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近代书画名家诸宗元先生所撰《中国书学浅说》和《中国画学浅说》的合集。诸宗元先生认为书法与绘画是中国人素来看重的两种艺术,而历代作者论书,往往“陈义过高,不切今用”,或者“词旨渊雅,难于通俗”,论画则或总论,或专论,或偏于鉴赏,也难于为后学提供借鉴,故他起意以浅近文字编写这两本《浅说》,“意在便于实习”,而他本人义精于书画,其研习心得融人其间,使得这两本书不失为中国书法、国画爱好者较佳的入门指导书。
故宫博物院是收藏中国古代金属胎珐琅器多的机构,藏有元、明、清三代及民国时期的金属胎珐琅器六千余件,其中掐丝珐琅器四千余件,绝大部分由明御用监、清内条府造办处珐琅作等皇家专门机构制造。《故宫珍赏:掐丝珐琅》这套明信片为“故宫珍赏”系列组,遴选故宫博物院所藏元、明、清三代具有代表性的铜胎掐丝珐琅器皿八件。
本书是《老照片》丛书2023年出版的第2辑,总第148辑。其出版宗旨是“定格历史,收藏记忆,开创读图时代,观照百多年来人类的生存与和发展”,通过刊发有意思的老照片并辅以生动活泼的文字,以独特的视角回望百多年来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是可看、可读的历史读本。
本书是Cord中国授权培训标准教材系列之一。该教材是Corel公司指定的培训教程。 本书由两部分构成。部分介绍了15个精彩的Painter IX应用实例。 第二部分介绍了Pinter IX的基础知识,包括Painter IX的界面、菜单、基本工具、颜色的使用、图形、艺术材质、画笔、滤镜效果、马赛克、脚本与动画、参数设置等。 本书内容丰富、语言简练、结构合理,不仅适用于初学者,也适用于大专院校及社会相关培训班,并可作为广大设计爱好者的自学参考书籍。 随书光盘内容为:Painter IX英文试用版软件。
《鉴宝心得》一书的作者史树青先生作为当代学者,史学家、文物鉴定家,中国收藏家协会名誉会长。长期研究中国古代历史文物,于青铜器、玉器、瓷器、书画、碑帖、拓本等文物的研究鉴定积累大量实践经验,颇有心得。与启功、徐邦达、杨仁恺被称为我国鉴定专家。本书叙述充满历史系统性,又兼具知识性和艺术性, 内容极为丰富,既有国家重大文物的考古鉴定,也有许多民间宝物的鉴赏。主要介绍了金、石、书、画以及其他具有文物考古价值宝贝的鉴赏方法以及作者长年从事该领域的一些鉴宝经验。
本书详细地介绍了玉器的产地及特性,对玉的发展历史和工艺造型也做了详尽的介绍,体现了玉器内涵的广博深远,彰显了中国几千年的玉文化。让读者能够全面、立体地了解玉器的收藏知识及辨伪方法与鉴赏技巧。
本书首次系统地提出决定悲翠首饰价格的要素:色、底水和种。并依据实物,将色分为12个类别,将底水分为8个级别,对于较为深奥的种,提出5种识辨方法。对近年来出现的主要新场石也作了介绍。 为便于掌握识辨技巧,书中所涉内容,均配实物图片作参考标准。图片囊括数元至数百万元的各级别翡翠首饰,其中数万元至百万元珍品居多,难得一见。 阅读对象:悲翠消费者和翡翠经营者。
《赏玉与琢玉》取名为《赏玉与琢玉》,其主要内容包含玉器鉴赏和玉器雕琢两个方面,书中将分上下两篇进行专门介绍。目的是让更多人了解玉器,喜欢玉器,加入到玉器的设计制作中来,让中华玉器这要艺术奇葩永远闪耀着光芒。上篇重点是介绍玉石的一些基本知识、古代玉器的变化特征以及玉器雕琢题材及意义。下篇介绍了玉雕制作的整个过程,包含古代琢玉介绍、现代玉雕工具设备、玉雕基本设计、玉雕采用的基本方法、玉器雕琢的实例介绍,以及宝玉种类和产地等内容。 玉是自然界中美丽的石头,赏玉者信奉玉是天地之精灵。若从地质这角度看,玉石为地球岩石演变之精华,在这个意义上,玉真的包含了天地之灵气。唐太宗说过:“玉虽有美质,在于石间,不值良工琢磨,与瓦砾不别。”意思是说石中的玉虽然有美的本质,但是没有精细的雕琢,与
《变形金刚(第2卷2升级行动官方中文版)》讲述发生在外星球的汽车人与霸天虎之间的故事。全套丛书包含变形金刚G2所有主线剧情,且按官方定制的历史顺序排列。无论是初次接触变形金刚的新朋友,还是秉承怀旧之心收藏的老朋友,让我们重温历史上这场旷日持久的战争,一起开始冒险吧。
《翡翠鉴定与选购从新手到行家》从四个维度由浅入深地介绍翡翠知识:1。从专业角度介绍什么是翡翠,辅以表格、地图、图示以方便理解;2。配合大量精美高清图片,介绍翡翠的等级和品种,传授鉴别翡翠真伪的方法,让读者全方位地、直观地了解熟悉翡翠;3。以举例的方式,分门类介绍不同类型翡翠选购的方法以及投资的注意事项;4。用最简明的方式向读者全面地介绍神秘的翡翠。书前附有全书知识要点速查表,书后附有翡翠饰品分级标准参考图示。全书深入浅出,实为初学者快速准确掌握翡翠鉴赏、购藏核心要义的指南。
从敲击块石片开始,人类文明正是通过人手的不断劳作得以一步一步地向前推进,呈现出今天这样多姿多彩的景象。工业化以来的三百年,我们将太多的工作放任机器做去了,机器的制作毕竟过于生硬和整齐划一,当我们被这些生产线上制造的产品包围的时候,突然会发觉,生活变得缺少灵性、美感和古典的气质了。于是,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四处寻访他们的祖辈们用手制作和使用过的器物。瓷片、玉佩、银簪、木器;一块雕版、一把紫砂壶;甚至于一砖、一瓦,它们都经历过先人用手精心琢磨,保留有先人的体温,镌刻着我们民族的图腾。偶尔得之,就像珍宝一样地倍加爱惜,并在搜寻与把玩的过程中获得了极大的快乐与慰藉。 传统手工艺是我国优秀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的玉器、丝绸、漆器、瓷器和明清家具等均为世界手工艺制品中的翘楚,在制作
宋代是中国花鸟画成熟和极盛时期,在应物象形、营造意境、笔墨技巧等方面都臻于完美。据《宣和画谱》记载,当时宫廷藏画见于著录的作品有6396幅,其中花鸟画就占一半以上,可见花鸟画在宋代创作之盛况和宫廷列花鸟画的重视程度。 宋代初期的花鸟画,主要是继承了五代传统,并在此基础上,有所创新,黄筌“钩勒填彩、旨趣浓艳”的富贵风格,统治着画坛近百年。到了北宋中期,随着崔白、赵昌、易元吉等在花鸟画坛的崭露头角,以他们生动活泼的画风,打破了黄家蚕贵体系的垄断,为宫廷花鸟画注入了新的生机。北宋后期,由于宋徽宗赵佶列绘画的特殊爱好,在他的大力倡导和身体力行下,画院得到空前发展,宫廷花鸟画达到颠峰,此风锦延至南宋宫廷,花鸟画的创作长盛不衰。当时著名的花鸟画家有李迪、林椿、法常等,还有一些人物、山水画家
中国古代漆器是一部悠久而丰富的历史。假如你不太熟悉那些史实,不妨走埋头这条溢彩流光的长廊。在这里,你会巡览到它们美丽的容颜,了解到它们博大精深的内涵。 古代漆器与世人的生活息息相关,它为直接地再现了我们民族的信仰和习俗。在这些绚丽多姿的漆器上,我们似乎可以聆听到祖先心灵的声息,一目了然地了解到中国民族灿烂而光辉的古代文明。本书为人们了解中国古代漆器的发展脉络提供了一条线索。
明末清初之际,是中国古代画史上派别纷争、名家竞秀、艺术创作繁荣的时代,如在清代被标榜为绘画“正统派”的“四王吴恽”,即王时敏、王鉴、王翠、王原祁、吴历、恽寿平;如活跃在南京一带的“金陵八家”,即龚贤、吴宏等不止八位画家,但却被以“八家”而统称的画家群体;再如产生于安徽、浙江的查士标等四位画家,被称为“海阳四家”,也被称为“新安画派”。在这些不同名称的画派或画家群体中,或是因艺术创作理想、旨趣的相同、相近;或是共同产生及活动于某地;或是因身世、遭遇、归宿的相近等等原因,大多为后来看归并而称为某派、某家。其中,列近、现代有着重要影响的,还有所谓“清初四僧”的渐江、髡残、朱耷、原济四位和尚画家。朱耷号八大山人,原济号石涛,又被并称为八大、石涛,其声名著于当代,为许多人所知。当然
中国古代玉器以其优美流畅的造型、变幻莫测的纹饰、鬼斧神工般的琢刻技艺而著称于世。它有着7000年的悠久历史,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国古代文明发展的历程。中国古代玉器的发展,大约经过了两个阶段:阶段从史前时代到魏晋南北朝时期,其特点是以礼制为中心,造型和纹饰充满了神秘感;第二阶段从隋唐到明清,其特点是以实用为 主,充满生活气息。本书即以此为主要线索,通俗而简明地介绍整个中国古玉的发展史。 近年来,祖国大陆及港台地区古玉爱好者日益增多,对中国古玉的研究也在不断深入。以前的古玉研究者往往停留在以古文献诠释传世古玉上,既不科学,舛误亦多。近几十年来,随着考古发掘工作的发展,更多的古玉不断出土,使我们对古玉的断代、用途及制作工艺的研究更科学、更全面,这也是本书的特点之一。 本书将历史背景与古
暂时没有内容
清王朝是中国封建社会后一个王朝,蜚声世界的中国陶瓷业在清代臻于鼎盛。尤其是在康、雍、乾三代,我国制瓷业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辉煌成就。康熙时期的红釉、青花、五彩、素三彩,雍正时期的粉彩、珐琅彩、单色釉和乾隆时期的特种工艺瓷,都是前所未有之佳作。这些辉煌成绩的取得,无疑是继承了前代制瓷的成果,但是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皇帝对瓷器的特殊爱好和重视却起到了不容忽视的积极作用。康熙晚期的珐琅彩瓷,就是在康熙帝的直接授意下创烧的。它一经问世就享受着由宫廷画师出具样稿,由景德镇官窑瓷厂烧制上好素胎,然后送往京城皇宫内“造办处”选胎,再经“如意馆”画师绘画填彩,后八宫内彩炉烘烧等一系列殊荣,在清宫内独领风骚近百年。珐琅彩瓷以洁白细腻的胎质,莹润如玉的釉面,明快艳丽的色调,以及精湛绝伦的技巧,成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