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简介】 在过去半个世纪,德勒兹提出了关于电影的一些极为重要、极具影响力的理论。在《电影1》和《电影2》中,德勒兹引用世界各地的导演的上百部作品,借鉴诸多电影理论和哲学资料,点评了从默片时代到当代的电影发展历程,由此阐述了一种 影像和符号的分类学 。罗纳德 博格从背景材料、思想来源等各个角度,深入浅出地对德勒兹这种分类学进行了导读,为读者接近、理解和研究德勒兹晦涩的思想扫清了障碍,不失为一个全面而可靠的德勒兹电影理论读本。
学习影视编剧的重要方法之一是拉片子。拉片子就是对每一个镜头画面和每一句台词进行细致观摩,全面掌握影片中的情节内容、艺术风格与各种技巧。优秀影视剧作品是学习编剧法的生动教材,它为我们提供了正确的示范和丰富的创作经验。本讲义采用拉片子的方法,通过十部教学片、 一 部电视剧,示范拉片子的方法,讲授编剧基础理论和剧本写作基本技巧,介绍戏剧性电影与叙事性电影的不同结构方法。
本书是一本电影编剧通用教程,它将故事的结构分解为八大要素,用这八个要素之间的紧密配合来描述剧情的基本结构。本书给出了一种故事结构的技术规范,取名 果壳编剧技巧 。 关于故事结构的书籍一般有两种,一种侧重情节,另一种侧重角色性格成长弧。本书作者认为,在*出色的剧本中,这两种结构应完美地融合在一起。本书主要通过案例解读提出一套系统的方法,让你领悟为何有些剧本可以扣人心弦,而有些大片却遭遇票房惨败。 本书分为四大部分,*部分用案例分析的方式指出了99%的业余编剧的问题所在,比如对角色性格、故事驱动等问题的理解缺失,并给出了解决方案;第二部分是 果壳编剧技巧 以及 果壳技巧图 的使用说明,同样用案例展示了如何设置困难、推动故事,逐步介绍了八个要素是如何分别在故事的各个阶段发挥作用的;第三部分展示了
每个人身上都潜藏着 表演金矿 。是否能成为演员,靠的是后天的开发。当你把条条框框都穿到身上,就会被限制住。因此,我们说,要释放天性,超越极限 身体的潜能是无穷的!这便是本书要谈的话题。 在这里,一个有态度、有创意的表演者冯远征,坦然分享其近四十载演艺生涯的切身体会,二十余载对表演教学的思索,以及在北电、上戏执教生涯中的收获。从跳伞运动员到专业演员,从 穿墙过去 到柏林求学,再到回归心怀眷恋的北京人艺,留下松二爷、魁格、顾贞观等一个个经典形象,书中娓娓道来的文字、生动鲜活的珍贵照片,向我们展示了冯远征舞台上、镜头前的戏影人生。
这是一本狡猾而诚实的剧本写作攻略和行业指南,作者用诙谐睿智的笔调展示了编剧在各写作环节中所需的策略。分享了从如何在动笔前给制片公司写征询信,到怎样选择合适的经纪人、卖出自己的作品并*终拍成电影等各阶段经验,犀利准确地解决了編剧们在工作中遇见的种种实际问题。作者结合自身多年策划和创作剧本的经验,指导读者按照业内要求安排剧本的片名、情节、对话节奏和人物关系,同时还开辟专门的章节介绍如何保护自己的剧本,以及怎样组织写作小组互相支持与鼓励。本书涵盖各路编剧所的写作与沟通技巧,以帮助新手快速成长,给行家里手答疑解惑。
霸总和虐恋?浪漫剧?爱情剧?偶像剧?听起来好像有点不够严肃,但浪漫剧的生产与消费、文本与叙事,确实是重要且严肃的学术议题。作为文化领域产物的浪漫剧,反映着社会的情感结构,定义着我们这个时代的文化与文艺特点。 浪漫剧的生产方尝试洞察社会焦虑,以及这种焦虑给普通人的爱情观、婚恋观和两性关系带来的影响,进而将观众的 怕与爱 转为可供选择的商品,包括理想对象、理想爱情与理想的两性关系。观众不仅是在消费文化商品,也在思考、讨论和实践着吉登斯意义上的 纯粹关系 。 本书聚焦国产浪漫剧并展开多维度研究。从学术脉络梳理到产业趋势分析,再到观众观看行为探讨。深入挖掘编剧创作机制,关注观众的浪漫理想与婚恋观,以丰富的研究方法和独特视角为我们理解爱情与婚姻提供新的思考。
作者根据自己多年从事电影专业教学的经验以及艺术创作的实践和总结,以二十余部国内外优秀影片以及重要导演、摄影师为案例,从电影造型元素与视觉效果、电影摄影的创作技巧和方法等角度深入研究,详细剖析色彩、运动摄影、光线、空间、环境、景别、风格等影像语言的各个要素,帮助读者认识视觉语言的规律和解读影像的方法。同时,本书还是对摄影创作的理论总结,提出了许多极具建设性的意见,结构清晰,文字优美,配有大量影片插图,帮助读者把握影像创作的窍门,无论对电影专业的学生,还是对正在电影创作一线工作的创作者,都是一本需要仔细精读的教材和实用的参考书。
《编剧路线图:推动故事发展的21个关键问题(电影篇》不是告诉你如何写一个好的剧本,而是告诉你伟大的剧本是如何写出来的。作者将带你深入到当今一些杰出的编剧的思维和写作过程,你将了解到他们的剧本为什么那样写,看看伟大的作品到底从何而来。对于有兴趣写剧本的人,或者对电影制作感兴趣的人来说,这都是一本之书。《编剧路线图:推动故事发展的21个关键问题(电影篇》可以引导你在编剧的过程中,始终走在正确的路线上,并到达终点:完成一部充满惊奇、唤起情感共鸣,并且为电影市场准备的剧本。避免剧本写作时常常遇到的错误转折、死胡同、情节漏洞以及其他障碍。本书作者尼尔 朗道(Neil Landau),是好莱坞编剧和 剧本医生 ,向你提出了写剧本时的21个问题,帮助你确定故事结构,深化人物的性格曲线,加强利害冲突,增加悬念,以及
本书是奠定方法派表演理论的开山之作。创立者斯特拉斯伯格在斯氏体系和瓦赫坦戈夫 幻想现实主义 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索了演员表演时需要面对的重要问题,详细介绍了方法派的主要工作目标,并通过放松、注意力集中、情感记忆、感官记忆等练习,填补了斯坦尼体系没能解决的一些问题。 本书内容根据斯特拉斯伯格上课时的录音、笔记整理而来,既有理论的思考,也注重实际应用,是了解方法派的*手资料。同时,斯特拉斯伯格还以通俗易懂且富有故事性的语言,与其他领域的艺术家分享了如何自如地激发创造力、捕捉灵感,以及从表演的角度,如何打破人与人沟通交流的障碍。
《如何在镜头前表演》是一本经典的影视表演教材,根据作者从舞台到银幕,从演员到制片人、表演教师的四十余年创作及授课经验总结而成。从镜头的私密性出发,本书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快速奏效的表演技巧,辅以42个必须拍摄下来的练习,通过对比分析不同表演方式的效果,帮助演员熟悉并适应影视拍摄特定的技术需求。此外,作者还分享了表演风格的发展变化、电影和电视的拍摄机制、演员如何开始职业生涯等实用知识,从试镜、准备角色到片场拍摄、与导演合作,每一步都提供了精确、细致的指导。 本书自1986年问世以来历经多次修订,已被译为西、意、韩等国语言,并被《洛杉矶时报》誉为 适合表演学习者的一流教材,刷新职业演员认知的一本好书 。
《影像背后》一书分为两部分。*部分是作者的电影创作笔记,记录和分享了达内兄弟在构思创作《罗尔娜的沉默》《单车少年》《两天一夜》等知名影片过程中,对于剧本方方面面细节的思考、修改,对于演员的选择、机位的运用,以及电影发展的现状与未来的思索等等,其中亦包含了面对观众、媒体意见的反思和创作过程中汲自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等各领域的灵感源头。 第二部分是笔记中提到的两个剧本:《单车少年》和《两天一夜》。*部分的思考与探索在这一部分中得以具体呈现,即便没有观看过影片,读者也不难通过剧本文字,感受到达内兄弟的影像魅力及艺术造诣。
中国影视发展的历史表明:影视虽然属于典型的舶来品,但是,中国影视并不是欧美影视的翻译版,而是具有鲜明的中国文化特征。因为,影视不仅仅是科技工业,也是美学与艺术。科技手段固然没有民族和国家的界限,然而美学与艺术却有明确的民族性格。因此,影视艺术输入中国的历史,也是它逐步本土化的过程。中国影视能否在世界上拥有它应当具有的地位,关键在于中国影视是否生成了具有民族特色的艺术风格。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有着顽强的生命力与宽厚的包容性。中国文化的发展历程,就是一部不断吸收异域文化、不断创造新文化的历史。吸收是为了创造,而不是取代我们固有的文化,所以,如何吸收就成为一个原则性的问题。我们认为,吸收必须以本民族的审美心理为支点,寻求异域文化与本土文化的交融,通过异域文化激活本土文
这是一套超越技巧、刷新创作观的另类指南。剧本的问题,往往隐含了故事讲述者内心的问题,不用担心,身兼心理咨询师的编剧三宅指出,负面情绪恰恰是创作的动力和起点。本书中,作者以严谨细腻的启发式谈话,帮助编剧发现自身的机械化思维 病症 ,同你温柔交流,帮你破解压力,从社会面具中破壳而出,写出能让观众共鸣的故事。 初诊篇主要面向 内向、不敢直面自己情绪波动 的写作者,一步步引导你活用自身情绪,从人的性格切入,发现主人公身上的戏剧矛盾,令故事自然而然地推向高潮。有志于从事编剧职业、力图挖掘创作人才的制作人,以及一切对写故事感兴趣的读者,都可以从中受到抚慰和启发。
本书以图文并茂的方式对导演技艺的核心 场面调度进行了详细介绍,从基本的片场调度方式到新式的惯用调度手法,从狭窄的受限空间到开阔空间、多人物的场景,都可以在书中的调度案例中得到具有可操作性的实质建议。作者还采访了好莱坞业内重要的电影人,提供他们的拍摄调度经验,对初入行的导演或已有一定资历的创作者都有很大的帮助。新版本中增加了 剧本拆析 范例和数字化的电影设计技术的介绍。
“请你拍到我死的那一刻为止……”受病重的母亲请求,优太开始拍摄关于她的电影。可随着母亲的去世与电影的失败,优太也失去了人生的希望。在偶遇的神秘少女绘梨的帮助下,优太终于重拾了对电影的热情,却不知绘梨其实怀抱着一个秘密……现实与虚构交织,情感在至深处炸裂。将真相丢入回收站,把爱意留在电影中。
这是一本兼具学术性与趣味性的电影文集。作者从多年来从事电影策展工作的经验出发,精选了一批中国电影资料馆重点展映的华语片进行文本细读,以治史的视野与方法梳理这些影片的美学坐标与文化脉络。同时,讲述展映前后的各种故事,既涉及珍稀拷贝的辗转发现、独具特色的映前导览、重要影人参与活动的幕后趣闻,还回顾了放映结束所留下的社会反响和经验总结。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本书对电影资料馆的功能定位和策展思路、中国电影史上杰出影片及影人留下的宝贵遗产、电影的档案保存难题、艺术影院的未来都进行了深入思考与研究,并辅以百余幅珍藏图片,与影迷们分享菲林以外、史料之中的大银幕的滋味。
《对生活轻吟以待》是一部随笔集,源于央视知名导演、作者孙滨的工作与日常生活感想。在作者的视野下,如果假设人的理想寿命是100岁,那么50岁起,就意味着开始了人生的下半场,而精彩也大都埋伏在玄机重重的下半场。作品是年过五十的作者对人生上半场的回顾,以及对即将到来的下半场的思索,内容分为 人生智慧感悟 名人幕后故事 生活逸闻趣事 家庭温情记录 四个单元。 作者虽已站在人生半途,但仍以一颗少年之心对待生活,语言通俗易懂、风趣幽默,同时又带有一分看淡世事的凌厉。作品中,他通过数十载的人生经历和生活智慧,不断思考和探讨人生的价值和意义,肯定精神生活的独立价值,富有智慧和启迪性。对疲于生活的现代人会有很好的心灵抚慰和人生指引作用。
这是一本入门的经典教程,对电影学研究的各个维度进行了全面的梳理,对电影学研究的相关论题给出了清晰的阐释。作者从历史视野分析了电影的不同身份属性、从比较视野探讨了电影与其他艺术的关系,以电影语言的基本构成为着眼点剖析视觉、听觉与结构元素,以高度概括的方式介绍世界电影的主要思潮流派及其创作特征、自经典时期以来的重要电影理论及其批评实践。本书自2003年初版以来广受欢迎,此次*修订的第3版更新了部分引用文献及阅读书目,希望对有志于研读相关专业的读者而言,能够成为一幅有所助益的电影学 地形图 。
本书分为 理论编 和 实践编 两编,前者从 文学与影视艺术的叙事体系 跨媒介叙事视域下的文学影视改编 和 文学影视改编的思路与原则 出发,介绍了中国和海外文学影视改编的进路和意义;后者则着重关注文学影视的 布局谋篇 角色设计 以及 经典范式 ,详细讲述了中国文学影视改编的特点与策略。本书罗列了大量中外文学改编的影视剧范例,突出对比改编后的影视作品与原著之间的区别,并且探讨改编后产生的效果和影响。本书不仅为相关研究人员提供理论与实践的支撑,也为文学影视改编从业者提供了一份有效指南。
《表演的技术》一书是契诃夫毕生表演实践和教学的结晶。契诃夫表演训练法,强调以创造性的想象力代替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情绪记忆,借助外部表达通往演员的潜意识,以获得身心合一的演技。本书原稿于 1942年以英文写成,至今已被译为俄、德、法、西、日等十几种语言,但主要是以简写本《致演员》的形式流传。此次中译本是契诃夫表演训练法的完整版本,在1942年原稿基础上进行了修订,围绕契诃夫*创的 激发表演灵感的图表 阐发其表演理念,并贯穿了87个技术练习,使表演者在实践中体验身心合一的境界。本书不只适合演员、导演,任何对表演有兴趣或有需求的人,都可以从中重新认识自己的想象力和身体。
本书对好莱坞电影工业中前制阶段的故事板环节进行了系统的介绍,包括故事板画师与团队成员之间的合作关系、绘制故事板的基本要素与原则等。 全书包括超过 150幅作者亲自绘制的场景草图、故事板画稿,并以从早期默片经典到当代电影的镜头草图为例,使读者掌握绘制故事板时的关键要素,如取景构图、人物布局、摄影机角度、空间透视、明暗关系等实用技巧,借此引领读者了解故事板的历史与发展,掌握这门视觉语言,并完成自己的作品,从而帮助电影创作团队有效地制订计划、清楚无误地交流沟通、精确地做预算。
本书从梦和潜意识心理学的角度出发,对电影艺术本体展开跨学科的比较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填补了电影研究与心理学研究衔接领域的某种空白。全书分为六章:梦的文化、释梦机制与电影解码、梦的分类与电影中的“原型意象”、梦的功能与观影期待、梦的语言与电影语言、梦的结构与电影叙事。本书对于梦与电影的关系研究,有利于国内电影研究在衔接心理学研究方面走向深化,并为电影艺术提供了新的心理认知视角,同时也为电影实践提供了新的编剧理论支撑,以促进国产心理类型电影的发展。由于有关梦与电影的语言、象征、结构、叙事等范畴,可供细化研究的空间很大且几乎是全新的,因此本书抛砖引玉,将梦与电影内在心理关联的重要性尽早提出,在今天也有着较为迫切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如何拍电影》是法国新浪潮著名电影大师克劳德 夏布罗尔畅谈导演经验的一部著作。克劳德 夏布罗尔以他几十年、上百部影片的制作经验,将片场内外的经历、所思所想、窍门娓娓道来。对于电影从业人员,有一定的参考价值。简体中文版特别收录新的访谈片段,夏布罗尔在其中更是对其他导演发表了辛辣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