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公鼎为西周宣王(公元前八世纪)铜器,腹内壁铸有三十二行四百九十八字,长期以其造型端庄和铭文较多、书体精美受到外学术界广泛重视。习篆书者,若能对商周具有代表性的铜器铭文,尤其是毛公鼎铭文字体多加研究,体会其内涵的韵美,就能在继承古代书法艺术精华的基础上推陈出新。现将《毛公鼎铭文(修订版)/历代碑帖法书选》拓片割裱并作放大本影印出版黑白字帖,为广大书法爱好者欣赏、临摹西周金文提供范本。
以上ISBN信息均为平台自动生成,部分商品参数可能存在些许误差,商品准确参数详情可咨询客服。本店为新华书店总部直营店铺,所售图书均为正版,请放心购买! 注:预售品种请单独下单,与预售品种一起拍的品种默认和预售品种一起发货! 基本信息 书 名 墨点字帖 通用规范汉字7000字-行楷 出版社 湖北美术出版社有限公司 作 者 荆霄鹏著 出版时间 20210401 I S B N 9787571206116 定价 23 开 本 16开 185*260 装 帧 平装 版 次 1
怎样学篆刻 ,李早,西泠印社出版社 【新华正版书籍】 作者 李早 原价 ¥18.00 出版社 西泠印社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1-12-01
从临摹到创作,是任何一位书法家必须面对的课题。书法的艺术特性,既决定了它比其他艺术更加注重“临摹”这个入门和修习的途径,同时更加追求“创作”这个蜕化和升华的境界,但两者之间,并非是简单或*的因果关系,而是存在着一种超越因果关系的转换性奥秘。自古以来卓有成就的书法家,无不是在参透这种奥秘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 然而,由于书学语境的不同,古人往往极少保留自己的临摹书迹,对临摹和创作并非像我们今天一样看得泾渭分明、指向明确。一代又一代人从临摹到创作的实践轨迹和心路历程,也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模糊湮没。 为了促进当代书法艺术的发展,探寻从临摹到创作的转换性奥秘,我们组织编写了这套“从临摹到创作”的丛书。它们通过古代书学体系中对于从临摹走向创作的方法论与价值观方面的挖掘,以独立的书家或具
《邓石如·吴让之篆刻精选》系“中国历代篆刻精选必临”系列,《邓石如·吴让之篆刻精选》共分为十一册,按照时间及人物风格进行分类。分为先秦、秦—西汉、东汉—南北朝、元明时期四册;清代以后按照篆刻名家的风格以及师承关系进行分类划册,分为《丁敬·蒋仁卷》、《陈鸿寿·赵之琛卷》、《邓石如·吴让之卷》等七册。编排上采用正印、反印对照的形式排版,便于读者对照反印临摹,增强了《邓石如·吴让之篆刻精选》的实用性,适用于篆刻初学者临摹学习。
印章在书画的鉴定中,是一种辅助性的依据,但是,它往往是一幅伪作的硬伤。因为,谈论笔墨水平的高低和性格,由于主观性的差异,往往见仁见智,莫衷一是,明显的分歧经常出现在*的鉴定专家那里。 对于印章真伪的看法就相对容易统一,因而,比对印章,在今天的收藏鉴赏工作中,仍旧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 比对图章主要看其三个方面的“硬伤”。一是看同一方图章大小是否一致。二是图章的使用时间是否正确。一般说来,书画家在完成作品后,往往在题款下钤盖名章,也就是说,名章钤盖时间与画作完成时间很接近,当然也有经过若干年再补盖图章者,但这种情况以闲章居多。如果在一幅书画家早年的作品上盖了他中晚年的名章,这就要提高警惕。三是图章的使用规律,这主要指闲章。比如谢稚柳有数方“落墨”的闲章,只在上世纪70年代后的
印章,其起源要上溯至殷周际,到北宋米蒂开始,文人自篆自刻,印章成为一门艺术。沙孟海编著的《印学史》结合印章图例三百三十八颗,介绍印章的产生发展变迁,及几千年历史中**的印学派别、印学名家、及印学名作。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为书法爱好者精心打造的便携式10元口袋书。根据*中小学书法指导纲要和普及书法美育的需求,我社曾经出版过中国最具代表书法作品系列48种,后又推出中国最具代表书法作品放大本系列,均受到了读者的欢迎。据此,我们策划了此套古代书法碑帖经典系列口袋书。所选碑帖兼顾代表性和艺术性,同时注意对版本的甄选。本册精选《怀仁集王羲之圣教序》中的唯美范字,精心编排,一字一页,一帖一册。本书采用64开本,方便携带。适合不同阶段的读者群体。
《西泠八家/中国篆刻艺术精赏》编著陈建辉。 一部篆刻史既是一部文字演变史,也是一部审美演变史,更是一部技艺演变史。它在方寸之间藏纳世问万象,是我们窥见古人心性与智慧的一粒芥子、一颗沙粒、一滴水珠。先人对于美的认识、对干美的体验以及对于美的表达,都蕴藏其中。我们需要找到合适钥匙,去打开心灵之锁。 篆刻是“技艺”的篆刻。从陶拍一路走来,印章技艺的发展就是一场动人的接力赛。由原初的先民随心刻画,无法之法;到纳入“百工”而成为传承有序的家族技艺,铸凿琢磨都传承有序,代代绵延;后又经由文人介入,结合其自身审美趣味,而将对这种技艺的体验演化出镌刻印章的技法,冲切披削以至于敲击摩擦无所不用其极,篆刻技艺越来越直接得与篆刻风格自觉而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从而篆刻由单纯的技艺传承转入了风
这本青少年标准篆刻教材由中国美术学院学术研究部推荐。向读者介绍了标准篆刻的刀法与章法。全书图文并茂,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按授课时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本书解说详尽,易懂易学,所用范字端庄秀丽,笔笔生辉。该教材科学实用,相信广大青少年能从中获益。
《散氏盘》保存了西周时期土地转卖移交制度上的一项珍贵资料。而在书法史上,它作为西周时期的长篇巨制之一,为我们提示出金文书法粗犷遒劲的气象。这是一种与《毛公鼎》、《大盂鼎》的精炼全然不同的格调。 《散氏盘》长达三百五十字,这在西周金文中十分少见。它的*审美特征,在于一个[拙]字。拙朴、拙实、拙厚、拙劲,线条的厚实与短锋形态,使我们感受到一种斑剥陆离、浑然天成的美。《散氏盘》的字形构架并非是固定不变、呆板生硬的。但它的活气跃然纸上,却并不因此而走向矫揉造作的另一*。它是那样自然浑成,似乎是在不动声色中完成自己的每一点画。特别是在经过铸冶、捶拓之后,许多长短线条之间,不再呈现对称、无匀、排比的规则;相反却展现出种种不规则的趣味来。而这种钝涩、粗拙、平铺直叙的线形,如果在风格学习、技
“历代碑帖放大系列”以初学书法基础学习常用碑帖为蓝本,精选其中典型字例,按笔画、部首、结体或同字异形等归类整理,并辅以字例放大、碑版翻转等技术手段,使其成为广大书法学习者、书法教师的*字帖或教学参考。此册是根据唐代书家李邕《麓山寺碑》选编而成。 孙过庭,字虔礼,吴郡(今江苏苏州)人,生卒年不详,为唐武则天垂拱年间著名的书法家和书法理论家。《书谱》是一部书文兼备的书法理论著作,其中书理见解极为精辟,书法精妙绝伦,是孙过庭的代表佳作。唐张怀瓘称《书谱》“草书宪章二王,工于用笔,隽拔刚新,尚异好奇”。清刘熙载也曾评价道:“《书谱》用笔破而俞完,结体潇洒,但都合乎法规,十分专精娴熟,故凡欲学草书,《书谱》是*临池范本之一。”
《必臨系列》這套圖書征求多所高校專業老師、學生意見,選用的印章皆是較為清晰的各個時期的經典代表,每方印的釋文均採用直譯印面的形式,並在括號內標註現通用简体字或通过印章查找、篆刻字典考證后實際意義的字以幫助讀者理解,且每方印都附有相對照的反印,正反對照方便學習者印面上石和臨摹畫印稿。
《吴让之/*国篆刻艺术精赏》编著陈建辉。 吴熙载(1799―1870),字让之,号晚学居士,江苏仪征人,是皖派的重要印家。篆刻、书法都用邓石如法,亦能兼学汉肇,成功地塑造了一种“婉约”的艺术风格。是晚清有杰出J成就的篆刻家,于用刀之法更有突出贡献。 《吴让之印稿自叙》云:“让之弱龄好弄,喜刻印章,十五岁乃见汉人作。悉心摹仿十年。凡拟近代名工,亦务求肖乃巳。又五年始见完白山人作,尽弃其学而学之。”其一生精研邓石如篆刻,对邓石如篆刻的各种样式加以锤炼、整理,使之稳妥、精致。再加上对汉印的体悟,以及浑厚的篆书修养,刀笔相融,完美地呈现出他的艺术魅力,以致于吴昌硕认为:“学完白不若取径于让翁。” 吴让之在篆刻上取得的成就和他的篆书是分不开的,其篆书和篆刻互为滋养,相互渗透,是同一种思想在不同材质上的共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