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看先于言语。观看确立了我们在周围世界的地位。他人的视线与我们的相结合,使我们确信自己置身于这可观看的世界之中。而当图像终于取代文字,充斥于视线所及的一切空间,我们又该如何观看而不致再度迷失? 本书论及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品、女性作为被观看对象、油画传统、广告与资本主义等方面,配以两百余幅经典图像,与BBC同名纪录片一起,改变了西方一整个世代的观看方式,也必将适用于如今大大小小的手机屏幕和街边广告牌。从对视觉文化的深入探索和普及的角度而言,本书亦可与贡布里希爵士*杰出的著作互为补充。
《抵抗的群体》是一本收录了英国著名作家约翰 伯格24篇书写古代及现代艺术作品及艺术家的演讲评论集。这些文章分别是他在苏黎士、马德里、瑞典、法兰克福、赫尔辛基等地以不同语言发表的讲演与评论,基本观点集中于对现下经济全球化趋势的批评,文字依旧有着浓烈的批评色彩。 书中包括了伯格对法国史前艺术的观察,古典艺术大师米开朗琪罗、伦勃朗、德加,以及个性强烈的墨西哥女画家弗丽达,20世纪雕塑大师布朗库西等人作品的评述,及相关的历史社会分析。在经济狂飙的今天,约翰 伯格始终警觉社会对艺术的欠缺理解与现代艺术本身乏善可陈,而《抵抗的群体》则是针对这些问题的一本权威敢言且殷切提醒之书。
这是一部流传了半个世纪的女性主义艺术领域的开山之作。在1970年代女性主义运动的影响下,身为艺术史学者的琳达 诺克林反思,写下了这篇经典的《为什么没有伟大的女艺术家?》,从而开始了一连串围绕着性别、艺术与权力的思考,也正式吹响艺术领域女性主义的号角。 2006年,诺克林又发表了《 为什么没有伟大的女性艺术家? 30年以后》,进一步解构了对伟大的理解,并反思当初的那些批评和美好愿景,如今都改变和实现了吗?这篇文章一并收录在《为什么没有伟大的女性艺术家?》50周年纪念版中,此次系国内shou次引进出版。
曾经漫步北海道的乡间,看着满街姿态各异的木雕工艺品却无从下手:曾经在微凉的夜里把脚伸进有些烫人的温泉,在繁星与黑夜交织的怀抱中感受日本独有的气息:曾经独自在夏季的午后手捧《挪威森林》,在无尽的唏嘘中眺望着下一场爱情的到来。木雕、温泉、寿司、和服 淡淡的笔调下,相同的风物,不同的风情,不同的记忆,却又似曾相识。
本书由意大利艺术史学家朱利奥 卡洛 阿尔甘(Giulio Carlo Argan)与毛里齐奥 法焦洛(Maurizio Fagiolo)合著,1974年出版后畅销意大利与西欧,成为历史艺术文献领域不可或缺的经典工具书。在上篇 艺术史研究的前提 中,阿尔甘首先深入浅出地整理并提出了艺术史研究中的普遍问题,如艺术的领域、艺术史的任务、艺术品的真伪与品质等命题。接着法焦洛在下篇 书目导读 中具体阐述了研究的工具、方法论、研究的问题、艺术史学家的职业等,详尽列出了艺术史学的各类入门书目(包含绘画、雕刻、建筑、工业设计、都市计划、舞台设计等范畴),同时介绍了艺术史学的发展与成果。本书为相关研究者提供了涵盖艺术史学领域整体的必要信息。
文人画,又称 士夫画 ,它指具有 文人气 ,即今人所谓 文人意识 的画。北宋以后,文人画理论的建立在很大程度上是围绕 真 问题而展开的。文人画家所追寻的这种超越形似的真实是一种 生命的真实 ,是作为 性 的真实。以此角度划分中国绘画发展的三个不同阶段,即: 得势 得韵 得性 。本系列作品,通过元代以来十六位画家的观照,来看文人画对生命 真性 追踪的内在轨迹。 本书为此丛书中的一本,探讨 黄公望的浑朴画风 ,具体分为无分别的智慧、神性与理序等内容。
本书为黄专部批评文集,收集作者自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有关中国当代艺术的言论,共37篇。文集分上下两篇,上篇“批评之维”为论的部分,下篇“自由交谈”为言的部分。 文集希望提供一种观看艺术的双向视野,即以中国的方式看世界和以世界的眼光看中国,全书围绕中国当代艺术的具体个案提出了诸多开放性的理论观点,是了解中国当代艺术30年来发展轨迹的具有一定启示性的思想文本。
阿奇上海著的《多彩城市(涂出你的上海)》主要选取了上海19处具有历史意义的建筑或场所,以独具匠心的方式展现其建筑特色和建造背景,供读者涂色,并在图旁附上知识小贴士。作者团队由上海中学国际部8位高中组成,平均年龄17岁,项目雏形荣获2016中国大智汇(China Thinks Big)全国赛第2名。本书的特点是所有供涂色的图画都由中学生自己创作,想象力丰富,童趣盎然;全书文字采用中英双语对照,也由中学生撰写,生动活泼,具有国际视野。本书的读者对象主要是居住在上海或对上海感兴趣的青少年读者,寓教于乐,帮助其认识建筑、探索城市。
一个多世纪以前,动物与人仍在相互凝视,彼此确认,而今人们前往动物园观看一只又一只动物,只会感觉到自己的孤单;当我们看到麦卡林在顺化所拍摄的照片,我们看到的是战争被违背其本意地非政治化,照片变成了人类普遍境况的一项证据;库尔贝早体认到的景物和声音是流水,以至于当他画穆提耶的岩壁,都如同池塘里映照出的风景……不同形式、不同对象、不同结果的“看”,似乎都可以找到某种宿命般的因果逻辑,如同作者在本书后所说:“你眼前的原野,就如同你自己生活中的视野一般大小。” 这部批评文集分为三部分:首先以我们看动物的方式为切入点,回溯人类与动物漫长而悠远的关系,而这种关系,在当代资本主义社会中是永久地失落了;继之以对摄影功能的思考,与苏珊桑塔格遥相唱和;后则聚焦于艺术,谈绘画、论雕塑,从容游走于社会
本帖以邓石如篆书为基础。篆书最难在保持稳定的中锋用笔,圆起圆收,行笔流畅,笔力厚实,通过学习本帖可以让读者加强对中锋用笔的认识。该书内附临习范本,将本帖临习的讲解视频与临摹范本结合,为便于读者临习,本帖配有近原大的摹本,供读者直接临习和描摹。邓石如大胆铺毫的古法用笔,为后来篆书家们开辟出了一条崭新的道路,如吴让之、赵之谦、杨沂孙、吴昌硕等,都在取法邓石如的基础上,形成了各自的篆书艺术风格,共同开辟了清代篆书艺术的繁荣局面。邓石如以其精湛的篆书艺术,直接推动了篆书艺术在清代的发展和普及。该书内容由书法名家邓英彪老师精心搭配讲解,使读者在临摹过程中更加精准临摹字帖。该书在编写上较有新意,规模大,配套碑帖成体系。通过视频进行讲解直观示范,稿件中配有原大临习碑帖摹本。
从识篆和学习篆刻的角度说,临习说文部目,可增强识篆能力。因为我国汉字大都由各种偏旁部首组成,掌握了部首,即可按部首的编排组合了解字形结构,许多汉字亦均可据此认识,并旁通其 八书 规律。王福厂是位篆刻家,他的篆字几乎可以直接入印,故对学习篆刻的人来说,也是很好的入门范本。本次出版,选取了王福厂所书《说文》部首,其右下角标注曾纪泽所书楷书部首,且于其上标示拼音。书后附有冯桂芬《说文部首歌》。本书是一本了解《说文解字》部首的上佳读本,同时也是学习篆书的较好范本。
本书重点关注影视项目的前期工作 故事创意,训练编剧挖掘艺术个性,切实有效地从自身经历和体悟出发进行创作。作者提出 CLOSAT 训练法,根据不同的故事类型细致地帮助编剧建立创意开发体系,如取材童年故事、家庭 故事、神话传说与民间故事、梦、短篇小说或新闻事件等,对创作纪录片、故事短片、剧情长片等虚构与非虚构类作品同样适用。书中设置了大量习题、示例、创作讨论并附有延展阅读书单,可操作性极强。无论编剧还是其他文创产业工作者,都能从中获得启发。
中国书画的题款,包括 题 和 款 两部分,通常是指在书画作品上题写诗词、跋语等内容,并签署姓名、字号和钤盖印章。题款不仅是对书画作品内容方面的补充,也是作品整体艺术形式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画题款研究》是潘天寿关于中国书画题款研究和思考的最终成果。文章首先梳理了题款在我国绘画史上的演变过程,并指出题款的现实意义和美学价值,继而通过分析历代文献记载以及前人的书画作品,同时结合自身的艺术创作实践,总结出题款的规律和注意事项。《中国画题款研究》是这一领域的重要文献,对于书画创作者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古书的装帧:中国书册制度考》收录了讨论中国古代书册制度的论文若干篇,如《书册装潢考》、《中国书籍制度变迁之研究》等,对于了解古代书籍的装帧颇有益处,而随文插配相关图片,更便于读者的理解。
《美术学与设计学精品课程系列教材》是山东省教学改革立项重点研究项目——“艺术设计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及教材建设研究”内容之一,也是落实*“创新型应用艺术设计人才培养实验区”的具体举措之一,该教材的规划和落实经历四年多的时间,其中《民艺学概论》、《西方现代设计艺术史》、《设计素描》、《品牌形象设计》、《广告摄影》、《景观设计》、《网页艺术设计》是山东省精品课程所用教材,《民艺学概论》、《西方现代设计艺术史》还曾获山东省优秀教材一等奖,《中国工艺美术史》获得山东省优秀教材二等奖,与这些教材相关的课程是艺术设计学、艺术设计等国家特色专业,以及工业设计等山东省品牌专业的重要基础。
《蓝调江南》收入有十五篇散文作品。即《老茶馆》、《听书》、《八音刀》、《巷口小吃》、《电影船》、《母亲树》、《一头有名字的羊》等。读《蓝调江南》,人们不会不被金曾豪的真情所打动。在他的笔下,任何一件在常人眼中也许只是极为琐屑而普通的物事,金曾豪都赋予了生命的感情色彩,读来真实、生动、感人,趣味横生。 尤其值得称道的,是金曾豪在《蓝调江南》中对动物形象充满感情色彩的生动描写。在收录的十五篇散文中,就有半数以上的篇什直接或间接地落笔于动物。无论是《呼鸭》中的鸭溜溜、《萤火虫,夜夜红》中的萤火虫、《网船》中的狗和水老鸦、《蟹眼天井》中的野鸭、乌龟和猫、《母亲树》中的喜鹊和猫头鹰,还是《一头有名字的羊》中的白雪、《青青桑》中的蚕宝宝、《独角牛走过老街》中的独角牛等等,金曾豪在理性思
著名旅德华人艺术家王小慧以独特跨界视角,用艺术笔记的形式,通过一则则自己多年从事的跨界艺术活动,例证自己所提出的 无边界 的艺术理念。 正如作者在文稿中所言, 跨界是我的基因 一样,作者所从事的很多活动无不渗透着跨界这个元素。作者是学建筑出身,但是研究生论文做的是室内设计方面的,而后不做建筑师而做艺术家,再此后拍照片、写剧本、拍电影、做雕塑、做影像、做新媒体艺术,还做一些大型艺术活动,所有这些艺术行为都是作者对 无边界 理念的践行,比如本书稿中收录的 新媒体艺术与世博会 ,再比如 无边界的自由 、 在雕塑中超越 等等。书稿中亦随附了多幅具有一定影响力和视觉冲击力的图片,力求使读者能够对 无边界 有一个形象而确准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