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诗歌有着久远的传统。早在公元前六世纪左右,就出现了一部经当地乐师之手收集、编辑起来的诗集——《诗三百篇》,也就是被后世儒家学者的尊称的《诗经》。《诗经》收录了我国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之间产生的三百零五作品,主要出现于当时北方中原地区,是根植于我国黄河流域古老文化土壤中的艺术花朵,它以贴近现实、淳朴自然的特征,受到人们的喜爱,成为我国文学园林中最早的硕果。
《自由·深:纳兰思咏》择取的是那些勇于寻求自由、追求生命深度的的人们,留下的一些言语。《自由·深:纳兰思咏》纯任性灵,纤尘不染。是中国词史上的一瞬花火,一段传奇,短暂而绚丽。
。。。
本书为《中国诗歌》系列丛书之一(第94卷),收入汗漫等一百多位诗人的诗歌原创、转载作品四百余首,及近十位诗歌理论作者的诗歌评论、诗歌美学文章。诗歌作品比例约占80%,文章比例约占20%。诗歌作品部分,无论原创还是转载, 大部分都是诗人的近作,而文章部分,则既有作者的近作,也有少量旧作。 本书由阎志主编。
张庆利主编的《诗经》是中国 古的一部诗歌总集,共收诗305篇,另有6篇笙诗,有题目而无内容。分风、雅、颂三部分,时间跨度500多年。“风”是地方音乐,包括十五国风,共160篇;“雅”是朝廷正乐,共105篇,包括“大雅”31篇,“小雅”74篇;“颂”是宗庙祭祀之乐,共40篇,包括“周颂”31篇,“鲁颂”4篇,“商颂”5篇。《诗经》展开了一幅中国古代社会生活的多样画卷,举凡爱情、婚姻、劳动生产、战争、祭祀、宴飨等。
张庆利主编的《大学中庸》是《礼记》中的两篇文章,相传是孔子的弟子曾参和孔子的孙子子思所作,是儒家的重要文献。宋代大儒朱熹将其从《礼记》中提取出来,与《论语》《孟子》合编,称为“四书”。朱熹按照由浅入深的次序,排定“四书”的次序是《大学》《论语》《孟子》《中庸》,他说:“先读《大学》,以定其规模;次读《论语》,以定其根本;次读《孟子》,以观其发越;次读《中庸》,以求古人之微妙处。”
张庆利主编的《诗经》是中国 古的一部诗歌总集,共收诗305篇,另有6篇笙诗,有题目而无内容。分风、雅、颂三部分,时间跨度500多年。“风”是地方音乐,包括十五国风,共160篇;“雅”是朝廷正乐,共105篇,包括“大雅”31篇,“小雅”74篇;“颂”是宗庙祭祀之乐,共40篇,包括“周颂”31篇,“鲁颂”4篇,“商颂”5篇。《诗经》展开了一幅中国古代社会生活的多样画卷,举凡爱情、婚姻、劳动生产、战争、祭祀、宴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