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雕塑史》(原书名为《中国美术史 雕塑篇》)首版于1915年出版,是大村西崖关于中国美术研究方面*代表性的著述。作者大村西崖为编著本书,可谓以非凡之热诚、惊人之毅力,搜集中国雕塑史料巨细无遗,并条分缕析,分类排列,又加以犀利之论评。该书以时间为经,作品为纬度,上启于太古本,止笔于五代,至成书时书录记事凡一千二百余项,金石碑铭凡两千六百余种,附录珍贵图片978 幅,纵横交织,图文并茂,使得中国几千年雕塑历史的发展轨迹有案可稽,历历在目。中国学者罗振玉、日本著名作家森鸥外、建筑史学家伊东忠太、关野贞等也都亲自为此书做了序。 《中国雕塑史》对当时及其后的学界影响甚大。梁思成于1929至1930年在东北大学讲授中国雕塑史时,就曾参考过此书。 中国学界至今仍将大村西崖的《中国雕塑史》和常盘大定、关野贞合
雕塑与建筑,这两门古老的姊妹艺术,在几千年的发展中总是彼此交织,由此产生出许多伟大的作品。本书撷取世界各文明区域、各历史时期的典型作品,还原雕塑与建筑的历史场景,并以雕塑家的专业视角,对经典作品的创作背景、特定手法、艺术效果进行深度解析,带领我们 读懂 这些人类文明的珍贵遗产。
雕塑是什么?雕塑可以调动人的身体,甚至操控人的身体,进而通过身体来影响人的思想。雕塑是一种行之于物的思维方式。它就像炼金术,能够将一块黏土或石头变成完全不同的东西。雕塑的基本前提,回应了由来已久的观点 物质至上 。在这个虚拟数字时代,雕塑依然是质疑世界,以及地球的重要方式 前者由我们所创造,而后者是我们创造的来源。 雕塑家安东尼 葛姆雷与艺术史学者马丁 盖福德围绕关于造型艺术的十八个主题,展开了一场关于 雕塑是什么 对话,结集成册,是为《雕塑的故事》。在这部近四百页的图文对话集中,读者借助两位对话者的视角回顾了史前时代至今的人类造型史,涵盖了出自部落巫师、无名工匠、伟大的雕塑家,直至当红艺术实践者等创造者之手的艺术杰作。 雕塑是什么?本书的探索早已突破了所谓 "雕塑 "的传统疆界。《雕塑
《 玉皇庙元塑二十八星宿 》 玉皇庙,位于山西晋城市泽州县,创建于北宋熙宁九年(1076)。其各殿堂和廊庑内保存有宋及宋之后历代塑像二百六十余尊,其中位于后院西庑二十八宿殿的二十八尊造像为精彩。这组造像是宋元之际,中国传统寺观造像中里程碑式的作品之一,代表着我国古代道教雕塑艺术的成就,堪称现存道教彩塑人物造像之,遍观海内,无出其右者。
本书是张泽珣在澳门大学研究项目的部分重要成果。本书将新疆龟兹石窟造像艺术作为研究的材料,揭示出新疆古龟兹造像与犍陀罗艺术、秣菟罗艺术文化的关联。在相互往来交流影响中,中原文化艺术沿河西走廊抵达龟兹,对龟兹造像的汉化产生了影响。本书所讨论的作品,主要收藏在新疆龟兹研究院、德国柏林亚洲艺术馆和法国吉美美术馆。本书对这些作品的研究,包含《龟兹作为古代中外佛教泥塑相互影响的枢纽初探》《众生万象:龟兹造像中的婆罗门形象》等重要文章。
即便放眼全球,山西现存的雕塑与壁画作品也堪称*艺术精品,但散落在三晋大地上乡野深山里的它们并不被国人了解。抱着将艺术归还艺术的态度,三晋出版社推出《山西国宝精华》和《和光静影》系列丛书,精选50余处山西国保单位的雕塑与壁画作品,组织专业的文物摄影师队伍进行实地拍摄,选取出表现这些作品的*好角度,来呈现各具特色的雕塑和壁画作品,从艺术鉴赏的角度为喜欢中国传统雕塑和壁画艺术的读者提供了一套可读可鉴可藏的精致读本。为了保证*好的呈现效果,本系列丛书选择国内知名的北京雅昌艺术印刷有限公司进行印制。 此次先期出版三组彩塑作品,分别是晋祠圣母殿宋塑、法兴寺宋塑十二菩萨和崇庆寺宋塑十八罗汉,各以不同的呈现形式收入《山西国宝精华》和《和光静影》系列丛书中 《山西国宝精华》系列采用8开的单页形式,正
故宫文化,从一定意义上说是经典文化。从故宫的地位、作用及其内涵看,故宫文化是以皇帝、皇宫、皇权为核心的帝王文化和皇家文化,或者说是宫廷文化。皇帝是历史的产物。在漫长的中国封建社会里,皇帝是国家的象征,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核心。同样,以皇帝为核心的宫廷是国家的中心。故宫文化不是局部的,也不是地方性的,无疑属于大传统,是上层的、主流的,属于中国传统文化中最为堂皇的部分,但是它又和民间的文化传统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故宫文化具有独特性、丰富性、整体性以及象征性的特点。从物质层面看,故宫只是一座古建筑群,但它不是一般的古建筑,而是皇宫。中国历来讲究器以载道,故宫及其皇家收藏凝聚了传统的特别是辉煌时期的中国文化,是几千年中国的器用典章、国家制度、意识形态、科学技术,以及学术、艺
《泰山石刻大全》集泰山现存石刻之精华,上自秦汉,下至近现代,各代佳作均予采录。内容为全部石刻的局部拓本或全拓,基本体现了泰山石刻的全貌。本次增订,将部分新发现的精品附于卷后,资料更加完整。
本书共220万字、近300幅彩图,分为三卷:严峻卷(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理想卷(隋唐五代)、愉悦卷(两宋辽金西夏元明清),以时间为经,以人物事件及作品等为纬,较为准确翔实地编织出先秦至明清时期中国石刻艺术发展的真实历史场景。采用描述阐释与历史钩沉相结合的方法,将纪传体的长处巧妙揉进编年史的写作中,文省于纪传,事豁于编年,填补了学术空白。 编年体例分为 提示 叙录 文献 三部分,重点包括:与石刻艺术相关之重要政策法规、历史事件、宗教事件;对石刻艺术发展有直接或间接影响之文化行为;雕刻家或刻工生平事迹;重要石刻艺术作品之系年、流传及影响等,*后一卷末附有参考文献书目、图录索引、内容索引。 本书资料翔实,史论结合,图文并茂,既适合具中等文化程度以上的读者阅读,也可供相关研究领域的人员参考。
《中国雕塑史》(原书名为《中国美术史——雕塑篇》)首版于1915年出版,是大村西崖关于中国美术研究方面 代表性的著述。作者大村西崖为编著本书,可谓以非凡之热诚、惊人之毅力,搜集中国雕塑史料巨细无遗,并条分缕析,分类排列,又加以犀利之论评。该书以时间为经,作品为纬度,上启于太古本,止笔于五代,至成书时书录记事凡一千二百余项,金石碑铭凡两千六百余种,附录珍贵图片978 幅,纵横交织,图文并茂,使得中国几千年雕塑历史的发展轨迹有案可稽,历历在目。中国学者罗振玉、日本 作家森鸥外、建筑史学家伊东忠太、关野贞等也都亲自为此书做了序。 《中国雕塑史》对当时及其后的学界影响甚大。梁思成于1929至1930年在东北大学讲授中国雕塑史时,就曾参考过此书。 中国学界至今仍将大村西崖的《中国雕塑史》和常盘大定、
设造像陈于殿堂之中,以彰宗教之神圣,这一宗教形式伴随着佛教东传而风行于华夏大地。本卷以历史朝代为轴,以现存寺院为点,结合实例,从美学视角梳理了佛教寺院造像在中国千年来的发展和变化。读者翻阅此书,可一窥我国古代艺匠在依托佛教仪轨的基础上如何一步步将西来诸佛塑作东方哲人,通过感受种种美学的本土化,体察中国佛教美学的独特魅力。
《中国传统木雕精品鉴赏(合订本)(套装共12册)》包括:《木雕弥勒百态》、《木雕达摩百态》、《木雕罗汉百态》、《木雕仕女百态》、《木雕武将神将百态》、《木雕神仙百态》、《木雕文人雅士百态》、《木雕观音百态》、《木雕动物百态》、《木雕寿翁百态》、《木雕神兽百态》、《木雕民俗风情百态》。“中国传统木雕精品鉴赏”系列丛书,是中国林业出版社邀请我国著名的工艺家、鉴评家徐华铛先生主持编著,隆重打造、精心编辑出版的“观赏”与“实用”兼备的全彩根艺类系列画册。 “中国传统木雕精品鉴赏”全套丛书共包括十二册。每册均有200幅至280幅高清晰的木雕作品照片,并配有万余字的赏析点评介绍,囊括了中国传统木雕题材的精粹,具有丰富的文化内蕴,耐读耐看。有笑口永开、惹人喜爱的大肚弥勒;有沉着稳重、睿智超凡的达摩形象;
《安东尼·葛姆雷谈雕塑》源自安东尼·葛姆雷2009年到2014年的几次演讲和报道,其中包括他在俄罗斯圣彼得堡冬宫博物馆、考陶德艺术学院、萨默赛特宫等地方的演讲,还包括他在BBC3台的五集写作节目中的演讲等。书中既有安东尼·葛姆雷在各种场合的重要雕塑作品,也有其他几位颇具影响力的雕塑家的代表作品,且通过对这些作品的介绍,集中阐述了安东尼·葛姆雷的创作思路及艺术特点。
《中国雕塑年鉴(2017)》记录了外知名雕塑艺术家自2015年1月1日至2016年12月31日创作的代表作品,以及在此期间发生的重要艺术事件和重要文献资料。《中国雕塑年鉴(2017)》按类别设为“人物”“纪事”“文献”栏目,每个栏目下分设子栏目。记录范围分别是:人物:囊括了雕塑界具有代表性和影响力的雕塑家,刊载了他们创作于2015年至2016年的具有学术贡献和实验探索精神的雕塑作品。 纪事:记录2015年至2016年发生在雕塑艺术界,重点是中国雕塑艺术界的具有重要影响的展览、交流、研讨、拍卖等活动。 文献:提供了2015年至2016年对于雕塑艺术的发展和探索具有学术价值的重要文献索引。
本书以时间为经,以人物事件及作品等为纬,较为准确翔实地编织出先秦至明清中国石刻艺术发展的历史场景。全套共分三卷本,分别为《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一卷、《隋唐五代》一卷、《两宋辽金西夏元明清》一卷,三卷资料翔实,史论结合,图文并茂。既适合具中等文化程度以上的读者阅读,也可供相关研究领域的人员参考。
王振、唐克美主编的《2011中国玉器百花奖作品集》中国玉雕艺术传承着中华民族的古老技艺,有着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双重特性,本身就是一种文化符号,承载着既往和当下的许多信息,它是生活的艺术,是历史文化的“活化石”,既有历史性又有现代性,是历史文化和现实文化的复合体,是古老民族文化积淀的记忆和象征。玉雕艺术家的作品,如同作家写书、音乐家谱曲、画家画画一样,对受众来说,现在和将来,都有可能成为一种获取观念、解读社会、认识历史的重要物质对象。
全书由正文和附图两部分组成,共收录50余万字,1000余幅珍贵的图片。正文以时间为轴,上至太古时期,下至五代时期。作者在实地考察、观摩实物的基础上,详尽搜辑历史文献,全面完整地阐释了金石纹饰、陵墓雕塑、宗教造像等中国雕塑的发展脉络以及其在各个历史时期的具体特征。附图大多是相关文物现存*早的影像资料。今天,图片中的很多珍贵文物或毁于战火,或流落异国他乡,更突显其珍贵。 本书和沙畹的《北中国考古图录》(1909)、喜仁龙的《5 14世纪中国雕塑》(1925)、常盘大定与关野贞合著的《中国文化史迹》(1939 1941)一起,被称为海外20世纪上半叶有关中国名胜古迹、文物艺术的 四大名著 。
沉香被誉为“植物中的钻石”。它集天地之灵气,汇日月之精华,蒙岁月之几点,以至*沉香的价值可以达到黄金的三倍。 可谓是“沉”得惊世,“香”得骇俗,千百年来为世人所钟爱。 沉香本身也是极其珍贵的药材,还可以用于制作香水。 昂贵的香水中,必定沉淀着数不清的沉香树的生命,像法国生产的名贵香水,大多数离不开沉香,沉香的含量很少,但不可或缺,起着稳定香味的作用。 当你工作烦闷之时,沉香高贵、深沉、儒雅的气味沁人心脾,芳香馥郁,让人心一下子就静了下来,通灵开窍,悟出生活之道。 当你不了解沉香的时候,也许觉得它高深莫测,以为像带着面纱的少女,总是晦明难辨。 本书作者将带令大家走进沉香王国,一起多年来对沉香的研究体会,从沉香的形成与识别到沉香的雕刻艺术,为大家展现沉香之美。 沉香的功用很多,可入药
潮州木雕展 是中国国家博物馆和广东省博物馆合作交流的展览项目之一。作为中国四大木雕之一的潮州木雕,其有着悠久的历史、独特的工艺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展览以130余件广东省博物馆藏的潮州木雕藏品,配合20余件潮州市博物馆藏的潮汕文化藏品,结合国家博物馆藏的大师木雕作品,集中展示潮汕木雕的历史、工艺和文化。画册为本次展览的配套出版物,除了收录全部展品外,还增加了三篇潮州木雕专题文章,从学术上对潮州木雕加以梳理和研究。
李钢编著的《第十二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雕塑作品集》是作者精心为广大读者朋友们编写而成的此书。《第十二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雕塑作品集》通过创新求繁荣,倡导多样促发展,成为本届全国美展系列展览当中的亮点。本届雕塑展区采用由雕塑家直接报送作品的方式,先后共收到全国各地2689件作品,经过评委会认真严格初评和复评,共评选出参展作品350件,很后从中选出35件进京暨获奖提名作品。
本书立足于中国本土文化,从文化生态的方向着眼,以全新的视野,从文化氛围、教育背景、艺术传承方式、成长经历、艺术思想、创作手法、艺术样式,以及生活状态、精神状态等多角度,同时关照地理区域、文化形态、行业状态等几个方面,予以综合考虑,选择了近30份当代知名度较高、思想活跃并有个性特征的艺术家作为个案,进行了独到的研究与分析。该书旨在通过对这些艺术家在当代雕塑艺术的创作中以中国本土文化为本原,以反映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在当代社会新的演变发展趋势为艺术指向,以探索中国本土雕塑艺术语言为旨归的解读与阐释,以期对中国当代雕塑艺术的创作方向有所引导,有所借鉴,对中国当代雕塑艺术的繁荣与发展有所补益。同时,本书还以时间为序,梳理了一条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脉络,具有一定的史学价值。本书立足雕塑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