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吴昌硕临石鼓文》这本帖,我们可以学到一整套鲜活的技巧法则,但更可以体察到:其实学习古典,在掌握了基本技术规范之后,不妨放开来看看自己究竟能对古典作出何等样的阐释与发挥。没入门的初学者当然还未能想到这些,也没有能力做;但有能力的书法家,却应该从吴昌硕身上汲取这样一种启示:即使是临摹,有没有创造力与想象力,也完全可以决定一个书法艺术家的成败得失的。
《急就章》又名《急就篇》,汉元帝时黄门令史游所作。全文共一千三百九十四字,洋洋大观,无一字重复,为童蒙识字之书,文词雅奥,历来为书家所重。传说系三国时吴国的皇象(或日钟繇、卫夫人、王羲之)章草首书,后世如西晋索靖、元代的邓文原、赵孟(兆页),明代的宋克以及现代的高二适、王蘧常等,皆以书章草《急就章》而名。 皇象,字体明,广陵江都人。官至青州刺史。善八分、小篆,尤善章草。其章草妙入神品。他的草书与曹不兴绘画、严武的围棋等并称“八绝”。前人对皇象书法评价甚高,唐张怀瓘曰:“右军隶书,以一形而众相,万字皆别;休明章草,相众而形一,万字皆同,各造其极。”可见他创造了“相众而形一”的书风,在书法史上有重要意义。
印章,其起源要上溯至殷周际,到北宋米蒂开始,文人自篆自刻,印章成为一门艺术。沙孟海编著的《印学史》结合印章图例三百三十八颗,介绍印章的产生发展变迁,及几千年历史中**的印学派别、印学名家、及印学名作。对印章、篆刻、艺术史爱好者有很大的帮助。
毛公鼎为西周宣王(公元前八世纪)铜器,腹内壁铸有三十二行四百九十八字,长期以其造型端庄和铭文较多、书体精美受到外学术界广泛重视。习篆书者,若能对商周具有代表性的铜器铭文,尤其是毛公鼎铭文字体多加研究,体会其内涵的韵美,就能在继承古代书法艺术精华的基础上推陈出新。现将《毛公鼎铭文(修订版)/历代碑帖法书选》拓片割裱并作放大本影印出版黑白字帖,为广大书法爱好者欣赏、临摹西周金文提供范本。
《峄山刻石》为高校书法专业学生及参加书法专业高考生之必需。全书内容包含四个部分:相关碑帖简述、碑帖图片、原文与注释、相关碑帖历代论说选。就目前来说,是已出版碑帖中较为全面的丛帖。既适合教师参考讲解,也适合学生自学。对学生理解碑帖原义,加深对碑帖的理解,提高书写水平,具有重要的作用。
以上ISBN信息均为平台自动生成,部分商品参数可能存在些许误差,商品准确参数详情可咨询客服。本店为新华书店总部直营店铺,所售图书均为正版,请放心购买! 注:预售品种请单独下单,与预售品种一起拍的品种默认和预售品种一起发货! 基本信息 书 名 墨点字帖 通用规范汉字7000字-行楷 出版社 湖北美术出版社有限公司 作 者 荆霄鹏著 出版时间 20210401 I S B N 9787571206116 定价 23 开 本 16开 185*260 装 帧 平装 版 次 1
怎样学篆刻 ,李早,西泠印社出版社 【新华正版书籍】 作者 李早 原价 ¥18.00 出版社 西泠印社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1-12-01
赵之谦(一八二九——一八八四)字叔,号益甫,又有铁三,益甫、憨寮、冷君、无闷等字号。会稽(今浙江绍兴)人。是晚清杰出的艺术家,在碑刻考证、诗文、绘画、书法、篆刻等方面,都有独特的风格和很高的成就。 赵之谦的篆刻初学浙派,进而于秦汉玺印、宋元朱文、皖派篆刻均有深邃的研究。他从邓石如使用各体篆文刻印得到启发,广泛地将秦权诏版、汉碑篆额、钱币、镜铭等篆体入印,取材广阔,意境清新,刀法简练而能传神,突破了秦汉玺印的程式;间用六朝造像、阳文款识亦为刻款提供了新的途径。对篆刻艺术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赵之谦篆刻态度认真,不轻易奏刀,作品流传不多,他的至友魏稼孙、傅栻,学生朱志复等随时为他收集旧稿新作,当时仅得三百余印。《赵之谦印谱》是他二十余岁至四十余岁的作品汇编成册。他的自用印部
张大千用印的特色首先是数量大。在近现代书画家中,若论用印的数量,是 没有人超过他的,千方以上当不在话下。地于其确切数目,则很难准确统计。不过,从他众多的[张爰]、[大千]同一印文的图章看,也能想见其一斑。 张大千一生喜欢交游,朋友遍天下,故他的用印,除了自刻外,同时代的篆刻名家基本上都为其刻过印,如王福庵、楼辛壶、李尹桑、张樾丞、简经纶、赵鹤琴、方介堪、朱复戡、台静农、陈巨来、韩登安、钱君匋、顿立夫、王壮为、曾绍杰、张祥凝、吴平等,前后几十人之我。其中,以方介堪、陈巨来二人为其治印多,反过来了可看出他欣赏他们的篆刻艺术。据方介堪晚年回忆,他为大千治印,仅[大风堂]就不下五、六十枚。他在晚年也为大千刻了数方印。陈巨来为大千治印难以准确计算,仅一九四六年夏天半月之内就刻了六十方。
黄牧甫(1849年-1908年),是晚清印坛杰出的四大家之一,“黟山派”创始人。名士陵,以字牧甫名世,又作穆甫、牧父。安徽黟县人。 黄牧甫的篆刻师承邓石如、陈曼生、吴让之、赵之谦,尤其以受吴让之影响深。“印外求印”是黄牧甫篆刻印文的重要特点。不拘泥于表面形式的拟古,而是还古以本来面目,直追古印光洁妍美之姿,是黄牧甫篆刻艺术表现上的重要特征。印面力求完整、精到,是黄牧负强化吴让之、赵之谦印风的明显标志。 黄牧甫大巧若拙、返朴归真,以极其平和恬淡的气度,在一片要求变化的呼声中,不盲从、不妄动,终以其非凡的艺术成就使印坛为之一振。 本书选取黄牧甫的篆刻作品为例,辅以例图剖析,适当以文字阐述其主要特征,给篆刻初学者,或有兴趣的研究者以参考。
赵之谦,字擢叔,号悲盒,无闷等,齐名二金蝶堂。是我国历史上杰出书画篆刻家。自谓其篆刻[取法秦诏汉灯之间,为六百年来抚印家立一门户。]吴昌硕称之:[悲盒先生书不读秦汉以下,且深通古籀,而瓦甓瓴瓿文字烂熟胸中,故其凿印奇肆跌宕,浙派为之一变,可宝也。] 他三十岁前后既刻[西京十四博士今文家]、[北平陶燮咸印信]、[丁文蔚],以及三十三岁时客福州所刻[生后康成四月]、 [魏锡曾收集抚拓之记]、[魏锡曾]等印,即已体验一篆从印入,印从篆出一之旨,开辟新局,为篆刻艺术发展作出承前启后之贡献。 二千又六年夏日,福建美术出版社新编《赵之谦印谱补遗》,其中[菩萨保]、[伯年]、[复堂审定]、[郑斋]等印,和[鉴古堂]、[小人有母]等印之边款皆他处所未见者,是研究其篆刻艺术之珍本,谨为述之。
从临摹到创作,是任何一位书法家必须面对的课题。书法的艺术特性,既决定了它比其他艺术更加注重“临摹”这个入门和修习的途径,同时更加追求“创作”这个蜕化和升华的境界,但两者之间,并非是简单或*的因果关系,而是存在着一种超越因果关系的转换性奥秘。自古以来卓有成就的书法家,无不是在参透这种奥秘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 然而,由于书学语境的不同,古人往往极少保留自己的临摹书迹,对临摹和创作并非像我们今天一样看得泾渭分明、指向明确。一代又一代人从临摹到创作的实践轨迹和心路历程,也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模糊湮没。 为了促进当代书法艺术的发展,探寻从临摹到创作的转换性奥秘,我们组织编写了这套“从临摹到创作”的丛书。它们通过古代书学体系中对于从临摹走向创作的方法论与价值观方面的挖掘,以独立的书家或具
本书内容主要:印章在唐宋以前的主要功能是昭信和凭证,更大程度是为社会政治经济服务的,其实用性远远大干审美的需要。唐宋时期,文人参与印章的审美追求,印章由单纯的凭信实物向作为审美的艺术作品转换。由于石材的发现与应用,元代文人开始全面介入印章的创作过程。从吾丘衍篆写印稿,赵孟頫亲自刻篆,到王冕的以花药石刻印至元代末,文人篆刻成了主角。\n至明代,篆刻艺术经过宋元问的由工匠到文人刻篆的发展一个时期,不论是篆刻艺术的实践还是印学理论都有了长足的发展,此时形成了五大篆刻流派:文彭开创的“三桥派”,其印风纯正雅致,远规秦汉;何震初追文彭,以冲刀法效法汉铸印,以气势沉雄而猛利自创了“雪渔派”;后起的苏宣兼师法文、何,远规汉晋,独树一帜为“泗水派”;与苏宣同期的汪关寓居江苏娄东,开了印风
本书所选任薰印章“任薰”三方,“任薰印”三方“任薰印信”一方等共十方,任薰平生所用印章比较精,此十方印章为任薰画作出现为频繁的用印。 (三)任颐,初名润,字小楼,后字伯年,生于鸦片战争爆发那年即清道光十九年(一八四○年),卒于光绪二十二年“一八九六年”。浙江山阴“今绍兴”人。父亲任声鹤是民间画像师,大伯任熊,二伯任薰,已是名声显赫的画家。任伯年是我国近代杰出画家,在“四任”之中成就为突出,是海上画派中的佼佼者。三十年中以卖画为生,擅长人物、花鸟画,是晚清海上画派的主要代表。任伯年突出的成就在花鸟画方面,无论工笔写意、人物山水、花鸟走兽,无一不精。他的笔墨洒脱传神,色彩妍丽悦目。从画史上讲,他的人物画更为突出,对当时及后世画坛影响颇巨。 任伯年平生所用印章有四五十方
《邓石如·吴让之篆刻精选》系“中国历代篆刻精选必临”系列,《邓石如·吴让之篆刻精选》共分为十一册,按照时间及人物风格进行分类。分为先秦、秦—西汉、东汉—南北朝、元明时期四册;清代以后按照篆刻名家的风格以及师承关系进行分类划册,分为《丁敬·蒋仁卷》、《陈鸿寿·赵之琛卷》、《邓石如·吴让之卷》等七册。编排上采用正印、反印对照的形式排版,便于读者对照反印临摹,增强了《邓石如·吴让之篆刻精选》的实用性,适用于篆刻初学者临摹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