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为“馆藏国宝墨迹”系列丛书之一,精选馆藏底本,为首次四色精印,并延请专家释文。王宠与祝允明、文徵明、陈淳并称四家。王宠曾跋祝允明草书《古诗十九首》:“祝京兆书落笔辄好,此卷尤为精绝,翩翩然与大令抗衡矣。宠从休承处持归,临摹数过,留案上三阅月,几欲夺之,以义自止。休承再勿假人哉。”由此可见王宠曾多次书写过《古诗十九首》,此卷为其三十四岁时作。全卷以金粟山藏经纸书写,用笔大幅度提按,字间牵丝引带、体势变化多端。祝允明用笔和结构大开大合,而王宠则偏向追求疏淡秀雅的书风,此为两者有别之处。此卷纵二十九点三厘米,横三百八十厘米,现藏於上海博物馆。
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从小熟读民族文化的经典,是吸取的最方便法门,可以迅速启迪理性,事半功倍地吸收先贤哲人留给我们的宝贵知识。 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三字经》字帖,是做了一件利在当代、功在千秋的大好事,让少年儿童在学习书法的同时,把所写内容潜移默化地存入大脑,这样既提高了书法水平,又及早地把涵义无穷的传统文化经典灌输到少年儿童的心灵中。一个人的文化储备愈雄厚,其发展潜力就愈大,在将来的人生中成功的可能就愈大。 二十一世纪的中国,除了需要经济强大之外,更需要人人都拥有高尚的道德修养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要实现这一伟大的理想,我们必须切切实实地从根基做起,自儿童时期即『童蒙养正』,尽早让他们继承传统文化,树立科教兴国的思想,只有这样,才能到达理想的彼岸。从这个意义上来讲,《三字经》书法
老友沈道榮先生在编撰了欧、褚、颜、柳诸先贤楷书字汇或辨异字典,以及隶书、草书辨异字典或手册之后,又编撰了此《全羲之王獻之行书草书字典》。“二王”在我国书法史上古有特别突出的地位,影响十分巨大而深远。他们的书作、特别是其行书和草书,已成为中国传统书实上的主流。然而,他们傅世的书迹、包括傅为他们所为的字迹非常丰富而纷繁,整理这些书迹是个十分繁难的工作。沈先生花费了数年的时间,从四百余帖、两万余字中遴选出出具有特色的一万余个范字。基本上概括了所能见到的“二王”有代表性的字迹,为有志学习“二王”书法的同好们提供了一个方便的平台。沈先生正以他多年编撰字汇的经验,设置了部首和笔画等检索方法,使众多、繁乱的王字变得易於查考。
《印學研究》是以印學(印學史研究,璽印、封泥、印迹陶文研究,印人、印譜、印論研究,篆刻藝術創作等)及相關學科(古文字學研究,甲骨、金文、簡牘、瓦當、古泉等與印學的關聯研究,書法藝術研究等)為研究對象的學術專輯,匯集當代印學研究的成果,旨在推動印學學科建設,促進印學研究的繁榮。《印學研究》輯集中编發當代山東印學研究的成果,共收文十五篇。
本书探讨了古玺印制作法,梳理了古玺印的各种形态和用法、用途,以新的视角去评析六朝、唐、宋印章之妙,重新认识赵孟頫和吾丘衍的意义,并以阴气和阳气,以及阴阳互济和相推来论印章之美,来看印章之发展。本书文笔流畅易读,配以大量印章,内容翔实,思维缜密。可阅读,可珍藏。
《何文慧书法》收录了书法家何文慧的书法代表作。何先生的书法,以行、草书见长。他博取众家之所长,荟萃各家之精华,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书体纵横而不意乱,洒脱而不放纵,气势流畅,道劲有力。章法讲究奇正相生,错落有致,显示出汉字的方正美、韵律美。流畅的线条中蕴含丰富的传统信息,又保留着他一贯潇洒快意的神采。其作品用笔方圆兼施,牵丝映带活泼自然,而在熟练的挥运之中法度谨严,细腻而又有一种豪迈之气。结字起伏跌宕,如行云流水,字里行间错落有致,浑然天成。
孙其峰同志总结他学书经验,有一条叫做“浅尝辄止”,这本是含有见异思迁不求深入的意思。但按照他的作法和成就,实际上是“转益多师”、“为我所用”。我常说学习书法今人应与古人有些区别。当代生活繁忙,学书法的文化氛围远氛围远古代可比,像何绍基那样每种汉碑临数百遍难以做到,年岁大的人更难做到。因此像孙其峰自己说的“挑肥拣瘦”“看多临少”不见犦是浮光掠影的态度。自称”好读书不求甚解“的陶渊明,是常“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他说的“不求甚解”有深意在。我以为无论读书学帖,总要有特定的需要,独到的角度,有所取也必有所舍,胶柱鼓瑟地“求甚解可能得到相反的效果,而深入一点扩及其余,可能真正领神。这里决没有否定循序渐进和刻苦锤炼基本功的意思,但基本功的可贵在“为我所用”,
董其昌是明代著名的书法家,在中国书坛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对今天的书法学习、创作也有着的影响。本书为董氏较有特色的作品之一,虽然是拓本,但是刊刻、捶拓俱佳,体现出其典型的书法特色,流畅、含蓄,而有着浓郁的书卷之气。
印学到了丁敬的时代,有不得不变的趋势,印坛中『江和日下』的状况,随着丁敬的出现重获生机。他和他领导的『浙派』开创了新的风格,一改当时的陋习。丁敬博学好古,精于鉴赏,尤精金石文字考据。在篆刻上,他吸收各代的精华,以碎刀治印,于汉印基础上,借鉴明代诸家长处,自辟蹊径,创造出一种高古、雄健的印风。于文彭、何震外别树一帜,成为浙派开山祖,西泠八家之首。蒋仁篆刻宗法丁敬又有所发展,作品苍劲简拙,自有创格。而且西泠四家中,惟有蒋仁的做人风格可与丁敬相颉顽。黄易篆刻受业于丁敬,且专研金石之学,所作闲雅遒劲,有浓郁的金石味,深得丁敬赏识。他有一句刻得『小心落墨,大胆奏刀』被篆刻界奉为名言。奚冈及侍丁敬,治印得丁敬之传,具体而微,无丁敬之豪健,秀逸之气跃于纸上,风格与黄小松接近。 本书以西
探索行草书法规律,分析常用字结构形态变化之奥妙,认识字元结构形态变化和形似相近至不别的关系,了解基本笔画形态变化和互代的内涵,欣赏同文千字文各帖,领略名家行草书法之风采,实用同文行草书法检索工具。
古今百家丛书收集了四部书法篆刻入门级的图文书。书名分别为:《古今百家书法名作欣赏》、《古今百家帝王书法欣赏》、《古今百家名联墨迹欣赏》、《古今百家篆刻名作欣赏》。《古今百家书法名作欣赏》收集历代百位书家,百张图片,上起先秦李斯,下至当代启功。囊括篆隶楷行草诸体,以图配文形式作介绍,既有历史评价,又有作者见解,是一本了解书法的入门级读物,也是学习欣赏书法的范本。 书中各位书家诸体兼美,各擅胜场,有的楷书雍容华贵,隶书古意盎然,草书龙飞凤舞,各自展现了其个性,有互补,亦可作为一本“墨写”的历史来读。这是一部小书法史。《古今百家帝王书法欣赏》收集历代几十位帝王,百张图片,上起汉章帝,下至清宣统皇帝溥仪。囊括篆隶楷行草诸体,以图配文形式作介绍,既有历史评价,又有作者见解,是一本了
诗词是浓缩的语言,是语言中的钻石,她以有限的字句包涵了丰富的内容、深刻的思想,有时一句画龙点睛式的佳作,使人品味到作者的睿智,犹如口啜佳茗,带来不尽的回味。在感受诗词优美词藻、深邃意蕴的同时,还可以感受到音韵和节奏之美。一首好诗给读者带来的享受远胜一篇文章。然而面对汗牛充栋的古典诗词,人们往往只记得其中极小一部分,有时一两句名句给人的印象反而更深刻,这是整首诗的精华所在,运用在日常的语言中,可以提高表达的生动性和形象性。为此,我们编写了这套《历代诗词名句系列字帖》,目的是让读者在练习书写时,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和滋润,以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
本书是中国书法史学上的部专门研究民间书法的论著,在撰写过程中,采用了的考古成果,其中不少是作者本人收集的手资料,非常珍贵。 本书介绍简牍、帛书、纸书、书丹与题记、金文、陶文、砖文、刻石等历代民间书法作品。
本书是国家图书馆善本特藏部特藏,梁启超旧藏碑帖精选之一。该丛帖所选的都是梁启超所作的名碑名帖,且拓工精良,尽量取明拓或清乾隆、嘉庆拓本;还有梁任公自己的跋文,取其文史背景。丛帖既有利于书法爱好者学习古代经典之用,又有利于嗜金石碑版文献者参稽辨证;更有利于对梁任公其人有研究兴趣的学者开拓视野,了解新史实。本帖为西狭颂。 此摩崖东汉建宁四年(一七一)六月十三日刻,在甘肃成县。仇靖隶书,此为割裱本,二十四开半,高三十厘米,宽十五厘米。梁启超题签。钤“启超”、“司驺读过”、“饮冰室藏”、“梁启超”等印。梁启超旧藏并题跋。此系清乾隆拓“是”字末笔石花示连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