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从使用名为 摄影 的装置以来,一直想去呈现的东西,就是人类远古的记忆。那既是个人的记忆,一个文明的记忆,也是人类全体的记忆。我沿着时间回溯,想唤起我们到底来自何处、我们究竟如何诞生的思考。 《直到长出青苔》是杉本博司的摄影随笔集,书名取自素有 日本诗经 之称的和歌总集《万叶集》。全书分为十六章,每章以一段问答起兴,以杉本博司的重要作品为线索,引出艺术家本人关于历史、哲学、时间、记忆、梦境等的感悟。从日本的本土信仰、能剧、崇德天皇的故事、法隆寺留传的古塔,到英国国王亨利八世,乃至摄影的虚实、杜尚的装置,等等 杉本博司以广泛的涉猎和深刻的思考,奠定了自己独特的摄影美学,并由作品传递出自己的摄影哲学,如 相机虽会记录,但没有记忆 (剧院), 蜡烛以自己的火焰,照出自己的一生 (阴翳礼赞)
卡帕有着典型的冒险家的性格,他曾说过: 如果你拍得不够好,那是因为你离得不够近。 这已成为摄影领域的 金句 之一,而他自己,则成为了战地摄影师的代名词。 《失焦》是罗伯特 卡帕亲历二战的摄影手记,作品忠实记录了他在战争中经历和感受到的一切。展卷阅读,有时会哑然失笑,而更多的时候,则会让人心情沉重。卡帕深深热爱生命,热爱和平,他厌恶战争,痛恨自己的职业 眼看着一个个年轻的生命,生死只在一瞬间,任谁也无法承受这种巨大的反差 尤其是当这种事情就发生在自己的身边,甚至随时会发生在自己身上时。然而卡帕却以近乎 冷酷无情 的冷静忠实地记录下这一切,他的文字,他的照片,无一不充分体现出这种冷静,而隐藏在冷静背后的,是用生命才能换取的勇气。
全书共收入瓦尔特 本雅明于20世纪30年代写就的《摄影小史》(1931)、《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1936)、《绘画与摄影》(1936)和《法国国家图书馆中国画展》(1938)4篇论文。 其中,《摄影小史》和《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均为本雅明享誉世界的佳作名篇。作为对摄影、电影的批评实践中的丰碑,它们不仅为人们理解这两个媒介提供了一种全新且富于启发的视角,对尼塞福尔 尼埃普斯(Nic phore Ni pce)、欧仁 阿特热(Eug ne Atget)乃至奥古斯特 桑德(August Sander)这样的摄影先驱及他们的美学、技术成就做出了令人印象深刻的评判,也极为深入地讨论了摄影、电影与绘画之间纠缠不清、若即若离的关系。
作者影像评论十二篇首次结集,并配以作者的手机快照。《影像杂谈》以画家之眼,谈论时间对于摄影的参与,记忆对于影像的介入。作者犀利的图像视角为读者提供了理解一张照片的平易切口。每幅图片,都有一段详尽或确凿的文字说明,介于图像与文字之间的隐形距离,得以形成抽象的概念、真相与想象,而作者的文字,收放如锚。
在近万张底片堆起的记忆库中, 寻找一条关于时代与青春的故事线索, 追溯一些作品的产生和它诞生的过程, 那里面有创作者的想法, 也留下大批年轻人所走过的痕迹。2 0 世纪9 0 年代, 是一段摇滚的岁月, 尽管很少人讲得清楚它到底是什么。它不是庞大无形的思想或主义, 也不是某个触目惊心的事件; 它像是一种充满对抗和色彩的涌动, 一种关乎社会现实和内心剧变的企图, 其中夹杂着新的认知和实践, 也杂糅着宣泄甚至黑暗, 以及对自我的认知。从那个昨日世界走到今天的我们, 或许透过重重叠叠的影像, 可以再认识世界一次, 再认识自己一次。 老狼、李亚鹏、黄觉、叶蓓、路路、陈辉、邓讴歌、高旗、郑钧、史雷、张杨、张楚、周宁等口述,高原采访、摄影并撰写文字。
《霍克尼论攝影》(增订本)收录了大卫 霍克尼与好友保罗 乔伊斯关于摄影的对谈十七篇,内容关于霍克尼的图像思考与影像实验,展现了一位多才多艺、创造力十足的艺术家,在探索摄影可能性的道路上可以走多远。观看与空间,是霍克尼一如既往的关注。在本书中,他认为拼贴是摆脱传统观看方式的关键,是对表面的确认。霍克尼将自己的创作看作是用摄影来批判摄影。 毕竟,光用言语是不行的。你得使用摄影的语言。 《霍克尼论摄影》充分体现了一位杰出艺术家的实践自觉与理论自觉。作为大卫 霍克尼一部专?论述摄影与影像艺术的著作,本书版曾在1994年被引进中国,在艺术相关专业的师生群体中引起了广泛讨论。此后的二十余年,随着大卫 霍克尼著作的中文版陆续推出,本书逐渐淡出了国内读者的视野。理想国首次引进增订本,期待它将持续激起新的、
《永恒的时光之旅》收录星野道夫未公开摄影作品及西伯利亚绝笔日记 ,是对星野道夫史诗般摄影生涯的回顾和致敬。 星野道夫用镜头扑捉自然的至美和生命的脆弱与坚强,用最纯粹的热爱记录极地的风景、动物和人,他的文字也如他的影像一样质朴温暖,每一次旅程都是触动人心的 心灵之旅 。 星野道夫曾说: 当人生将走至终点,我希望我的生命能结束在阿拉斯加。 他将人生中最青春的岁月献给了这片极北之地,而这里也成为他最后的安眠之所。他用镜头为我们留下那些珍贵的即将消逝的生命和风景,也书写了人与自然的永恒对话。
以震撼人心的微距摄影呈现种子终极之美,继畅销书《牛津大学终极昆虫图鉴》之后又一自然科普力作! 英国摄影艺术家列文 比斯受爱丁堡皇家植物园邀请,在皇家植物园种子库中挑选100种果实或种子进行微距摄影。他用震撼人心的镜头捕捉种子与果实的细节。每一幅图片都展示了肉眼难以看见的种子纹理和质地,让读者得以想象植物种子数千年来的奇异惊人演化。每一幅种子图片均配有一段科普文字。
盖瑞 温诺格兰是美国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著名纪实摄影师,街头摄影鼻祖,擅长使用广角镜头抓拍记录人们的日常生活,作品画面不仅饱含戏剧张力、充满幽默,而且从真实的角度记录评述着美国经济蓬勃发展时期普通大众的生活。在那个满是黑白摄影的年代,他的摄影创作影响深远,极大地推动了后来新闻摄影、街头摄影的发展。 作者杰夫 戴尔是英国著名作家、评论家。在本书中,杰夫 戴尔挑选了100幅温诺格兰不同时期的摄影作品,深刻分析了其作品中隐含的对社会生活和哲学的思考,本书是对温诺格兰作品的极佳导读,既分解了镜头下的那一刻,也让我们看到了镜头后的温诺格兰。
这是著名摄影师严明的首作彩色摄影集,是一部深邃而神秘的迷人作品。 严明的创作历时四年,足迹踏遍半个中国,但时空的元素在此隐而不现,指向情绪和视觉的深处。 在严明的视角下,彩色摄影不再是现实的复制,而成为一种超越现实的艺术表达,通过色块、光影和氛围,展示现实的复杂和美丽,体现艺术的民间性和现代性。这是作者关于摄影的独特理念和美学坚守。 墙 是这部作品集的核心意象,严明认为,墙壁不仅承担围蔽的功能,还是情感和审美的媒介,记录了生活和历史的变迁。通过对墙的观察,他传达了对过往的沉思和对未来的预见。我们跟随他的脚步,拾级而上,打开一扇扇尘封的门,探寻墙背后的故事。 本书分为 情迹 迷墙 无常 未央 四辑,辅以四段精妙的文字,每段文字,都是他对生活、艺术与自我认知的持续对话。它们既是间离作品
现象 ,既是指现实之 象 ,也是指将现实之 象 显 现 的摄影术。《现象》中的文字,呈现了杉本博司对摄影与人心欲望、造型艺术、现实世界、历史时空之关系的深入思考。例如,《停止吧,时间》两篇作为追溯摄影诞生的考据小史,揭示出人类让时间停止的欲望,以及在此欲望驱动下的努力;在《狐眼女子》中,杉本博司讲述了东西方绘画中的细节处理对自己摄影的启发;在《母亲》中,顺着母亲的讲述,谈禁忌与文明、性欲与艺术、死亡与生命;《利休 现代》则讲述了杉本博司在建筑设计方面的尝试 杉本博司以摄影为媒介,不断地将现实之形象显影定格,也从未停止对作为现象的艺术背后的历史与哲思的追问。
本书是世界著名战地摄影师唐 麦卡林的自传全新增订版,书中,麦卡林回忆少时生活,生于纷飞战火,长于丛林街头。摄影发掘其天赋,成为安身立命。卸下戎装,他携相机深入生死前线,几乎经历了二十世纪下半叶所有的战争与重要地区冲突。 作为同罗伯特 卡帕、拉里 伯罗斯齐名的战地摄影师,麦卡林并未 实现 战地摄影师的理想 将生命献给事业。他的作品在给自己带来声望的同时,也成为其拷问世间荒谬,洞穿人性黑暗的工具。档案柜中的底片如同孤魂,不断搅动着他的思绪。 收录作者晚年深入苏丹、叙利亚战场,追踪 ISIS 的经历,以及私密的家庭生活。全书共112张摄影作品,包括麦卡林亲友的照片和新创作的英格兰乡村风景照。
人类的想象力一直是通过艺术来加以表现的。 艺术的起源,其实就是想尝试追溯人类的精神史。 《艺术的起源》并不是探讨人类艺术之起源历史,而是杉本博司以摄影为媒介,追溯人类精神史的尝试。他追溯人类科学精神的起源,以实验重现放电现象、光学原理等科学发现,以此创作出《放电场》《法拉第笼》《偏光色》等经典作品。他以烛光呼应人类在靠灯火度过漫长黑夜的集体记忆,创作系列作品《阴翳礼赞》。他拍摄人类制作的现成物,串联起由史前至今的历史连环画。他探讨人类意识的起源,以光学玻璃塑造五轮塔,探究人类宗教情感的来源。他将自己的摄影、建筑设计与收藏结合起来,效法杜尚,创作出 杉本式 装置艺术。他还将自己制作的 作品 、收集的 藏品 与语言和意象联动起来,构成不同寻常的艺术实践 杉本博司的创作由语言而触发,又以文
本书介绍了来自世界八大栖息地的43 种野生濒危动物,讲述了它们的生存状态、生活习性,以及面临的威胁和困境。除此之外,书中还列举了保护濒危动物的具体措施,提供了详尽的动物分布地图。 这是英国炙手可热的插画家米莉 玛洛塔的*突破性作品,她一改以往黑白线描的绘画风格,用清新雅致的彩色插图和趣味横生的文字,将身怀绝技、各具魅力,却极少进入公众视野的珍稀动物展现在读者眼前,意在唤起人们对自然之美的爱与记忆,让公众认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本书专门为摄影入门读者量身定制,以丰富有趣的图片和通俗易懂的文字,帮助摄影新手快速学习摄影基础知识及实际操作。书中包含48项摄影基础知识、涵盖8大摄影经典题材,以108个主题摄影作为示例,讲解20个后期制作技巧,并附有适合全年拍摄的32处旅拍地点,从绚丽的自然风光到精致的人像摄影,均以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事物为对象,深入浅出地讲解拍摄技法与要点,能够让读者在短时间内快速掌握摄影入门基础技巧,拍出满意的照片。
熊谷晃是日本的商业静物摄影大师,其作品布光和谐严谨,质感强烈,画面优雅清新,是日本商业摄影黄金时期的代表人物。为麒麟啤jiu、小岩井乳业、雅库路特化妆品等知名企业拍摄啤jiu、饮料、食品及化妆品等商品广告。原为富士公司特邀摄影师。他曾在日本《摄影》杂志上发表系列文章,介绍自己在商业广告方面的拍摄经验。应新华社主办的《摄影世界》杂志的邀请自2001年开始到2006年,连续六年陆续地向中国读者介绍了他长期从事广告摄影而积累的拍摄技巧和诀窍。
《手机摄影150例》内容涵盖手机摄影从前期到后期的150个技法,涉及手机拍摄基础、构图、用光技法以及人像、美食、旅拍等专题。《手机摄影150例》特别适合手机摄影爱好者使用,能够让手机摄影爱好者看过技巧就会用,用了技巧就能提高。
本书是一本全面反映尼泊尔自然、人文风情的图文书,内容均来自摄影师苏学的亲历拍摄,其中,既有拍摄的行走线路和注意事项,又有作者拍摄时的感悟和总结。尼泊尔联邦民主共和国,简称尼泊尔,是南亚山区内陆国,位于喜马拉雅山脉南麓(属青藏高原南底),北与中国相接,其余三面与印度为邻。喜玛拉雅山脉是中尼的天然国界,包括珠峰在内,世界十大高峰有八座在中尼边境。全国总面积14.7万平方公里,总人口约为2850万人。在尼泊尔,通过奉献贡品、宗教仪式遵循神的法规和受神的安慰是每日生活的重要部分。本书作者苏学,十余年来三十多次往返尼泊尔,拍摄了数十万张自然景观和人文风情的精美摄影作品,无论是加德满都还是博卡拉,无论是生活的日常还是绝美的风光,尼泊尔无不令人神往。
于贝尔 达弥施是法国艺术史学家和哲学家,同时,他也无可争议地是这个时代为重要的作家之一,他思辨性的分析和理论学说,构成了法国当代思想真正的锚定点。他在整个职业生涯中向摄影这一机械的媒介提出质疑,包括摄影在电影领域内的延伸。他以谦逊的态度,通过借鉴而来或直截了当的手段,不懈地浇灌着这一永远需要开拓的研究领域。 这部以《落差》为题的 摄影 随笔集,旨在分析在摄影和电影闯入艺术实践领域之后所产生的 层差 ,并揭示由其造成的批评话语的断裂。本书受到了德勒兹,特别是本雅明的影响,它将达弥施在不同时间段的文字集成一册,使读者得以看到一种摄影思想的全貌。从作为序言的《关于摄影现象学的五点想法》(1963)到二十一世纪初的随笔,本书呈现出一些相同的思考,相同的疑问,并围绕一个中心问题展开,即:无法为摄
观看之道 观看先于言语。观看确立了我们在周围世界的地位。他人的视线与我们的相结合,使我们确信自己置身于这可观看的世界之中。而当图像终于取代文字,充斥于视线所及的一切空间,我们又该如何观看而不致再度迷失? 《观看之道》论及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品、女性作为被观看对象、油画传统、广告与资本主义等方面,配以两百余幅经典图像,与BBC同名纪录片一起,改变了西方一整个世代的观看方式,也必将适用于如今大大小小的手机屏幕和街边广告牌。从对视觉文化的深入探索和普及的角度而言,《观看之道》亦可与贡布里希爵士*杰出的著作互为补充。 幸运者 一位乡村医生的故事 一位英国乡村医生的行医记录和社会观察 每周五六次亲自面对、试图理解并希望治愈他人的极度痛苦,是什么感觉? 约翰 萨塞尔医生在英格兰乡村行医25余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