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是我的文学圣经,我写作的百科全书。 白先勇 作为一部旷世经典,《红楼梦》有解说不尽的玄机,探索不完的秘密。自两百多年前问世以来,关于它的研究与阐释众说纷纭,汗牛充栋。白先勇正本清源,回归小说文字本身,把这部经典完完全全当作小说来解读 从第1回到第120回,一字一句,一段一落,解析《红楼梦》的神话架构、人物刻画、文字风格、叙事手法、对话技巧、象征隐喻、千里伏笔 以小说家之艺术功力,检视红楼为何能远远超拔于它的时代,成为中国古典文学的巅峰。 一部红楼包罗万象。白先勇一一细语评说红楼中的饮食男女、人情世故、妙想哲思和深浅雅俗,将其中大时代的兴衰、人世无可挽转的枯荣无常、命运无法料测的变幻起伏,都化为真挚体悟;更从小说本身延展开去,漫谈美学、哲学、佛学、昆曲;同时仔细比对 程乙
打动千万人的经典《蒋勋说红楼梦》推出 青春版 ,这一次蒋勋先生将数十年阅读《红楼梦》的心血之作献给青少年。蒋勋读红楼,林青霞、海清、林怀民等一众名人倾力推荐,著名教育家叶嘉莹先生称赞 不但细致,而且非常深刻 。 跟蒋勋读《红楼梦》,从青春与美的角度出发,带领青少年读者逐字逐句地细读小说,感受少年人的成长,看懂每个人在自己处境的不易,发掘人性的闪光点。 蒋勋曾说:《红楼梦》对他蕞大的帮助是让他能够回到十二三岁,《红楼梦》想表达的是,活出你生命美好的部分,让这个生命发光。它是好的青少年读物,甚至西方写青少年的书,都没有像《红楼梦》写得这么好。 《蒋勋说红楼梦》(青春版),在蒋勋包容和善意的解读中,让青少年感悟美,感知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鲍鹏山品水浒》篇幅长达60余万字,内容极其丰富。该书是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栏目《鲍鹏山新说〈水浒〉人物》系列电视节目的基础上进行了扩充,同时查漏补缺、改正错讹;并在正文中以黑体字形式,来凸显作者的睿智评说 这正是其品读《水浒》的精华所在。 一部《水浒》大书,古往今来,仁智互见,莫衷一是。鲍鹏山品读《水浒》,独辟蹊径,独树一帜。他从文化、制度、人性等角度解读《水浒》,少讲情节,多讲细节;少说是什么,多讲为什么。他从林冲、武松、李逵、鲁智深、宋江等人入手,突破了对《水浒》故事情节的简单复述,读出了藏于故事背后无比丰富的人性内涵、文化内涵和思想内涵,读出了新的角度、新的观点和新的精彩。显然,与明末清初文学家兼批评家金圣叹、明代思想家李卓吾等人,主要限于从道德层面来臧否《水浒》人
伟大的小说《卡拉马佐夫兄弟》也带点俗气? 纳博科夫为什么欣赏不来陀思妥耶夫斯基? 鲁迅的《孔乙己》与电影《布达佩斯大饭店》有什么相似处? 近年来,众多由文学作品改编的热门影视进入大众视野,从纸页到银幕,文学与电影的互动愈发紧密, 文字 与 图像 以不同的方式,共同构筑出一个立体的艺术世界。本书以极具思辨性的视角、通俗易懂的文笔,围绕文学与电影的相互关系,解剖了大量中外文学、电影、艺术经典作品,从《诗经》《搜神记》到鲁迅、张爱玲,从《哈姆雷特》《堂吉诃德》到《变形记》《追忆似水年华》,从贾樟柯、姜文到《罗生门》《盗梦空间》《布达佩斯大饭店》 探讨作品70 部,关涉作家、电影人、艺术家、哲学家50 位,深度解读文学作品,详细讲解电影基础知识。 为了比较文学原著与电影改编,在二者间建立新的对话
《细品西游2》是曲黎敏解读《西游记》系列的第二部,本书延续第一部的风格,依然按照《西游记》原著的章回顺序,从第三十三回讲至第六十四回,逐回逐段逐句解读,挑选近百个问题和令人迷惑的点,如悟空怎么装天?红孩儿为什么永远长不大?黑水河对唐僧意味着什么?通天河为什么重要?为何八戒变童女?悟空为何不善水战?女儿国的可怕之处是什么? 娓娓道来、细细拆解,引领读者更加深入西游的奇幻世界,让大家真正读懂《西游记》中暗藏的谜团和人生智慧。
人到中年的作家丹比,带着 解决危机 的隐秘期待,在毕业30年后选择回到了母校哥伦比亚大学的课堂之上,重读那些伟大的人文经典。荷马、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莎士比亚、黑格尔、尼采、波伏瓦、伍尔夫 近30位西方人文传统中的代表作家及其作品,在他的讲述中次第出现,勾勒出一幅概览西方文学与思想、通读西方文明史的清晰地图。 在重读经典的过程中,丹比逐渐体会到, 回到纯粹的阅读 这件事本身,正在帮助他冲破二手信息织成的迷雾,带来身心的平静,也引导着他去不断寻找和 试穿 不同的自我;而在课堂上参与师生之间的论辩,则让他意识到经典正在反复的重读中焕发出新的生机,既包含着千百年来传承的人文精神,也映照出当下年轻一代的思考和判断。这场重回校园、重读经典的生活实验,也是一场重新认识自我的伟大冒险。
一个全然不懂世故的女人,怎么能写出这么多天才的爱情棋谱和婚姻战役? 张爱玲是横空出世的一个传奇。 为什么她的作品,会收获一代又一代读者的喜爱? 潜心研读30余年,许子东老师以文本细读方式,聚焦张爱玲10余部重要代表作 看《第一炉香》上海女学生怎样在香港一步步沉沦;体会《金锁记》残酷的浪漫文字;沙盘推演《倾城之恋》男女爱情游戏规则;在《红玫瑰与白玫瑰》中解剖男人的道德性;探究《小团圆》中奇特的母女关系 张爱玲笔下的爱情故事,从来不是单纯的鲜花与温情,更多的是策略、计算、博弈。打开这本书,真正读懂张爱玲,进入她的 爱情战争 ,重新看待男人、女人、婚姻与生命。 精妙解读作品之外,更融入许子东多年世情体悟,以风趣的表达、生动的文风,将张爱玲的文学创作与人生轨迹巧妙勾连;同时关注她与胡适、傅
你相不相信植物会解决文学史上的公案?它们说《红楼梦》不是曹雪芹一个人写的。《红楼梦》前80回平均每回出现植物11种,后40回每回3.8种。 本书为我们描绘了中国古典文学中的植物世界。作者潘富俊先生是一位热爱中国文学的科学家,他业余时间乐于沉浸在诗文歌赋,在书房中遨游于文学世界,在田野中实地探访中国古典文学中的每种植物,将古文中的植物与现代植物学体系中的植物相比对,追根溯源,考订名目,分辨其中虚实,考评植物所在地的自然生态,还原几千年来文人笔下的植物原貌,解析不同时代有着不同名称与寓意的植物面貌,并找出植物引进中国的脉络,以科学印证文学,以文学丰富科学的维度。他左手文学,右手科学,在看似无关的两个领域摸索潜行,编枝结草搭建起一座沟通文学与自然科学的鹊桥,为我们展现了一幅幅精妙细致美好的中
当代小说一度是思想解放的先锋,现在是人文传统的守望者。 21世纪以来,中国出现了史无前例的巨大变化。 时代变了,中国的文学变了吗? 那么多新作,哪些更值得读?哪部可以成为经典?网文冲击下,纯文学会受到影响吗?近20年来的中国小说,佳作不断,但 有高原无高峰 ?离开 五四 启蒙和80年代先锋实验,小说是不是总有点没劲? 21世纪至今出版的中文小说,一直面临着发表时间短、艺术价值难断的现实。事实上,这些小说因为靠近我们所处的时代,更能反映现实一角,成为时代镜像 你会惊奇地发现其中折射出的 中国故事 。 许子东以敏锐的学术眼光、鲜活的批评视角,精选25位当代知名作家重要作品,将目光投向尚未被定论的 进行时 文学现场 《生死疲劳》的魔幻乡土、《三体》的宇宙寓言、《文城》的宿命叙事、《繁花》的市井史诗 从阿来
龙榆生是20世纪负盛名的词学研究者之一,与夏承焘、唐圭璋、詹安泰并称 民国四大词人 。他早年师从黄季刚、陈衍,受陈散原、夏敬观赏识,又直承晚清词学大家朱彊村衣钵。龙榆生治学成就卓著,是现代词学的重要奠基人;同时他又非常重视诗词普及工作,撰写了大量深入浅出、切中肯綮的论著。《填词与选调》精选龙先生论著中的经典篇目,分 诗歌史论 词体源流 词体法式 词史纵论 词学专论 五部分编排,荟萃了其几十年研词治学的心得,不仅能引导初学者一窥诗词堂奥,亦对爱好者和研究者揣摩、提升颇有助益。
本书对节奏理论的突破包括:(1)摆脱过去对节奏的均质、单一本质的认知,提出新诗节奏的 集群 特性与层次建构理论;(2)打破 格律 理念在新诗节奏研究中的主导地位,探索新诗在格律之外的节奏形态,即非格律韵律;(3)分析新诗中灵活多变的 语言的节奏 ,并讨论新诗书面形式(包括分行、标点、分节等)如何为节奏建构服务。在此基础上,本书进一步重审了一般意义上的汉语诗律学的基本假设、理论范式,以实现中国诗律学研究的 当代转向 。
鲁迅是一座山,后面很多作家都是山,但张爱玲是一条河。 打开经典,有一种 年轻 叫沧桑,有一种 新青年 叫民国范儿,我们新文学的 新声 《狂人日记》如今一百多年了 新的!旧的!更新的!文学的国语!国语的文学!这一路,现代中国文学探出的每一步,背后已是星斗可见,而又跋山涉水的史诗历程。 人可以消失,但 人的文学 ,探讨人性的更深层,会留下来。 本书源于许子东在香港岭南大学中文系的经典课堂实录,融会了几十年的积累。这一堂堂现代文学课,囊括 五四 起源、各家流派,以及小说、散文、诗歌、戏剧,可见鲁迅的 反省 、郭沫若的 创造 、茅盾的 矛盾 、巴金的 年轻 、老舍的 命运 、曹禺的 影响 、郁达夫的 苦闷 、丁玲的 扑火 、沈从文的 反潮流而动 、张爱玲的 无家可归 文学承担民族 国家寓言。 此次增订新版作为 许子东文集
19世纪下半叶,德国浪漫主义诗作走向了谷底,但德奥浪漫主义音乐却依旧统领着音乐世界。从崇高的贝多芬到恣意的舒曼,从华丽的瓦格纳到悲切的马勒,浪漫主义以更丰富多变的表现方式,在音乐的流淌中跨越了一百多年,一直绵延到20世纪。古典与浪漫主义时期生机盎然的德语文坛恰好给浪漫主义音乐家提供了取之不尽的文学素材,舒伯特、舒曼、勃拉姆斯等人的 艺术歌曲 (Kunstlied)使这一音乐形式在19世纪成为诗乐结合的,放射出耀眼的光辉。音乐与诗歌互相交织、彼此成就 不但是艺术歌曲从舒伯特、舒曼到沃尔夫、马勒的流变,也是诗歌从歌德、荷尔德林到里尔克、策兰的延转。诗,乘着歌声的翅膀,请随作者前往,那美的地方。
《鲍鹏山文学史 中国人的心灵》,是一本非常感性化的中国文学史。本书通过上自《诗经》,下至《红楼梦》,三千年中国文学名家、名作的新异解读和诗意感怀,试图深入中华民族的内在心灵与思想,展示这个民族三千年的理智与情感所系。鲍鹏山认为,文学是人类精神的避难所。在书中我们看到,感情热烈而思想敏锐的鲍鹏山,以其极富个性的文字带领读者,去寻找那些在文学中避难的心灵,去无限接近古人的真实情怀,去感受古代文学的大美大善、大哀大痛、大喜大悲。
一千个人心里有一千部《红楼梦》,如何真正进入曹雪芹的红楼梦世界? 台大中文系欧丽娟教授穷十年之功,潜心研究,读出那些隐藏在《红楼梦》文字之间与文字之外的声音,得出了自己真切的感悟。 《大观红楼3》聚焦于太虚幻境中的正册金钗,林黛玉、薛宝钗、贾探春、贾迎春、贾惜春、史湘云、王熙凤、李纨、秦可卿、妙玉,她们以波澜壮阔的复调曲式交织在《红楼梦》中,由此焕发出不同的心灵光影、人生风景。
本书是在央视国学讲座以及北京大学 中国经典解读 博士课程讲义精选。《大学》《中庸》是中国儒家的重要经典,南宋朱熹把《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并称为 四书 ,宋元以后逐渐成为学校官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书,对古代教育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就内容而言,在儒家经典《四书》当中,《大学》是入门之作;《论语》《孟子》对儒家思想进行了详尽论述;而说到集儒家学说之大成的结晶之作,则非《中庸》莫属。《大学》相传是孔子弟子曾参所作,《中庸》相传是孔子之孙子思所作。本书以 经典细读 为特质,总结出中国文化以原典为基本的特点,梳理出中国主流文化深层次的文化精神,为灾难迭起的世界重新 发现东方 精神生态价值做出了开拓工作。
《兰波与现代性》主要探讨19世纪法国著名诗人、早期象征主义诗歌的代表人物、超现实主义诗歌的鼻祖兰波的现代性及其对当代诗歌和小说创作的启示。作者分别来自法国、意大利、日本和中国,他们以独特的切入点,对兰波的生存环境、兰波诗歌中古代与现代的关系、兰波放弃诗歌创作后的科学写作等方面进行了深入剖析,重新解读了兰波的 现代性 。本书还基于比较文学的范畴,关注中国和日本对兰波的接受情况以及其作品的翻译问题,探讨了兰波在不同文化语境中的传播路径和产生的影响。通过本书,读者能够获得关于兰波及其作品的全新认知维度和解读思路,进而理解兰波的现代性如何跨越时空,与思想的世界联系在一起。
在盛唐李杜之后,白居易树起又一座唐诗丰碑,在日月争辉的李杜之外,步入中唐的白居易,不仅兼纳李杜之光,而且开出融风流于日常的新路。这位广大教化之主,擅长放下官样体段,以平实的笔调、朴质的面貌和诗人的襟怀,叙述、描写身边眼中的平凡世界,显示出获取物质和精神双重享受的生命姿态。从中外影响的广度和深度来看,白居易已经成为独具魅力的文化符号。2022年恰逢白居易诞辰1250周年,本书用散文化的笔调,全面解读了白居易作品中风景与节气,散文之风度以及白居易的藏书史料等。白居易的时代,已成为历史陈迹,但他的诗文还活着,著述长存,没有失去生命力,既属于未来,也属于当今,且其神日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