篆刻是我国独有的艺术形式,是由实用的印章刻制演变而成,其形成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三千多年前的商周时代。三千多年来,我们的先人们为我们留下了无数的印迹。 明末清初,出现了几个著名的印章鉴藏家,各自都有集体印谱行世,对印学的提倡与发展起到了强大的推动作用。《学山堂印谱》、《赖古堂印谱》、《飞鸿堂印谱》就是其中影响力的三部集体印谱。此书为其中之《学山堂印谱》.辑者:张灏,于明 崇祯四年(1631年)辑成,共六册,次年增为十册,收录了与其同时代的篆刻作品二千余方。
本丛书旨在通过当代实力派书家的现身说法,帮助读者解决书法创作中的技法问题和观念问题。当代书法在技法方面的进步是显而易见的,当代很多实力派书家都作了很多探索,也都有各自的 独门绝技 ,我们约请他们来分享自己数十年来探索而得的 绝技 ,以期有益于读者诸君。考虑到不是每一位有志于书法的年轻学书者都有机会当面向名家请教,我们选取了书法学习中具有代表性的问题,以 讲坛 的形式将名家的私人课堂分享给大家,为读者讲解书法实践中技法及观念等相关方面的问题,语言生动活泼,并力求深入浅出,是针对中、高级书法读者的参考图书。 《篆书艺术十讲》分为 篆书之源流 先秦篆书经典解析 秦汉篆书经典解析 唐至明代篆书经典解析 清代篆书经典解析 近现代篆书经典解析 篆书之技法 篆书之临摹 篆书之创变 点击当代篆书创作 等十讲
印章因多用篆文刻成,故称篆刻。篆刻是一门与书法密切结合的传统艺术,迄今已有两三千年的历史,又称玺印、印或印章等,蕴涵了动人的多样风貌。《汉晋南北朝印风(中)》是全国一套全方位收录中国历代篆刻和印章的图书。由中国篆刻大师黄惇主编,众多篆刻书法家合力编写的图书。该套图书是学习工具书,也可作为精品图书收藏之用,有很好的市场效益和社会效益。
篆刻是我国独有的艺术形式,是由实用的印章刻制演变而成,其形成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三千多年前的商周时代。三千多年来,我们的先人们为我们留下了无数的印迹。本书在浩如烟海的印迹中,根据现代人的审美追求,精选出具有特色的印章作品6000余方,把从先秦到清末,以实用为主要目的的印痕按时间排序、归纳,称之为“唯用篇”。把从明代文彭起,以艺术创作为主要目的的印痕按风格、流派归纳,称之为“唯美篇”一方面可使读者初步领略中国篆刻艺术的风采,另一方面为初学篆刻者在学习中提供实用的参考。
本书从近三千部印谱的几十万方玺印中去粗取精,经多次筛选,精选出印章305方,其中上古玺印104钮,明清以来流派印章201钮。全书以篆刻艺术发展为纵线,将这些不同历史时期的精品佳作连缀起。同时,又对每方印章的时代演进、艺风嬗变、文化背景、创作理念,以及配篆、章法、运刀和风貌追求等,都力求剖析得言之有物,使之兼具典型性和完备性,既可赏析研读又可作为学习临摹的范本。
《十六金符斋印存》为吴大澂所辑,分十册本与二十六册本。十册本成书于清光绪十一年(1885),收印589方。*册收古玺、图案印46方;第二、三册收官印128方;第四至九册收私印344方;第十册收杂印71方。后又辑出26册本,成书于光绪十四年,收印1140方。本书精选其中较为精彩的古玺、汉魏官私印、图案印以及杂印,汇为一册。《十六金符斋印存》为吴大澂所辑,分十册本与二十六册本。十册本成书于清光绪十一年(1885),收印589方。*册收古玺、图案印46方;第二、三册收官印128方;第四至九册收私印344方;第十册收杂印71方。后又辑出26册本,成书于光绪十四年,收印1140方。本书精选其中较为精彩的古玺、汉魏官私印、图案印以及杂印,汇为一册。
本书是西泠印社社员周建国潜心创作的一套《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全经只有一卷,共260字,属于《大品般若经》600卷中一节,被认为是般若经类的提要。此经汉译本中最为人们熟悉的是唐朝玄奘所译的,历代篆刻家据此创作的《心经印谱》不计其数,一套印谱多为五十余方印。正因创作者众且套内印章数量较多,读此类印谱便可看出作者的篆刻功力及检验其守正创新的能力。周建国先生近年创作的这套《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其刻不仅取法广博,上溯战国秦汉,下承明清诸家,兼及浙皖流派及近代名家印风,更能自出机杼,独具个人面目。本书采取一面实拍图一面拓印的形式,将五十三方印章-一展现出来。
“云峰刻石”是由北魏时期的光州、青州刺史郑道昭,及北齐时期的光州刺史郑述祖父子二人主持镌刻而成,包括著名的《郑文公上下碑》《天柱山铭》等作品,分布在山东半岛的云峰山、天柱山、大基山、玲珑山上,是我国北魏时期摩崖刻石书法的重要代表。自宋代开始,学者已经开始研究“云峰刻石”,但是前人限于条件,研究并不全面。作者赖非是研究齐鲁地区摩崖刻石的专业学者,多年来一直从事田野考察的实地考古研究,加上本人亦擅书法,因此其研究是理论与实践很好的结合。《云峰刻石》一书,正是赖非当年参与由山东石刻艺术博物馆组织的田野考察工作队,对“云峰刻石”进行为期一年多的实地考古调查,再经后续十几年的研究增补后,所得的研究成果。书中确认包含在“云峰刻石”之内的作品一共是49件,除了文字的释读工作之外,还对这些作
本书底本为同治三年(1864)严荄辑的《钱胡印存》,存浙派印人钱松、胡震两家印150余方,多附边款,品相上乘。胡震在二十七岁时,结识了钱松,“始大叹服,自是搁笔不复为人刻画金石矣”。年长一岁的胡震甘执弟子礼,与钱松结为师友,二十余年往来无间,俩人之间更是互赠佳作,其中钱松为胡震治达七十余枚。在胡震去世二年后,即同治甲子(1864)年,曾任富阳观察(道员)的同里知交好友应宝时“痛伯恐早世,欲永其名”,与严荄收集钱胡二人遗作,拓印成轶,辑成二册,存世稀少。钱松篆刻造诣甚高,为历代印人所推崇,称其为浙派“西泠八家”之一。胡震篆刻取法汉印,亦见功力。而于当世名家,独服膺于钱松,时相切磋,谊同师友,故其所镌拓,深受钱氏影响。胡震之印存世极少,从此谱中可一瞻其面貌。
《苏州刻书史》通过历时地考述苏州刻书史,呈现出苏州刻书“宋元是初期,明代是高峰,清代成为重镇”这一历史发展面貌与成就。该书从社会史和文化史的视角,表现出苏州刻书在技术、艺术与学术之间的互动关系,而非仅仅从文献研究的角度写出一部封闭、单一的地方刻书史。该书凸显出苏州刻书业的发达,尤其突出苏州文人、苏州文化在其中发挥的倡导性作用,并展现出苏州刻书在中国及世界上的影响力。本书主要从宋、元、明、清历代,阐述苏州刻书的状况。同时从官刻、私刻、坊刻、寺刻等各个角度反映以上朝代苏州刻书在全国的地位及至对中国出版业的作用,因此也罗列了明清两代主要刻书机构及刻书主要代表人的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