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戏剧导演田沁鑫推出的新书《田沁鑫的排练场之四世同堂》中,收录话剧《四世同堂》剧本、导演阐释及田沁鑫与北大学者韩毓海、孔庆东,该剧舞美设计薛殿杰、戏剧阐释杨阡创作对谈等内容。 中国鲜少有好的原创作品,以当代的新视角改编名著,当然是原创。不过现在粗制滥造的改编太多,让许多观众提到改编叹气摇头。我想改编能既保留原著精华不失文学性,又呈现新意让当下观众觉得好看,只有绞尽脑汁咬牙坚持。 话剧《四世同堂》的剧本,田沁鑫正是在这种心态下出炉的。
《红色娘子军》取材于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期间海南岛琼崖纵队娘子军的事迹,本书依据北京大学孔庆东教授的中国现代戏剧课程整理而成,以《红色娘子军》为主线,通过解剖麻雀的方法,掰开揉碎,细致入微,来让大家深味什么叫戏剧,以及跟戏剧有关的一切。《红色娘子军》的艺术表现形式有报告文学、小说、电影、电视剧、舞台剧、芭蕾舞剧、话剧、京剧、琼剧、广播剧等等。
晋东南地区的上党梆子作为山西省四大梆子之一,距今已有三百多年发展历史,从原来的 土戏 到如今的上党梆子,取得极大的发展变化。 本书结合上党梆子传统舞台题壁及目前上党梆子演出情况,对上党梆子传统戏的继承、发展进行分析。同时对上党梆子20世纪以来演出的新编历史剧、现代戏进行梳理,并分析了上党梆子演出面临的困境。 上党梆子作为地方剧种,对其进行系统研究可以为其他地方剧种的研究起到一定的启示借鉴作用。
《余叔岩“十八张半”唱腔浅析》,本书主要内容包括:有关唱腔的基础知识、余氏唱腔浅析、曲谱符号说明等。
这是一本用于演员排练的戏剧游戏书。本书收录了77个游戏,作为导演带领演员确定和深入剧作文本世界的有效手段。书中以剧目的体裁为切入点,根据写作风格的特殊性对表演的要求采用不同的探索方法,借助声音和音乐帮助演员创造剧本中的世界,使排练变得积极、投入、严谨而富有情趣。本书最后亦提供索引,按照能力要求、合作形式、创作方式等给游戏分类,所有这些游戏都是提升演员创造力、团队凝聚力的法宝。
明清之际,戏曲不仅仅是表演艺术,它还是一种可供案头阅读的文本 样式。明清戏曲序跋的出现与发展,成为了解中国古代戏曲史的重要线索 。 李志远所著的《明清戏曲序跋研究》采用比较研究的方法,深入探讨 明清戏曲序跋的生成、形态与特色,并将它在明清时期戏曲理论批评中的 独特贡献和意义予以定位。在序跋与明清戏曲论著、评点的对比中,作者 得出一系列颇富启发性的结论,使我们不仅更为真切地认识戏曲序跋在明 清戏曲理论批评中的地位与作用,也更为深刻地理解中国古代戏曲理论批 评的民族特色。 《明清戏曲序跋研究》适合对明清戏曲感兴趣者及相关研究人员阅读 。
香港城市大学设立的“昆曲传承计划”,邀约一大批昆曲艺术家进行示范讲座,并进行文字与图像的双轨记录,将艺术家们所知的涉及艺术传承的资料尽可能的保存下来。包括剧本、唱腔、表演身段、配乐、舞台艺术(脸谱、装扮)等。此本是北昆著名昆曲艺术家侯少奎先生谈论昆曲艺术传承的总结。
本书是一本中英对照的供外国学生学习中国戏曲的入门教材。该书针对外国学生对中国文化的兴趣所在深入浅出地介绍了中国戏曲的起源、历史发展以及现今中国戏曲的分布情况,演出特点,文化功能等。讲解力求简明扼要,让
《专与钻:戏剧与文学论集》是以中国现当代戏剧与文学为专题的论文集,内容涉及戏曲改革、戏剧接受、跨文体改编、文学史研究、影视批评、论著评议乃至教学实践等多个向度,是作者在长期教学与研究过程中结出的“心智的果实”,程度上反映了作者思考的广度和深度,可谓是“专”与“钻”的汇合与交响。《专与钻:戏剧与文学论集》基础研究、现实关怀与前沿性探索并重,具有的学术参考及应用价值。
系“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丛书”之一种。《永嘉昆曲》梳理了永嘉昆曲的起源、产生与发展、艺术特色、剧目及传承人物,是对永嘉昆曲知识的系统整理,兼具知识性与趣味性。 《永嘉昆曲》卖点:昆曲被称为“百戏之师”,2001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首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2005年,被列入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永嘉昆曲发源传承于“南戏”,是研究“南戏”的活化石。
《京剧大家绝艺录·武生篇》汇集编纂了一批武生行老艺术家谈艺论道的口述实录,如北京的李卜春、侯少奎、杨少春、陆建荣,上海的梁斌,杭州的张善麟,银川的女武生俞鉴,济南的李幼麟、双翼翔,河北的郭景春、祝元昆,福建的李幼斌,昆明的李春仁等人。采访目的主要是挖掘老艺术家身上的特殊表演技能等“宝藏”,采取谈艺说戏的形式,兼顾艺术特色、文化特色、历史特色,使本书成为保留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动,也是培养京剧人材,培养京剧观众的典范之作。《武生篇》是《京剧大家绝艺录》丛书的开篇之作。
本书记述了俞振飞的人生经历、艺术创作、思想性格等,展示了他坎坷又充满传奇色彩的一生;并附有“俞振飞生平大事记”、“俞振飞源流谱系”、“俞振飞诗词选”、“俞振飞研究资料索引”等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