,在众多领域达到一流水准;最后“湛然而逝,谈笑而化”,走向优选的生命完成。苏轼可谓穷尽了中国士大夫的一切可能性。本书以十个主题串联苏轼的生命历程,并将苏轼置于历史与文化的洪流中,上下观照,在作品与文献中捭阖
在中国诗学的众多范畴中, 妙悟 与 寄托 就像两只翩跹的蝴蝶,追蹑芳踪,可寻觅到暗隐在幽径深处的中国诗性美学。由此,触摸诗歌情感的纤微脉络,感受思想绽放的跃动,体味中国诗学生命审美追寻的悠远。在中国诗学传统中, 妙悟 既不是先天赋予的,也不是一种神秘体验过程,它是由人的整体生命发出的,既是一种能力,又是一种修养; 寄托 作为常州词学的范畴,虽然是晚出的概念,却是对中国传统诗学中的 诗言志 比兴 以及 兴寄 观念的总结,是对词体美感特质的体认。本书对 妙悟 与 寄托 的解读,既深挖了二者所内蕴的中国传统诗学的独特美学,又借此探寻了古典文论重绽光彩的方向,有理有据,典雅流畅,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与文化价值。
《波德莱尔美学论文选》精选波德莱尔的文艺批评论著二十七篇,内容涉及诗歌、小说、戏剧、绘画、雕塑、音乐诸领域,基本上囊括了其美学思想的方方面面。波德莱尔具有相当精细的鉴赏力,突出地反映了时代思潮的更迭,既上承浪漫主义传统,又蕴含现代主义新观念的萌发。
本书收录了已在权威期刊上发表的英美文学研究领域的学术论文20余篇,并请论文作者就写作过程、方法、要点加以介绍,以论文案例 写作方法的模式,使读者在论文语境中领会学术论文写作的规则与要义,体悟论文建构的内在规律。 这些论文作者包括盛宁、殷企平、张和龙、孙胜忠、陈雷教授等名家博导。他们都是外国文学研究和著述的行家里手,他们的经验之谈一定会给学习论文写作的学生和青年教师带来启示和助益。其他入选为案例的,也都是论文中的精品,或至少在某些方面优点突出。这样, 前一部分的论文就与后一部分作者自己的解析形成呼应,意在使读者更直接地了解范文作者的意图和方法,并回看他们的论文构想是如何落实到终发表的论文文本之中的。
勃兰兑斯在哥本哈根大学的讲演汇编成《十九世纪文学主流》,纵论法、德、英诸国浪漫主义和民主主义运动,涉及文艺、宗教、政治等。这部里程碑式巨制波澜壮阔,诗情如炽,不啻十九世纪上半叶欧洲文学之《史记》,亦是比较文学经典,闪耀着批判的光芒,张扬着追求社会公平进步的理想主义精神。 《流亡文学》聚焦十八、十九世纪之交的法国,那个风云激荡的时代充满血与火,也催生了一批流亡作家,如夏布多里昂、贡斯当、斯塔尔夫人等,他们在流亡岁月里,坚持着独立思考和对精神自由的追求。 ......
严肃文学和类型文学的边界在逐渐消失,文学正变得越来越不 严肃 。 《使女的故事》《别让我走》《2666》《我的天才女友》等在评论界获得不俗反响、又拥有广泛读者的 严肃小说 ,似乎都在某种程度上借鉴了类型小说的方法和元素;反过来,雷蒙德 钱德勒、厄休拉 勒古恩、斯塔尼斯瓦夫 莱姆等 类型小说 作家,似乎也正在挣脱其固有的标签,被迎入 严肃文学 的万神殿。 如何面对 严肃 与 类型 的这种交融?它是象征着娱乐文化入侵文学,还是代表着一股新的文学潮流?严肃文学对类型文学的借鉴,意味着活力,还是 堕落 ?身为读者,应当如何看待这种交融,是提出 严肃点!文学 式的呵斥,还是继续沿着这个交叉点,享受这种交融带来的新体验? 带着这些问题上路,《鲤》邀请数十位创作者一起讨论、思索,给出自己的观点或方法。这些文字也许无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