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我们还能从一百五十多年前莫奈的《日出》、梵高的《星空》中,依稀辨认出艺术 原来 的模样,那么,一百五十年后安迪 沃霍尔的金汤宝罐头、达米恩 赫斯特的腌制鲨鱼,还有翠西 艾敏乱糟糟的床,足以让我们看到艺术的其他可能。回顾现代艺术一个半世纪的反叛之路,我们见证了一代又一代人如何变得愈发反叛、大胆、混乱。这背后,是艺术家对 何为艺术 的无尽追问,是他们对周遭世界的回应与抵抗。现代艺术的故事仍在继续,也许永远不会完成。 艺术就像个游戏,你真正需要知道的只是它*基本的规则,从而让一度令人困惑的东西开始变得有意义。 威尔 贡培兹
中国美术简史(新修订本)的前身《中国美术简史》系大专教材,由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中国美术史教研室集体编写。原系主任薛永教授主持,原中国美术教研室主任李树声教授协助主持。1989年12月完稿,1990年9月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 1999年,由于《中国美术简史》深受社会欢迎,同时,距离*次出版已过去10年,为了反映10年来中国美术史研究的长足进步,满足读者的新要求,原书亟需增补新资料、吸收新成果、体现新认识,并修订疏漏之处,这一想法得到了中国青年出版社的支持,为此成立了《增订中国美术简史》编辑委员会,由薛永年、罗世平任主编、李树生、尹吉男、赵力任副主编,历时两年编写,增加了自古及近的书法篆刻内容、自1911年至1949年的近代美术等内容,增补了新发现、新成果和新认识,于2002年出版《中国美术简史》(增订本)。
《艺术与文化》作为现代艺术批评领域的经典著作,是美国艺术批评家克莱门特 格林伯格的艺术评论文集,首次出版于1961年。书中收录了格林伯格在20世纪40 50年代发表于《党派评论》《评论》《艺术》等期刊的艺评文章,共37篇。全书分文化一般、巴黎的艺术、艺术一般、美国的艺术、文学五部分,集中体现了格林伯格的艺术观。在本书中,格林伯格对前卫艺术、抽象表现主义、现代主义、巴黎画派、纽约画派及其代表画家均有独特而精彩的艺术批评,从中我们也可一窥其艺评文章的现场性、当下性、流动性和丰富性。
在福柯打开的新视野中,德勒兹是将疆域拓展得蕞宽的一位,文学、电影、绘画,不一而足。而1981年首次出版于法国的《弗兰西斯 培根:感觉的逻辑》,早于他关于电影、巴洛克和文学批评的写作,并逐渐被公认为德勒兹重要的美学文本之一。它不仅可以被当作针对培根绘画的研究来读,也可以被当作德勒兹广阔的艺术哲学思想中的一个重要文本来读。德勒兹认为,弗兰西斯 培根的绘画以纯粹的形象取代了具象绘画,从而在抽象与具象之间,找到了第三条道路,拯救了形象在20世纪的命运。在书中,德勒兹创造了一系列的哲学概念,每一个都与培根画作中的某一个特定的方面相关,但它们同时也可以在 感觉的一般逻辑 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我能想到的*的幸福莫过于头脑清醒,奇迹发生时知道它在发生。我能想到的*真实的生活,莫过于活在当下、喜欢当下并为之欢呼的冒险生活。 从构图到调色板,从委拉斯开兹到惠特曼,从巴黎岁月到对 我的人民 的追寻,在《艺术精神》中,美国新现实主义绘画之父罗伯特 亨利用简洁而诗意的语言书写了其绘画理论和艺术哲思。这些并不是对系统的技法和理论的探讨,而是由亨利的信件、论文、讲课内容,以及学生的课堂笔记汇集而成的小书,全书通俗易懂,却处处闪现智慧光芒,直击心灵。本书自1923年出版以来,在美国弥久不衰,成为众多艺术大家的灵感来源,至今仍被视为艺术爱好者的书目。
1999年,弗雷德 贝尔纳买下了一个 布满荆棘和荨麻 的地方,它位于法国勃艮第的一个村庄,1930年代曾有位老太太在此建造了一座花园,如今却已面目全非。 弗雷德进行了大量的清理工作,将园中杂草连根拔起,种植新的植物。小花园重获新生,盛开了种类丰富的鲜花:白百合、萱草、牡丹、鸢尾、玫瑰 这些花草吸引来了更多富有生命力的昆虫与动物:蜗牛、蛞蝓、蚯蚓、蜜蜂、燕子、林莺 所有生命在一座花园里上演着一岁一枯荣的大戏,由此,荒废多年的小花园变成了生机勃勃的伊甸园。 这本书倾注了弗雷德对小花园的全部爱意。他一边用水彩画下园中一年四季的自然生态,一边用诙谐幽默的文字述说他所观察到的鸟儿、昆虫与花草的点滴细节,时不时还穿插一些生物习性的科普、一段法国历史的轶事、几行已故诗人的诗文 世界变迁,时光流转,而小花园
本书在文学场或艺术场,即在能够引起或规定与 利益 *无关的矛盾世界的逻辑中,寻找艺术作品具有的历史性的,然而也是超历史性的存在原则,就是把艺术作品当成一个被其他事物困扰和控制的有意图的符号,而且作品也是这种事物的征兆。这是假设表达的冲动在这种逻辑中得到表达,而场的社会必然性所规定的形式化(miseenforme),趋向于使这种表达冲动难以辨认。放弃以纯粹形式为目的的利益超脱,是理解这些社会空间逻辑应该付出的代价,这些社会空间通过它们运行的历史法则,就像社会炼金术,*终从特定的情感与利益的通常残酷的对抗中,抽取升华的普遍性本质;并且提供了一种对人类事业*成果的更真实的观念,这种观念*终更有保证,因为不那么超出常人。
本书汇集了瓦尔特 本雅明关于艺术研究的三部经典名篇,包括《摄影小史》《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1935 1939)》和《爱德华 福克斯 收藏家和历史学家》。本雅明终其一生的理论努力就在于根据当时社会生活的变化去阐释和解读精神生活中已经和将要出现的嬗变,这也是本书的核心所在。
本教材是作者二十多年教学经验的总结,获华侨大学教材建设基金立项资助。全书共20章,在循序渐进的教学理念基础上,将内容划分成基础篇、入门篇、进阶篇和拓展篇。其中,基础篇介绍葫芦丝的相关常识,入门篇讲解基本的指法和节奏,进阶篇由浅入深地探讨各种难度的乐曲和技巧,而拓展篇则介绍循环换气技巧、多种指法和形形色色的葫芦丝。本教程将基础训练、技巧训练、演奏常识与适当的练习曲以及经典乐曲有机地搭配起来,让学习者不仅能掌握基本理论知识和丰富的演奏技巧,还能将其运用于乐曲中,使学习更具有趣味性。考虑到部分学习者精力有限,本教程将乐曲分成必学部分和选学部分。书中的很多乐曲都根据作者自己的演奏作了详细的装饰处理,使乐曲演奏起来更有韵味。 《葫芦丝入门与进阶实用教程》适合零基础学习者使用,可作为高校葫
《中国艺术哲学(第三版)》系统阐释了中国特色的艺术哲学问题。艺术在中国人的精神生活中有着重要作用,中国古代的艺术思想体现了古人的哲学背景。在中国古人的诗性思维中,万事万物都体现了生命精神;他们从天人关系出发来看待艺术,将艺术中的生命精神视为对自然和主体的生命精神的体悟和传达,是一种生命有机体。艺术作品的结构被视为一个言、象、神、道相统一的生命整体。中国古人将艺术境界的追求看成是人生境界追求的有机组成部分,把艺术看成主体成就人生的重要途径,主张通过虚静来超越现实的功利心态,与自然为一,其中对万物的感悟是基于感性又不滞于感性的独特体悟,并通过艺术创作而实现心灵的自由。中国古代的艺术作品有着生生不息的气化流行于其间,具有自身的节奏和韵律,体现了和谐原则,并通过特定的时空意识加以表
《抵抗的群体》是一本收录了英国著名作家约翰 伯格24篇书写古代及现代艺术作品及艺术家的演讲评论集。这些文章分别是他在苏黎士、马德里、瑞典、法兰克福、赫尔辛基等地以不同语言发表的讲演与评论,基本观点集中于对现下经济全球化趋势的批评,文字依旧有着浓烈的批评色彩。 书中包括了伯格对法国史前艺术的观察,古典艺术大师米开朗琪罗、伦勃朗、德加,以及个性强烈的墨西哥女画家弗丽达,20世纪雕塑大师布朗库西等人作品的评述,及相关的历史社会分析。在经济狂飙的今天,约翰 伯格始终警觉社会对艺术的欠缺理解与现代艺术本身乏善可陈,而《抵抗的群体》则是针对这些问题的一本权威敢言且殷切提醒之书。
这是 一部有关艺术、历史及人类文化的巨著 ,而且, 采用的不是一般教科书的形式,而是以渊博精深之见解指出艺术发展的主要潮流 。作者丹纳是法国史学家兼文学评论家,曾任巴黎美术学校美术史和美学教授,他主张研究学问应 从事实出发,不从主义出发;不是提出教训而是探求规律,证明规律 。他认为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性质面貌都取决于种族、环境、时代三大因素。从这一原则出发,阐扬了意大利、尼德兰和古希腊的艺术流派。傅雷先生的译文优美流畅,情感充溢,文字充满形象感和色彩,与原作相得益彰。
霍华德 贝克尔是美国艺术社会学领域的奠基者之一,他提出了艺术界的思想,在世界范围内影响深远。本书入选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从艺术学与社会学的双重视角切入,深入探析贝克尔艺术社会学理论的社会学渊源,具体内涵和学术意义,并且将其置于与西美尔、丹托、迪基、卢卡奇、戈德曼、布尔迪厄等的比较中,呈现出他注重集体互动的理论特质,并且总结其优长与缺陷,由此讨论它对中国艺术社会学的重要意义。
本书是二战后法国新浪潮导演埃里克 侯麦的一本音乐评论集。侯麦曾受邀在一个法国知名音乐广播节目里讲莫扎特和贝多芬,由此生发而撰成本书。身为导演的侯麦以其崭新独特的眼光看待音乐,将对电影艺术的思考方法应用到音乐领域中。书中谈论了莫扎特、贝多芬等音乐家激动人心的古典音乐作品,映照时代思想潮流的变化,从主题、调式、声音与色彩等分析音乐,探讨了古典音乐的性质,挖掘其哲学内涵,更将之与文学、绘画等艺术交相比照,引读者沉潜于艺术之美中。
《哗众取宠》是写给普通大众的当代艺术解惑指南,作者是英国广受欢迎的当代艺术家、前伦敦艺术大学校长格雷森 佩里。他曾受邀在BBC第四频道《里斯讲座》中讲解如何让艺术品走入市场,节目口碑颇丰。 作为身处当代艺术界多年的业界权威,格雷森 佩里却希望告诉大众要打破权威,希望让专业知识有限的普通人也能真正地欣赏艺术,过一种艺术的生活。本书语言简练、笔调幽默,从什么是艺术、如何判断一件物品是否属于艺术,写到艺术与金钱的关系、艺术品在市场中的流通方式,再到如何客观看待艺术家、评论家、媒体对艺术的态度,还对艺术爱好者、艺术从业者提出了 如何在艺术世界中找到自我 的建议。既介绍了扎实的背景知识,也提供了 普通人怎样进入艺术世界 的宝贵经验。
《葡萄柚》是小野洋子关于音乐、绘画、诗歌、电影、艺术作品的声明及阐释,是她极具影响力的代表文集。其中记录了小野洋子艺术观念的形成、发展及多种艺术形式的发展脉络。 几十年来,小野洋子的作品一直忠实于她的艺术理念。她将艺术创作的重心放在通过艺术传递信息,引领观众获得精神上的感悟。她试图改变人们惯常的成见,打破人固有的思维方式,让人们从新鲜、有趣的视角反思并审视艺术与生活。
本书以对谈的形式,将武艺的成长之路、充满禅意的艺术创作和丰富的艺术思想生动地展现给读者。书名《淡淡的我》取自第五章的小标题,也传达出西川在解读武艺作品《先贤像传》时的独特视角。全书分 尺幅 书本意识 印刷品 功夫 前辈们 道具般的小物件 旅行 中国人的平面感 一个 色 的皮肤 淡淡的我 五个章节,对谈内容从画家武艺幼年接触绘画到如今从事艺术创作几十年的丰富经历,映射出中国现代美术的发展进程,画家每一时期作品的不同风格的背后是中国社会急剧变革的缩影,这种生命力是在以往任何时代所不具备的。
我去过很多地方。我活过一些年头。现在,我把那些关于信守约定的故事,编述一集。每段叙述都从一幅图像开始,这些图像唤起了对相会之地的回忆。有些地方可能难以在地图上找到,另外一些或许可以。当然,所有这些地方,都曾为其他旅行者探访过。我希望,读者也会情不自禁地说:我以前来过这里……――约翰伯格 本书的每篇文章以一张图片引导,在这些文章中,约翰伯格不仅分析图像本身,更重要的是,他深入观看背后的思考与读者在时空全域的探究相遇,从而文字的如晤变成如约而至的照面。通过这些视角独到的文章,我们得以全面领略约翰伯格为我们所呈现的世界,进而有可能去探索波洛克和透纳作品中的主题,去穷尽巴黎的神奇,去思考人性的多种可能。这样的相会是多方面的:介于艺术与批评、艺术家与主题、煊赫与无名。而本书*重要的,
《艺术的真谛》是一部理论性的艺术史概论,侧重阐述古今中外不同时期和不同流派的艺术特点、价值与鉴赏方法。此书行文流畅,观点明确,言简意赅,可读性远超同类书籍。基于跨文化审美视野,本书作者对非洲原始艺术、中国古代艺术和西方古典艺术的分析评判,在专家和读者中享有广泛影响和较高声誉。对于从事或喜好艺术创作、艺术理论与艺术审美的读者而言,这是一部有助于登堂入室的普及读物,故此在国外发行甚广,在国内口碑甚佳。作者赫伯特 里德(Herbert Read,1893-1968):英国诗人、艺术批评家和美学家,英国美学学会主席,1953年被授予爵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