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一种艺术的地域范围如何广阔、发展时间多么悠久,其本身毕竟是人类的艺术形式,有着人性中的共同点,雕塑也不例外。本书从宗教雕塑、古典主义雕塑、纪念性雕塑、现代艺术抽象雕塑这四个方面来赏析常见的雕塑作品。
雕塑是什么?雕塑可以调动人的身体,甚至操控人的身体,进而通过身体来影响人的思想。雕塑是一种行之于物的思维方式。它就像炼金术,能够将一块黏土或石头变成完全不同的东西。雕塑的基本前提,回应了由来已久的观点 物质至上 。在这个虚拟数字时代,雕塑依然是质疑世界,以及地球的重要方式 前者由我们所创造,而后者是我们创造的来源。 雕塑家安东尼 葛姆雷与艺术史学者马丁 盖福德围绕关于造型艺术的十八个主题,展开了一场关于 雕塑是什么 对话,结集成册,是为《雕塑的故事》。在这部近四百页的图文对话集中,读者借助两位对话者的视角回顾了史前时代至今的人类造型史,涵盖了出自部落巫师、无名工匠、伟大的雕塑家,直至当红艺术实践者等创造者之手的艺术杰作。 雕塑是什么?本书的探索早已突破了所谓 "雕塑 "的传统疆界。《雕塑
开凿于1500年前的云冈石窟,是东方佛教的初始圣地。中西文化在此汇聚、碰撞、交融,绽放出无比绚丽的艺术之花。 起源于100年前的大画幅摄影,是摄影领域最古老的技艺之一。它在图像质感和细节的表现力上,有着数码摄影无法替代的效果。 本书采用古朴的大画幅影像来记录古老的云冈艺术,以36开小开本的形式呈现,尺寸为10.5*14.3cm。书内每一页正面为造像细节高清图,背面为造像名,装订成册。全书共118页。 小巧而精致的外观,极具审美意趣;能180 展开的装订样式,使翻阅毫无障碍,读者可将小书捧于手心,沉浸式欣赏造像的每一处细节。
佛教自两汉之际传入中国以来,与中华文明不断融合、发展,成就了独具特色的东方佛教造像艺术。除了人们所熟知的石窟和地面寺院的造像之外,还有很多传世之作及随着考古事业发展而发现的深埋于地下的造像艺术。这些造像由于大多已脱离了原始的环境,其所蕴含的宗教意义逐渐减弱,而审美意义则凸显出来。其材质丰富,不仅有常见的石刻、木雕,还有金铜、漆器以及陶瓷等。这些造像时代不同、材质不同、制作手法也不尽相同,却在遵从经教典籍的同时,呈现出多姿多彩的美学样态,带给人们别样的视觉盛宴。
开凿于1500年前的云冈石窟,是东方佛教的初始圣地。中西文化在此汇聚、碰撞、交融,绽放出无比绚丽的艺术之花。 起源于100年前的大画幅摄影,是摄影领域最古老的技艺之一。它在图像质感和细节的表现力上,有着数码摄影无法替代的效果。 本书采用古朴的大画幅影像来记录古老的云冈艺术,以8开单页的形式呈现。每张单页尺寸为26*37cm,正面为造像高清大图,背面为此造像的中英介绍。书中共有42张单页。 大画幅胶片摄影呈现的高品质图片,忠实还原了云冈石窟造像的原貌,让我们有机会享受一场视觉的盛宴。 书壳为 信封 的样式,借用 邮件 的概念建立起 古与今 艺术与现实 对话的桥梁。
本书分上下两卷,上卷介绍新疆和中原北方地区的造像,下卷介绍南方和藏传佛教地区的造像。作为佛教艺术的重要表现形式,石窟造像积淀了国家、民族和时代的风貌,是佛教中国化的表现与见证。本书依地域、时代、形式样态、材质等框架对石窟造像加以全面解读。
优秀技术工人百工百法丛书 由100位全国各行各业的顶尖高技能人才的100种具有先进性、独特性、推广价值的技能技法、操作法或者创新方法组成,是全国总工会推进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的重要出版项目。 入选 优秀技术工人百工百法丛书 作者群体的工匠人才,都是全国各行各业的杰出技术工人代表。他们总结自己的技能、技法和创新方法,著书立说、宣传推广,能让更多人看到技术工人创造的经济社会价值,带动更多产业工人积极提高自身技术技能水平,更好地助力高质量发展。 《侯晓锋工作法 : 玉雕弥勒造像技艺》是 优秀技术工人百工百法丛书 的其中一本。玉雕是一门古老的手工艺。一件件玉雕作品,一方面承载着古老的民族信仰和君子之风的道德理念,另一方面也凝聚着一代又一代手艺人的智慧与巧思。在文化复兴和文化自信的时代大背景下,如何传
中华文明的托命之人是女性?是否存在一种女性主义的创作?当代艺术只是一种小圈子的文字游戏?人工智能可以创作出只可感知不可言说的艺术作品吗?作为中国当代标志性的女性艺术家,向京为何在2019年彻底结束了她的雕塑创作? 二十年来,艺术家向京与作家林白、哲学家陈嘉映、电影学者戴锦华、诗人朱朱等不同领域的朋友进行了一系列对谈,这些谈话涉及艺术家的成长和创作,也谈到了女性主义、传统文化、当代艺术和社会思潮等方面的问题,我们将这些谈话的时间顺序打乱,将不同时候谈论同一话题的片段用蒙太奇的方式剪辑到一起,形成了一篇长谈。 德国学者阿克曼在与向京对谈时提到,艺术家在创作的过程当中,如同行走在一个无形、无垠的宇宙。被打乱时空后的长谈某种意义上模拟出了类似的宇宙,时间、空间这些外在的因素被剥离,通过谈
《佛像的历史》是一本介绍中国古代佛像和古代建筑的书。作者是中国著名的建筑学家梁思成,梁先生虽然是一位建筑大师,但他一生热爱雕塑。 《佛像的历史》此书按年代编写,从南北朝至明朝,贯穿全文的是梁思成先生对每个朝代的佛像雕塑的理解和介绍,关于佛像的技法、来源、流派、风格及特色都有比较全面的梳理,尤其详细地介绍了云冈石窟、龙门石窟、天龙山石窟这几个大的石窟。梁先生的文笔极美,阅读起来,非常享受。 《佛像的历史》在写作时,梁思成先生身处战乱之中,出于一位古建研究专家的天性,他深知战火无情,会使我国大量珍贵的泥塑、木质文物受到毁灭,所以他和妻子林徽因以及几位研究人员踏上了考察之路,赶在日军的前面去把一些古建拍摄记录下来。因为他知道,有可能这是这些古建留在人世最后的影像。书中的绝大部分的
本书是 岭南特色工艺非遗传承经典 之一。蛋雕在作为民间手工艺的基础上,渐渐演变成一门独立的传统艺术,其融合了绘画与雕刻,以浮雕、阳雕、阴雕、镂雕等雕刻方式体现。本书主要介绍了蛋雕的历史、材料和准备工作、雕刻工具、雕刻工艺、案例和优秀作品欣赏,并应用ISLI和MPR技术,图文视频结合,通俗易懂。本书注重对动手能力的培养,示范步骤清晰,训练方法精益求精。
雕塑家卢切斯出生于意大利,长期在美国从事雕塑创作,他的作品从悠久的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中汲取养分,风格写实,平实易懂,技艺精湛,线条和表情优雅中渗透出美,具有某种哀怨与谐趣,呈现出完全的当代风格。本书收入其大量的作品,以及其创作技法的图解等,以便于您的学习、鉴赏。
中西雕塑分属两大文明体系。中国地处东亚大陆,高大的山脉、广袤的沙漠和浩瀚的海洋长期以来阻隔了她与其他文明的联系。虽然通过“丝绸之路”,东西方文明也曾一度产生过相互影响,但这种影响从来都不是直接的,在遥远的路途上,经过了太多的时空转译。唐玄奘历经千难万险,赴西天取经的故事,实可为中外文化交流的困难性提供例证。《中西雕塑比较(中文版)》的写作目的就是透过中国传统雕塑与西方雕塑的对比,帮助大家更好地了解中国雕塑以及中国雕塑背后所蕴含的文化内涵,以中国人的散点透视法,将两种雕塑进行散点式的对比。
本世纪以来,郑于鹤所进行的主要是城市与环境的大型雕、浮雕等的创作。如《苏州评弹》、《东方神韵》、《生日广场》、《天王》等。其中最主要的是为新景点燕山塔陵所建造的两组大型塑像;一组是位于塔陵正厅内外的《三世佛》与《天王》;另一组是置于通向塔陵甬道两侧的生肖群像。这两者可谓是近几年他在惨淡经营中取得预期效果的力作。 郑于鹤一贯坚持的是追求真、善、美统一的现实主义创作原则,具体创作时他主张一要表现出作品的内在气质,二要形式美。像他已往的作品那样,这两组塑像的成功之处,就在于这两个要求的体现上。 《三世佛》所应突出表现的是作为救苦救难的佛的慈悲情怀,《天王》所应突出表现的是那强壮无比的守护神的潜在力量。对此二者,作者正好成功地既内在而又美观地予以表现了出来。
艺术,作为人类的精神产品,作为一种审美文化,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融入我们的日常生活,融入劳动生产、科学创造的过程与结果,融入我们的行为和思维,融入我们的时间与空间。《大学生艺术素质拓展丛书》上,包括中国绘画、西方绘画、工艺美术、西方雕塑、建筑艺术、服装艺术、园林艺术、音乐艺术、影视艺术、戏曲艺术、舞蹈艺术和中国书法十二册,针对非艺术专业大学生,特别重视艺术素质的普及和提高。当今大学生对美的追求、对艺术的热爱所投入的激情似乎与他们所具备的贫乏的艺术史知识和几乎空白的艺术实践的现实相矛盾,这使得艺术素质的普及成为大学生所面临的主要任务。大学生艺术素质拓展丛书按艺术门类分册对该门艺术的产生、发展、基本特征、代表人物和代表作品、艺术流派等作简要介绍
杨海林先生自幼受祖辈民间雕塑艺术的熏陶,几十年来以坚韧不拔的意志与对艺术的执著。练就了一手捏泥像的“绝活”,被人们和媒体誉为“泥神”、“泥像杨”、“泥人杨”和“给泥巴以生命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