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过去的600年中,墨梅是受人青睐、得到广泛实践的东亚水墨画题材之一。毕嘉珍(Maggie Bickford)《墨梅》一书是对墨梅的次完整描述,她全面论述了中国画派中一种类型的形成,充分采用跨学科的方法,论证了艺术、文学、文化和政治以及群体、个人的活动如何相互作用产生了新的画派及其范式。墨梅出现于12世纪初的宋代,在14世纪中期蒙古统治下形成范式,这些均可得到文献准确地证明,允许现代学者近距离地去观察中国文人画艺术的形成过程。此外,《墨梅》批评性地考察了墨梅如何从宋代精英文人的艺术选择成为后来中国绘画正统艺术的过程。
任伯年为清末著名画家,天资卓越,绘画题材涉猎广泛,人物、山水、花卉、禽鸟无所不擅,其笔墨纵横、简约潇洒的风格对后世影响深远。此书为任伯年人物画第四册,以单张册页的形式出版,既便于临摹,又便于装框装饰家居。任伯年的人物画虽然脱胎于陈洪绶,但他那钉头鼠尾描强化了笔线的形式感,同时也吸取了西洋画的造型理念。他善于把握各种人物的不同性格、不同动作,笔下的人物富有生活气息,打破了清代人物画造型不准、动态单调的局面,将中国人物画发展推向了一个新的台阶。
任伯年为清末著名画家,天资卓越,绘画题材涉猎广泛,人物、山水、花卉、禽鸟无所不擅,其笔墨纵横、简约潇洒的风格对后世影响深远。此书为任伯年人物画册,以单张册页的形式出版,既便于临摹,又便于装框装饰家居。任伯年的人物画虽然脱胎于陈洪绶,但他那钉头鼠尾描强化了笔线的形式感,同时也吸取了西洋画的造型理念。他善于把握各种人物的不同性格、不同动作,笔下的人物富有生活气息,打破了清代人物画造型不准、动态单调的局面,将中国人物画发展推向了一个新的台阶。
很多人在学习素描时关心的是“怎样画”,但正如画家安托尼 莱德所言,其实更重要的是学会“画什么”。具体到画人体,意味着要去了解那些决定了人体所应有的模样的观念和期望,意味着要小心地去观察形体与光线、形状与线条之间相互作用的方式——正是它们共同创造了人体的实际形态。不论是业余美术爱好者还是有经验的画家,都会通过本书所介绍的三步素描法,学会这种观察与描绘人体的新方式。本书收人了作者的许多精彩怍品,其中不仅有分步骤的指导,还包含了画家对素描艺术的深入思考,对各种不同水平的画家都将是有益的指导和启迪。
张晨风编写的《故宫画谱(花鸟卷竹)》立足于中国五代、宋、元名家名作,精选其中的竹绘画作品选编成册。以读画的形式,通过较为详细的技法解析与步骤图来帮助读者学习竹的笔墨技法,同时,亦将画理贯穿于具体的技法讲解中,帮助学习者通“理”明“法”。此书极好地展示了历代名家的多种画竹法,是国画爱好者学习画竹的不错范本,也是难得的国画教材。
国画大师齐白石的大写意花鸟画笔墨雄浑滋润、色彩浓艳明快、造型简练生动,深受人们的喜爱。本书是专为初学者编写的齐派大写意花鸟画技法入门教程,带领读者用画笔感受 红花墨叶 的艺术魅力。全书共三章。第壹章讲解传统中国画的入门知识,包括绘画的工具与材料、作画前的准备与作画后的整理、作画的姿势等。第二章讲解传统中国画的基本技法,包括用笔、用墨、调色、用水等方法的介绍。第三章精选12种典型的花鸟鱼虫题材,详细解析齐派大写意花鸟画的基本技法。本书的内容精要全面,编排清晰直观,讲解浅显易懂,作品的难易程度亦有张有弛,既适合零基础的初学者,也适合有一定基础的绘画爱好者。希望本书能帮助读者轻松愉悦地掌握大写意花鸟画的基本技法,感受用画笔记录身边美好事物的乐趣。
通常的绘画史,其构成基本上不离开不开作品、流派、思潮(画论)等几个部分。而其中比较重要的是作品和流派,前者是区别于其他(如文学史、思想史等)的视觉艺术史特有的基础文本,后者则突破了个体而着眼于群体的影响。 以赵孟頫为首的“吴兴画派”,形成并活跃于元代蒙古贵族统治下的江南地区。他们所生活的地域性历史文化环境、他们共同的理想和审美追求以及在创作中所建构的新的中国画观念与形态,尤其是以复古求创新和“书画本同”以书入画的思路和实践,激活了书画的创作和理论,在中国历史上产生了不可低估的影响。 本书共分为五个部分。部分为“总序”,第二部分为“画派叙论”,第三部分为“名家名作赏析”,第四部分为“影响与评论”,第五部分为“年表与资料”。
内容提要国画以其鲜明的艺术特色,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本书以专题案例的形式,系统讲解了绘制国画山水云树的工具材料、基本概念、学习过程与方法,以及山水云树的创作方法。全书内容丰富,共六章。
李耕是成名已久的现代古典人物画大家,徐悲鸿称赞他“其才则中原所无”,有名美术理论家蔡若虹先生评曰:“我国古典人物画之传统流传至今,保持很完整者唯李耕一人而已。”李耕是近代福建继黄慎、李霞之后的一代人物
由徐桂香编写的《故宫画谱(山水卷浅绛)》立足于中国五代、宋、元名家名作,精选其中的浅绛绘画作品选编成册。以读画的形式,通过较为详细的技法解析与步骤图来帮助读者学习浅绛的笔墨技法,同时,亦将画理贯穿于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