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由京剧(含昆曲)脸谱概述、脸谱图例、经典论述三类内容构成。概述脸谱源流及演变、功能、分类等后,依净、生、旦、丑顺序展示手绘名家脸谱,略加说明,而以翁偶虹、刘曾复、梅兰芳等讲解、阐释脸谱的经典文字连缀其间。 京剧脸谱是京剧艺术重要组成部分,一端连接着古典文学对历史或传说中人物形象的塑造,一端连接着表演艺术家对这些人物形象的理解及再创造;它既是一种传统,一种由一系列固定下来的符号构成的程式化艺术,却也是于细微处变化万千的,是特定表演者的个性化舞台实践。傅学斌先生《京剧脸谱》的迷人之处在于,它既提供一般性常识,为 门外的 京剧爱好者指点出解读缤纷京剧脸谱的入口,而且从名家和流派的角度稍作展开,在同一人物不同脸谱间构建对比,顺带阐述了流派传承及特色、表演者个人风格等等内容,笔墨不
《京剧经典唱段100首(金版)》根据作者长期对京剧音乐记谱整理而成,汇集了京剧五十多部剧目的百段著名唱段,以曲谱方式记录了生、旦、净各行当流派数十位名家的唱腔并随附唱词、演员简介,充分展示了百花齐放、各色纷呈的京剧流派艺术特色,既适合京剧初学者参考学习,也值得资深京剧爱好者收藏研读。
本书自2009年出版以来,陆续收到过许多中肯的批评和建议,也不乏衷心的赞美之辞。有一点没有想到,一本小小的唱本居然引来无数专家、学者、京剧表演艺术家、票友和广大读者的热情关注。毋庸置疑,这是京剧艺术的魅力。在改革开放的大环境下,随着京剧艺术的不断自我完善和不断普及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喜爱京剧,越来越多的经典名段被人传唱。从读者来信中我们注意到,人们对京剧艺术的认同形同对故宫的认同。置身于故宫,除了震撼别无选择。而身为国粹的京剧,以 唱、念、做、打、手、眼、身、法、步 的综合运用,通过 生、旦、净、丑、末 不同的人物形象,讲述了一个个栩栩如生的历史故事,塑造了众多个性鲜明的历史人物。几位喜爱唱戏的朋友说,从唱本中学唱了新的经典名段,真是过足了瘾,那感觉就像是点到了穴位;一位爱好京胡的朋友
本书系作者整理的梅(兰芳)派京剧失传剧目之一梅派经典《太真外传》的剧本。该剧目故事见白居易《长恨歌》,形成于1925 926年,根据《长生殿》传奇改编为京剧,原为四本,共十余折,分四天演完,蔚为大观。该剧目无论唱腔设计、音乐、舞蹈、服装、舞台美术,均为梅(兰芳)派京剧之集大成者。因篇幅过于宏伟,梅大师本人中年后便不再演出。五十年代梅派传人言慧珠女士曾演出此剧,四本分别在四座城市演出。近代,梅大师哲嗣梅葆玖先生负排了部分场次,梅门弟子魏海敏、李胜素也截取其中重要场次,将全剧浓缩为一台演出。但全部京剧《太真外传》,尤其其中 力士选妃 西阁妒蘋 深宫忧国 等场次业已失传。作者参照恩师梅葆玖先生,以及言慧珠、魏海敏、李胜素等梅派传人演出本,整合整理出这本全部《太真外传》剧本,旨在传承中华优秀文化
《修竹庐剧话》早散见于民国年间《戏杂志》 《罗宾汉》《三四剧艺日日刊》《半月剧刊》诸报刊 ,是作者朱瘦竹先生对上海京剧舞台上的眼见耳闻。 朱瘦竹编著的《修竹庐剧话(精)》以“伶的谈荟”“ 戏的谈荟”“伶戏综谈”“盔头、行头丛谈”为类, 生动再现了诸多京剧艺术家的奇闻轶事,舞美服饰以 及对当时名伶、名剧的品评。文章较为详细地反映并 保留了南派京剧的一些特色与资料,不仅为我们展现 了民国时期人们赏京剧、品唱腔的世俗文化风情,更 为我国现代戏曲艺术的研究提供了宝贵的价值。
京剧,又叫皮黄、平剧、京戏等,距今已有170多年的历史,是我国影响*的戏曲剧种,是名副其实的中国大剧种和全国性剧种,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一个精神抖擞的台上亮相,一句韵味悠长的唱腔,一张走笔细腻、颜色丰富的脸谱,无不透着梨园艺术的讲究、味道,更是蕴含了传统审美心理、中华传统文化人生百味的脉脉相承。 本书是一本有关中国京剧艺术的知识普及读物。书中既有对京剧发展历程、剧目、流派、表演艺术、舞台艺术等常识介绍;又有作者对戏曲界名家、名剧展开的深入、贴切、独到的分析,全书内容丰富全面、语言通俗易懂是一本普通传统文化爱好者透过京剧了解传统文化的入门读物。全书还收录了近200张极具历史价值和珍藏价值的照片,使读者更直观地领悟到京剧百年传承的历史、诸位京剧表演艺术大师的风采,以及京剧艺术以歌舞表现
为了宣传新生的人民共和国,采取了人民大众在当时都比较喜闻乐见的艺术表演形式 革命现代京剧。本书较为详细地介绍革命现代京剧唱片的诞生和兴衰。全书共分八大部分,主要介绍革命现代京剧唱片包括概述、每个剧的剧情介绍、剧本和主要唱段、总谱、主旋律乐谱、唱片的主要分类和每套唱片出版的简介,唱片的收藏、使用与保养,常见的几种唱机。
本书自2009年出版以来,陆续收到过许多中肯的批评和建议,也不乏衷心的赞美之辞。有一点没有想到,一本小小的唱本居然引来无数专家、学者、京剧表演艺术家、票友和广大读者的热情关注。毋庸置疑,这是京剧艺术的魅力。在改革开放的大环境下,随着京剧艺术的不断自我完善和不断普及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喜爱京剧,越来越多的经典名段被人传唱。从读者来信中我们注意到,人们对京剧艺术的认同形同对故宫的认同。置身于故宫,除了震撼别无选择。而身为国粹的京剧,以“唱、念、做、打、手、眼、身、法、步”的综合运用,通过“生、旦、净、丑、末”不同的人物形象,讲述了一个个栩栩如生的历史故事,塑造了众多个性鲜明的历史人物。几位喜爱唱戏的朋友说,从唱本中学唱了新的经典名段,真是过足了瘾,那感觉就像是点到了穴位;一位爱好京
在北京这个阴雨绵绵的夏季编辑这部文集,就像在检视自己走过的一段人生和学术道路。 我从2004年接受中国戏曲学院的邀请,调入这所在国内独一无二的戏曲艺术大学担任特聘教授,主要任务就是从事京剧学研究并担任这一学科建设的带头人。对我而言,这是新的挑战,它促使我更深入和具体地思考与探讨京剧艺术创作和发展的规律。京剧固然是我此前对中国戏剧做整体研究时特别关注的剧种,但它毕竟只是中国戏曲数十个主要剧种之一,我关注京剧,是因为对戏曲整体的研究必然会涉及诸多与京剧相关的问题;但是现在,京剧成为我的主要研究对象之一,当我从整体上研究和思考戏曲理论与现实问题时,我会给予京剧一个更突出的位置,更多地以京剧为研究和思考的核心内容。 京剧学的学科建设将是一个艰难且漫长的过程,我把多年来撰写发表的与京
本文集所涉人物无论亲朋或师友,均与作者有共同的戏剧爱好。作者把本职工作融合平生兴趣,以其新闻记者的观察之力和文化学者的深厚学养,描绘先贤生动形象,摄录斑斑雪泥鸿爪,笔端凝聚对艺术、对故人的真情实感。本书载已刊稿52篇,结集时多有所修改和润色。另有未刊稿6篇,凡58篇。书中对于有关文化的梳理和阐发,道人所未道,散发思想火花。
作者张再峰,为国家一级京胡演奏员,对京剧各行当演唱技巧研究颇深,尤其在气、声、字、腔四技上进行系统的归纳,使之规范法、程式法。经数年潜心香墨,将京剧演唱之法灌入《怎样唱好京剧》一书。全书共分四章:章《气——京剧演唱的气息运用》,第二章《声——京剧演唱的发声与共鸣》,第三章《字——京剧演唱的依字行腔》,第三章《腔——京剧唱腔的音乐特性与润腔技法》,为专业京剧演员和戏迷票友学习京剧,掌握演唱技巧,提供易读易懂的科学架构。
旧日梨园教学,对外讲“艺不轻传”,对内用“口传心授”,有意无意地造成课本不立,教材缺失。 坊间虽有戏本乃至“秘本”售卖,因其疏漏多多而遭内行贬斥。20世纪50年代初,戏曲艺术纳入正规学校教育,遂有教材课本一说,其大抵是“供内部使用”的某一剧目“总讲”,仅为剧本全词而已。后经逐步完备,确定由剧本、注释、锣经与曲谱(主要唱段)、前言、后记五个部分构成的剧目教材体例,历六十余年少有变化而沿袭至今。 现今,李丽萍和焦敬阁编著的《钓金龟》,与以往相比较,在内容上做了极大的扩充。首先,突出表现在增加了“身段动作与舞台调度”、“技术要领与规格要求”两大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京剧唢呐曲牌研究》是作者对我国京剧唢呐曲牌进行长期研究的新成果,同时也是戏曲音乐研究领域的重大理论进展。全书共分为五章,不仅对戏曲音乐的渊源、戏曲音乐的形成与发展、戏曲音乐的特性、戏曲音乐的地位与作用、戏曲音乐的声腔类别、戏曲音乐的结构以及戏曲器乐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并且通过实际案例对戏曲唢呐曲牌的考释、戏曲曲牌的创作以及昆曲曲牌的应用等方面进行了细致的分析。此外,作者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首次将二十余首京剧舞台上常使用的唢呐曲牌及曲谱进行归纳和整理,成为《中国京剧唢呐曲牌研究》中大的亮点。一方面,填补了当前中国京剧唢呐曲牌研究领域的空白,具有的学术价值;另一方面,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创作理念,使《中国京剧唢呐曲牌研究》具备的实用价值和实践意义。
这本唱腔选中的剧目,不限于《智取威虎山》、《海港》、《红灯记》、《沙家浜》、《奇袭白虎团》①和《龙江颂》、《红色娘子军》、《平原作战》、《杜鹃山》②九个“样板戏”,而是选编了从上世纪60年代初就产生的如《白毛女》及至1979年创演的《蝶恋花》等19个剧目中较为优秀的唱段100首。将这些唱段乐谱汇编成册,真是丰富多彩,美不胜收。我们不仅可以对着学唱,还可反复鉴赏、研究。 为了便于读者查阅有关史料,在每个剧目前面均有剧情简介,并注明演出时间和单位,这样可让读者看到近半个世纪以来京剧现代戏唱腔音乐的延续性和变异性。戏曲音乐的延续和变异,是中国戏曲艺术发展的基本规律。
《中国戏曲脸谱(修订版)》中还专门阐述了戏曲脸谱的命运。“五四”运动以来,文艺界对中国戏曲的议论一直很多,但绝大部分都是贬词,而且持贬词的人中有相当多的是新文化运动中有名气、有地位的人物。例如:胡适认为脸谱是已经失去作用的“遗形物”,傅斯年说脸谱是“不近人情”的“下等把戏的遗传”,钱玄同干脆把脸谱诬蔑为“粪谱”。这类批评直到现在也没有完全停止,只是话已经说得不那么凶了。其实,这类批评的一个核心思想,是把写实话剧的模仿性化装当作艺术真实的标准。这是一种极其狭隘的戏剧观念。西方话剧从狭隘的写实主义胡同里走出来之后,有些著名戏剧家不但没有非难脸谱,甚至主张重新用面具来表演。
本书将传统京剧的故事、背景、人物写成较通俗的文章,让人们知道哪一出京剧到底是怎么回事。但它不同于一般的剧情梗概、说明书,应该有一定的文学性和可读性。于是,邀请了一批熟悉戏曲,对于中国历史文化有较高学识,文笔通畅而又热心此事的作者,终于写出二百余出戏、合计107万字的《传统京剧故事》,共分4册。
《京剧:穆桂英挂帅》讲佘太君不满宋王宠信奸佞,辞朝返回河东故里。二十年后,西夏番王造反。佘太君忧国心重,差杨文广、杨金花进京打探。二人到京,时值朝中比武选将。杨文广乘机下场,刀劈王伦。宋王得知他是杨家后代,赦免其罪,赐印命其母穆桂英挂帅出征。穆桂英年过半百,念及国家危亡,顿然振奋,更铠甲,点众将,率领大军出征。
为继承和发展这一丰富的文化遗产,本书所收入的脸谱没有局限于某家某派、而是采取广征博采的方法,择优选入,所收的568幅脸谱,20余幅人物扮相图,均侧重于常用脸谱和造形,包括传统勾法与新编历史剧中的脸谱,基本上按剧目内容、人物所处的历史年代排列。对于一些象形性的脸谱,特编排在一起,以增加读者欣赏的趣味。书中虽有不常用脸谱,只要有特色和一定的欣赏价值,也酌情选了一些。 欣赏和研究京剧脸谱,好与剧情、角色表演、服装和人物身份等一齐进行,故在书中特收辑了我绘制的部分人物扮相图,以帮助读者了解京剧脸谱的分类。书中所收脸谱的画法,与常见的七分或八分脸不同,都是正脸。这种画法便于欣赏,但难度较大,是一种新的尝试。我在编绘时参阅了《郝寿臣脸谱集》、翁偶虹的《脸谱概谈》、陶君起的《京剧剧目初控》等文
《京剧名宿访谈续编》由封杰所著,此书收录了封杰同志四年来对京剧界硕果仅存的髦宿访谈文章,李砚秀、景荣庆、汪正华、黄云鹏、李金声、云燕铭、李金鸿、郭玉坤等人恰恰是完成了对梨园往事的诉说后驾鹤西去,含笑九泉的。宋宝罗、戴绮霞、王金璐、小王桂卿、班世超、张金梁、王则昭、汪正华、高一帆、李蔷华、汪新蓉、筱高雪樵等人的艺术生涯,封杰都进行了访谈,并梳理成文。 《京剧名宿访谈续编》是封杰先生继《京剧名宿访谈》之后的又一力作,是前书续篇。该书继承前书“谈史简、说艺细”的风格,采访了43位高龄老艺术家,抢救了一批珍贵历史文献资料。书中对每一位采访者均根据其自身的特点、成就、经历和不同的艺术风格有所侧重、有所不同。同时,这本书的出版是在和时间赛跑,如收录者*年龄96岁的王玉田亲身感受到“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