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简介】 在过去半个世纪,德勒兹提出了关于电影的一些极为重要、极具影响力的理论。在《电影1》和《电影2》中,德勒兹引用世界各地的导演的上百部作品,借鉴诸多电影理论和哲学资料,点评了从默片时代到当代的电影发展历程,由此阐述了一种 影像和符号的分类学 。罗纳德 博格从背景材料、思想来源等各个角度,深入浅出地对德勒兹这种分类学进行了导读,为读者接近、理解和研究德勒兹晦涩的思想扫清了障碍,不失为一个全面而可靠的德勒兹电影理论读本。
本书稿是著名电影导演贾樟柯*部回顾其电影创作和思路历程的著作,也是对其1996到2008年这十余年来导演生涯的梳理与总结,全景记录了这些年来其思考和活动的踪迹。此书2009年由北京大学出版社首次出版,此次经作者重新修订,改版推出。书中收录了贾樟柯导演生涯各时期对电影艺术孜孜不倦的探索和独特的思考,另有多篇与电影界、艺术界、媒体等多领域关键人物的代表性访谈。全书以贾樟柯所拍电影为纲,所有收录文章以发表的时间顺序排列,呈现出导演个人敏感而执着的心路历程,也体现出贾樟柯以电影抒写乡愁的深切情怀。
本书收录贾樟柯在2008到2016年间的文章、演讲与对谈,这些与电影作品并行的文字,记录下他电影内外的生活和思索,对于历史和社会剧变的关怀和反思,呈现更为广阔和深厚的生命底色,也揭示出他电影的缘起和归宿。在电影中,贾樟柯记录下大时代里被政治打扰的个人和被时光遗忘的生命细节,凝视剧变年代里被权力和经济利益抛向边缘的个人,叙述在超现实的经济运动中普通人的悲欢离合。放下摄影机,拿起笔,烟雾氤氲中,贾樟柯向青春告别,却无数次忧愁上身,思绪飘回汾阳的街道、北京的胡同,想起县城的少年、百无聊赖的青春,缅怀文学启蒙的恩师,感叹与侯孝贤、杨德昌等前辈的交往与遗憾,也直白道明以电影打捞历史细节、对抗遗忘和反思历史的初衷。
学习影视编剧的重要方法之一是拉片子。拉片子就是对每一个镜头画面和每一句台词进行细致观摩,全面掌握影片中的情节内容、艺术风格与各种技巧。优秀影视剧作品是学习编剧法的生动教材,它为我们提供了正确的示范和丰富的创作经验。本讲义采用拉片子的方法,通过十部教学片、 一 部电视剧,示范拉片子的方法,讲授编剧基础理论和剧本写作基本技巧,介绍戏剧性电影与叙事性电影的不同结构方法。
本书是电影编剧专业的教材,自1982 年首版以来已被译成二十四种语言,为全球超过四百所大学所选用,具有极高的可读性和实用性。悉德 菲尔德从好莱坞剧本佳作和他本人 阅本无数 的审稿经验中,锤炼出剧本写作的基本要素和有效结构,如开端、中段、结尾,建置、对抗、结局,以及如何用情节点的 钩子 挂住故事线,利用偶然事故、情节、大事件塑造人物,推动故事向前发展。书中还介绍了基本剧作格式、怎样与他人合作写剧本、怎样改编等,借鉴了许多编剧大师的创作经验。新版本中作者修订了大量内容,增加了一批更为当代观众所熟知且更风格化的片例。
志贺直哉被誉为日本 小说之神 ,是征服各大文豪、备受读者喜爱的国民作家。他以短篇小说蜚声文坛,创作了诸多经典杰作。作为 白桦派 的代表人物,他善于用凝练的文字准准地表现描写对象,以简约质朴、纯粹高洁的文风闻名于世。作品入选日本教科书,经久不衰、畅销百年。 本书是志贺直哉短篇小说代表作的精编结集,收录其创作生涯不同时期的十七篇不朽名作,包括《在城崎》《到网走去》《范的犯罪》《清兵卫与葫芦》《学徒的神》《灰色之月》等,quan面展示了他短篇小说创作的风貌。
洪常秀是独树一帜的韩国导演,自1996年以来凭借不竭的创造力拍出近30部电影,但仿佛一直在 重复 同一部作品。俭省的场景与复杂的结构,迷茫的男人与独立的女人晃荡、喝酒、缠绵,一条金鱼出现的偶然事件制造的暧昧和不稳定状态,洪氏元素早早确立,却在错位的时间里变换出无尽的可能,显示导演的成熟与省思。 本书回溯洪常秀导演生涯初期阶段,通过访谈记录其沿用至今的创作方法与电影观念,并收录著名电影理论家大卫 波德维尔和法国导演克莱尔 德尼的评论文章,带领读者进一步理解洪常秀的电影宇宙。
这是一本故事创作实战宝典,倾注了作者三十多年的策划经验与编剧体会,教你锁定类型受众、攻下观众心房。书中对爱情剧、家庭剧、职业剧、历史剧四大热门韩剧类型深入剖析,介绍了故事结构、人物塑造、台词创作、策划案撰写等把想法创意落实到剧本层面的专业技法,提出 讲好故事 即找到故事的隐藏意义并精心设计情节布局,并引用《大长今》《巴黎恋人》《成均馆绯闻》等人气韩剧剧本选段,举例讲解。 席卷亚洲的韩剧 内容竞争力 ,便在于不断翻新类型、捕捉不同世代观众的情感共鸣!
本书是日本国民喜剧大师三谷幸喜关于舞台剧和影视作品的创作访谈录,由日本知名搞笑艺人、作家松野大介采编而成。 不爱回顾过去 的三谷,首度完整畅谈自入行以来共20余部作品的编剧、导演心得和创作故事,谈及自己写作的灵感来源、坚持何种编剧法则和风格偏好、作品从构思到完成有哪些苦与乐、对合作者和演艺界有怎样的看法、多年来如何保持旺盛创作力 本书揭开了三谷喜剧的帷幕,把目光投向幕后,对于所有从事创意工作、身处娱乐行业的人,这本制造欢笑与感动的秘籍都值得一读。
本书是美国畅销的影评写作指导。不论是简短的电影评论、课堂上的电影报告,还是长篇大论的研究论文,都可以从本书中找 到起步和深入的诀窍。作者不断的更新修订则确保全书既紧盯世界电影的*科技、美学形态,又不忘对电影历史观照拾遗。 书中除了介绍类型、作者论、意识形态、形式主义等电影批评方法,提供主要的观察角度和专业术语外,还细致入微地为读者提供翔实的写作技巧:从写观影笔记、搜集资料、开头、下结论、找论据、遣词造句、修改润色等细节,到如何开掘电影研究的广度与深度,等等。每一步骤均提供典型正反例文作为参考,可操作性极强。增订的研究材料、网站索引、延伸阅读则提供了便捷的查阅方向。无论对于初学者还是影评人,都是一本有章可循、平实质朴的写作工具书。
大岛渚是日本电影史上受争议的导演,日本电影新|浪潮的重要代表。在世界范围内拥有巨大影响力,曾获得戛纳电影节导演奖。 本书对大岛渚的生平身世及重要作品做了深刻、细致的介绍与论述,并很好地结合了 大岛渚与日本 这一相互指涉的主题。因导演及其作品本身所具有的话题性,作者在书写时也以此为出发点,从电影评述到创作过程,从影史纵深到学术内涵,都做了既富史论价值又具可读性的尝试。 本书得到大岛渚夫人及大岛渚工作室的大力支持,并提供了珍贵的私人照片,使本书大为增色。
从20多年前,作者开始观察父辈那一代的摄影人,到现在通过10年的商业摄影积累的大量实战经验和长期的观察总结中,发现一件很有价值的事情:大部分人摄影还停留在讨论用什么相机和镜头,记各种拍摄参数,严重依赖拍摄技巧,模仿复制他人作品的阶段。却忽略了至关重要的一面:要拍出好照片,需要摄影师有自己独立的观察与思考、需要走出舒适区、扩展自我能力的边界、提升自身的眼界与审美、了解自己的弱点并发挥自己的擅长,等等。这些在摄影技能技巧以外的因素被忽视,导致摄影的原创性严重滞后。 而《你为什么拍不出好照片》就是为了解决上述被忽视的问题,每一章节会针对一个如何拍出好照片的主题进行讨论。主题的内容涵盖摄影技巧、拍摄实战、影像思维、审美能力和个人能力边界的试探与扩展等。通过丰富的图片示例将众多真实案例分享
这是一本实用性很强的剧本写作指导书籍,作者融写作课教程之学院派精神与剧本写作之编剧实战经验于一炉,预设了与读者进行对话的情境,列举包括作者本人作品在内的大量剧本实例,将好莱坞剧本的写作诀窍娓娓道来。从故事本身的构思、人物、场景、结构等元素的营造,到写作过程中格式、设备、改写习惯等要素的罗列,再到卖出剧本时电影业的惯例、习性、 内幕 等特点的大揭露 100个常见问题,作者均给予解答,涵盖编剧流程方方面面,形式内容,悉皆具备,旨在助各路编剧打造完美剧本,为菜鸟新手答疑解惑,为迷途老马指点迷津。本书语言平实又犀利,其机智与反讽令人忍俊不禁,尽显作者的生猛与老辣。
本书以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1976年 文化大革命 结束这一时间段外国人来华拍摄的纪录片为研究对象,探讨了在西方话语空间下的中国形象建构问题,分析了隐含在其中的话语权力问题,以及跨文化传播过程中的影像对话实践。研究发现,这些囿于国内外形势和政策且为数不多的纪录片是中西方权力关系运作(争夺话语权力)的产物,西方人用他者化的话语方式建构了乌托邦化与意识形态化相互混杂的中国形象。
这是一本写给新手编剧的行业生存手册。作者凭借近30年编剧及制片经验,结合典型案例,分门别类地介绍半小时、一小时、电视电影、情景喜剧等不同时长剧本的策划定位,以及格式、结构和写作要领;以项目开发过程为线索,透露制作方、平台的需求和禁忌,助你从市场视角考量评估,从而在迅速变化的影视行业中增加工作机会,做好事业规划。
阿尔谢尼 冈丘科夫讲述了自己的故事和制作电影的方方面面:从想法、创作到推广,应有尽有,也涵盖了从演员试镜、准备和拍摄到后期制作、剪辑等实践内容,这些都是作者的亲身经历和感受的凝结,为所有对电影感
本书是方法派表演理论的经典代表作,系统呈现了方法派宗师桑福德 迈斯纳的表演体系 迈斯纳方法。其内容在同类书中独树一帜,是对迈斯纳一次长达十五个月的表演课程的如实记录。全书以日记体的形式,忠实呈现了课堂上的鲜活点滴,读者仿佛亲临大师的课堂,通过重复训练、情绪准备、假使等重要的方法派技巧,逐渐抵达情感和行动的真实,完成出色的表演。
本书是奠定方法派表演理论的开山之作。创立者斯特拉斯伯格在斯氏体系和瓦赫坦戈夫 幻想现实主义 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索了演员表演时需要面对的重要问题,详细介绍了方法派的主要工作目标,并通过放松、注意力集中、情感记忆、感官记忆等练习,填补了斯坦尼体系没能解决的一些问题。 本书内容根据斯特拉斯伯格上课时的录音、笔记整理而来,既有理论的思考,也注重实际应用,是了解方法派的*手资料。同时,斯特拉斯伯格还以通俗易懂且富有故事性的语言,与其他领域的艺术家分享了如何自如地激发创造力、捕捉灵感,以及从表演的角度,如何打破人与人沟通交流的障碍。
这是一本轻小说式编剧入门书,通过有趣的情节,用轻松易懂的白话讲解剧作方法。普通上班族咏琪,为了追求梦想辞去工作,冲到编剧老师高明的讲座上拜师,却被告知 一年时间,让你变成编剧,但你要回去上班 。课程就这么开始了,地点却是人声鼎沸的热炒店。为什么要在这里上课?为什么老师不收钱还管饭?为什么他说编剧没梦想,才华不重要?周末热炒店的编剧课,从故事结构讲到人物设计,从剧本格式讲到制片流程,咏琪真的能像老师说的那样,只用一年时间就从菜鸟成长为职业编剧吗?看似高产成功的老师,又有着怎样不为人知的伤痛过往呢?
由戴锦华主编,其作者群中既有戴锦华、索萨、李杨、毛尖、滕威、张慧瑜等中国大陆文化批评家、电影研究专家,也有李政亮、开寅等港台和海外电影研究学者;他们不但具有国际视野,而且生活、穿行在世界各地,可谓代表了华语世界电影研究与批评的重要一支。《光影之痕:电影工作坊2012》将以对电影事实和影片事实颇具发轫性意义的"2012年度电影访谈"开篇,更有戴锦华教授对2012年度中国及世界电影的全面总结、冷静观察与深邃思考,让人在领略到精彩纷呈的2012年度电影文化的同时,轻松地完成一次不可多得的理论旅行,学会阅读未曾说出已然说出的电影事实。
《建构电影的意义:对电影解读方式的反思》是著名电影理论家大卫 波德维尔的一部关于电影阐释与批评的著作,也是我们解读电影和展开电影批评的参考书,被电影理论家西摩 查特曼赞誉为 一部只有波德维尔才能完成的脉络清晰、纵横捭阖、旁征博引而又严谨的著作 。 在书中,波德维尔结合大量的案例,以探本溯源的民族志学者的理性冷静,回溯并检视了西方电影史上的电影阐释和批评实践,对受结构主义、符号学、精神分析学、文化主义等理论影响的各种电影解读模式进行了系统的反思和批判,揭示出电影批评是如何成为一种机制惯例和逻辑推理活动的。而在文末,波德维尔更是提出 不要解读电影 ,提醒读者在阐释性批评之外还可以有别的选择。
霸总和虐恋?浪漫剧?爱情剧?偶像剧?听起来好像有点不够严肃,但浪漫剧的生产与消费、文本与叙事,确实是重要且严肃的学术议题。作为文化领域产物的浪漫剧,反映着社会的情感结构,定义着我们这个时代的文化与文艺特点。 浪漫剧的生产方尝试洞察社会焦虑,以及这种焦虑给普通人的爱情观、婚恋观和两性关系带来的影响,进而将观众的 怕与爱 转为可供选择的商品,包括理想对象、理想爱情与理想的两性关系。观众不仅是在消费文化商品,也在思考、讨论和实践着吉登斯意义上的 纯粹关系 。 本书聚焦国产浪漫剧并展开多维度研究。从学术脉络梳理到产业趋势分析,再到观众观看行为探讨。深入挖掘编剧创作机制,关注观众的浪漫理想与婚恋观,以丰富的研究方法和独特视角为我们理解爱情与婚姻提供新的思考。
本书是日本纪录片导演想田和弘的一次创作总结和生活体悟的记录。想田和弘以创作 观察电影 著称,深度介入了日本社会的诸多公共议题,在国际纪录片界屡获好评。本书从其代表作《和平》《选举》《精神》的创作过程出发,呈现了前期构思、实际拍摄、后期制作及放映参展的流程全貌,通过讲述涌现其间的种种困难挑战、应对经验、巧合机缘和感悟思辨,详细地解析了拍摄 观察电影 的具体方法和创作理念。书中探讨的内容包括:纪录片的伦理与禁忌、纪录片的美学与技术发展、电视纪录片的思维陷阱、客观真实与纪录片的关系、独立电影导演的制作费和著作权等重要话题。 想田和弘的作品风格质朴自然、坦率诚挚,强调观察的重要性,又充满人文关怀。他认为纪录片是 捕捉偶然事件的连续性,令作品升华的艺术 ,这一观念投射到生活中则为 人生也是由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