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生六记》是清朝长洲人沈复著于嘉庆十三年(1808年)的自传体散文,作品以作者夫妇生活为主线,赢余了平凡而又充满情趣的居家生活的浪游各地的所见所闻。作品描述了作者和妻子陈芸情投意合,想要过一种布衣蔬食而从事艺术的生活,由于封建礼教的压迫与贫困生活的煎熬,终至理想破灭。本书文字清新真率,无雕琢藻饰痕迹,情节则伉俪情深,至死不复;始于欢乐,终于忧患,漂零他乡,悲切动人。
中国古代散文源远流长,根深叶茂。它和诗歌一样,同是中国古代文学最主要、最有特色的文体形式,也是人类文明史上璀璨宏丽的文化宝库。本书收录王安石散文选集,以供广大读者借鉴欣赏。 精选王安石的多篇散文著作,比如《答司马谏议书》,以数百字的篇幅,针对司马光指责新法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四事,严加剖驳,短小精悍,言简意赅,措词得体,体现了作者刚毅果断和坚持原则的政治家风度。安石的政论文,不论长篇还是短制,结构都很谨严,主意超卓,说理透彻,语言朴素精练,“只用一二语,便可扫却他人数大段”(刘熙载《艺概.文概》),具有较强的概括性与逻辑力量。《伤仲永》等,评价人物,笔力劲健,文风峭刻,富有感情色彩,给人以显豁的新鲜觉。他还有一部分山水游记散文:《城陂院兴造记》,简洁明快而
欧阳修一生写了500余篇散文,各体兼备,有政论文、史论文、记事文、抒情文和笔记文等。他的散文大都内容充实,气势旺盛,深入浅出,精炼流畅,叙事说理,娓娓动听,抒情写景,引人入胜,寓奇于平,一新文坛面目。他的许多政论作品,如《本论》《原弊》《与高司谏书》《朋党论》《新五代史·伶官传序》等,恪守自己“明道”、“致用”的主张,紧密联系当时政治斗争,指摘时弊,思想尖锐,语言明快,表现了一种匡时救世的怀抱。他还写了不少抒情、叙事散文,也大都情景交融,摇曳多姿。他的《释秘演诗集序》《祭石曼卿文》《苏氏文集序》等文,悼念亡友,追怀往事,情深意挚,极为动人;他的《丰乐亭记》《醉翁亭记》诸作,徐徐写来,委婉曲折,言辞优美,风格清新。总之,不论是讽世刺政,还是悼亡忆旧,乃至登临游览之作,无不充分
“唐宋八大家”是我国散文发展史中八个有杰出成就的散文作家的合称,他们是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和曾巩。 初将这八个作家的散文作品编选在一起刊行的是明初朱右的《八先生文集》,后来唐顺之在《文编》一书中也选录了这八个唐宋作家的作品。明朝中叶古文家茅坤在前者的基础上加以整理和编选,取名《唐宋八大家文钞》,共160卷。“唐宋八大家”从此得名。唐宋八大家文代表了我国古典散文的成就。 我国古代的散文,在先秦两汉时期已经有了很大成就。到了两汉时期,司马迁的《史记》等又把古代散文的发展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峰。东汉以来,把辞赋的写作手法引进散文的倾向日趋明显;到了魏晋,形成了一种特殊的文体,后人称之为骈文。骈文讲究字句的对称,讲究藻饰,强调音韵,较多用典,追求形式技巧
为了帮助广大群众尤其是青少年朋友们从古代书信名作中汲取精神营养,编者们从20世纪80年代选注的《历代名人家书选》(山西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中选出部分家书,并且扩大范围,增选各类书信,一共选出历代书信优秀作品七十多篇,每篇介绍作者,注释词语,并对其思想内容、艺术技巧做出简要评析,以便读者接近原作。末附这些书信中的名言警句(正文中用着重号标注),便于读者吟诵。
高濂撰写的《四时幽赏录》是描写春、夏、秋、冬四时,杭州周围 可游玩之处的小品文集,笔触清新,短小精悍,生动有趣,耐人寻味、高濂自序说:“即武林一隅,幽境幽趣,供人玩赏者,亦复何限?特好之者未必真,人自负幽赏,非真境负人也。若能高朗其怀,旷达其趣,超尘脱俗,别具天眼,览景会心,便得真趣。”本书内容曾散入《遵生八笺》相关部分中刊印。
宋人汪信民说:“人咬得菜根,则百事可做。”明人于孔兼称:“谭以菜根名,固自清苦历练中来,亦自栽培灌溉里得。”日本企业家对洪应明著的《菜根谭》极为推崇,对它的评价超过《孙子兵法》和《三国演义》。他们认为
本书是关于年轻的知识,也许可以给时下的年轻你做参考,就像爱默生说:“在青春年华,我们以彩虹为衣,如黄道十二宫般勇敢前行,刚刚踏上人生征途的青年,对未来充满了憧憬,他的梦想瑰丽,他的壮志凌云,他热情地眼睛四处求索,想要去发现,去创造自己生命的意义,他渴望飞翔,他的灵魂在云端里……这就是青春,充满无限可能的生命的春天。
本书主要包括了前言、过秦论、论跺粟疏、上书谏吴王、报任安书、项羽本纪、杨王孙传、盐铁论、出师表、让县自明本志令、与山巨源绝交书、陈情事表、兰亭集序、五柳先生传、三峡、景明寺。从本体论角度看,文学是敢承载生命信息的语言建构。在长期的文学积淀中,形成了由各种不同层次,不同功能的文本构成的文体系统。以文体类型而论,文学由诗歌、小说、散文、剧本等基本类型构成;以审美需求而论,有俗文学与雅文学之别;以创作流程而论,又有民间文学与作家文学之分。所谓民间文学,是指由人民大众集体创作,反映民众生活愿望,并用口头演说的形式,在人民大众中间世代相传的口头文学。
本书从十四种著作中选录有代表性的名文四十六篇,为保持篇章面目的完整,一般不作掐头、去尾或腰斩之类的删节,各版本文字有差异者,尽量择善而从。全书依历史散文、诸子散文、经书散文编次,以明先秦散文的分类;历史散文、诸子散文之中又基本依成书时间的先后排列次序,以标各类散文的演进之迹。注文力求准确、简明,考虑到读者的水平和阅读的方便,设注范围完泛,力避漏注,各篇之间,设注不避重复。著作及作者的评介力求精当。“导读”只是“引导”,深入而浅出,从作者文风的特色抓取文章的主要特点,以助把握先秦散文的精髓。
《艽野尘梦》,作者“追忆西藏青海经过事迹”、取《诗·小雅·小明》“我征租西,至于艽野”之意为书名,含有青藏高原风尘录的意思;艽:荒远。艽野:指青藏高原。在书中,作者详强地叙术了自己1909年从军,奉赵尔丰命随川军钟颖总进藏,升任管带(营长),参加工布、波宓 等距役,在驻藏期间同当地藏族同胞、官员和和喇嘛来往密切,同藏族姑娘西原结婚,在1911年10月武昌起义爆发、南北响应的消息传到西藏后,出于对波密起义士兵的一些行动不理解,而又顾念个人安危,于是组织湖南同乡士兵和亲信百五十人取道东归而误入大沙漠,断粮七月余,妨饥挨饿,茹毛饮雪,仅七人生还于西安,西原病卒,等经历;描绘了沿途所见的山川景色、人情风俗和社会生活;同时记录了英、俄帝国主义凯觎和争夺我国神圣领土西藏的罪恶和阴谋活动,清政府的日举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