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外绘画目前,研究和学习前辈大师、临摹大师作品,是画家训练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作用不只是技法方面,还在于文化方面。赵锦杰主编的《凡·高/西方绘画大师原作》一书不仅简单的介绍了荷兰后印象派画家凡·高先生的生平以及对《星空》、《向日葵》等部分代表作品的点评,而且从美术高考及个人艺术造诣的角度出发,针对当前绘画技能训练中重技轻道的现象,提出在绘画技能训练中临摹大师作品,这对于提高学画者的审美、技能、文化能力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是一项值得引起重视和非常必要的训练项目。
在中外绘画目前,研究和学习前辈大师、临摹大师作品,是画家训练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作用不只是技法方面,还在于文化方面。赵锦杰主编的《凡·高/西方绘画大师原作》一书不仅简单的介绍了荷兰后印象派画家凡·高先生的生平以及对《星空》、《向日葵》等部分代表作品的点评,而且从美术高考及个人艺术造诣的角度出发,针对当前绘画技能训练中重技轻道的现象,提出在绘画技能训练中临摹大师作品,这对于提高学画者的审美、技能、文化能力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是一项值得引起重视和非常必要的训练项目。
《西方绘画大师原作》在中外绘画目前,研究和学习前辈大师、临摹大师作品,是画家训练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作用不只是技法方面,还在于文化方面。《西方绘画大师原作》不仅简单介绍了各位西方大师的生平,并选取了画家各个时期的代表作品,全书字数不多,部分作品的点评精练到位。
仇英(1498—1552),字实父,号十洲,江苏太仓人。仇英是明代有代表性的画家之一,工山水、花乌,擅人物,尤精仕女。与沈周、文徵明和唐寅并称“明四家”或“吴门四家”。 仇英出身贫寒,明代张潮《虞初新志·戴进传》里附记仇英云:“其初为漆工,兼为人彩绘栋宇,后从而业画。”作为一名民间画工,而成为一名在当时及后世深具影响力的专业画家,其成长道路是曲折而又艰难的。青年时的仇英结识了文徵明、唐寅,受其影响,仇英早期作品带有文徵明和唐寅特点。后师从周臣,同时又结识了周六观、项元汴、陈官三位大收藏家,这一时期的仇英得以精研临摹大量的宋、元名迹,如《摹天籁阁宋人画册》、《临萧照中兴瑞应图》和《临宋元六景图》等,领悟了宋、元古法,并融会贯通,形成了其独特的艺术风格。 仇英于绘事成绩粲然,对后世
沈周(1427-1509),字启南,号石田,晚号白石翁,亦作玉田翁,人称白石先生,苏州人,吴门画派的创始人。沈家世代隐居吴门,沈周的曾祖父是王蒙的好友,父亲恒吉,又是杜琼的学生,书画可谓家学渊源。沈周一生未应科举,对仕途毫无兴趣,始终醉心于书画创作,文徵明因此称他为飘然世外的“神仙中人”。他学识渊博,交游甚广,往来间既有文人高士,又有达官显贵,方外之士也不乏其人,常在他所居住的“有竹居”举行文人雅集,吟诗作画。 沈周早年承受家学,兼师杜琼,后取法宋、元,尤其对宋代董源、巨然和元代王蒙、吴镇用功深。善画山水,兼工花乌,也能画人物,以山水和花鸟成就为突出。所作山水画构图严谨,风格精谨缜密。常中锋行笔,间或侧锋出之,多以湿笔渲染,遒劲中见浑厚苍茫,笔墨酣畅富于变化。沈周的花乌画对吴门画派
齐白石(1864——1957) 原名纯芝.后改名璜号濒生别号白石、白石老人。湖南湘潭人,二十世纪中国画艺术大师。曾任北京国立艺专教授、中央美术学院名誉教授、北京画院名誉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等职。l953年被文化部授予目中国人民杰出的艺术家称号,1955年获世界和平理事会颁发的国际和平奖,l963年诞辰一百周年之际被世界和平理事会推举为世界文化名人。 齐白石出身贫寒,少年时跟随叔祖父学过木匠,后改学雕花木工,从民闻画工入手,曾习古人真迹,摹《芥子园画传》并据以作雕花新样。二十七岁拜胡沁园、陈少蕃为师学诗文。四十岁后,离乡出游,五出五归,遍历陕、豫、京、冀、鄂、赣、沪、苏及两广地,饱览名山大川,广结当世名人,樊樊山、夏午诒、郭葆荪等皆为挚友。后定居北京,卖画为生,与陈师曾、徐悲鸿、罗瘿公、林风眠等
李唐(1083—1163),字唏古,南宋画家,河阳三城(今河南孟县)人,为“南宋四家”之首,徽宗时画院待诏。高宗南渡,李唐亦流亡至临安,初时不为世人所知,一度穷困潦倒。高宗绍兴十二年以成忠郎衔复任画院待诏,赐金带。善画山水人物,笔意不凡。李唐的山水画,变荆浩、范宽之法,用峭劲的笔墨,写出山川雄峻的气势。晚年去繁就简,创“大斧劈”皴,所画石质坚硬,立体感强;人物画初学李公麟,后衣褶变为方折劲硬,自成一家。李唐的画风为刘松年、马远、夏圭、萧照等师法,不但广泛地流传于院内,当时院外的许多画家也都深受其影响。宋高宗曾题其《长夏江寺卷》云:“李唐可比唐李思训。” 刘松年,生卒不详,钱塘(今浙江杭州)人,与李唐、马远、夏圭合称为“南宋四家”,南宋孝宗、光宗、宁宗三的宫廷画家。宋宁宗时因进献《耕织图》,得
戴进(1388—1462),字文进,号静庵,又号玉泉山人,钱塘(今浙江杭州)人。早年为制作金银首饰工匠,后改工书画。宣德初年被推荐进入宫廷画院,由于在绘画上的才艺超群出众,引起了画院诸名家妒忌与排挤,遂潜归杭州,以卖画为生。戴进的绘画,得唐、宋诸家之妙,山水、人物、花乌等,无所不工。他的山水画作品,很注重题材的意义,画法则源出宋、元,继承南宋水墨苍劲一派,主要吸收南宋时期的马远、夏圭风格,并取法北宋李成、范宽、郭熙等,用笔劲挺方硬,水墨淋漓酣畅,画风雄健挺拔,遒劲苍润。画人物、花乌亦佳。戴进的绘画在明代中期宫廷内外特别是江浙地区影响极大,其画风风靡于当时,吴伟、张路、王世详、戴泉、夏芷、谢时臣、汪肇、蒋嵩等多人,并承其画风,形成独具特色的流派,画史称作“浙派”。而戴进被称为“浙派山水首席
《西方绘画大师原作》在中外绘画目前,研究和学习前辈大师、临摹大师作品,是画家训练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作用不只是技法方面,还在于文化方面。《西方绘画大师原作》不仅简单介绍了各位西方大师的生平,并选取了画家各个时期的代表作品,全书字数不多,部分作品的点评精练到位。
项圣谟(1597—1658),明末清初画坛上独树一帜的著名画家,初字逸,后字孔彰,号易庵,别号甚多,有胥山樵、莲塘居士、松涛散仙、大酉山人、存存居士、烟波钓徒、狂吟客、鸳湖钓叟、逸叟、不夜楼中士等,浙江嘉兴人。著有《朗云堂集》、《清河草堂集》、《历代画家姓氏考》、《墨君题语》等。 项圣谟的祖父是明代著名书画收藏家和画家——项元汴。项圣谟自幼受家庭熏陶,精研古代书画名作,在绘画方面于山水、人物、花鸟无一不精。董其昌曾这样评价:“古人论画,以取物无疑为一合,非十三科全备,未能至此。范宽山水神品,犹借名手为人物,故知兼长之难。项孔彰此册,乃众美毕臻,树石屋宇,皆与宋人血战,就中山水,又兼元人气韵,虽其天骨自合,要亦工力至深,所谓士气、作家俱备。项子京有此文孙,不负好古鉴赏百年食报之胜事矣。”
陈洪绶(1598—1652),名胥岸,字章侯,号老莲,又号小净名,明亡以后,自号老迟、悔迟,又号悔僧、云门僧。绍兴人。精山水,擅花鸟,尤工人物画,与崔子忠并称“南陈北崔”。著有《宝纶堂集》、《避乱草》、《筮仪象解》等。 陈洪绶曾随蓝瑛学画花乌,也是蓝氏门下成就者,深受蓝氏器重。蓝瑛曾赞道:“使斯人画成,道子、子昂均当北面,吾辈尚敢措一笔乎!”陈洪绶个性鲜明,放浪形骸,嗜酒好色,不畏权贵,奇闻轶事流传甚多。 陈洪绶的花鸟和人物画成就。其人物画造型奇特,高古奇骇,衣纹细致。多以中锋行笔,运笔流畅,线条劲挺有力,方折圆转、轻重顿挫运用自如,可谓法备气至。陈洪绶在明末清初的画坛影响巨大,画名远播朝鲜和日本、蒙古等亚洲各国,以传摹陈洪绶画作为生的人数众多。清代张庚在《国朝画征录》中说:“陈洪绶画人
罗聘(1733-1799),字 夫,号两峰,又号花之寺僧、金牛山人、师莲居士等。祖籍安徽歙县,先辈迁居扬州,扬州画派代表性人物之一,师从金农。罗聘画作题材广泛,人物、花鸟、山水兼善。他的人物画成就*,造型准确,笔力雄厚,清奇古拙,尤精于画仙佛鬼怪。 罗聘曾三上北京,也正因为有这三上北京之行,才让时人对其画艺有所了解,时称“吟坛首北翁(翁方纲),画坛数南罗(罗聘)”。在北京引起画坛震动的正是他的鬼怪题材名作《鬼趣图》,此画作共八幅,皆以鬼怪为题材,画中所造鬼境既阴森恐怖,而又极具邪趣,这种表现形式意欲何为呢?是不是针对当时的社会现象?用罗聘自己的话说,是画他亲眼所见,因为画家本人有一双蓝眼睛,能够白日见鬼。此说可信否?想是画家全生避害,以求自保之语。 罗聘所作花鸟画,尤其是梅花对
徐渭(1521-1593),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初字文清,后改字文长,号天池山人、署田水月、青藤老人、天池渔隐、山阴布衣等。明代著名的书画家、文学家,与陈淳并称为“青藤白阳”。 徐渭出身于浙江绍兴府的官宦世家,自幼聪慧,以才名著称乡里。然而他命途多舛,气运不佳,屡试不第。曾入胡宗宪幕府做幕僚抗倭,又因胡宗宪案一度发狂,数次自杀未死,精神几近失常。四十五岁时发病误杀继妻张氏,下狱七年。晚年闭门谢客,悲苦凄凉,在饥寒交迫中去世。 徐渭天纵奇才,在诗文、戏剧、书画等各方面都取得了极高的成就,自谓“吾书,诗次之,文次之,画又次之”,但对当时及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的则是他的大写意水墨花鸟画。徐渭的大写意花鸟画别开生面、自成一家,气势纵横奔放,不拘小节,淋漓尽致,“不求形似求生韵”,开创
王翚(1632—1717),字象文、石谷,号雪笠道人、海虞、山樵、清晖主人、耕烟外史、清晖老人、耕烟老人、耕烟散人等,江苏常熟人,清“四王”之一。擅长山水画,开创虞山派,生前身后,一直被视为清代有代表性的画家之一。王翚为“四王”中路数广,笔墨功力深,又较有个人见识的一位。他的画集古人之大成,有“画分南北宗至石谷合而为一”之说。 王翚家学渊源,少年时便开始学习绘画,一生仿临了大量宋元名迹,他临仿的作品能够达到乱真的境界。王时敏曾在他的作品上题跋“凡唐宋元诸名家,无不模仿逼肖……虽老于鉴别,亦不知为近人笔”。在研习前辈先贤之后,他接受了董其昌所倡导的“画家以古人为师,已自上乘,进此当以天地为师”的理念,畅游名山大川,寄情于真山真水之间,师法造化,才得脱于前人之窠臼,形成自己独特的风
在中外绘画目前,研究和学习前辈大师、临摹大师作品,是画家训练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作用不只是技法方面,还在于文化方面。赵锦杰主编的《马奈/西方绘画大师原作》一书不仅简单的介绍了法国印象派画家马奈先生的生平以及对《吹短笛的男孩》、《草地上的午餐》等部分代表作品的点评,而且从美术高考及个人艺术造诣的角度出发,针对当前绘画技能训练中重技轻道的现象,提出在绘画技能训练中临摹大师作品,这对于提高学画者的审美、技能、文化能力都有很好重要的意义,是一项值得引起重视和很好必要的训练项目。
《中国历代绘画名家作品精选系列:李鱓》李鱓早年从魏凌苍学山水,进宫后康熙皇帝令他跟蒋廷锡学习花卉。中年师从高其佩,画风变化,转入粗笔写意,大胆泼辣,挥洒自如,感情充沛,富有气势。后来对沈周、文徵明、陈淳、徐渭,尤其是对石涛等前贤的艺术成就兼收并蓄,在绘画技法上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以破笔泼墨作画,风格大变。所作花卉,不拘法度,泼墨淋漓,但犹不失天趣。李鱓约于1745年回到扬州,卖画为生,终老于此。这一段时间长达十五六年之久,一生全部作品,晚年几占半数。从总体上看,李鱓晚年汇各家之长,自熔自铸,我行我法,绘画风格更趋向于用笔活脱奔放、章法朴茂老干。李鱓的绘画题材之广泛多样也远远超过了前人,无论是北方的大葱、白菜,南方的茭白、茨菇、荸荠、桑、蚕、破芭蕉扇之类都能随意点染,惟妙惟肖地
唐寅(1470—1523),字伯虎,一字子畏,号六如居士、桃花庵主、鲁国唐生等,吴县(今江苏苏州)人。明代著名书画家、文学家,与沈周、文徵明、仇英并称“明四家”,与祝允明、文徵明、徐祯卿并称“吴中四才子”。 唐寅出身于商人家庭,自幼天资聪敏,熟读四书、五经,并博览史籍,十六岁中秀才,二十九岁又中乡试名解元。次年赴京会试时,因牵涉科场舞弊案而下狱。后皇帝下旨“平反”,被谪往浙江为小吏,唐寅耻不就任,从此绝意仕途。归家后纵酒浇愁,游历名山大川,决心以诗文书画终其一生。后被明宗室宁王以重金征聘到南昌,发现身陷宁王政治阴谋之中,遂佯装疯癫,脱身回归故里,幸免于难。从此思想渐趋消沉,转而信佛,自号“六如居士”,以卖画为生,“筑室桃花坞,与客日欢饮其中,年五十四而卒”。 唐寅性格狂放不羁,在绘画中则
《国宝档案》系列,是对历代经典长卷书画的系统整理,百卷书画,洋洋大观。每本以作品为主,高清的图片便于临摹与研究及欣赏。每本以册页形式展现,让读者真正能体会历代经典长卷的书卷气息。每本有专家对每本图书系统的文字介绍,包括画家生平、作品艺术价值及特点、作品的题跋和作品的流传情况等资料介绍。丛书有简装版和精装版,印制精美,物美价廉,百卷书画皆是历代经典巨作,是读者必须了解的历代瑰宝。
吴历(1632—1718),原名启历,后改名为历,字渔山,号墨井道人,别署桃溪居士,江苏常熟人,通音律,善诗书,尤精于绘画。一生布衣,未曾入仕,虽生活清苦,但却不依附权势。秦祖永评述:“此老高怀绝谷,独来独往,不肯一笔寄人篱下。观其气韵沉郁,魄力雄杰,自足俯视诸家,另树一帜。”吴历与“四王”及恽寿平并称“清六家”。 吴历早年向王鉴、王时敏学画,皴法细密,清润秀丽。后取法宋元,在遍临宋元诸家基础上,于王蒙和吴镇用功深,融会贯通,形成自家风格。作品取景真实,布局合理,这和他一生遍游名山大川、师法造化是分不开的。观其画给人一种能居能游之感。在用笔上沉着谨严,善用重墨,积墨厚重,山石富有质感,浑朴厚润。吴历还善画竹石,取法吴镇,竹枝挺健,全用重墨,不取浓淡相间画法,显得更加雄浑苍劲,以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