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有如穿越历史长廊,对中国之美所做的一场鸟瞰式的巡礼。从龙飞凤舞的远古图腾谈起,一路走过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历程,触摸青铜器“狞厉的美”,感受楚辞汉赋的“气势与古拙”,聆听“盛唐之音”,融入宋元山水的“无我之境”与“有我之境”,感受明清文艺的市民气息与“浪漫洪流”……在短短十几万字里,李泽厚娓娓道来,梳理中华上下五千年的文化脉络,几乎囊括了所有的艺术形式,既大气磅礴,又细腻深刻。本书描述了中华民族审美意识产生、形成和流变的历程,勾画出中国历史与文艺的整体轮廓,堪称一部极简中华文明史。
中国传统艺术批评作为一种渊源久远、举世瞩目的东方文化现象和艺术批评形态,究竟有无深度模式和潜体系存在?如果有,这种深度模式和潜体系的主要特征是什么?它有哪些优点和局限?《中国艺术批评模式初探》分三编,上编从合天人通道艺的文艺本体观、重体验倡悟觉的思维倾向论、"人化"批评与"泛宇宙生命化"批评入手讨论中国传统艺术批评深度模式与潜体系的存在及其特征;中编细致分析其中的重要美学范畴 自然 和 圆照 意境 品 ;下编进一步引申思考方法论问题,包括从范畴研究到体系研究、现代诠释与微观考辨、古代文论的现代价值转化、交叉与融通等。
触摸敦煌艺术之美,一本值得珍藏的国民日历。 丝绸之路上的敦煌,在中华文化历史的长卷上书写着灿烂的篇章。千年艺术珍宝,专家团队数十载潜心修复临摹,精选绝美壁画与彩塑作品,打造365日不间断的沉浸式艺术大展。 既有飞天、九色鹿、妙音鸟等构成的奇幻世界,也有乐舞、饮宴、耕种、杂耍等人间百态,还有玄奘取经、张骞出使西域的历史故事,以及虎纹、团龙纹、莲花纹、忍冬纹等华美的藻井图案……从吹奏弹唱与轻歌曼舞的盛景中窥见盛世恢弘,从繁复各异的装饰纹样中看见古老技艺巧夺天工,从腾飞俯冲、婀娜多姿的飞天中感受自由烂漫。作品配有文字解读,从历史背景、艺术特色、鉴赏方法等维度切入,感受审美与知识的双重盛宴。 随着每日翻阅使用,定会收获诸多不曾发现的细节。飞天乐舞、长河落日、饮马灌驼、勾栏百戏,都会在某天静
艺术网络营销,作为大势所趋之下产生的一门新兴的实用学科,其课题的研究不能离开地域的特性,也无法躲开全球化的浪潮。义丰博士所著的《艺术网络营销(点击中国艺术市场)》就是以艺术市场为核心,反思西方营销管理的理论,再进一步结合当下网络经济的特性,辅之以国内外案例与行业报道,希望系统地建立一套具有普遍性的网络营销概念与可以有效运用的营销规划流程。
本编在中国文化和哲学的背景上,探讨艺术生命精神形成的内在机制。选择了生命结构、生命时间、生命基础和生命符号四个问题,逐一剖析中国文化和哲学影响艺术生命精神的内在逻辑点。 从总体倾向上说,中国哲学可以说是一种生命哲学,以生命为宇宙间的真实。我们说生命,有不同的指谓,有生物学上的生命,有医学上的生命,也有哲学层面的生命。从哲学的层面看,生命是一种精神(此精神,不是言其观念,而是就本体和真实而言)。中国哲学认为,这个世界是“活”的,无论是你看起来“活”的东西,还是看起来不“活”的东西,都有一种“活”的精神在。天地以“生”为精神。因为“活”,世界即联系。不“活”,世界即枯竭,生命即断流。中国人以生命概括天地的本性,天地大自然中的一切都有生命,都具有生命形态,而且具有活力。生命是一
本书中的绝大多数文章是为做一个课题而写的。本来想写成一本系统的书。但总觉得有点难。一本书好能提供一个单一而完整的思想,为在全球化语境中的中国艺术的前景,说一点什么。但是,说什么呢?全球化是一个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事实。它们会将艺术带向何方?很难看清楚。写书时作预言,总有一种风险。你总希望你的书过几年还有人读。而那时的人,就会处在一个有利的地位,指着你的书说:你看,说错了吧。有了这一层顾虑,写起来就很艰难。很想按照一个预想的系统写下去,但写的过程中新的想法不断出现。于是,终写成了一个系统论文。也许可以这么说,这些论文所反映的更像是一个思考探索的过程,而不是端出一个现成的思想。本想画一幅大图,结果是画了一本连环画。而且,这个连环匦还不是从头画起的。先画了一个个的 单张,后才订成一本。
本套丛书主要以视觉艺术为切入点,阐释不同画家不同绘画作品的地域特色。首批书目包括《燕赵艺术地理》、《巴蜀艺术地理》、《楚艺术地理》、《齐鲁艺术地理》、《内蒙古艺术地理》及《台湾艺术地理》。《中国艺术地理》丛书属于文献性批评专著,与美术批评史较为类似。对于古、近代艺术地理及艺术家,我们只是作为一个背景和线索,不作详细的考证,而对于现、当代艺术地理和艺术家,我们则作为重点加以详尽的评论,因为批评家的职责重在发现、推介艺术家,而不是艺术史的记录员,批评家的目的是捕捉前卫思潮流,进而构建艺术流派,他们永远站在时代的前沿,充当艺术界的先锋与前卫。
2000多年前,当儒家创始人孔子将“诗教”和“乐教”设定为成人之道的必经之路时,他看到了艺术对人生的必然意义;同样,在2000多年前,当道家的集大成者庄子以其汪洋恣肆的艺术话语言说人类的生存本性时,他意在把人类引向超逸洒脱的诗性空间;还是在2000多年前,当诗人屈原,当音乐家伯牙、师旷,当画家“解衣般礴”者,或引吭高歌,或抚琴觅友,或挥笔泼墨,他们给我们留下了丰富的艺术文化资源,浸润着历代中国人的性灵。从那时甚至更早的时候开始,中国艺术文化的辉煌演进,撩拨起中国人生命之旅的琴弦,演奏出中国人生命深处值得玩味的律动,也铸就了中国人丰富的情感或虚灵的襟怀。 尼采在《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中,曾仰对苍天,悠然而语:“你风情万种,隐藏在你的美中,向我走来;无声地向我们诉说,公开你的智慧。”用这句话
作者雷德侯是海德堡大学东亚艺术史系教授,西方汉学界研究中国艺术的有影响力的汉学家之一。本书一经面世即引起西方汉学界及学术界的广泛关注,书中的观点被广泛引述。 作者从多个方面,既依照历史的线索,技术发展的过程,也按照、艺术的门类,材质工艺的区别,深入到中国文化与审美观念的层次,分析了中国艺术与工艺,揭示出中国艺术史中为独特、为深厚的层面。作者说明了中国的艺术家不似他们的西方同行,他们不寻求忠实地再现自然物象,而是探索代替模仿的方式,直接地创造出成千上万甚至无限的艺术品。他也为读者指出,模件的思想如何贯通了中国人官本位的文化,中国宗教以及关于个人自由的思想。 本书带领读者在中国艺术与文化之中作了一次深刻的旅行,揭示了中国艺术家是在一个多么复杂的体系之中,生产出成批的艺术品。这
艺术区现象,尤其自美国的 苏荷( SOHO ) 艺术区开始,其发生、发展及其变迁就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中国自 20 世纪 90 年代出现个以画家聚集形成的画家村开始,几经发展逐渐在诸如北京、上海、重庆、云南等大城市出现了大大小小的艺术区,其中尤以北京的 798 艺术区为典型。由此,为了深入了解和剖析艺术区现象及其群落生态,本书以独特的人类学视角,借助社会学及其艺术学的理论和方法对其进行了 解剖麻雀 式的研究,从而为我们呈现了该艺术区及其群落生态的发生、发展及其变迁。 本书通过全面扎实的田野工作和客观详实的数据分析,认为 798 艺术区的发生和发展,是不同层次力量、不同利益方不断博弈的结果,是市场语境下的不断解构和建构过程。同时,其变迁和所遇困境又集中体现了中国社会转型和文化转型时期当代艺术及其艺术群落的
《艺海捉象(中国艺术丛论)》(作者葛路、克地)为北大著名教授葛路与克地研究中国艺术的专著。内容涉及园林、绘画、雕塑、石窟等多个门类;不仅分析了它们与儒家文化、文人的世界观等之间的关系,还就创作理论等话题进行了深刻阐述。另外,书稿还包括了作者对齐白石等名家的艺术作品的点评分析之作,实为不可多得的艺术论集。
陆霄虹编著的《艺术品市场分析与特征价格》内容介绍:在市场上,所有的商品价格都是可变动的。就像拿破仑时期的锡非常珍贵,所以拿破仑用锡器吃饭,他的将军们用银器吃饭,但是现在锡的价格比银要便宜很多。也许只有一样东西是不变的,就是极力追求那些稀世珍宝的心,这是人类与生俱来的本能之一。也正是这个原因,艺术市场才能蓬勃发展起来。收藏家和投资者怀揣着不同的目的,穿梭其中,寻找艺术品价格变动的线索。这也是我试图在这本书里想要找到的东西。但是我必须承认,影响艺术品价格的*因素如此之多,要准确地预测价格变动是不可能的。在那些可量化的因素之外,还有永远无法捉摸的社会流行趋势、宏观经济环境和每个人的独特品位等等。
本书为高等院校艺术基础理论教材,是文化部教育科技司组织编写的《中国艺术教育大系》重要选题之一。它吸收了现当代美学和文艺研究的部分新成果,结合各艺术现象和艺术问题,针对艺术院校学生当前的文艺思想实际进行了详尽的阐述和探讨。本书的编写力求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噗和方法为指导,坚持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和根本原则,坚持内容的科学性和体系的完整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