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仪中的美术》(精装版),合平装本上下两册为一册,收录著名美术史家巫鸿教授自1985年以来发表的论文31篇。 这些论文围绕着 礼仪美术 (ritual art)这一基本概念讨论了中国上古和中古美术中的多项艺术传统和形式,包括史前至三代的陶、玉和青铜礼器,东周以降的墓葬艺术,佛教、道教美术的产生和初期发展等。这些论文大量使用考古和文献证据,以扩大美术史研究的广度和深度。作者结合人类学和社会学的理论和方法论,探讨建筑、雕塑、画像和器物等各种视觉形象的组合以及与人类行为及思维的有机联系。其分析对象不再是孤立的物品和图像.而包括了对视觉环境的复原以及对艺术品的创作动因、社会环境、礼仪功能以及观者反应的考察。文章中的讨论往往在两个层面上进行,除了对具体历史问题的考察,还反思有关的学术史和研究方法。相当一批
十通 即 三通 续三通 清朝四通 的合称,分别是《通典》《通志》《文献通考》,《续通典》《续通志》《续文献通考》,《清朝通典》《清朝通志》《清朝文献通考》《清朝续文献通考》十部古代经典著作。本书以八大系列为一级分类, 十通 之每一通为二级分类,原文所在卷册为三级分类,皆一览于目录。同时,对精选出的原文在正文中标注出处,即原书所属门类、序号等 ,力求准确、严谨,并方便核查。将 十通 典籍中的乐舞资料集粹成书,不只是为乐舞理论研究和艺术创作整理出可靠的论据支撑,而且为其学术研究的基础性建设形成了补充和新的积累,并为今后 十通 乐舞文献的数据库启动打下了基础,在舞蹈史学研究和作品创作中具有明显的实用性。
本书从19世纪爵士的起源讲起,按时间顺序,分阶段、按专题介绍了爵士乐的兴起、发展、传播、兴衰的过程,近距离观察了爵士与古典、流行音乐等其他艺术形式的相互影响,及爵士的风格、流派、重要人物及乐队、影响后世的作品及音乐厂牌的故事等。 书中按照时间轴,详细罗列了19世纪至今爵士乐的重要时间节点,包括作品创作、公开演唱会、专辑发行、关键人物事件等;同时列出了同时期的世界大纪事,记述了 背景下爵士乐的发展。 书中收录了近350幅图片,从专辑封面、厂牌标识、宣传海报、曲谱手稿到音乐家、乐手、演出现场的照片,搭配翔实的文字解说,将爵士的历史鲜活呈现。书后附有“音乐人”“音乐术语”“ 爵士音乐节 ”“ 聆听”“ 阅读”等知识拓展内容,可谓是所有音乐爱好者的完整资源宝库。
乔治·巴兰钦在评论安·哈钦森·盖斯特此书的初版时说:“毫无疑问,它将对舞蹈界人士产生不可估量的意义。”这句话同样适用于的第四版,这是自1977年来首次对《拉班记谱法:动作分析与记录系统(第4版)》的全面修订。拉班记谱法初由动律奇才鲁道夫·拉班所创,随后经过六十多年在国际上应用和研究不断地改进。这是获得完全成功的人类动作记录体系,其影响之于舞蹈界堪比文艺复兴时期的乐谱完善之于音乐界。拉班记谱法能够客观地记录肢体的角度、空间的路线、能量的流动,以及动作动力和面部表情的细微区别。如今,它还能够准确记录大型舞蹈作品,供他人学习和再现。此外,该记谱法简单易学,儿童也能轻松掌握。安·哈钦森·盖斯特所著的《拉班记谱法》在领域内已经成为公认的教材,它可以指导舞蹈学生、人类学家和动作分析学家如何读懂和
唐代乐舞作为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是 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是 一带一路 中一颗璀璨的文艺瑰宝。本书系统地梳理与研究了唐代乐舞发展脉络、唐代乐舞机构设置、唐代乐舞使用的乐器、唐代宫廷乐舞及唐代其他乐舞、唐代乐舞的海外流传等,全景式再现了唐代乐舞艺术的璀璨。这是目前我国对唐乐舞进行全方位研究的著作,填补了我国唐代乐舞全貌研究出版的空白,同时也是对唐代文化艺术和古丝绸之路文化进行的推广,对宣传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促进 一带一路 沿线国家甚至全球文化艺术的交流与融汇具有重要意义。
本书稿收录了著名的民间舞艺术家以及在民间舞学科中有突出贡献的专家、教师、学者,由他们陈述对于自己所做出卓越贡献的某一民间舞的独特认识、具体做法以及在新的历史时代对该民族民间舞的思考。"
编写说明(二十五史) 一、 二十五史编 是以中华书局1997年的繁体竖排本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的影印本为依据进行选编校勘的。除了少量字不宜转成简体仍沿用繁体外,其余皆转为简体汉字。 二、 二十五史编 只辑录正文,原典中的注、疏皆不作辑录。原典中的注、疏、正义,以黑体小字标注;书中有编者所加的必要注释,并以 编注 二字标注。 三、每部史书以其原典卷号先后为序,卷号之下只以具体的 纪 、 传 、 志 、 书 为标题。若同标题下有多条史料,则加其原典的数列编号,只有一条者则无数列编号。 四、正文里括号中的楷体字,为编者所加。多为具体时间、人名的补字,以便于读者顺畅阅读。 五、正文中段首与段尾的省略号为此条史料的前后原文的删除;同条史料下两段文字之间的省略号为其之间一段或数段原
《足尖上的艺术 世界芭蕾名团巡礼》一书是作者多年来与各芭蕾舞团的艺术总监、团长面对面地访谈交流后,成形的一本资料翔实、内容准确、深入浅出的文艺书籍。 本书遴选、介绍了世界公认的9家著名芭蕾舞团,包括法国巴黎歌剧院芭蕾舞团、俄罗斯马林斯基剧院芭蕾舞团、丹麦皇家芭蕾舞团、俄罗斯莫斯科大剧院芭蕾舞团、德国斯图加特芭蕾舞团、德国汉堡芭蕾舞团、英国皇家芭蕾舞团、美国旧金山芭蕾舞团、美国芭蕾舞剧院。书中详尽的史料可以让读者一览芭蕾近500年的发展历程,各团充实鲜活的现状阐述,饱含经典剧目、编舞大师、明星演员的全面信息,同时不乏人才培养和市场运作等方面的措施与经验。本书充分地展示了世界芭蕾舞名团的发展现状,将帮助广大芭蕾爱好者更全面地了解世界芭蕾艺术,也将满足专业机构和从业人员学习、借鉴国外名
这本书的重点就是将所有与中国民族民间舞相关的论文、学报、书籍、杂志等搜集整合起来。包括文章、书目的作者、出处、馆藏、年限等都标注清楚。《中国民族民间舞论文索引》这本书并不是将所有书、文章、杂志等的具体内容全部罗列出来,而只是将论文、学报、书籍、杂志等的基本信息概括出来,让大家很清晰地对想要查阅的资料有一个大概的了解,有方向感的去寻找自己想要的资料越内容。这本书强调广而全,以便读者学习、了解与搜索。
《敦煌乐舞》以敦煌莫高窟为重点,同时涵盖了榆林窟、西千佛洞*经典的乐舞壁画。敦煌石窟被誉为 20 世纪*有价值的文化发现、 东方卢浮宫 ,以精美的壁画和塑像闻名于世。 《敦煌乐舞》作者是著名敦煌学专家高德祥,他几十年如一日, 沉浸于莫高窟数百个洞窟研究之中,从史学视野阐述敦煌乐舞文化艺术发展史,从美学视角探究敦煌壁画的艺术魅力和文化基因。全书以 经变乐舞 为纲目,以珍稀的壁画为依托,以详实的历史资料为脉络,全面呈现了古丝绸之路上中西方文化交流、碰撞所留下的艺术盛景,从乐舞艺术这一独特的艺术角度切入,揭示了多元文化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轨迹。
《新中国舞蹈事典》是一部以新中国建立以来在中国大陆及港、澳、台地区发生的舞蹈事件为编撰对象的工具书。本书的体例是以年、月为序,并将各项舞蹈事业分类进行编撰,内容涵盖中央及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特别行政区、各大部委、各军医等级以上的各类舞蹈事件;对外交流舞蹈事件的收录以代表或具有国际水平为准则;对每个独立舞蹈事件的撰写,力求客观、准确、周详的同时根据其事件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分配详略不等的篇幅。全书基本上体现出视野宽广、信息丰富、重点突出、记录周详的特点,为了解和研究当代中国舞蹈和当代中国文艺提供了丰富的资料和线索。
本书是一部专门研究舞蹈调度的重量级的学术专著。其专著独具原创性,其理论不是现成的,讲述方式也不是现成的,而是笔者几十年舞蹈编创和教学的心血结晶。其专著与实际联系得最为紧密,书中的研究实例,均来自王玫自己的两部舞剧作品。其专著不仅填补了中国舞界的空白,也将产生国际影响。
Array
《中华舞蹈志·云南卷(套装上下册)》次以志书形式系统记述了中华各民族舞蹈的历史渊源、衍变风格、演出形式、音乐伴奏、服饰道具,以及有关风俗节令、信仰礼仪、工艺美术、文献考古等史料,填补了中国文化史料和研究的一项空白,分省、自治区、直辖市各卷陆续出版。
《中国舞蹈艺术史图鉴(修订版上下)》作为一部全面、细微图解中国舞蹈艺术及相关人体文化的舞蹈通史,以近干幅珍贵图片,形象地展示了绚丽多姿的中国传统舞蹈、民族民间舞蹈、戏曲舞蹈、现代舞蹈和东方人体文化。《中国舞蹈艺术史图鉴(修订版上下)》作者对舞蹈艺术的论述和分析,坚持从动作艺术的特性出发,力求以图证史、史论结合,做到图文并茂、雅俗共赏,既有通史贯通古今的史学线索,又兼及各门类舞蹈和相关人体文化的探求;力求学术与审美并重,既可供专业创作者借鉴研究,又为舞蹈爱好者提供了一部融考古、艺术、史学、风俗于一体的艺术史,从而为读者提供新的视角,以便更好地领悟中华典章文物、诗词歌赋、美术与服饰文化的无穷魅力。
1927年至2007年,解放军舞蹈历经风雨,走过了一条光辉的道路。红军舞蹈伴随血雨腥风中新生红色政权的建立;八路军和新四军舞蹈工作者用舞蹈作为武器,投身于民族解放事业,在战火中艰难前行;解放军舞蹈用“翻身秧歌”和“胜利腰鼓”见证了解放大军开启新的时代。新中国成立之后,解放军舞蹈经过了20世纪50年代的专业化建设,60年代初期经典作品涌现,“文化大革命”遭受严重破坏、负重前行.改革开放的新时期率先举起人性觉醒和艺术探索的大旗.引领了中国舞蹈的发展方向,进入新世纪,不断开拓、努力创新,取得了跨越性发展的成果等阶段。解放军舞蹈记载了人民军队的伟大历程,折射着历史的变迁,跳动着时代的脉搏,有力推动了社会文化的繁荣发展,是民族复兴、国家崛起中主流文化的重要载体。
《中日韩传统雅乐舞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套装全2册)》是一本面向专业艺术院校、舞蹈工作者及爱好者的理论性学术著作。对传统雅乐及其在东亚发展演变的源流和文化渊源等重要问题上有独到而深刻的见解,资料翔实,论证严谨,论述精辟,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在敦煌壁画中,引人注目的形象,除了飞天,就要数千姿百态的音乐舞蹈了。从北凉到元代1000年间,不同表现的乐舞,几乎是朝朝各异,代代翻新。敦煌莫高窟也可以说是一部厚重的乐舞形象辞典,大多数洞窟里都保存有形象各异、姿态有别的乐舞,在琼楼峻宇、乐池舞榭中绘着成组成群的乐队和单人、双人的舞蹈,是我国文化史上极为宝贵的艺术财富,在我们民族的文化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本书是一本敦煌壁画中舞蹈声乐部分的临摹本,设计上希望在书籍呈现、作品本身与敦煌之间找到一种原始的联系和平衡,尽可能地还原出敦煌的时代感与沧桑感。整本书大部分都是手工完成,封面选用了特别定制的毛边纸,采用手工装裱拼贴效果。在内页的设计上,所有的画稿都根据需要设计了不同的残卷效果。 书籍设计呈现出的历史沧桑感与色彩绚丽的摹本形成强烈
本书主要研究的是中国后一个封建王朝——清朝,所为我们后代保留下来的那些完整的乐舞文献。清宫不仅有大部分乐器保存下来,乐舞应用场合、律调理论、乐谱、舞图也应有尽有。本书就其乐舞本体进行研究,避免了仅限于文字的讨论。书中有大量图片、谱例、译文、手记等一些珍贵的资料,也是国家文化部的艺术科学“十?五”规划2005年度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