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生六记》是清朝长洲人沈复著于嘉庆十三年(1808年)的自传体散文,作品以作者夫妇生活为主线,赢余了平凡而又充满情趣的居家生活的浪游各地的所见所闻。作品描述了作者和妻子陈芸情投意合,想要过一种布衣蔬食而从事艺术的生活,由于封建礼教的压迫与贫困生活的煎熬,终至理想破灭。本书文字清新真率,无雕琢藻饰痕迹,情节则伉俪情深,至死不复;始于欢乐,终于忧患,漂零他乡,悲切动人。
中国古代散文源远流长,根深叶茂。它和诗歌一样,同是中国古代文学最主要、最有特色的文体形式,也是人类文明史上璀璨宏丽的文化宝库。本书收录王安石散文选集,以供广大读者借鉴欣赏。 精选王安石的多篇散文著作,比如《答司马谏议书》,以数百字的篇幅,针对司马光指责新法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四事,严加剖驳,短小精悍,言简意赅,措词得体,体现了作者刚毅果断和坚持原则的政治家风度。安石的政论文,不论长篇还是短制,结构都很谨严,主意超卓,说理透彻,语言朴素精练,“只用一二语,便可扫却他人数大段”(刘熙载《艺概.文概》),具有较强的概括性与逻辑力量。《伤仲永》等,评价人物,笔力劲健,文风峭刻,富有感情色彩,给人以显豁的新鲜觉。他还有一部分山水游记散文:《城陂院兴造记》,简洁明快而
本书是一本笔记体的散文,讲述人生吃、喝、玩、乐等各种闲情逸趣,可以说是中国人生活艺术的指南。书本文字思想均极清新,都是很可喜的小品,有自然与人事的巧妙观察,有平明而又新颖的表现。本书对此书进行了白话文翻译,使之理解便宜,语言通俗,图文并茂,适合广大散文爱好者、休闲爱好者阅读。
欧阳修一生写了500余篇散文,各体兼备,有政论文、史论文、记事文、抒情文和笔记文等。他的散文大都内容充实,气势旺盛,深入浅出,精炼流畅,叙事说理,娓娓动听,抒情写景,引人入胜,寓奇于平,一新文坛面目。他的许多政论作品,如《本论》《原弊》《与高司谏书》《朋党论》《新五代史·伶官传序》等,恪守自己“明道”、“致用”的主张,紧密联系当时政治斗争,指摘时弊,思想尖锐,语言明快,表现了一种匡时救世的怀抱。他还写了不少抒情、叙事散文,也大都情景交融,摇曳多姿。他的《释秘演诗集序》《祭石曼卿文》《苏氏文集序》等文,悼念亡友,追怀往事,情深意挚,极为动人;他的《丰乐亭记》《醉翁亭记》诸作,徐徐写来,委婉曲折,言辞优美,风格清新。总之,不论是讽世刺政,还是悼亡忆旧,乃至登临游览之作,无不充分
“唐宋八大家”是我国散文发展史中八个有杰出成就的散文作家的合称,他们是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和曾巩。 初将这八个作家的散文作品编选在一起刊行的是明初朱右的《八先生文集》,后来唐顺之在《文编》一书中也选录了这八个唐宋作家的作品。明朝中叶古文家茅坤在前者的基础上加以整理和编选,取名《唐宋八大家文钞》,共160卷。“唐宋八大家”从此得名。唐宋八大家文代表了我国古典散文的成就。 我国古代的散文,在先秦两汉时期已经有了很大成就。到了两汉时期,司马迁的《史记》等又把古代散文的发展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峰。东汉以来,把辞赋的写作手法引进散文的倾向日趋明显;到了魏晋,形成了一种特殊的文体,后人称之为骈文。骈文讲究字句的对称,讲究藻饰,强调音韵,较多用典,追求形式技巧
为了帮助广大群众尤其是青少年朋友们从古代书信名作中汲取精神营养,编者们从20世纪80年代选注的《历代名人家书选》(山西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中选出部分家书,并且扩大范围,增选各类书信,一共选出历代书信优秀作品七十多篇,每篇介绍作者,注释词语,并对其思想内容、艺术技巧做出简要评析,以便读者接近原作。末附这些书信中的名言警句(正文中用着重号标注),便于读者吟诵。
本书是关于年轻的知识,也许可以给时下的年轻你做参考,就像爱默生说:“在青春年华,我们以彩虹为衣,如黄道十二宫般勇敢前行,刚刚踏上人生征途的青年,对未来充满了憧憬,他的梦想瑰丽,他的壮志凌云,他热情地眼睛四处求索,想要去发现,去创造自己生命的意义,他渴望飞翔,他的灵魂在云端里……这就是青春,充满无限可能的生命的春天。
《浮生六记》是清代文人沈复写作的自传散文。因其以真言述真情,从不刻意造作,得以浑然天成,独树一帜,达"乐而不淫,哀而不伤"之境界,深为后世文人所推崇,流传至今,已成经典。 本次出版选开明书店民国本为底本,考以《雁来红丛报》本、霜枫社民国本、林语堂英译本重新点校;并请张佳玮精心译述,作长文译记为读者导读;收录"沈复的一生"(年表)"沈复三十年游历图",附"光绪三年初版序""潘麐生题记""光绪三年初版跋",便于读者朋友更好读懂中国挚美经典,从中获益。
本书,十二卷,明陈继儒撰。陈继儒(1558-1639),字仲醇,号眉公、麋公,松江华亭人。自幼颖异,博学多通,尤工诗善文,短翰小词,皆极风致,兼能书画。和与同郡董其昌齐名,深得当时名流徐階、王世贞、王锡爵等人的器重,三吴名下士争欲得为师友。二十几岁时,绝意科举,隐居于小昆山,后筑室东佘山,杜门著述。然隐居后,名声愈显。因其周旋官绅间,时人亦颇为讥讽,谓之:翩然一只云中鹤,飞来飞去宰相衙。陈继儒一生涉猎甚广,著述宏富,有《陈眉公全集》传世。 本书是陈继儒融汇前人之书和时人之语、意在张显自己思想认知的一部格言集。全书分醒、情、峭、灵、素、景、韵、奇、绮、豪、法、情二十卷,共一千四百余条格言。或陈说利害,指点迷津以言醒世;或肯定情爱,颂扬忠贞,赞美人世间一切真情实感;或强调道德修养的重要,
本书包括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共154首。大体可分为两组:组从第1首到第126首,献给诗人的一位男性青年贵族朋友;第二组从第127首到第152首,或写给或讲到一位深色皮肤的女人;后两首借希腊典故咏叹爱情,同前两组诗都无关。全书详加注释,适合中等英语水平以上的读者和英语专业高年级学生阅读。
本散文选集精选了《史记》中最为精彩的篇目的片段,“管中窥豹,可见一斑”。 司马迁的著作,除《史记》外,《汉书·艺文志》还著录赋八篇,均已散失,唯《艺文类聚》卷30引征《悲士不遇赋》的片段和有名的《报任安书》(即《报任少卿书》)。《报任安书》表白了他为了完成自己的著述而决心忍辱含垢的痛苦心情,是研究司马迁生平思想的重要资料,也是一篇饱含感情的杰出散文。《悲士不遇赋》也是晚年的作品,抒发了作者受腐刑后和不甘于“没世无闻”的愤激情绪。
本散文选集精选了《史记》中为精彩的篇目的片段,“管中窥豹,可见一斑”。 司马迁的著作,除《史记》外,《汉书·艺文志》还著录赋八篇,均已散失,唯《艺文类聚》卷30引征《悲士不遇赋》的片段和有名的《报任安书》(即《报任少卿书》)。《报任安书》表白了他为了完成自己的著述而决心忍辱含垢的痛苦心情,是研究司马迁生平思想的重要资料,也是一篇饱含感情的杰出散文。《悲士不遇赋》也是晚年的作品,抒发了作者受腐刑后和不甘于“没世无闻”的愤激情绪。
《闲情偶寄》是中国清代一部关于艺术生活和审美现象的内容驳杂的著作。刊行于康熙十年(1671)。《闲情偶寄》一书包括《词曲部》、《演习部》、《声容部》、《居室部》、《器玩部》、《饮馔部》、《种植部》、《颐养部》等八部,其中相当大篇的幅论述了戏曲、歌舞、园林、建筑、花卉、器玩等艺术和生活中的各种审美现象。书中有关戏剧美学的部分,历来受到人们的重视,是中国戏剧美学史上的重要著作。 导读者汉宝德却是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这本书,他是以明末清初的读书人其精神和美学观这个角度,来看他们怎么样去游戏人间,寻求生活中的情趣,如何过得愉快,活得痛快,寻求的是感官的满足。汉先生的着眼点在于李渔谈居屋的设计,并归纳出三个美学原则:用人情来表达王道。是不要儒家的伦理思想与中庸之道,要找到一条新路。如果
凡学书法的人,必先学楷书;凡学楷书的人,必选学欧、颜、柳、赵四体,而四体楷书的代表作是:欧阳询书《九成宫》,颜真卿书《多宝塔》,柳公权书《玄秘塔》,越孟俯书《寿春堂》。因而,这四种字贴多年来就是学习收法的课本,是启蒙与深造的流行佳贴。 但是,由于千百年来的不断捶拓与风化剥蚀,古碑已字迹残缺,即使是善本名拓也难免鲁鱼之失。 中国书画研究会黄洋(书舟)先生耽于四体,遍访四碑,对碑拓缺损处详加勘查考证,一一证明其原为何字,又广泛涉猎四家书迹,选择其笔意相同者弥补缺字或漶漫严重处,与全碑浑为一体。对现行字帖中某些残缺处,原本实无缺字,仅因原碑或拓片中有残迹而误拼于帖中,今皆辨明删除。反之,碑拓中某些残员处原为文字,历来帖本却将删去,今亦查明补入。于是,合考成果与实用价值为一的四体
宋代书法家苏轼的书法作品历来被尊为「有宋」。其楷书,尤以绵中裹铁的特点、丰腴跌宕的神姿和天真烂漫的意趣称为「苏体」。而《丰乐亭记》和《醉翁亭记》是「苏体」的代表作,被奉为「书坛双璧」。 据载,二记刻石早已佚失。清人或称刻石毁于北宋「党禁」,或称毁于南宋兵燹。书舟先生著文,以苏辙诗句为证,说明当时北方人少数民族颇重视苏轼的作品;又以苏轼书「杏花碑」毁扑一事为据,说明新、旧党争殃及碑碣。因而推测,二记刻石并非毁于战乱,应是早已毁于「党禁」。 因无原碑可寻,今日考订碑石的残缺处,仅以各善拓为依据。如《丰乐亭记》传有「北宋拓本」两种:一缺九十三字,残十余字;一缺二十一字,残十余字。今以苏轼之字被为「无缺字本」。 原拓字句有与今本不同者,如《醉翁亭记》中「起坐而喧哗者」,拓本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