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由京剧(含昆曲)脸谱概述、脸谱图例、经典论述三类内容构成。概述脸谱源流及演变、功能、分类等后,依净、生、旦、丑顺序展示手绘名家脸谱,略加说明,而以翁偶虹、刘曾复、梅兰芳等讲解、阐释脸谱的经典文字连缀其间。京剧脸谱是京剧艺术重要组成部分,一端连接着古典文学对历史或传说中人物形象的塑造,一端连接着表演艺术家对这些人物形象的理解及再创造;它既是一种传统,一种由一系列固定下来的符号构成的程式化艺术,却也是于细微处变化万千的,是特定表演者的个性化舞台实践。傅学斌先生《京剧脸谱》的迷人之处在于,它既提供一般性常识,为“门外的”京剧爱好者指点出解读缤纷京剧脸谱的入口,而且从名家和流派的角度稍作展开,在同一人物不同脸谱间构建对比,顺带阐述了流派传承及特色、表演者个人风格等等内容,笔墨不
《京剧经典唱段100首(金版)》根据作者长期对京剧音乐记谱整理而成,汇集了京剧五十多部剧目的百段著名唱段,以曲谱方式记录了生、旦、净各行当流派数十位名家的唱腔并随附唱词、演员简介,充分展示了百花齐放、各色纷呈的京剧流派艺术特色,既适合京剧初学者参考学习,也值得资深京剧爱好者收藏研读。
如何系统地掌握上口字、尖团字的专业知识,对于京剧演唱、创腔作曲、京胡伴奏、文学研究,乃至音乐界都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京剧上口字尖团字实用手册》从上口字、尖团字入手,系统概述京剧字音的构成原理和使用方法。 本书精选76段具有代表性的京剧唱词(按十三辙名称顺序排列)标注 上口字、尖团字 ,使读者便于在作品中掌握具体用法。 同时,本书配套20个经典视频。 本书作为一本上口字、尖团字词典类工具书,对于京剧唱念的实践活动,具有参考价值。
《评剧经典唱段100首(金版)》主要选编了建国以来经过舞台实践,观众比较认可的评剧优秀唱段,其中包括少量近二十年来的创作成果。唱腔以评剧现有的青衣、花旦(闰门旦)、老旦、彩旦、老生、小生、花脸、小花脸这八种行当分类编排。
林玫君*的《儿童戏剧教育活动指导--肢体与声音口语的创意表现》以学习者为中心、以儿童游戏为出发点,系统地介绍了戏剧如何联结教育,以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书中以初次参与戏剧活动的师生为对象,依学生的发展与经验能力,从 暖身活动、肢体动作、感官想象、声音口语 四类基础活动,设计了 系统性 的戏剧活动,每类活动都包含初级、中级至**的课程。让学生发挥创意,表达想法,开发身体潜能,以促进自我学习动机和自信。课程内容均来自现场行动研究的活动案例,步骤清楚,操作性强,让教师清楚易懂,马上就能上手。*后,针对一般教师*棘手的 戏剧课堂经营技巧 ,做专门的介绍,为新手教师提供清晰的课堂教学指南。
《海外中国戏曲研究译丛:14 17世纪中国古典戏剧:杂剧史纲》是一本戏曲艺术理论专著。全书由引言、四章正文、结论、参考书目,以及目录索引几部分构成。在前面三个章节中,作者将本书中所涉及的杂剧剧目分别划归三个阶段,即明早期、明中期和明晚期,所有研究对象均按照相应的主题情节进行分类,并在每章的最后得出这一时期戏剧作品创作的理论特色。书中所论及的约150部杂剧剧作全面介绍了14 17世纪中国杂剧的发展历程。
本书涉及数十种中国戏曲剧种的经典剧目。作者以散文笔法、导赏式评论,用文字营造戏曲演出的现场感,将读者带入戏曲的故事情节、声腔抒情之中;以独特的视角,搜剔挖掘,探幽发微,阐释中国戏曲艺术的文化内涵和艺术魅力。 本书尽量避免学术式评论、教材资料式介绍,文字力戒做作矜持,追求不衫不履,自然松弛的状态,凸显作者一贯的文字风格 辛辣而俊快、端庄又尖新。 不求面面俱到,但求有一二处能令人怦然心动,使人读后,或有恍然大悟之感,或有对戏曲相见恨晚之叹,尤寄希望于对戏曲陌生者读后对中华戏曲产生敬意:原来姹紫嫣红开遍。 读者可在中国华侨出版社微信公众号上欣赏书中涉及的经典戏曲音频。
本书通过对古今中外优秀剧作和戏剧理论的研究,探索了编剧艺术的规律。全书分为绪论、戏剧题材与主题思想、戏剧冲突、戏剧结构、戏剧人物、戏剧语言等六章。对于戏剧创作,戏剧理论研究和话剧、电影、戏曲等艺术院校有关专业的教学都有相当的参考价值。
此著致力于探讨艺术家对于 第四堵墙 的态度、用法,进而分析戏剧结构的不同特点。他首先溯源穷流、归纳整理,将2500年以来戏剧的叙事性结构类型进行分类,力图展现各个时期、各种流派提倡的戏剧结构特色。其次,与相对成熟的叙事性结构相比,有关剧场结构的论著还相对匮乏。作者以编导演模式为视点,横向比较世界戏剧美学体系,纵向挖掘中国的戏剧美学脉络,中西参照、点面结合、归类清晰。全书涉及的案例从历史到当下、从传统到后现代、从经典到热点,博采众长、配图精美,乃编剧学教学的重要参考著作。作者以宽容的姿态审视不同的戏剧流派,作为编纂者,我揣测大概对于当下话剧的弊端分析也是直面戏剧乱象的必经之途。另外,就叙事性结构与剧场结构的关系研究,也颇具启发,这也是未来编剧学所要努力研究的重要方向之一。
《齐如山谈梅兰芳》为纪念梅兰芳诞辰120周年文化艺术出版社出版的“京剧艺术大师梅兰芳研究丛书”之一种。本书包括《梅兰芳访美游记》与《梅兰芳艺术一斑》两部分,详细、生动地记录了梅兰芳访美演出的全过程,以及梅兰芳的艺术成就与对中国戏曲的贡献。齐如山与梅兰芳合作,创作、改编了多出传统剧目,从情节、结构、歌舞、音乐、服装、化妆、道具、布景各个方面做了一系列的改革、创新,开辟了被誉为“第二传统”的“古装新戏”。这些戏以其清新、典雅、唯美、抒情的舞台风格形成了“梅派”的一批经典作品。
本书从五个方面来展现评弹艺术的生态,而这五个方面又各自构成了一对关联。 吴地因缘 写的是评弹与苏州的关系,苏州地域文化给予评弹怎样的滋养,评弹又为苏州增添了怎样的文化因子。 江湖际遇 ,是写艺人与社会的关系,从空间上说,书场也构成了一个 小社会 。 书里乾坤 是写人与书的关系,前辈艺人马如飞说: 一部南词,半生衣食。 书是艺人的衣食父母。艺谚又云: 人说书,书说人。 人与书构成一种互文、共生的奇妙逻辑。 雅俗之间 是写评弹中雅俗关系,雅俗的互动、冲突,由此形成的张力推动了评弹艺术的发展。 光前裕后 则是写旧与新、古典与当下、传承与创造的关系。
《实战表演》是一本表演教学类图书。作者刘天池以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表演体系为基础,结合自身多年表演实践、表演教学和表演指导的经验,形成特色专业教学体系,并在讲述理论的过程中融入真实表演教学案例。本书旨在找到实战表演的方法与价值,揭开演员的创作思维步骤,解决表演中的诸多困惑,让每一个想和表演存在关系的人都可以通过这本书更好地表达自己。所以这不仅是一本写给演员的表演指导书,也可以为非专业人士打开表演的大门。
演艺产业既有文化属性又有经济属性,也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经济发展水平的一种体现。演艺产业在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开始在大都市聚集,形成产业聚集区,纵观全球,目前有百老汇、伦敦西区、首尔大学路等较为成熟的聚集区,上海演艺大世界也呈较快发展势头并朝着 东方百老汇 的目标前进。在此重要节点,对产业聚集现象的成因和发展历史进行总结,以助力我国演艺产业更好地发展就显得必要而迫切。 本书从梳理美国百老汇、首尔大学路、伦敦西区和上海演艺大世界的产业集聚过程及发展历程入手,基于M.波特"钻石模型"理论依据和分析工具,通过对生产要素、需求条件、产业关联、内在结构及竞争等要素,结合政策、机遇两个变量,分析都市中演艺产业集聚生态和特征,并在分析中重新定义和构架集聚竞争力分析模型,以期为我国都市产业集聚区建
《粤剧金曲精选乐谱对照》是从已公开发行的唱片、录音带、CD碟、VCD碟中精选出唱腔优美、流行广泛、群众喜欢的粤曲逐一进行记谱整理,分成若干辑出版的。每辑二十首,分平喉子喉对唱、平喉独唱和子喉独唱三个部分,展现了各种唱腔流派和各个名家的唱腔特色。这本书作为广西老干部活动中心粤剧团和南宁市老年大学的教材,对于广大粤曲爱好者依谱自行学唱粤曲也会有较大的帮助。 本书为第9辑。
杨小楼(1878年 1938年),别名三元,安徽怀宁人,杨月楼之子,京剧武生演员,杨派艺术的创始人。杨小楼和梅兰芳、余叔岩并称为 三贤 ,是京剧界的代表人物,享有 武生宗师 的盛誉。其幼时入小荣椿社学艺,嗓音清脆洪亮,唱念均遵 奎派 风范,代表作品有《长坂坡》《挑滑车》。 杨小楼在艺术上继承家学,师法俞菊笙、杨隆寿,同时博采众长,逐渐形成独树一帜的 杨派 。杨小楼的嗓音清脆洪亮,唱念均遵 奎派 风范,咬字清楚真切,间有京音,行腔朴直无华。唱念注意准确表达角色的感情。从现存的《霸王别姬》《夜奔》《野猪林 结拜》等戏的唱片中,可以领略到他唱念的神韵。杨小楼武打步法准确灵敏,无空招废式,更能恰当贴切地表现人物的性格,着力体现意境,追求神似,也即 武戏文唱 的杨派特点。
《黄梅戏经典唱段100首(金版)》是作者精心为广大读者朋友们编写而成的此书。《黄梅戏经典唱段100首(金版)》由黄梅戏权威专家选编,从六十部优秀黄梅戏剧目中精选出100段经典唱段汇辑成册,分为 传统曲目 和 现代曲目 两大版块,是黄梅戏曲爱好者的大全宝典、戏剧票友的收藏珍版,又是专业人士教材,兼有实用性、欣赏性和保留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