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情缘 白先勇的昆曲之旅》一书全面收录白先勇先生关于昆曲的随笔,以及与昆曲相关的精彩访问与对谈。自2004年起,白先勇策划制作的青春版《牡丹亭》开始巡演,至2012年共演出200场,成为这一阶段著名的文化现象,有力推动了昆曲在中国社会以及欧美的传播。在这一期间,白先勇形成并表述了其独有的昆曲理念,不仅在众多访谈中披露青春版《牡丹亭》的制作过程、深入的文化,还提出了 昆曲新美学 的概念。本书作为白先勇先生推广昆曲文化的集大成之作,全面展现了与昆曲的因缘与感想、收获与得失,以及制作青春版《牡丹亭》和新版《玉簪记》的心路历程
《素昆》收录了柯军近二十年来导演、表演的七出先锋昆剧,包括导演阐述、剧本、对谈等。其中所收先锋昆曲作品包括以下七种:《余韵》(2003)《浮士德》(2004)《藏 奔》(2006)《新录鬼簿》(2009)实验版《夜奔》(2010)《319. 回首紫禁城》(2010) 汤莎会 《邯郸梦》(2016)。该书由香港创意文化教父之称的荣念曾先生作序。 粉墨登场是戏曲演员的常规,在本书所收录的昆曲表演中,柯军多数素颜亮相,思考舞台对于演员的意义,在剧场创作中自由呼吸,阐述传统与创新的辩证关系,以素颜和极简主义的方式构筑作为人文知识分子的艺术家精神空间。
该书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保护语境下,从文本演变、整编背景、舞台全貌、传承传播等角度系统地研究了昆剧剧目《十五贯》,试图在前人论述的基础上,再度深入发掘文献与口述史料,明确勾勒出这一整理改编于1956年的经典作品,促成中国昆剧由衰转盛的历程,并阐发其在新时代背景下,对坚定文化自信,弘扬中华民族很好传统文化与构建传承体系。
余懋盛为湘昆名家,著名昆曲编剧,原湖南省昆剧团支部书记。1957年毕业于中山大学中文系。1960年郴州地区湘昆剧团成立后,调入剧团任编导,为湘昆艺术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萍踪兰影 湘昆旧忆》系余懋盛遗著,全书分为九章,共40余万字,并配有100余幅珍贵的老照片,通过回忆其一生的戏曲情缘,浓墨重彩地描绘了湘昆剧团成长壮大的艰辛历程,折射出新中国戏曲发展的概貌,其中所记人物既有诸多昆坛和戏曲界名家,也包括董每戡、王季思、陈寅恪、胡忌等著名学者。该书稿为现当代文化史、戏曲史的研究提供了借鉴与参考。
《广东戏剧文库.优秀剧作选:粤剧卷(1949-2019)(套装全8册)》是 广东戏剧文库 优秀剧作选 丛书之一,《广东戏剧文库.优秀剧作选:粤剧卷(1949-2019)(套装全8册)》精选1949至2019年广东地区的经典粤剧剧作,从内容上看,既有经过加工提炼具有很高艺术水准的剧目,也有对传统剧目进行选择改变加工的经典保留目录,此外,还有新编的现代很好剧目。 《广东戏剧文库.优秀剧作选:粤剧卷(1949-2019)(套装全8册)》中的剧作立意高、唱词独具地方特色,是一套值得收藏的史料著作
本书是中国傩戏学研究会成立30年来优秀论文萃编,共计48篇,60余万字,内容包括傩仪、傩戏、傩舞、傩俗、傩艺、傩技等的田野考察,以及傩与民俗、戏剧研究和中外比较研究,作者均为业界知名学者,如张庚、冯其庸、曲六乙、刘锡诚、薛若邻、周育德、王兆乾、周华斌、麻国钧、刘祯等,代表了目前国内傩戏研究的*水平。中国傩戏学研究会是于1988年经中国民政部批准,以研究中国古老、原始的傩文化为主要宗旨的全国性民间学术团体。研究内容包括傩仪、傩戏、傩舞、傩俗、傩艺、傩技等领域。学会成员遍及全国20余个省、区、直辖市,涉及民族学、民俗学、戏曲学、舞蹈学、人类文化学、民间文学学和神话学等领域近400名学者。中国傩戏学研究会20多年来与各地有关单位在10余个省、区举办了近20次国际考察与学术研讨会,并提倡与会学者在长期考察获得*
本书是关于蒲州梆子的大型资料性书籍,全书收集了各类剧种条目1500条,图片近1000张,字数多达154万,分为综述、图标、志略、人物、附录五大部分,书中记载了蒲州梆子的产生、演变、流布、发展和现状等问题。
2006年5月,国务院公布*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川剧名列其中。 川剧是巴蜀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川剧剧目丰富,特色鲜明,因其高度的文学性、地方性、艺术性而享誉剧坛。 四川省川剧艺术研究院现珍藏有传统剧目两千余种,新中国成立后的新编剧目数千种。这些剧目内涵深远,自上古神话肇始直至民国以降,展示了历朝历代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塑造了鲜活生动的艺术形象。同时,也反映出南戏北曲、传奇及诸多古老地方戏入川流变的轨迹。
《清初鼓词俚曲选》主要收录的是贾凫西的鼓词和蒲松龄的俚曲,是一部清代民间文学的选集,收录了若干首清初比较优秀的鼓词和俚曲。上卷是鼓词,收录了七部主要取材于经传史书的鼓词,下卷是俚曲,收录了长篇曲词《慈悲曲》,这些民间文学唱本,或生动或幽默,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其中鼓词除木皮词编演历史故事外,其他大都是《论语》和《孟子》中的故事。而且,对于同一曲目,本书选取具有代表性的两个唱本,以为比较。本书俚曲部分主要选编了两段戏文,主要讲述的是蒲松龄《志异》中的《慈悲曲》和《禳妒曲》,将本就生动活泼的志异故事以俚曲的形式编演,更加通俗易懂。
越剧音乐的历史,比越剧这个剧种的历史更为久远。这是因为,在越剧形成为戏曲剧种之前,音乐早已存在了 《百年越剧名家名段唱腔精选》是有上海越剧艺术研究中心组织力量编写的,由从事越剧音乐半个多世纪的专家项管森主编。这部书,不是给越剧百年诞辰献礼的应景之作,它有宝贵的艺术价值、学术价值和深远的意义。这部书用曲谱记下了越剧百年来有影响的优秀唱段,书中具体包括了:越剧六大腔概述、越剧男班名伶、越剧流派创始人、越剧著名演员等方面的内容。
本书共收录戏曲脸谱近1500幅,主要取自8个地方大戏剧种。因地方小戏剧种的脸谱大多源于大戏剧种,故仅选取了颇有剧种特色的6幅花鼓戏脸谱,以作小戏剧种脸谱的代表。书中收录的全部脸谱按湘剧、祁剧、辰河戏、常德汉剧、衡阳湘剧、荆河戏、巴陵戏、湘昆的顺序排列,各剧种脸谱中再分别依净、丑、生、旦排列,由谢雨、陈嘉琪、章琳等三人负责择选、修改、厘正、拍摄和编辑,并分工编写了脸谱索引。周方今参加了部分剧种脸谱的现场拍摄,邹世毅、谢惠钧负责一、二、三审。谢惠钧拟就全书的基本结构,撰写“湖南地方戏曲脸谱概述”,邹世毅写了“前言”,并审定了全书的所有图片和文字。
二百余万 纪实文字 真实展现六百年盛衰起伏的昆曲命脉 八百余 幅珍贵图片 极致呈现 光影间昆曲世界的至雅至美 百位昆曲人口述心史 人品艺品薪火相传 十年采访路寂寞艰辛 抢救史料功在千秋
范瑞娟唱腔淳朴滋实,稳健大方,热情内涵,旋律华采,拖腔丰富,咬字坚实,发音宽厚,具有男性稳健、轩昂的气质。嗓音实,声宏亮,中气足,音域宽,演唱追求刚劲的男性美。演唱时从不追求单纯的舞台效果,而是致力于深入开掘角色内心的思想感情。《范瑞娟越剧唱腔精选》收录了范瑞娟的多段经典越剧片段,不仅有听觉,还配有详尽谱例和文字,让读者全方位欣赏大师经典唱腔。
《三国戏曲集成》从北京、上海、南京、杭州、太原、河南等省市及高校图书馆、戏曲院团搜集历代创作的三国戏587种,其中完整剧本471种,残曲、存目116种,分编为《元代卷》、《明代卷》、《清代杂剧传奇卷》(上下)、《清代花部卷》、《晚清昆曲京剧卷》、《现代京剧卷》(上中下)、《山西地方戏卷》、《当代卷》(上下),共8卷12册。这些剧本将三国时期的重大历史事件和主要人物都搬上舞台,是当今汇集三国戏*多、*全、*完备的一部文献价值极高的书。 我国古代长篇小说四大名著,都据以编演了许多戏,《水浒戏曲集》《西游记戏曲集》《红楼梦戏曲集》早已出版问世,唯独编演、存本*多的三国戏阙如。本书校理者辛勤拓荒,笔耕六载,填补了这一空白。本书从众多刊本、抄本中遴选*好版本,校勘细心谨慎,订讹求正,存真语通,并在
《三国戏曲集成》从北京、上海、南京、杭州、太原、河南等省市及高校图书馆、戏曲院团搜集历代创作的三国戏587种,其中完整剧本471种,残曲、存目116种,分编为《元代卷》、《明代卷》、《清代杂剧传奇卷》(上下)、《清代花部卷》、《晚清昆曲京剧卷》、《现代京剧卷》(上中下)、《山西地方戏卷》、《当代卷》(上下),共8卷12册。这些剧本将三国时期的重大历史事件和主要人物都搬上舞台,是当今汇集三国戏*多、*全、*完备的一部文献价值极高的书。 我国古代长篇小说四大名著,都据以编演了许多戏,《水浒戏曲集》《西游记戏曲集》《红楼梦戏曲集》早已出版问世,唯独编演、存本*多的三国戏阙如。本书校理者辛勤拓荒,笔耕六载,填补了这一空白。本书从众多刊本、抄本中遴选*好版本,校勘细心谨慎,订讹求正,存
《三国戏曲集成》从北京、上海、南京、杭州、太原、河南等省市及高校图书馆、戏曲院团搜集历代创作的三国戏587种,其中完整剧本471种,残曲、存目116种,分编为《元代卷》、《明代卷》、《清代杂剧传奇卷》(上下)、《清代花部卷》、《晚清昆曲京剧卷》、《现代京剧卷》(上中下)、《山西地方戏卷》、《当代卷》(上下),共8卷12册。这些剧本将三国时期的重大历史事件和主要人物都搬上舞台,是当今汇集三国戏*多、*全、*完备的一部文献价值极高的书。 我国古代长篇小说四大名著,都据以编演了许多戏,《水浒戏曲集》《西游记戏曲集》《红楼梦戏曲集》早已出版问世,唯独编演、存本*多的三国戏阙如。本书校理者辛勤拓荒,笔耕六载,填补了这一空白。本书从众多刊本、抄本中遴选*好版本,校勘细心谨慎,订讹求正,存真语通,并在
《后六十种曲(共10册)(精)》编著者朱恒夫。本书承接明代毛晋的《六十种曲》,从明末之后的昆剧、花部认及近代、现当代地方戏的数万剧作中,遴选出《长生殿》、《桃花扇》、《雷锋塔》、《天缘合》等六十种作品,每剧前冠以千字提要,简述剧作家生平、剧作版本、剧作的思想内容、一书特色及戏曲史地位,所收剧作则按曲律要求给予断句标点。本书旨在为读者提供一准确精良的戏剧选本。
2006年5月,国务院公布*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川剧名列其中。 川剧是巴蜀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川剧剧目丰富,特色鲜明,因其高度的文学性、地方性、艺术性而享誉剧坛。 四川省川剧艺术研究院现珍藏有传统剧目两千余种,新中国成立后的新编剧目数千种。这些剧目内涵深远,自上古神话肇始直至民国以降,展示了历朝历代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塑造了鲜活生动的艺术形象。同时,也反映出南戏北曲、传奇及诸多古老地方戏入川流变的轨迹。
第二卷《徽剧艺术》,从徽剧艺术的传承、徽剧艺术的审美、徽剧角色行当和舞台艺术等方面,全面地展示了徽剧艺术特色。*部分展现了徽班和徽剧艺术传承流变过程、徽剧艺术四功五法等审美和表演特色、徽剧角色行当特色和舞美特色,第二部分研究了徽剧剧目艺术特色,重点对青阳腔,二黄西皮,昆、吹、拨等艺术种类之特色进行梳理,并选编了具有代表性并获得*艺术大奖的徽剧剧目的剧本,如《刘铭传》《惊魂记》等,第三部分研究了徽剧人物,特别是对徽剧发展鼎盛时期的清代名伶和当代徽剧艺术大师进行了重点介绍,从而立体化的展示了徽剧这一博大精深的艺术之特征。
本书共分三册,是对于广东地区自1949年以来,精选的珍贵稀有剧种剧本的合集。是对广东省地方戏曲文献资料和老一辈艺术家的舞台艺术实践、艺术精粹及历史记忆和挖掘、抢救和保护力度,有利于增强和激发全社会戏曲剧本创作保护的积极性和互动性。
南戏、传奇戏曲总集。明末汲古阁编辑刊行。主持人是著名的藏书家、刻书家毛晋。毛晋(1599~1659),字子晋,号潜在,又称汲古主人。原名凤苞,字子久。初刻本署有阅世道人、得闲主人、静观道人、闲闲道人、思玄道人弁语。他们的真实姓名不详,后人推测是凌□初、冯梦龙、陆□先等人的化名。他们与毛晋过往密切,又精于戏曲,可能参与了编选与校订工作。 《六十种曲(全12册)》编于崇祯年间,分6帙,在3年内陆续出齐。初印本没有总名称,而是在每帙种的扉页上题“绣刻演剧十本”,每一种又题“绣刻某某记定本”,所以有人称这部书为《绣刻演剧十本》,或《绣刻演剧》。康熙年间重印时,6套同时出齐,才有了《六十种曲(全12册)》这一总标题。书中收集《琵琶记》等传奇作品59种,杂剧《西厢记》1种,共60种。59种中,既收汤显祖《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