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战争时期的话剧也成为中国话剧史上至今无法超越的*繁荣时期。由胡传敏、张凌南编著的《中国抗战话剧图史(1931-1945)(精)》试图以另一个视角,用老照片的形式,梳理和再现抗战时期波澜壮阔的中国话剧抗敌运动,以及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话剧人在民族危亡中所作的贡献。从1931年 九 一八 事变后,上海的左翼戏剧运动*早组织演出救亡戏剧到1936年号召全民族团结一致共同抗日的 国防戏剧 主张的提出;从1937年组织救亡演剧队、抗敌演剧队奔赴各地宣传抗日到1944年成功举办*届西南戏剧展览,尽管都发生在国统区,但都有中国共产党组织领导的背景,这也从一个侧面证明中国共产党在抗战文化战线中所起的主导作用。本书就是希望通过大量当时留下照片、书影等历史资料,对这一时期的话剧运动作一次梳理,让广大读者了解这一段历史时期中国话剧人的历史贡献
本稿收录了知名导演和演员李志舆先生一生从事导演、表演教学实践而留下的文字成果,主体部分为李志舆在上海戏剧学院任教多年累积的教学手稿 话剧《无辜的罪人》导演手记,内容包括对音乐运用、戏剧台词、人物性格的的分析,舞台调度示意图等。此外还有其发表在报刊杂志上的专业文章、大量生活照、剧照,以及多位著名演员撰写的纪念文章。李志舆(1936 2021),毕业于上海戏剧学院,中国内地男演员、上海戏剧学院教授,在《巴山夜雨》《七月流火》《勿忘我》等影片中担任主角或重要角色,培养了众多知名演员。其文存具有史学和实践指导价值,是影视戏剧表演界的重要资料。
本书收录荀慧生剧目19个,包括《绣襦记》《扬州梦》《婚姻魔障》《钗头凤》《回龙床》《荆钗记》《勇节图》《代夫媒》《元宵谜》《妒妇诀》《柳如是》《护花铃》《平儿》《晴雯》《痴情妇》《西湖主》《双妻鉴》《慎鸾交》《埋香幻》等。这些剧本基本是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新编剧目,选自荀慧生家人捐赠给北京戏曲艺术职业学院的手抄剧本,挑选原则是专门为荀慧生创作、演出的未出版过的完整剧本。其中《钗头凤》《元宵谜》《绣襦记》《晴雯》等4种与已经出版剧本重复,但是较之已经出版的剧本,这些剧本版本更早,关目、曲白均有较大不同,对于研究荀慧生剧目改编发展有一定的文献意义。 本书所收录剧目是荀派剧目经典遗存,填补了出版空白,为研究荀派艺术提供了珍贵的资料。此外,这些剧目的出版亦有现实意义,对于荀派剧目的复排、传
此部中国话剧剧场艺术史,以辛亥革命浪潮席卷中国舞台致中国话剧艺术萌芽伊始,到新中国成立后,在全国各省市直辖市相继成立了中央单位的话剧团体和地方性的话剧团体做结,囊括了50年历史的有影响力的演出。
中国戏剧从远古走来,发展到宋元南戏,作为艺术的戏剧正式形成了。它至今大约有800年的历史。这800年问总体上看,经历了三个季节或周期:前五百年是 作家戏剧 时代,经关汉卿、王实甫、马致远、高则诚、汤显祖、李玉、李渔,一直到17世纪*后十年的洪异和孔尚任;思想大师林立,文学巨匠辈出,他们的作品不但是中华民族文化史、艺术*杰出的,在世界艺术史上也是*秀的。后三百年是地方戏的兴起.经 花雅之争 到京剧的诞生,再到20世纪初西方戏剧的传人,一直到当代;再也没有站立起几个甚至是一个可与关汉卿、汤显祖,可与莎士比亚、奥尼尔相比肩的戏剧文学大师。这三百年问是 演员戏剧 时代,当然也是群星闪耀,百花争艳。
《中国百年话剧史述》叙述了中国话剧的诞生、演变、发展的历程。从16世纪中国人次目睹了西洋戏剧到20世纪初中西文化大碰撞催促了中国新剧的诞生,从1907年的部完整的中国话剧《黑奴吁天录》到新时期的话剧舞台,时间跨度逾300年。把中国话剧的历史作为一门综合艺术的发展历史加以研究和描述,即把话剧文学、话剧运动、舞台艺术、导演艺术和表演艺术纳入话剧历史的范围。把话剧作为综合艺术的整体发展的历史给予考察和评估。对中国话剧的历史发展理出了一些线索,揭示了一些有规律性的内涵。反映了中国话剧史学的研究的进展。对中国百年话剧发展作了一次历史的总结。
无
无
本书是立足于里耶秦简字例而编写的一本解说临写秦简书法的普及读物。作者采用典型的字例讲述了秦简书法结构基本特点、行笔特点以及临写要点,并搜集整理了部分秦简字例编为字例供人查阅参考;同时还例举了一些秦简书法作品来说明秦简书法的艺术特征,引导读者欣赏里耶秦简书法的艺术魅力。
......
本书是立足于里耶秦简字例而编写的一本解说临写秦简书法的普及读物。作者采用典型的字例讲述了秦简书法结构基本特点、行笔特点以及临写要点,并搜集整理了部分秦简字例编为字例供人查阅参考;同时还例举了一些秦简书法作品来说明秦简书法的艺术特征,引导读者欣赏里耶秦简书法的艺术魅力。
20世纪上半期,一种全新的外来戏剧样式——话剧,登堂入室,逐渐成了中国本土戏剧的主流样式。在传统文艺当中,话剧的成就不算 ,但影响力却无可比拟。正因为如此,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大革命时期、三四十年代的抗日战争时期、六七十年代的“文化大革命”时期,甚至在80年代的改革开放时期乃至当下,话剧都是思想文化领域的主力。在学术研究领域,由于民国话剧史料的整理出版严重滞后,早期话剧史的研究一直徘徊不前,无法走向深入。甚至一些基本的问题,诸如话剧史的开端问题、早期话剧剧本的问题,仍然纠缠不清,遑论其余。《民国话剧史料汇编》( 辑)采用影印的方式出版,重新编制目录,所收录的每一部文献,均请专家赵骥撰写导读文字。并请赵骥撰写了学术性很强的自序,近2万字。《民国话剧史料汇编》( 辑)共收录了18部民国时期
《中国百年话剧史述》叙述了中国话剧的诞生、演变、发展的历程。从16世纪中国人次目睹了西洋戏剧到20世纪初中西文化大碰撞催促了中国新剧的诞生,从1907年的部完整的中国话剧《黑奴吁天录》到新时期的话剧舞台,时间跨度逾300年。把中国话剧的历史作为一门综合艺术的发展历史加以研究和描述,即把话剧文学、话剧运动、舞台艺术、导演艺术和表演艺术纳入话剧历史的范围。把话剧作为综合艺术的整体发展的历史给予考察和评估。对中国话剧的历史发展理出了一些线索,揭示了一些有规律性的内涵。反映了中国话剧史学的研究的进展。对中国百年话剧发展作了一次历史的总结。
话剧,本来是西方的剧种。它伴随着近代世界文化交流的潮流,以及中国人民追求民主科学、实现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传入中国。百年来,中国话剧走过了曲折而艰难的历程,尽管当前的话剧处于一个转折的时期,低迷徘徊;但是,当我们回顾百年中国话剧之际,我们依然感到骄傲,为它取得的辉煌成就而自豪。我把中国话剧的成就归纳为五点,称之为“五大成就”:(一)话剧作为舶来品,中国人把它吸纳过来,经过创造性地转化,不但使之成为中国的民族的话剧,而且发展成为全国的一大剧种,在中国建构了一个遍布全国的话剧体系。无疑,这充分表现出中国人的诗性智慧和文化开放的精神。(二)在中国近代民主革命和民族革命的浪潮中,中国话剧界的先辈,最初是把话剧作为救国救民、启迪民智、唤醒民众的工具引进的。中国话剧伴随着中国人民的革命的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