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使人们欣赏《陶渊明集》时没有障碍,我们在编辑此书时为诗文增设了辅助性条目,包括题解、注释、译文等项目。题解和注释将作者的生活经历、自身心境以及时代背景全面准确地呈现在读者面前。译文不仅把诗意正确地表达出来,而且文字优美,成为值得欣赏的现代诗。这些项目为读者阅读经典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使读者在阅读时能够轻松地走入诗人的内心世界,使读者真正理解文中“真意”。 其次,由于古今语言的变化,书中存在生僻字、古今异音字在所难免,这些都造成阅读的间断,对读者体味诗文特有的音韵之美造成影响。并且有的生僻字在《现代汉语词典》中无法查到,如果没有注音,读者阅读会更加困难。对于这些字,我们经过各种努力确定读音并加以标注。在加注音时,我们打破了一个字在正文中只标注一次的传统做法,将所有重复字
《西游与东渡》主要内容简介:2005年,中宣部策划组织的弘扬伟大民族精神的重点出版工程——“民族精神史诗”全面展开。《长城丛书》之“文史知识”部分,又被吸纳为这项重大文化工程之一,并以《文史中国》为名,正式启动。
《希望古诗日记》之重要的一个特色,是将写作与古诗作了结合。读完一首古诗,则须完成一篇日记写作。当然,这种日记已经不仅是原业意义上的日记了,而是一种大日记,是一种形式更丰富、写作更自由的作文练习。本书中就安排了大量的与古诗有关的趣味写作练心,在想象写作,有观察写作,有扩写、有续写,等等。本书在编排中,得到了飞扬平面设计部的许德杨、王克东两位先生的鼎力支持,他们完成了大量的前期工作,其敬业精神令人赞佩!古诗的拼音则由英子、雨农校正。特此作记,并感谢。
我选辑这本书的动机是要给初学文言的青年找点阅读的资料。现行的国文教科书,因为受种种条件的拘束,所选的文言篇章对于学习者的兴趣未免太少顾及。同时,教科书所选的多半出于专书或文集,风格以高古为尚,是可以或应该读,但未必是可以或应该模拟的。笔记作者不刻意为文,只是遇有可写,随笔写去,是“质胜”之文,风格较为朴质而自然,于语体较近,学习起来比较容易。现代的青年倘若还有学着写一点文言的需要,恐怕也还是这一路笔墨更加有用些。我希望这本书在题材和文字两方面都能略有补充和矫正的作用。 笔记文种类繁多,选录的时候也大略定了个标准:搜神志异及传奇小说之类不录,证经考史及诗话文评之类也不录。前者不收,倒没有什么破除迷信的意思,只是觉得六朝志怪和唐人传奇都可另作一选,并且已有更胜任的人做过。后者
《礼记》是儒家经典《三礼》(《仪礼》、《周礼》、《礼记》)之一。西汉尚《仪礼》,东汉兼讲《周礼》,三国之后才兴起讲《礼记》之风。《仪礼》、《周礼》的内容除了考知周代名物制度外,至今已没有多大实用价值,只有《礼记》中一些篇章包含了儒家的重要思想,还值得我们认识、学习。《礼记》中大部分篇章为孔子弟子或再传弟子、三传弟子所著,经由西汉礼学名家戴圣重新编撰,内容更加丰富广泛,全书共四十九篇,包括天地鬼神、社会人事、历史自然、典籍制度等方面。宋代学者朱熹把《礼记》中的《大学》和《中庸》抽出来,与《论语》、《孟子》合为四书,所以现在一些注译《礼记》的书中都没有包含这两篇。今节选其中较为著名的篇章加以注释翻译,为更完整展现儒家思想起见,把《大学》和《中庸》也收在这一书中。希望读者能通过这
《战国策》正是有关战国纷争、军政大事的一部重要历史文献。它并非成于于一时一人之手,其初的集录者是战国未乃至秦汉间的游说之士。西汉末年,刘向在校录群书时,将《国策》、基础,删繁就简,按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韩、燕、宋、卫、中山十二国编排,上继春秋,下迄秦并六国,共二百四十多年,三十三篇,定名为《战国策》。 与先秦其他历史散文多反映儒家思想不同的是,《战国策》主要记载了谋臣策士游说诸侯或进行谋议论辩时运筹帷幄、纵横捭阖的政治主张和斗争策略,反映的是纵横家的思想言行。如在政治上,他们崇尚谋略,强调审时度势,追求功名显达、富贵利禄;在行动上,他们游说奔走,功助秦兼并,或合纵抗秦,决定成败。 《战国策》是一部史书,折射着战国盛世的翻云覆雨、波谲云诡,是了解、研究战国历史的重要
《苏辙散文选集》收录的散文有、缸砚赋并叙、上枢密韩太尉书、上两制诸公书、墨竹赋、齐州泺源石桥记、洛阳李氏园地池诗记、齐州闵子祠堂记等。《苏辙散文选集》由百花文艺出版社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