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根据梁思成1929年 1930年在东北大学讲授 中国雕塑史 期间的讲课提纲整理而成,从上古到元明清,搭配图片,结合名家收藏、历代典籍和当时东西方艺术理论,对包括青铜器、玉器、建筑、佛造像等在内的中国历代雕塑艺术进行简明扼要、精准得当的梳理、介绍和评价,迄今为止仍是中国古代雕塑研究领域的经典作品。 本书1998年在百花文艺出版社整理出版,并与2006年再版。本次出版结合之前版本《中国雕塑史》的读者反馈,对原文的文字、章节、插图等进行优化,增加新版本的专业性、严谨性,以适应当前雕塑艺术和古建筑领域专业研究者、爱好者及大众读者的阅读需求。
本书根据陶泥雕塑制作的整体顺序进行展开,全书大致上分为四个部分:*部分介绍了制作陶泥雕塑的基本概念、工具、技术和所需掌握的理论知识;第二部分通过真人模特照片和制作步骤示意图分步详解制作面部五官的局部细节;第三部分则是通过运用解剖知识和模特实际表演详细解析了特定表情所需要运用的肌肉名称和形状变化,同时还考虑了不同年龄的模特的面部肌肉特征,作者实际制作了具有各种表情特征雕塑例作;第四部分则简单介绍了烧制技巧与*后工序以及多位名家所制作的不同风格的陶泥雕塑作品,整书内容既面向专业学生与专家学者,又适合对陶塑、雕塑感兴趣的业余读者阅读,图片精美,印制精良。
无论一种艺术的地域范围如何广阔、发展时间多么悠久,其本身毕竟是人类的艺术形式,有着人性中的共同点,雕塑也不例外。本书从宗教雕塑、古典主义雕塑、纪念性雕塑、现代艺术抽象雕塑这四个方面来赏析常见的雕塑作品。
山西古代雕塑有上万尊,是不折不扣的雕塑大省。当前,很多专家、学者都在呼吁重视对古代雕塑的保护和修缮。这就要求我们首先对古代雕塑有一个初步的认识。本书就是对山西古代雕塑的一个概览。同时,精选山西古代雕塑中的精品,如晋祠的宋代侍女像、长治观音堂彩塑等进行介绍。宏观和微观兼顾,普及与深刻兼有,既有利于向大众展示山西古代雕塑、展现山西文化、塑造山西形象,也有利于普及古代雕塑知识,推动古代雕塑的保护和修缮。
本书以历史的脉络为主线,有重点地对中国传统雕塑艺术的发展、形式类型、主题与风格、以及艺术成就等方面进行较为全面而具体的介绍分析。内容丰富,图片精美。全书包括原始社会雕塑艺术、上古三代雕塑艺术、春秋战国雕塑艺术、秦代社会雕塑艺术、汉代社会雕塑艺术、魏晋南北朝雕塑艺术、隋唐五代雕塑艺术、宋代社会雕塑艺术、元代社会雕塑艺术和明清社会雕塑艺术等部分,图文并茂,文笔流畅,知识性、可读性强。
即便放眼全球,山西现存的雕塑与壁画作品也堪称*艺术精品,但散落在三晋大地上乡野深山里的它们并不被国人了解。抱着将艺术归还艺术的态度,三晋出版社推出《山西国宝精华》和《和光静影》系列丛书,精选50余处山西国保单位的雕塑与壁画作品,组织专业的文物摄影师队伍进行实地拍摄,选取出表现这些作品的*好角度,来呈现各具特色的雕塑和壁画作品,从艺术鉴赏的角度为喜欢中国传统雕塑和壁画艺术的读者提供了一套可读可鉴可藏的精致读本。为了保证*好的呈现效果,本系列丛书选择国内知名的北京雅昌艺术印刷有限公司进行印制。 此次先期出版三组彩塑作品,分别是晋祠圣母殿宋塑、法兴寺宋塑十二菩萨和崇庆寺宋塑十八罗汉,各以不同的呈现形式收入《山西国宝精华》和《和光静影》系列丛书中 《和光静影》系列采用36开明信片,装订成册
犀角雕自古以来就被视为“物之珍”、“国之宝”,*帝王、将相、达官贵人持有和把玩,二千多年来一直带有一种神秘色彩。犀角雕料源稀缺,存世量罕少,历来又缺乏详尽的文献记载,因此犀角雕作为特殊文物,其历史背景和艺术地位不为人们普遍认识和重视。本书辑录了编者多年来从事犀角雕收藏与研究的心得体会,以及各地专家学者的真知灼见。旨在使更多人认识、了解、喜爱犀角雕,为广大犀角雕的研究者和收藏家提供一些参考,进而助推犀角雕的研究与保护。
即便放眼全球,山西现存的雕塑与壁画作品也堪称*艺术精品,但散落在三晋大地上乡野深山里的它们并不被国人了解。抱着将艺术归还艺术的态度,三晋出版社推出《山西国宝精华》和《和光静影》系列丛书,精选50余处山西国保单位的雕塑与壁画作品,组织专业的文物摄影师队伍进行实地拍摄,选取出表现这些作品的*好角度,来呈现各具特色的雕塑和壁画作品,从艺术鉴赏的角度为喜欢中国传统雕塑和壁画艺术的读者提供了一套可读可鉴可藏的精致读本。为了保证*好的呈现效果,本系列丛书选择国内知名的北京雅昌艺术印刷有限公司进行印制。 此次先期出版三组彩塑作品,分别是晋祠圣母殿宋塑、法兴寺宋塑十二菩萨和崇庆寺宋塑十八罗汉,各以不同的呈现形式收入《山西国宝精华》和《和光静影》系列丛书中 《和光静影》系列采用36开明信片,装订成册
本书是 岭南特色工艺非遗传承经典 之一,在介绍铜印历史、工具、材料、字体、章法、刀法等知识的基础上,通过五个真实案例,引导学习者制作一枚完整的铜质印章。五个案例分别是篆刻阳文、篆刻姓名、吉祥语、印纽、边款,涵盖铜质印章的构成要素和常用印章类型。本书应用ISLI和MPR技术,图文视频结合,通俗易懂,有利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
《陈洪绶花鸟草虫》是明代绘画奇才陈洪绶难得一见的精品。册页共十二开,绢本设色,分绘茶花蝴蝶、桃花蛱蝶、萱花蜗牛、牡丹蛱蝶、蔷薇蝴蝶、紫菊蝴蝶、竹禽、水仙竹叶、古槐双禽、红果草虫、奇石、梅石等景物,款署:“豁山洪绶写于榕醪山馆。”每开俱有“洪绶”朱文长方印及清人孙均对题,册前有签条“陈章侯花鸟草虫写生,看篆楼珍藏,药房书签”,画后有崇恩、潘厚、潘景郑三题。
《美术实验教学丛书·点石成金:雕塑实验教学》的普及,使得各种雕塑门类也在迅速发展。在美术院校中,雕塑教学进入比较系统、全面和综合知识含量丰富的时代。本雕塑教材针对美术专业雕塑实验塞教学和高校本、硕学生的基础教学编著,主要以雕塑实验室教学常用科目:石雕,金属焊接、陶艺、综合材料和环境雕塑五个章节为重点,并结合相关的知识链接进行延伸,分别对各种材料的特点、制作工艺流程以及基本创作方法做了比较翔实的介绍和分析,相信将会对目前的院校雕塑教学及雕塑爱好者了解雕塑材料和制作工艺有较好的借鉴作用。
本书以金华的婺城区、金东区籍等指画家为开拓人,涉浙江等范围内约八十余位清至民国时期形成的南方指画群的突出成就,通过历史背景展示了中国绘画艺术在变革中发展,从部分流传作品诸多方面进行交流、研究。本书作者根据以前的记忆及相关文献资料,在2017年6月下旬间多次去双龙重新寻录笔记,而北山双龙景区摩崖(石刻)题记由于年代久远又自然遭受石灰岩侵蚀严重,有些岩石刻字相当模糊,只得重新进行疏理再作考读,经过数月辛劳现重作《再考婺城金华北山摩崖(石刻)题记》一文,以供读者及摩崖题记(碑刻)、拓片爱好者等作为重要史料方面的研究、参考。
这里所涉的木雕艺术,是指我国传统工艺美术中的一个极为重要的品种。木雕种类繁多,分布地域宽广。尤以浙江的东阳木雕、黄杨(温州)木雕与嵊州根雕;福建的莆田木雕、仙游木雕;广东的潮州木雕负盛名。无论是实用型木雕还是观赏型木雕,都以其巧妙的创意和精湛的雕琢,传承着永恒的文化内涵与艺术魅力,为我国宝贵的民间艺术增添了光彩。 本书是“中国传统木雕精品鉴赏”系列丛书之《木雕民俗风情百态》,包括多福多寿瓶、水乡酒韵、醉中兄弟、养生之道、寒冬中的山娃等民俗风情。另外,本丛书还应读者需求,在多本分册的后半部,均酌登了读者喜闻乐见的人物面部的特写造型,以资借鉴与研讨。
思逸编*的《食雕技艺》按照不同的主题,将食 雕造型分为花果草木、禽鸟、水产昆虫、祥兽、人物 、情趣小品、建筑风景、瓜灯等八类,全面展示了不 同类型的食雕技艺,对食雕技艺中*经典、*专业的 手法作了详细介绍。 书中对大部分食雕作品进行了简单清晰的步骤分 解,多数作品从外形特征、结构比例、雕刻手法、使 用场合等方面作了点拨,循序渐进,可操作性强,非 常适合烹饪院校师生、专业厨师及烹饪爱好者使用。
《图说中国雕塑艺术》以便捷的方式勾勒出中国雕塑艺术的演变历程,从众多雕塑作品中精挑细选了*为脍炙人口者,加以赏析,突出了这一视觉艺术的装饰、美化作用和纪念性。《图说中国雕塑艺术》语言通畅,注解深入浅出,配有大量精美的彩图。在赏心悦目的阅读中,你会对我国雕塑进行一次全景式的巡礼,从而轻松获得丰富的艺术知识,提升审美素养。
《哥特式雕塑与绘画中的理想主义与自然主义》是德沃夏克的一部方法论著作,也是他的《作为精神史的美术史》的姊妹篇,1918年在慕尼黑一经出版便引起轰动,使他跻身于德语国家美术史家的前列。德沃夏克以此书开创了美术史领域中精神史的研究方法,从而丰富了维也纳学派的方法论。 正是在哥特式雕塑与绘画中,德沃夏克发现,自然主义与理想主义之间的冲突,是与同时代实在论与唯名论之间的冲突相平行的。但德沃夏克并不是简单地从神学家的著述中推断出中世纪艺术的精神品质,而是认为,它们都是中世纪世界观的产物;中世纪艺术既源于这种世界观,又反映了这种世界观--基督教唯灵论。德沃夏克的思想在当时具有极大的影响力与权威性,也对20世纪诸如豪泽尔、潘诺夫斯基等一大批20世纪美术史家产生了深刻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