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为了与电影理论的新动态、电影技术和美学、电影产业的新发展相适应而编选的电影理论 新读本 ,在拓展选集思路的前提下,破除 纯理论 樊篱,增加 实践型 文本,建立一个由媒介、语言、纪录、纪实、作者、类型、明星、叙事、经济、历史、性别、心理、意识形态组成的章节体例,通过工业与艺术、技术与文化、身份与表达、影像与社会等理论层面展现各类研究观点,呈示电影言说的多样路径,旨在为电影研究提供更加开阔的话语平台和更加宽泛的问题意识。
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随着社会进入超现代的阶段,电影的发展也进入了一个新的周期:超电影。超电影呈现出三大基本逻辑,即夸张化、影片时空的去限制化以及时空形式的复杂化、自我指涉,由此又构成了三种影像概念,即过度 影像、多路 影像、距离 影像。在高科技的助推下,人们迎来了总体屏幕的时代,见证了屏幕的膨胀和爆炸、影像的饱和及其过度供应。电影受到来自其他媒介的冲击与威胁 电视、广告、信息屏幕、娱乐屏幕(电子游戏/MV)、表达屏幕(录像艺术/数字艺术),电影的类别身份和符号身份被置于危机之中。然而我们见证的不是电影的没落,而是在这种媒介文化中超电影逻辑和精神的全面扩张,它渗透到各种媒介之中,世界从此被建立在电影 风格之上的影像所塑造,存在从此成为一种电影 生活。本书中的理论与探讨构成了超现代性话语的重
本书是全球高校影视专业使用*为普遍的一本电影教科书,从 1994 年出版以来已经被翻译为多种语言,并修订出版了三个版本。其在内容上浩繁渊博,上至电影诞生,下至 21 世纪的新媒体时代,从剧情片、纪录片到先锋实验电影,将百年电影发展史娓娓道来;在结构上则力求系统周详、清晰,以年代和国家、地区为坐标,论述各个时期、区域内世界电影的发展动向。 此次影印出版的第 3 版,继续扩充对亚、非、拉等地区电影的研究篇幅,增添新媒体时代下的电影文化探讨,体现了世界电影发展的*趋势。同时,保留深度解析等独具特色的板块,在纵向梳理电影发展整体线索之余,又在横向上针对电影产业链条上的各个部分进行深入分析,可谓点面结合。 影印版保留了原著的版式和索引部分,可以*程度地满足想要参考、学习和收藏原著的读者们的需要。
《电影艺术》第1版面世于1979年,此后历经七次修订,早已成为电影学领域公认的标尺性著作。本书内容宏广,从对电影制作的技术性解说、对构成电影各元素的系统化评介,到电影分析方法的示范、电影史的梗概提要,无不做到深入浅出、思虑缜密而观点周全。 作者以一个非常系统性的方式进行电影 形式 与 风格 方面的概念思考,同时佐以巨细靡遗的影片举例,详细分析电影的元素,说明电影的形式系统(叙事性与非叙事性)及风格系统(摄影、剪辑、场面调度与声音)如何在影片中交互作用。这样能帮助读者在了解一部电影时,不再是以过往观影经验所累积的惯性直觉方式,去感受影片技术上或情感上的精彩片段,而能将电影看做如同诗歌、建筑、音乐与舞蹈等其他艺术一般,是一个创作者在凝粹创作意念之后,执行到影片胶卷上的完整呈现。
跟 声音表演 有关的行业,正成为当下热门,然而只有不到1%的人能够进入这扇 窄门 。要想走上职业之路,避开重重陷阱,一定要将本书打包进你的行囊,勤加修炼。从如何让声音处于*状态、发声练习、基本表演技巧等专业基础,到配音演员的自我营销、职业建议,作者都给予了*精准且贴心的指导。而其他领域的普通读者,也可以从中学习如何加强语言表达能力,提升说话的气场和声音魅力。 自本书出版20年来,全美超过数十所学校指定的声音表演教材。作者创办的 配音表演工作室 (Voice Acting Studio)亦是业内颇具影响力的专业品牌,书中凝聚了他毕生的从业经验,并附有诸多超一线国际配音演员分享的金句良言,希望能助力你实现梦想。
《认识戏剧》是戏剧入门书中的经典之作,也是美国畅销的大学教材,已出版三十余年、修订十余次。作者独辟蹊径,从观众的视角切入,介绍了观众、演员、导演、剧作家、灯光、声音、舞美和服装设计师等构成戏剧的诸元素,并在全球化、多样化的基础上,介绍了世界戏剧的发展渊源与今日概览,既包括英国、美国和欧洲诸国,也包括亚非拉地区。尤具特色的是介绍了音乐剧,以及当今多样化的戏剧样式,比如女性主义戏剧、政治戏剧、行为艺术等。 此外,作者还精心设计了诸多专栏:呈现活跃于各领域的戏剧艺术家的观点;对比戏剧与其他大众媒体之异同;介绍相关历史背景;阐述某些戏剧概念。全书深入浅出,如一堂声情并茂的戏剧课。
用活动画面讲述故事是我们这个时代令人兴奋的艺术形式之一。本书介绍了电影基本镜头的构图原理,通过阐述如何用画面来讲故事、如何通过画面与观众进行交流,来帮助大家驾驭电影这一艺术。由此,读者朋友对每个镜头在电影叙事中所扮演的角色将有更深入的解读,同时将了解如何从技术层面为拍摄强有力的、令人印象深刻的画面做好准备。 本书收录了几百部彩色电影案例,是一本内容集中、可随手翻阅的参考书。书中介绍了如何为影片的每个镜头做出有效而富有表现力的抉择,从而使读者学会利用视觉工具流利地讲述故事。不管你是菜鸟还是经验丰富的老手,本书都将扩展你的眼界。 本书首先简要介绍了基本的构图原则,之后按照以下结构分析各种类型的镜头。 - 构图特点:介绍每种类型镜头的习惯用法。 - 构图分解:通过案例插图,分析每个镜头如何
本书曾以 中国演剧学习实践斯氏体系讲略 为名刊行,此次系修订后的更名再版,主要进行了行文和结构的调整、对史实的审校。书中梳理了国内戏剧工作者自20世纪初学习、实践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的历程,指出了在此期间产生的误解及其成因,这将有助于我们更加全面、准确地理解斯氏体系的核心内涵。 书中使用的 20 世纪50 年代苏联专家在中央戏剧学院教学的详尽记录,是斯氏嫡系传人从事教学实践的*手资料,非常珍贵。作者在圣彼得堡国立戏剧学院访学时所见教学实践,印证了书中所提的斯氏体系的核心理论内涵;此后作者在多幕剧《打野鸭》《家》、 中日契诃夫《三姊妹》戏剧工作室 的导演表演教学与创作,则是对 体系 之主要创作方法的进一步实践与印证。
本书是北京电影学院美术系影视美术设计方向指定教材。书中对电影美术创作的发展历史、设计要素及制作流程进行了全面梳理,重点围绕场景设计、人物造型、道具陈设等核心要素做了抽丝剥茧般的细致研究。针对美术设计中*关键的场景部分,作者辅以国内外经典影片实例及上百幅图片一一解析,如《海上钢琴师》斗琴场景、《金刚》影调氛围分析等,还包括大量首次公开的不同风格幕后设计手稿,完整呈现出美术指导的关键创作过程。 作为一本兼具学术性和实用性的电影美术设计指南,本书希望能从美术创作思维中,科学归纳出一套独特的 语言 运用法则,以吸引更多的爱好者参与到专业制作中。
这是一本百科全书式的影视照明专业教程,出版二十余年,历经四次修订,长销不衰,并被好莱坞工会指定为灯光培训教材。作者将复杂的照明工程拆解为一个个十分钟内即可理解的简单细节,教你从新手照明电工逐步进阶为一名全面的灯光师。 本书涵盖片场照明工作从前期对器材、人员和时间的规划,到现场灯具的安装、布线和配电的整个流程。详解钨丝灯、HMI 灯、荧光灯、LED 灯四大类片场常用灯具,抽丝剥茧地对每一步技术细节进行剖析;阐释每一种灯的发光原理、操作方法和优缺点,如何控制光的色彩、亮度、光质、形状和运动,从而营造特定氛围,高效实现照明目标;介绍好莱坞工业化团队如何通过合理分工、充分准备、规范操作,以解决拍摄困境,规避安全隐患。 全书配有丰富的照明效果图、片场工作照、器材实物图,以及精心绘制的灯位图、工具
《伟大的电影3》是世界知名影评人罗杰·伊伯特“伟大的电影”系列的完结篇。在本书出版十六个月之后,他永远地离开了我们。书中收录的100篇影评,被作者视为构成“伟大的电影”框架的最后基石,也见证了伊伯特如何在人生的最后阶段重启隔周一次的影评写作。在追问“究竟什么样的电影,才称得上伟大”的过程中,伊伯特重温了伯格曼的四部经典,重拾对喜剧电影兴致,甚至对一些争议作品重新下了判断。
从《虎胆龙威》中令人畏惧胆寒的汉斯·格鲁博到《哈利·波特》系列电影中永远的斯内普教授;从《理智与情感》中专一、坚决的布兰登上校,到《魔僧》中疯狂诡谲的拉斯普京;艾伦·里克曼用多变的角色展现了他作为重量演员的超凡魅力。在大银幕上,他出色的演技、深沉磁性的声音以及他赋予每个角色的丰富灵魂,在世界影目前留下了永恒的记录。在大银幕外,艾伦有着日夜颠倒的紧凑行程,但他从未让这些繁忙抹去对生活的真诚与激情。艾伦的这本私人日记详细记录下了他生命中或寻常或非凡的点点滴滴。我们将跟随他犀利而不失风趣的文字进入他的生活,和他的家人、朋友一起在全球各地旅行,潜入电影和戏剧的台前幕后。尤其珍贵的是,本书收录了他罹患癌症后,直至生命结尾的时光记录——从1993年到2016年去世,这些日记为艾伦的公共和私人生活提
大卫 汤姆森是我们这个时代伟大的电影评论家,也是值得信赖的电影史学家。 迈克尔 翁达杰(《英国病人》作者) 电影史学家大卫 汤姆森在代表作《造就电影的时刻》里,从1887年埃德沃德 迈布里奇早期先锋性的照片开始,选取百年电影史中包括《乱世佳人》《卡萨布兰卡》《M就是凶手》《长眠不醒》《第三个人》《公民凯恩》《火车怪客》《东京物语》《日落大道》《西北偏北》《放大》《教父》《唐人街》《出租车司机》《闪灵》《蓝丝绒》《暴力史》《声名狼藉》等70多部电影,引领读者进入一场视觉的饕餮之旅:既让我们一次性领略了影史上重要作品的魅力,又能从他对大量的影像细节的解读中体会常常被我们忽视的动人瞬间。他以独特的角度和作家精准恰当的表达,揭示了一个时刻是如何成就一部电影,从而告诉我们电影的本质,以及镜头内外
《伟大的电影2》是世界知名影评人罗杰·伊伯特“伟大的电影”系列的第二部。他延续了前著的妙语连珠与犀利观点,携带私货的毒舌,以及吐槽精准的幽默。《伟大的电影2》中收录的100篇影评,是100部被作者形容为“没得看,就会死”的电影,其中一些与伟大的名字相伴——罗伯特·布列松、希区柯克、伍迪·艾伦、戈达尔、斯皮尔伯格;另一些,人们通常不会将其与“伟大”联系起来,甚至会排斥。正如伊伯特所强调的,“我们基于不同的理由去看不同的电影,而电影的伟大体现在各种不同的形式之中。”因此,《伟大的电影2》里既有《大白鲨》《夺宝奇兵》等被认为“太过流行的”,也有《落难见真情》《男人的争斗》等“标榜娱乐的”,还有《厄舍古厦的倒塌》《史楚锡流浪记》等“过于晦涩难懂的”。伟大的电影是一份清单,而非榜单,记录那些维护艺
主编张伟为上海图书馆研究馆员。该书为 海派文献辑录 之一,从成百上千中小报(杂志)中精选晚清至新中国成立前(1949年)有关上海影戏院文章约百篇,为中国特别是上海作家、文化学者和普通作者所写的与影戏与影戏院有关的各类史料。主要按照影戏院为线索进行编排,并附有众多影戏院老照片、报刊广告、开业歇业启示等文献资料,涵盖近代上海近百家影戏院,较为全面地展示了近代影戏院的原址、趣事。大部分史料为首次整理披露,内容详实而富于玩味,描绘出一个与影戏院有关而不止于影戏院的上海近代历史轮廓。该书图文并茂,雅俗共赏,同时具有一定的历史文献价值,并配有详细的上海影戏院地图,成为影戏人的怀旧寻梦指南。
100部伟大电影的卓绝评论,来自全美负盛名、可信赖的影评人罗杰·伊伯特。他所评述的影片,在他看来真正呈现出电影的伟大。 在过去数年中,罗杰·伊伯特每隔一周都为一部“伟大的电影”撰写评论,给予新鲜而热忱的褒扬。《伟大的电影》一书精选了其中的100篇文章,每一篇都是评论和鉴赏的提炼,是热爱、分析和历史的糅合,它们让读者以崭新的目光和重燃的热情回味(或者说先睹为快)所评述的影片。伊伯特的影评广泛覆盖各种类型片、各个时代和各个国家,从电影艺术目前至高无上的经典作品到深受广大观众喜爱的娱乐作品。在文章中,罗杰·伊伯特成功地将学者渊博深刻的电影知识、纯美学的判断力与明白晓畅的鉴赏文字融为一体,再配以现代艺术博物馆电影部负责人玛丽·科里斯精选的珍贵剧照,使《伟大的电影》成为所有电影爱好者与观众的珍宝
本书作者对背景的描述, 揭示了鲁什田野研究下的民族志基础和知识预设。他一方面审思了鲁什对关于桑海历史、神话、历史变迁等著作, 另一方面也深入分析了鲁什具有代表性的一系列电影作品。凭借自身对于桑海文化的专业知识, 作者证明了鲁什这两种表现方式的内在联系。这种内在联系也引导人们关注“共享的人类学”这一重要观念。
《文学经典与电影阐释》为作者在华东师大为本科生开设的《文学经典与影视阐释》课讲稿的基础上整理而成。分析了12部电影作品,这些作品要么直接改编自文学作品,要么和文学现象有着密切的关联。在内容上分为六个单元,涉及的主题为命运、女性、时间、诗意、现实和信仰。本书的特色之一是探讨文字和影像的双向互动关系。对文学语言和影像语言的特性进行了展示,展现成功的影视创作对文学要素的挪用和拓展。本书的特色之二是文本细读与理论阐释的结合。20世纪之后影像语言的滥觞和发展极大的改变了人们感知世界的方式。书稿结合当前理论界的前沿问题,从拟像、存在论、现象学、身份认同等多维的理论视角切入,结合具体影像和文学文本进行深入浅出的解析。
《闭上眼睛看电影》《卧虎藏龙》里有侠之肝胆,有性之辗转,但更多的却是东方审美的阴阳基调碰撞着西方爱情观的傲慢与偏见;《太阳照常升起》里观者看得懂的是表象,是片刻,看不懂的才是深埋的细节,是导演对观者的挑衅还有调戏;《疯狂的麦克斯4:狂暴之路》是用虚假搭建了真实,而《刺客聂隐娘》是用真实裁剪了真实……他说,时下的电影诸神里对电影语言有重要贡献的导演有2.5位,一位是贾樟柯,一位是娄烨,毕赣占据了另外的0.5个份额。他说, 爱情,是人生的一场发烧。定额定量,人人平等。有的人是敏感体质,在现实里人们给这种反复发烧的病症,冠名为渣。有的人免疫力较强,在现实里人们给这种很少发烧的病症,冠名为剩……阿郎看电影,总有一个观点会惊艳到你 。《晚安,人类:阿郎看电影私享笔记》 看电影是件很私密的事儿,就像
《银幕艳史:都市文化与上海电影 1896-1937(典藏本)》是一部研究早期中国电影(1896-1937年)的学术专著,共八章,分为白话景观和竞争摩登两部分,全书围绕电影和文化两条并行不悖的主线展开,讲述了中国电影,尤其是上海电影的发展历程及其文化意义。书中通过诸多电影文本的解读、电影生产机制的分析,探讨了电影与诸如摄影、建筑、戏剧和文学等其他艺术形式之间的关系,电影与文化工业、明星机制、都市发展等的联系。通过对历史资料的发掘梳理,作者考察了之前忽视或遗忘的诸多影片,重新解读了部分经典,并拓展了重要的有关白话现代和都市文化的论题,包括电影作为“新媒体”如何在20世纪早期的中国展示和建构了现代的社会机制和性别角色。本书已成为中国早期电影研究的经典之作,曾于2012年在上海书店出版社推出,2019年再版(增加作者访
如何才能写出一部成功的电影剧本?无数专业编剧和写作爱好者为寻得个中门道而苦苦摸索。本书作者通过与21位国际影坛*编剧的访谈,将 过来人 的直接经验和参考建议呈递于读者面前。每篇访谈都堪称一份具体又深入的案例分析,你可以从中了解这些名编剧的成长环境与个人趣味,听其回顾自己的创作理念和工作习惯,如信不信麦基、写不写大纲、做不做素材搜集、写剧本时听不听音乐 看他们如何写出职业生涯初期打响名气的一批电影剧本,又怎样面对写作中的自我怀疑,及与导演、制片合作的种种困阻。这些编剧谈论的作品包括众多奥斯卡、戛纳等知名电影节的获奖名片,如《沉默的羔羊》《梦之安魂曲》《惊变28天》《爱情是狗娘》等,相信能为读者们奉上难得一见的幕后秘辛和影史趣闻,编剧们笔下故事折射出的社会观察,希望也能为我们的现世生存带
本书选取十二位华语电影著名导演,郑正秋、蔡楚生、费穆、谢晋、陈凯歌、张艺谋、冯小刚、贾樟柯、王家卫、杨德昌、侯孝贤和李安,从人生历程、创作经历开始,深入重点文本的分析,从国内批评与海外市场的反馈,再到导演整体创作的总结,在写作风格方面,既保持了轻松的口语化,又强调理论研究的深度与学术前沿性,做到深入浅出,言之有物。在写作风格方面,既保持了轻松的口语化,又强调理论研究的深度与学术前沿性,做到深入浅出,言之有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