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饰,自古以来就是身份地位的重要象征,其传承与演变,可以折射出社会风尚与历史文化。 本书按照从史前至民国的年代顺序,将中国首饰的文献资料与出土实物相结合,以各个历史时期的头饰、耳饰、臂饰、胸饰、手饰为纲,以中国首饰文化风俗为线,辅以1000余幅精美彩图,全面呈现了当时社会的审美流变、人文情怀与时代风貌。 全书史料丰富翔实,内容生动有趣。 本次修订特别收录近400幅作者精美手绘插图,忠实还原了首饰的原貌与细节,为全书增添了更多的视觉享受与艺术魅力。 一本在手,可鉴精美首饰,品古人情怀,赏华夏美学,学品位穿搭,提个人修养,是一部雅俗共赏的文化艺术史。
《母亲的香气 金媛善拼布艺术》详细生动的介绍了拼布艺术的起源以及朝鲜族和中国少数民族的拼布艺术,重点向读者详细讲解了拼布钱形纹和太阳花的制作,并展示了金媛善大师拼布艺术作品壁画类(14幅)、包袱皮(102幅)、家居类(39幅)、服饰类(44幅),以飨读者。
广西地处祖国南疆,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有壮、汉、瑶、苗、侗、仫佬、毛南、回、京、彝、水、仡佬等 12 个世居民族。长期以来,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和睦相处,团结奋斗,在八桂大地共同创造了光辉灿烂的历史和文化。广西各民族在适应自然,创造历史,与自然和历史对话过程中创造出多姿多彩、丰富厚重,具有极高历史价值、文学价值、艺术价值和科学价值的民族文化,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文明绵延传承的生动见证,是联结民族情感、维系国家统一的重要基础。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推动文明交流互鉴、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具有重要意义。 2022年,为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遗产保护的系列重要指示
《中国民间泥彩塑集成》是 十二五 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国家出版基金项目、中国文联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专题项目,获第六届中华优秀出版物奖图书提名奖。 中国民间泥彩塑艺术,是中华民族绚丽的民间艺术瑰宝,是活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本集成融泥彩塑技艺、作品、历史、传承于一体,集中国民间泥彩塑之大成,成为民间文化抢救性述写的范本。本集成对实地调查取得的第一手资料进行整理、分析、研究,不仅介绍了极富地域特色和民俗风情的各地泥彩塑作品,更多角度、多层面、立体地呈现了各地区民间泥彩塑的演进历程和发展状貌。在本集成中,不仅展示作品,重要的是关注到了艺术背后的人,更有对民间艺术传承与民生关系的深入解读。本集成精选全国有代表性的泥彩塑之地:天津 泥人张 ,无锡惠山,广东大吴,陕西凤翔,北京,河南浚
木版年画是中国民间美术中一笔巨大的遗产,它清晰地描绘出农耕时代人们的精神天地,炽烈地展示了老百姓的心灵向往,缤纷地表达了那个漫长的历史时代社会生活的全相。 本集成不是一般意义的画集,不是书斋中材料的蓖集与编辑,它是21世纪中国民间文化工作者对木版年画所做的科学的、全面的、系统的普查的成果。 此次普查强调文化学、人类学、民俗学、美术学等各学科的交叉融合;采用文字、录音、摄影和摄像同步的全记录;内容涉及从历史遗存到活态现状、从作品到制作、从艺人到销售张贴、从艺诀到年俗,而且将所有产地囊括其中,一网打尽,不留死角。此种普查在历史上应属首次,也是终结性的。 大量的手的发现性的素材和严格的学术整理,是本集成重要的价值。
《鲁山人陶说》 本书是日本艺术大师北大路鲁山人谈陶器的随笔集。鲁山人是家喻户晓的美食家,为制作配得上自己美食的食器而开始了陶瓷创作,坚持此道直至离世。鲁山人不仅发展出了一套独特的陶器美学体系,还得到了国内外的充分赞誉。 在本书中,他回溯自己的陶瓷创作之路,结合自己的制陶经历,以尖锐的审美之眼评析陶艺史上的名家名器。每一段鉴赏都是对自己推崇的 雅美 的生动注解,都在拓宽我们的美学感悟。 《工艺之道》 是柳宗悦早期的关于工艺性质的论文集。在本书中,他一反潮流地引导大众关注日常器物的健康之美、朴素之美,论证器具的实用价值与服务精神是其美学的核心,而优秀的器物源自匠人的无心,而非艺术家一时灵光之产物。为生动阐释自己的艺术理念,在本书*后,柳宗悦以图文并茂的方式一一评述了自己所钟爱的工艺
琵琶歌是优秀的民间音乐文化,是侗歌中的一种古老的歌谣。本书收录的琵琶歌近100首,反映的内容十分广泛,大体可分为抒情琵琶歌和叙事琵琶歌两大类。对于研究侗族的风情习俗、世态人情、家庭婚姻、历史事件、劳动生产、宗教信仰等诸多方面都具有史料价值。
《中国木版年画集成》是由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组织全国各年画产地的人士和国内权威学者共同从事的一项文化工程,是中国民间文化抢救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冯骥才先生总其事。《绵竹卷》是其中之一,由四川省绵竹年画博物馆组织编纂。因汶川大地震,绵竹年画博物馆遭破坏,大量年画原件不复存世,故而此卷更具收藏价值。 绵竹年画历史悠久,以产自绵竹而得名,是我国著名木版年画之一,与天津杨柳青年画、山东潍坊年画和苏州桃花坞年画齐名。 1.绵竹年画的重要特点之一是绘画性强。和其他木版年画刻版套印不同,绵竹年画的线版只起到轮廓的作用,上色全部依靠手工彩绘。即使同一画师,在不同时间绘制的同一作品也会有所不同。从这个角度讲,每一幅绵竹年画都是“”的。 2.绵竹年画里有一种独特的画法叫“填水脚”。它是绵竹木版年画
临夏砖雕是明清时期从中原地区移植到西北河湟地区的民间艺术形式,是多民族共创、共享的文化成果,多元共生的文化语境赋予了临夏砖雕特别的感觉和价值,使砖雕本原的历史文化内涵发生了流变,成为多元文化性格和价值观的综合体,并生成了特殊的文化生命。基于这种生命形态,临夏砖雕并没有单纯的文化身份和民族归属,而是某种漂移、播撒于地域、族群、文化之间的物性流动,其承载的丰富的文化记忆体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深层价值。 砖雕之于临夏,是一种联结地域族群、风物、文化的符号,表征了复杂的社会交往关系和文化关系。其不仅代表一种手艺,也是多元民族文化之间馈赠、交换、共享的象征,这种文化特性隐藏于其物性之后,流动于历史的变迁中,其“文化之道”恰如其分地演绎了地方性知识的历史维度、文化深度和内在的鲜活性,
聊斋俚曲是蒲松龄以当时流行的时调俗曲作曲牌创作的说唱和戏曲艺术,共十五种。或直接改编自《聊斋志异》,如《姑妇曲》《慈悲曲》《翻魇殃》《寒森曲》《富贵神仙》《磨难曲》;或取材于现实生活,如《墙头记》《穷汉词》;或取材于神话传说和历史故事,如《丑俊巴》《快曲》《蓬莱宴》《增补幸云曲》。意在宣扬伦理道德,针砭世道人心。文笔诙谐泼辣,内容深刻生动。与《聊斋志异》交相辉映,是俗文学领域的一朵奇葩。 聊斋俚曲用的是淄川方言,对外地读者可能是一种障碍,特收录路大荒先生辑校的 土语注解 。音乐是聊斋俚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聊斋俚曲用的曲牌中,有一些流传了下来,为了让读者有更真切的感受,特收录研究工作者记录整理的曲谱和非遗传承人演唱的经典曲段。此外,还收录了《督丈词》《草木传》《逃学传》《学究自
本书集中展现了广东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剪纸(田氏剪纸)代表性传承人田星在剪纸艺术上的学习、成长之路及其不同时期的剪纸作品。田星是陕西人,自幼跟随母亲学习剪纸,掌握了陕西剪纸的艺术手法和风格特色。1991年,田星定居深圳,在陕西剪纸的基础上,融南方文化艺术于其中,创作了大量融合南北文化艺术的剪纸作品。这些作品寓意吉祥、题材多样、构图饱满、形式不一,达到了较高的艺术水准。本书共有“来自黄土高坡”“到深圳”“立志非遗”三部分内容,展现了田星学习、创作剪纸的艺术历程及其相应的剪纸作品,图文并茂。
本从艺术民俗学、文化人类学、历史人类学等多个切入点,基于民间美术本体讲,授民间美术在我国社会作为一个多维立体的文化物象如何嬗变,如何影响民众的生活,如何映射多种文化讯息等。作为被讲述对象的民间美术不仅是单纯的艺术形式,其在当下社会还具有生计化、动态化、民俗化、商业化、非遗化、资源化等时代性特点。在本的编写过程中,立足于美术学,但又追求超出单纯美术学的视野,借助民俗学、历史学、社会学等学科视角,将理论知识与现实场景相结合起来,有利于提升学生学习、探讨与研究的兴趣,从而引导学生更加深刻地思考、理解、传承包括民间美术在内的传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