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囊括乔伊斯存世的所有诗创作(及少量译诗),共计160首(段),并加有详细注释。读者或许可以窥视诗人更私密的情感世界,领略其嬉笑怒骂的才情个性。本书不仅适于一般诗歌爱好者欣赏,对于外国文学研究者也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书是泰戈尔富盛名的两部诗歌集,其睿智的话语、深刻地观察、优美的文句对于今天的读者依旧能够产生精神上的共鸣。
普希金(1799-1837),俄国诗人。生于莫斯科。俄罗斯近代文学的奠基者和俄罗斯文学语言的创建者。他使俄罗斯文学走上了现实主义的道路,进入了世界文学的先进行列,这位爱情的歌手、追求自由和真理的勇士的歌声已经传遍了全世界,他已经成为全世界进步人类的朋友,他已经走入人类辉煌的历史圣殿,他永远活在人民心灵的天国。 普希金的抒情诗内容丰富、感情深挚、形式灵活、结构精巧、韵律优美,达到了内容与形式的高度统一。普希金的创作对俄罗斯现实主义文学及世界文学的发展都有重要影响,是“俄罗斯诗歌的太阳”,高尔基称之为“一切开端的开端”。他是俄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杰出代表,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现代标准俄语的创始人。他的作品是俄国民族意识高涨以及贵族革命运动在文学上的反映。相信本书定会给读者带来无尽的艺术享受
泰戈尔是印度近代著名诗人、作家、艺术家和社会活动家,是位荣获诺贝尔文学奖的亚洲作家,世界文学史上的巨匠,被尊为“诗圣”。他的作品被人当作“精神生活的灯塔”,为印度近代文学开辟了广阔的道路;他的创作,为借鉴外国的优秀文艺、开拓具有民族特色的新文艺作出了榜样;他的不懈努力和开拓,使印度的民族文学提高到一个新的阶段,并且在世界近代文学史上占有一定的地位。 入选季羡林、杨周翰、李赋宁等14位教授在1986年的《中外文学书目答目》中的“中外文学阅读书目。” 被全国高等学校中文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指定为“大学生丛书。”
本次选择的110多首诗歌,大多为普希金的抒情名篇;其中部分的48首更是在全世界广为流传的杰作,我们将其英译诗和汉译诗作了对照。在翻译过程中,英译诗仅为参考,我们更注重原诗的风格和意境,因此,汉译与英译的某些地方可能会有一些出入,但并不影响诗歌的整体感觉。
《纪伯伦散文诗》是黎巴嫩杰出的诗人、作家和画家纪伯伦的散文诗经典合集,收录了纪伯伦广为人知、影响*的两部作品:《先知》和《沙与沫》,它们代表了纪伯伦散文诗创作的成就。在东方文学史上,纪伯伦的艺术风格独树一帜,其作品多以“爱”和“美”为主题,通过大胆的想象和象征的手法,表达深沉的感情和远大的理想。他善于在平易中发掘隽永,在美妙的比喻中启示深刻的哲理,作品中既有理性思考的严肃与冷峻,又有咏叹调式的浪漫与抒情,蕴涵了丰富的社会性和东方精神。《先知》是纪伯伦*美、深刻的作品之一,是他散文诗创作的一个高峰。这部以爱情、自由、祈祷和死亡为主题的散文诗集以一位智者临别赠言的方式,论述爱与美、生与死、婚姻与家庭、劳作与安乐、法律与自由、理智与热情、善恶与宗教等一系列人生和社会问题,充满了比喻
泰戈尔是具有巨大世界影响的作家。他共写了50多部诗集,被称为“诗圣”。写了12部中长篇小说,100多篇短篇小说,20多部剧本及大量文学、哲学、政治论著,并创作了1500多幅画,诸写了难以统计的众多歌曲。文、史、哲、艺、政、经范畴几乎无所不包,无所不精。他的作品反映了印度人民在帝国主义和封建种姓制度压迫下要求改变自己命运的强烈愿望,描写了他们不屈不挠的反抗斗争,充满了鲜明的爱国主义和民主主义精神,同时又富有民族风格和民族特色,具有很高艺术价值,深受人民群众喜爱。 本书为其诗歌作品集。
泰戈尔虽然在文学的各个方面诗歌。小说、戏剧都有许多作品,但他还是以诗人著称,被世界上不少国家称为“诗圣”。在印度,他的诗家传户确,传唱不衰。正如他自己所说:当我的声音困死亡而沉寂时,我的歌仍将在你活泼泼的心中唱着。 泰戈尔很早就表现出诗歌创作的天赋,少年时代就喜欢写诗,表达了诗人自由的不受拘束的思想,抒发了青春的欢乐,描绘了大自然的风光。这些诗打破了孟加拉传统诗歌的格律,创造了新的韵律,引起了读者注意。诗人早期的创作有价值的是《故事诗》。故事诗大多取材于民间故事和宗教、历史传说,篇幅短小。作者把它们加工后,借古讽今,反映了印度人民的民族自豪感和与殖民统治者斗争到底的决心,表达了印度人民要求改变不合理的种姓制度和反对封建压迫的强烈愿望。重要的故事诗是揭露和控诉封建地主
冲突,进而超越,统一;凝聚,终于炸裂,透彻。 夏尔的诗是陡坡。但另有一些阳光明媚的山坡,以其爱情的、几乎是田园诗的意趣令我们陶醉。普罗旺斯的阳光和大自然,对夏尔来说意味着童年和土地。为表现一块乡土,这块乡土上的动物及植物,夏尔写下了松缓、轻松、淡淡不安的怀乡歌。夏尔成年后的激烈冲突,也许正是对童年时代与世界永远失去了的统一性的强烈向往。哪怕在幻想的狂热的意象丛中,哪怕所处的精神状态如此迷醉昏乱,夏尔始终渴望一种清醒,一种哲学意义上的穿透,对整个事物的昭然。殊不知,由于对获取清醒的过于执着,他被迫再次,三次,无数次地跌入无解的混沌——失去的赤裸。而他的渴望仍在一边:让本质的痛苦,终沉入河底,跃为活生生的生命本身。
这本献诗集里的103首诗,是他在50岁那年(1911)从他的三本诗集——《奈维德雅》(奉献),《克雅》(渡河)和《吉檀迦利》(献诗)——里面,以及从1908年起散见于印度各报章杂志上的诗歌,自己选译成英文的。 从这103首诗中,我们可以深深地体会出这位伟大的印度诗人是怎样的热爱自己的有着悠久优秀文化的国家,热爱这国家里爱和平爱民主的劳动人民,热爱这国家的雄伟美丽的山川。从这些首诗的字里行间,我们看见了提灯顶罐,巾帔飘扬的印度妇女;田间路上流汗辛苦的印度工人和农民;园中渡口弹琴吹笛的印度音乐家;海边岸上和波涛一同跳跃喧笑的印度孩子以及热带地方的郁雷急雨,丛树繁花……我们似乎听得到那繁密的雨点,闻得到那浓郁的花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