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仪中的美术》(精装版),合平装本上下两册为一册,收录著名美术史家巫鸿教授自1985年以来发表的论文31篇。 这些论文围绕着 礼仪美术 (ritual art)这一基本概念讨论了中国上古和中古美术中的多项艺术传统和形式,包括史前至三代的陶、玉和青铜礼器,东周以降的墓葬艺术,佛教、道教美术的产生和初期发展等。这些论文大量使用考古和文献证据,以扩大美术史研究的广度和深度。作者结合人类学和社会学的理论和方法论,探讨建筑、雕塑、画像和器物等各种视觉形象的组合以及与人类行为及思维的有机联系。其分析对象不再是孤立的物品和图像.而包括了对视觉环境的复原以及对艺术品的创作动因、社会环境、礼仪功能以及观者反应的考察。文章中的讨论往往在两个层面上进行,除了对具体历史问题的考察,还反思有关的学术史和研究方法。相当一批
这是一本关于芭蕾舞历史的视觉指南,收录的每一幅摄影作品都展示了著名的芭蕾舞者和重要的芭蕾舞事件,令人回味无穷。 《百年芭蕾:足尖上的艺术》致力于引导读者欣赏70多个著名的芭蕾舞剧,如《胡桃夹子》和《天鹅湖》;了解皇家芭蕾舞团和俄罗斯莫斯科大剧院芭蕾舞团)等著名舞团背后的故事;探索几个世纪以来芭蕾舞者的生活和成就,如玛戈 方婷、卡洛斯 阿科斯塔和达西 布塞尔;认识作曲家和编舞家,如彼得 伊里奇 柴可夫斯基和马修 伯恩。 从芭蕾舞的宫廷起源和*批国家芭蕾舞团的出现,到作品演出的当代布景和华丽大气的场地,这本芭蕾舞著作讲述了令人难忘的芭蕾舞历史,并提供了关于该主题的极有价值的综述。书中珍藏了多张罕见的照片,囊括所有关键人物、作品、表演以及每一支舞蹈背后的真相 它们的灵感来源、创作历史以
《敦煌乐舞》以敦煌莫高窟为重点,同时涵盖了榆林窟、西千佛洞*经典的乐舞壁画。敦煌石窟被誉为 20 世纪*有价值的文化发现、 东方卢浮宫 ,以精美的壁画和塑像闻名于世。 《敦煌乐舞》作者是著名敦煌学专家高德祥,他几十年如一日, 沉浸于莫高窟数百个洞窟研究之中,从史学视野阐述敦煌乐舞文化艺术发展史,从美学视角探究敦煌壁画的艺术魅力和文化基因。全书以 经变乐舞 为纲目,以珍稀的壁画为依托,以详实的历史资料为脉络,全面呈现了古丝绸之路上中西方文化交流、碰撞所留下的艺术盛景,从乐舞艺术这一独特的艺术角度切入,揭示了多元文化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轨迹。
在敦煌壁画中,引人注目的形象,除了飞天,就要数千姿百态的音乐舞蹈了。从北凉到元代1000年间,不同表现的乐舞,几乎是朝朝各异,代代翻新。敦煌莫高窟也可以说是一部厚重的乐舞形象辞典,大多数洞窟里都保存有形象各异、姿态有别的乐舞,在琼楼峻宇、乐池舞榭中绘着成组成群的乐队和单人、双人的舞蹈,是我国文化史上极为宝贵的艺术财富,在我们民族的文化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本书是一本敦煌壁画中舞蹈声乐部分的临摹本,设计上希望在书籍呈现、作品本身与敦煌之间找到一种原始的联系和平衡,尽可能地还原出敦煌的时代感与沧桑感。整本书大部分都是手工完成,封面选用了特别定制的毛边纸,采用手工装裱拼贴效果。在内页的设计上,所有的画稿都根据需要设计了不同的残卷效果。 书籍设计呈现出的历史沧桑感与色彩绚丽的摹本形成强烈
乔治·巴兰钦在评论安·哈钦森·盖斯特此书的初版时说:“毫无疑问,它将对舞蹈界人士产生不可估量的意义。”这句话同样适用于的第四版,这是自1977年来首次对《拉班记谱法:动作分析与记录系统(第4版)》的全面修订。拉班记谱法初由动律奇才鲁道夫·拉班所创,随后经过六十多年在国际上应用和研究不断地改进。这是获得完全成功的人类动作记录体系,其影响之于舞蹈界堪比文艺复兴时期的乐谱完善之于音乐界。拉班记谱法能够客观地记录肢体的角度、空间的路线、能量的流动,以及动作动力和面部表情的细微区别。如今,它还能够准确记录大型舞蹈作品,供他人学习和再现。此外,该记谱法简单易学,儿童也能轻松掌握。安·哈钦森·盖斯特所著的《拉班记谱法》在领域内已经成为公认的教材,它可以指导舞蹈学生、人类学家和动作分析学家如何读懂和
《朝鲜族舞蹈教程(彩色)》围绕朝鲜族独特的风格特征,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合理的人体运动理念,本着规范化、科学化、系统化的原则,继承崔承喜教学训练体系之精华,结合中国多民族文化的特殊环境以及崭新的时代气息,将朝鲜族传统舞蹈加以整理和发展,带入教学课堂。《朝鲜族舞蹈教程(彩色)》共分为五部分,*章为概述部分,其他四章内容均以中央民族大学舞蹈学院朝鲜族舞蹈单元课的教学内容为主,分为: 基础训练 、 韵律及步法训练 、 性格舞训练 、 道具表演性舞训练 四部分。各章内容由易到难、由简到繁,按照风格性与训练性统一的原则形成循序渐进的教学规律。
《中日韩传统雅乐舞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套装全2册)》是一本面向专业艺术院校、舞蹈工作者及爱好者的理论性学术著作。对传统雅乐及其在东亚发展演变的源流和文化渊源等重要问题上有独到而深刻的见解,资料翔实,论证严谨,论述精辟,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中华舞蹈志·云南卷(套装上下册)》次以志书形式系统记述了中华各民族舞蹈的历史渊源、衍变风格、演出形式、音乐伴奏、服饰道具,以及有关风俗节令、信仰礼仪、工艺美术、文献考古等史料,填补了中国文化史料和研究的一项空白,分省、自治区、直辖市各卷陆续出版。
《中国舞蹈艺术史图鉴(修订版上下)》作为一部全面、细微图解中国舞蹈艺术及相关人体文化的舞蹈通史,以近干幅珍贵图片,形象地展示了绚丽多姿的中国传统舞蹈、民族民间舞蹈、戏曲舞蹈、现代舞蹈和东方人体文化。《中国舞蹈艺术史图鉴(修订版上下)》作者对舞蹈艺术的论述和分析,坚持从动作艺术的特性出发,力求以图证史、史论结合,做到图文并茂、雅俗共赏,既有通史贯通古今的史学线索,又兼及各门类舞蹈和相关人体文化的探求;力求学术与审美并重,既可供专业创作者借鉴研究,又为舞蹈爱好者提供了一部融考古、艺术、史学、风俗于一体的艺术史,从而为读者提供新的视角,以便更好地领悟中华典章文物、诗词歌赋、美术与服饰文化的无穷魅力。
十通 即 三通 续三通 清朝四通 的合称,分别是《通典》《通志》《文献通考》,《续通典》《续通志》《续文献通考》,《清朝通典》《清朝通志》《清朝文献通考》《清朝续文献通考》十部古代经典著作。本书以八大系列为一级分类, 十通 之每一通为二级分类,原文所在卷册为三级分类,皆一览于目录。同时,对精选出的原文在正文中标注出处,即原书所属门类、序号等 ,力求准确、严谨,并方便核查。将 十通 典籍中的乐舞资料集粹成书,不只是为乐舞理论研究和艺术创作整理出可靠的论据支撑,而且为其学术研究的基础性建设形成了补充和新的积累,并为今后 十通 乐舞文献的数据库启动打下了基础,在舞蹈史学研究和作品创作中具有明显的实用性。
本书稿收录了著名的民间舞艺术家以及在民间舞学科中有突出贡献的专家、教师、学者,由他们陈述对于自己所做出卓越贡献的某一民间舞的独特认识、具体做法以及在新的历史时代对该民族民间舞的思考。"
本书从19世纪爵士的起源讲起,按时间顺序,分阶段、按专题介绍了爵士乐的兴起、发展、传播、兴衰的过程,近距离观察了爵士与古典、流行音乐等其他艺术形式的相互影响,及爵士的风格、流派、重要人物及乐队、影响后世的作品及音乐厂牌的故事等。 书中按照时间轴,详细罗列了19世纪至今爵士乐的重要时间节点,包括作品创作、公开演唱会、专辑发行、关键人物事件等;同时列出了同时期的世界大纪事,记述了 背景下爵士乐的发展。 书中收录了近350幅图片,从专辑封面、厂牌标识、宣传海报、曲谱手稿到音乐家、乐手、演出现场的照片,搭配翔实的文字解说,将爵士的历史鲜活呈现。书后附有“音乐人”“音乐术语”“ 爵士音乐节 ”“ 聆听”“ 阅读”等知识拓展内容,可谓是所有音乐爱好者的完整资源宝库。
《新中国舞蹈史(1949-2000英译本)》由冯双白所著,本书在大量史料的基础上,分析了1949~2000 年中国舞蹈艺术的历史发展轨迹,以重大的舞蹈历史事件作为历史分期的依据,分六章梳理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之舞蹈艺术在事业概貌、创作收获、舞种沿革、杰出人物、重大组织活动等方面的基本历史现象,并且以整个中国原始舞蹈和封建社会舞蹈的发展为参照坐标,提出了新中国舞蹈是对中国女乐舞蹈文化和民间自娱歌舞文化的革命性转变,其历史本质是建立一种真正意义上的创作艺术,其发展方向是建立21世纪的独立自主的艺术美学表现体系。 《新中国舞蹈史(1949-2000英译本)》适合对舞蹈艺术感兴趣者及相关研究者阅读。
本书主要研究的是中国后一个封建王朝——清朝,所为我们后代保留下来的那些完整的乐舞文献。清宫不仅有大部分乐器保存下来,乐舞应用场合、律调理论、乐谱、舞图也应有尽有。本书就其乐舞本体进行研究,避免了仅限于文字的讨论。书中有大量图片、谱例、译文、手记等一些珍贵的资料,也是国家文化部的艺术科学“十?五”规划2005年度课题。
刘恩伯先生和我在北京汇文中学同窗,毕业后他以特有才分,学习于中央戏剧学院及文化部舞蹈教员训练班,遂以舞蹈为生平专业。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在北京舞蹈学校与中国舞蹈工作者协会担任教研、编辑工作,卓有成果。到七十年代后人中国艺术研究院舞蹈研究所,从事研究和资料整理,著述颇丰,且屡次获奖。近年在校友聚会时重见,对这样一位中国舞蹈专家,作为完全外行的我,自然只有钦佩。没想到,刘恩伯先生新纂一部《中国舞蹈文物图典》,竟同我工作的领域搭界。他再三嘱咐写几句话,我不得不带着几分惶恐的心情应下了。 如所周知,考古文物的研究,从来就是与艺术史密不可分的。西方自古物学演化而成的考古学,在这一点上表现十分清楚。其实,中国考古学的前身,传统所谓金石学,又何尝不如此。金石学于北宋兴起,至清朝而大盛,杰出
Array
书稿是一部有关舞蹈身体技能和如何与心理相契合的理论专著,共分为以下几方面内容:*部分 舞蹈 身心一元 的论述,包括*章 舞蹈 身心一元 的基本说,第二章 舞蹈 身心一元 的面对说,第三章 舞蹈 身心一元 的构成说 第四章 舞蹈 身心一元 课程说;第二部分 舞蹈人体 身心一元 的训练体系包括*章 详解 感受 系,第二章 详解 气运 系,第三章 力运 系,第四章 详解 神运 系;第三部分 教学交流空间,包括*类 论文方式来交流,第二类 教学双方感悟交流,第三类 学生学习感受话语录。
作者精心选择了目前国内外竞技和教学上*代表性、传播性,也是*为舞蹈爱好者和专业人士耳熟能详的十种国标舞,以中英文对照形式介绍国标舞、核心术语、赛事信息、相关产业及其文化渊源。这种尝试在国内尚属首创。书稿共分为三部分。*部分,*章至第五章,分别介绍摩登舞的主要舞种,即狐步舞、华尔兹、快步舞、探戈、维也纳华尔兹;第二部分,第六章至第十章,分别介绍拉丁舞,即伦巴、恰恰恰、桑巴、斗牛舞、牛仔舞。第三部分,第十二章至第十五章,国标舞文化。内容不仅包括国标舞礼仪、音乐选择、服饰和舞鞋选取、舞者妆容设计、国际舞大师介绍、国标舞大赛秘笈攻略等,还附有国标舞专业词汇、日常会话、主要国标舞赛事报名表格样式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