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的八个审美意识》是建筑名家黑川雅之的日本审美文化集,是探究中日同源的审美意识,解读日本文化的精神底色,深刻凝炼东方美学,理解东西方差异不可不读的经典之作。面对扑面而来的近代西方思想和美学理论,作者立足东方美学价值观,以 微、并、气、间、秘、素、假、破 八个汉字为切入点,从建筑、设计、能乐、绘画、器物、服饰、文学、社会文化、人与自然的关系等方面,深刻挖掘深受中国传统审美观念影响的日本审美意识。审美意识是日本文化的精神底色,理解了审美意识,就理解了日本文化背后的隐秘逻辑,及其在现代美学功能意义上的合理性。
***有文化的猫长什么样? 他们睡的是明晚期黄花梨罗汉床,坐的是清乾隆紫檀屏风小宝座, 穿的是飒爽英姿八旗服,练的是雌雄龙凤**剑; 平时没事儿就读读《醉文明》,上上杂志封面, 或者在紫檀小凳上秀秀瑜伽—— 这就是观复猫,博物馆六只独特的猫馆长—— 他们都有着诗意的名字:花肥肥、黑包包、黄枪枪、蓝条条、麻条条、云朵朵; 他们先后被马未都先生收留,并一步步成长为文化喵; 他们性格各不相同,有的温婉,有的刚烈,有的高贵,有的傲娇; 他们上过电视、拍过封面,并且以“观复猫”的形象,担负起弘扬民族文化之大任 这些观复猫们在博物馆中都发生了什么样的奇闻趣事?给观复博物馆带来了怎样的变化?又从中教会我们什么?《观复猫——博物馆的猫馆长们》,听马未都细数猫的前世今生、猫的历史、猫的情感
先锋艺术家小传漫画系列是关于6位现当代艺术家的小传漫画作品集,他们艺术的特点都在于打破艺术和社会的传统,开创了代表自己蕞具革命性和创新性的艺术作品,该系列书以机智、古怪、*皮的方式讲述了这6位先锋艺术家的故事。 伊夫 克莱因总是在考虑如何带给观众惊喜。他决定专注于用一种*色画画 蓝色,独属于克莱因的蓝色。他给画布、地球仪、树枝、画廊地板甚至给人体也涂上蓝色。他用火焰、雨水、风等各种全新的方式来作画,他自己追求多变艺术形式的一生也新颖得让人惊奇。
《石鼓书院》共4编,约20万字。 编为“石鼓胜迹”。第二编“书院春秋”,全面详实地阐述石鼓书院的历史地位及影响,那就是衡阳石鼓书院是我国创建最早的古代书院之一,是我国最早具有教学职能的古代书院,是享誉天下的湖湘文化创立和传播的重要阵地,是古衡州地区的 学府。第三编“历代碑刻文献选录”和第四编“书院楹联一览”,刊录历代与石鼓书院有关的文献史料及所能蒐集到的石鼓书院楹联。《石鼓书院》一书史料详实,考究严谨,行文流畅,是一本有学术价值的社科历史普及读物。
从早期日本对中国佛画的学习,产生了日式“垂迹画”;由对“唐绘”的模仿,发展为纯本土的“大和绘”;受宋元水墨的影响,了深藏禅机的日本水墨画;以及明治维新以后受欧美为代表的西方文化影响,形成了“近代日本画”......日本绘画在对传统文化的眷念为主轴,外来文化不断刺激为辅线的背景下,以“全盘接受,逐渐吸收”的态度,滋养丰厚了本国文化,并形成独特的体系,构成了具有包容性的绚丽丰富的绘画世界。
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日本文学经历了由自然发生到深受汉文学影响,再到恢复本国文学传统,很后到大力吸收西方文学理念和文学手法的发展历程。《日本文学》以时间顺序编写,从远古时代到近代,详细介绍口头文学到文字文学发展,叙述了从神话、传说、原始歌谣、和歌、汉诗、物语、日记、随笔、连歌、俳句、通俗小说到近代小说。文学形态从初期近古文学的二元性,到中期文学逐步走向多样化、庶民化和大众化,从而产生了丰富多姿的文学形态。在其文学发展的进程中,日本始终坚持兼收并蓄,大力吸收很好的外来文学和文化,使得日本文学在世界文学中一直占得重要的一席。
本书通过时间顺序,从绳文·弥生古坟时代到明治维新以后,细致介绍雕刻、陶瓷、染织、金·漆工艺的发展。从庄严的宗教佛像到更具艺术性的假面雕刻,从古朴的早期埴轮到绚丽的“奈良三彩”;从精细的皇家绣帐到优雅的衣服纹样,日本工艺美术的发展中亦展现了日本生活文化的变迁。粗犷中包含细腻,强烈处亦存柔和,朴素又不乏精致,各种因素并存的包容性为日本工艺美术的繁荣奠定了坚实基础。
“青藤白阳”是指明代写意花鸟画的代表画家徐渭(号“青藤居士”)和陈淳(号“白阳山人”)。明中期,在文人画复兴的影响下,写意花鸟之风大开。在前人的语言基础上,明中后期写意画家进一步追求笔墨情趣,强调表现对象与艺术家主体精神的统一,形成强烈的时代特色。陈淳、徐渭即是这一时期的代表,被后人合誉为“青藤白阳”。这两位江南画家都以大写意花鸟和草书名世,在继承文沈的同时发展出自己的面貌。本书共收了庞鸥、王连起、郑奇等学者的研究文章,详尽探讨了白阳青藤的艺术特。
蒲震元著的《中国艺术批评模式初探》为中国古代文论与美学现代价值转型问题的探索与研究之作,是著者继《中国艺术意境论》之后,从范畴研究进一步深入体系研究的成果,写作时间长达十七年。本书提出了著者对中国传统艺术批评深度模式与潜体系较为系统的看法,对深度模式和潜体系中若干重要美学范畴作了新的阐释和讨论,并对深度模式和潜体系研究中的方法论问题作了具体探索和分析。读者从书中可以窥见改革开放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古代文论与美学研究前进的足迹,听到研究者探寻中国古代文论与美学现代价值转型的心声。
从有人类以来,艺术始见于旧石器时代末期,在末期以前,艺术作品是没有的。这种艺术是人类最古老的艺术,这种作品是真正老字号的古物。今天我们读到考古学家裴文中先生的这部著作,恍然发现,原来在几万年前,我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