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不少初学写作的人感到苦恼:写不出来!我的看法是:加紧学习,先别苦恼。怎么学习呢?我看哪,*步顶好是心中有什么就写什么,有多少就写多少。永远不敢动笔,就永远摸不着门儿。不敢下水,还学得会游泳么?——老舍《别怕动笔》 ◎文章必须修改,谁也不能一下子就写成一大篇,又快又好。怎么修改呢?我们应当先把不必要的话,不必要的字,狠狠地删去,像农人锄草那样。不要心疼一句好句子,或一个漂亮字,假若那一句那一字在全段全句中并不起什么好的作用。文章正像一个活东西,全体都匀称调谐就美,孤零仃的只有一处美,可是跟全体不调谐,就不美。——老舍《多改多念》 ◎文字平庸是个毛病。为医治这个毛病,读些古典文学著作是大有好处的。可是,也有的人正因为读了些古典作品,而文字反倒更平庸了。这是怎么一回事呢?大概是
《误读》一书是艾柯博学的炫技作!这一系列炫目的文章,“用了天知道什么样的语言”,在天文、地理、神话、哲学、社会学、人类学、大众文化、媒体、拓扑学之间纵横自如,对纳博科夫、荷马、但丁、塞万提斯、普鲁斯特、卡夫卡、乔伊斯的经典进行华丽的解构误读,让人捧腹、惊叹的同时,又令新的意义不断涌出。 正是在这场蓄意插科打诨、装疯卖傻、天马行空、颠三倒四的误读之旅中,艾柯“愤世嫉俗”地解构了我们这个时代。
本书内容:她们是一党。她们眼黑着这边,天天寻觅什么风吹草动,喊喊喳喳,吹向邢夫人的愚昧的软耳朵。 我刚才说了,有一种七十八回本流传过,书到宝玉祭雯,在池边泣读《芙蓉女儿诔》,便失掉后文(另有考证为据)。从这种本子来看,书中最末部分所写的一件特大事件——不祥的预兆,即是抄检大观园,那是第七十四回的事了。这件丑事与闹剧,正是鲁迅先生所说的“已露悲音”“姜凉之雾遍被华林”,关系至为重大。这场剧是谁“导演”的?就是王善保家的,是她挑动了王夫人的惊吓与怒气。……
《走进大文豪的家》从一些广受欢迎的作家的日常生活的视角出发,探讨了作家周围的事物包括房屋对他们写作的影响。其中包括阿加莎·克里斯蒂隐居在英格兰西南部时的住所,伊夫林·沃晚期作品《旧地重游》中的原型——伍斯特郡的乡间别墅,莎士比亚童年时居住在斯特拉特福小镇的木头小屋,还有激发夏洛克·福尔摩斯系列故事灵感的东萨塞克斯郡内的小花园。通过探索这些再平常不过的建筑,了解那些鲜活的人物背后的故事。
“呜呼红楼,再陪你走一遭儿吧,得其悲,得其乐,得其俗,得其雅,得其虚空,得其富贵,得其腐烂,得其高洁,它陪你,你陪它,一生又一世,一劫又一轮回,哭到眼枯又叹到气绝,恋到难分又舍到天外,世事洞明,人情练达,人生百味,情意千般,一梦又一梦,摇头又摆尾……我们中国的读书人都有两辈子经验,一辈子是自己也许乏善可陈的一生,一辈子是贾宝玉与他的家人情人的大欢喜大悲哀大痴迷的一生!” 文学巨匠王蒙,兼任《红楼梦》的超级拥趸。《王蒙的红楼梦》,是王蒙在山东教育电视台“名家论坛”作讲座的文字增订本,是王蒙几十年阅读研究《红楼梦》的精华集结,共计27讲。他以饱满的诗一样的语言,赞颂大观园里的“青春万岁”,剖析读者为什么会情不自禁将自己代入书中的角色而一同悲欢……王蒙是杰出作家,所以有文学家的激
《纳兰词典评》是作者苏缨出道的 本书。自2007年首版迄今,累计再版数十万册,成为所有纳兰词赏析读本中当之无愧的 经典。尽管苏缨继续以《纳兰容若词传》《纳兰词全编笺注》《纳兰词全译》再掀纳兰词的阅读热潮,但这只是使阅读趣味有了 加明确的细分,《纳兰词典评》的经典地位至今未受丝毫撼动。 本次《纳兰词典评》增订出版,使原有的内容 加丰富。至此,对于喜爱纳兰词的读者,本书可以作为赏析类图书的 选择。正如《纳兰容词传》《纳兰词全译》《纳兰词全编笺注》分别可以作为传记类、入门类、考据类图书的妙选一样。 本次增订,除了订正《纳兰词典评》原有内容之外,还增补了《浣漠沙》(抛却无端恨转长)和《长相思》(山一程)两篇词作的赏析。
本书为国学普及读本“华夏文库经典解读系列”系列其中一册,本系列书精选了中华民族思想史、文学目前有深远意义的典籍、著作,邀约国内对此有一定研究的专家、学者进行全新、全面的分析与解读,使其能够在不改变原有思想主题的前提下,成为适合当今时代的人群进行了解和阅读的出版物。 《金瓶梅》,也称《金瓶梅词话》,中国第一部文人独立创作的长篇白话世情章回小说。成书约在明朝隆庆至万历年间,作者署名兰陵笑笑生。《金瓶梅》借《水浒传》中武松杀嫂一段故事为引子,通过对兼有官僚、恶霸、富商三种身份的封建时代市侩势力的代表人物西门庆及其家庭罪恶生活的描述,揭露了明代中叶社会的黑暗和腐败,具有较深刻的认识价值。其后被拍成许多同名的影视作品。书稿选取《金瓶梅》中有代表性的故事和人物进行了阐述和评议,可作为古典
暂时没有内容
《战国策》是汇编而成的历史著作,作者不明。西汉刘向编定为三十三篇,书名亦为刘向所拟定。其中所包含的资料,主要出于战国时代,包括策士的著作和史臣的记载,汇集成书,当在秦统一以后。原来的书名不确定,西汉刘向考订整理后,定名为《战国策》。总共三十三篇,按国别记述。记事年代大致上接《春秋》,下迄秦统一。以策士的游说活动为中心,反映出这一时期各国政治、外交的情状。全书没有系统完整的体例,都是相互独立的单篇。何昆所著的《舌吐风雷震九州--战国策谋略》对《战国策》的主要故事和人物进行了阐述和评议,可作为古典文学、历史学爱好者的入门读物。
本书为国学普及读本 “华夏文库”系列其中一册,本系列书精选了中华民族思想史、文学史上有深远意义的典籍、著作,邀约国内对此有一定研究的专家、学者进行全新、全面的分析与解读,使其能够在不改变原有思想主题的前提下,成为适合当今时代的人群进行了解和阅读的出版物。 《战国策》是汇编而成的历史著作,作者不明。西汉刘向编定为三十三篇,书名亦为刘向所拟定。其中所包含的资料,主要出于战国时代,包括策士的著作和史臣的记载,汇集成书,当在秦统一以后。原来的书名不确定,西汉刘向考订整理后,定名为《战国策》。总共三十三篇,按国别记述。 记事年代大致上接《春秋》,下迄秦统一。以策士的游说活动为中心,反映出这一时期各国政治、外交的情状。全书没有系统完整的体例,都是相互 独立的单篇。书稿对《战国策》的主要故事和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中国诗歌发展的历史非常悠久,从部诗歌总集《诗经》算起,已经有三千多年的历史了。战国以来,“楚之骚,汉之赋,六代之骈语,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文学”。从一定意义上说,一部中国文学史可以说是一部中国诗歌发展史。它像一条横亘古今的河流,流淌着中华文学艺术的精髓,激荡着历史精魂的心曲,成为传承民族灵魂的载体。 由于社会环境、人文环境、语言环境的变迁,普通读者尤其是中学生,鉴赏古代诗歌仍有一定的困难。从每年的高考成绩来看,古代诗歌鉴赏得分不高。虽然花的时间不少,但收效甚微。究其所以,固然和中学生的知识面狭窄、人生阅历不足有关,但方法不当也是重要因素。这也就是编纂此书的目的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