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氏太极拳图说》(简体版)是在陈鑫所著《太极拳图画讲义》基础上,经后人整理、修订,重新补写而成,主要介绍了陈氏太极拳架六十四势的练法,以及太极拳的基本理论,并阐述了陈氏太极拳发展脉络和时人的评述文章。书中配以古朴的示意图,以描绘动作运行方式,阐释拳理。
黄震寰先生从师田兆麟、吴图南、石明等太极大家,经过多年的潜心修炼,创立了大道太极,侧重从悟道而非武功的角度练习太极拳。经过数十年的研练,形成了由无极站桩功入手,求松、求静、继而求空悟道的独特修炼理论与实践体系。 这套修炼体系包括无极站桩功、松功、拳架、推手、散手等内容,训练设置围绕悟道展开,故而在技术要求、修炼心法上颇具独特性,与一般太极练法有明显差异,对于有志于养生、悟道的太极拳爱好者,有较大的帮助和参考价值。
本书是被誉为 太极泰斗 的吴图南的作品集,由吴图南的外甥章学楷先生整理。 全书分为五章。国术与太极拳概论部分讲述了太极拳的传承历史、练习太极拳的好处。太极拳、太极功玄玄刀、太极剑部分讲解了每一招式的练法、用法,均有详细 姿势说明 应用说明 。太极功部分披露了外界鲜见的 用架序稿 。吴图南的 太极功 推手 用架 是其太极拳修为中的精华,也是最为太极拳爱好者追捧的。 此外,章学楷先生保存吴图南先生20世纪80年代的珍贵录音磁带,此次修复、转存为数字信号,读者可扫描二维码免费收听。
本书基于传统陈式太极拳一路和二路拳架的技法、劲力特点,糅合为一套包含28个式子、符合人肢体结构的太极拳传授与训练系统。作者主张在 肢体运动 的范畴解释太极拳,提出 肢体的运动平衡 骨架的运动规范 等训练原则,并一以贯之地述清太极拳的要领点拨、实战用法以及训练定量,以达强身、自卫之目的。
赵堡太极拳形成于河南温县赵堡镇,尊太极拳创始人张三丰,祖师王宗岳经数代传承于蒋发。蒋发传入赵堡后,在赵堡村内六代单传,到陈清平宗师开始传于世人,至今已有四百多年的历史。经数百年的辨理、习技传下来的赵堡太极拳,无论拳架或理论都由师父口传身授。 赵堡太极拳具有独特的拳理拳法,有着完整的习练体系和独特的习练方法。但由于赵堡镇有 赵堡太极拳不出村 的村规,社会对赵堡太极拳的了解较少。以王海洲为代表的赵堡太极拳传人,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打破村规,在全国范围内大力弘扬和传播赵堡太极拳,并出版了大量赵堡太极拳方面的书籍,掀起了习练赵堡太极拳的热潮。 本书以图文并茂的方式展现了赵堡太极拳108式正宗拳架,并对赵堡太极拳的拳理拳法、独特练法、宗师言传身教等进行了详细的阐述。
本书为万周迎对太极文化研学的大成之集,涵盖太极文化、历史、内功、拳论、养生、功法与练法等方面。披露了 8 字磨盘桩、鹿回头、壁虎功等独家基本功,图解传统陈式太极拳83式的势法要领。本书是《非视觉太极 太极拳劲意图解》的姊妹篇。
1987年,王壮弘在美国洛杉矶举行的“世界杯”武术锦标大赛中技压群雄,夺取了金杯奖。 20年之后,王壮弘先生以释、道、儒三家融通的智慧,阐释何为太极,何为水性太极,何为太极文化的神髓。“太极思维”来源于中华文化的深层,与孔子的“太和至中”、“中庸之道”,老子的“有为有所不为,无为无所不为”,释迦牟尼的“不空之空谓之空”的思想相一致。太极拳的至高境界是“无为法”,即“万法归于一法,一法归于无法,无法才是真法”。是“四两拔千斤”而非“四两拨千斤”。用重量不用力量,运用地心引力……借力打力。道法自然,太极拳要仿效水、风、气体,练成流动不居的松柔之体。缘起性空,明心见性……周身无处不圆通。
太极拳于民国期间从北京名扬全国,继而广播海外,但长久以来,供爱好者学习、研究者研究的严谨的太极拳史专著实属缺乏。本书作者以严谨求实的治学精神爬梳太极拳传承脉络,囊括几乎所有太极拳流派,在时间纵轴与空间横纵上严谨取材,尽可能复原太极拳传序的骨骼与血脉,记录太极拳门人百年起落沉浮。 太极拳练习者,既可以将本书作为寻师访友的线索,又可从书中随处读到太极大家们关于拳艺的字字玄机。对传统武术历史研究者而言,本书又是不可多得的重磅参考。
李派太极由动静两盘构成,是一个精深而庞大的拳功体系。谈及整理,真令人望洋兴叹,愚人功薄识浅,本无力承担此任。只是有感于“两三代人的愿望至今未遂”和师尊重道弘德的热忱,于是毛遂自荐,愚公移山。基于师尊的鼓励和支持,愚人才本先生做势,三变图示,三易文稿,终于有了一个不太称心的阶段了结。此书出版,渗透着师尊的一腔心血。纵有所成,功在吾师,还包括我的长辈、同辈和晚辈。但终因自己水平太低,能力有限,难详宗法精微,难尽机理堂奥。所以,一想到其中必然存在谬误,一想到“弘真”的整理要求,一想到爱好者的热诚期望,就深疚大愧,心波难平。在此,诚请前辈师尊批评指点,弟子不胜感戴。 李派太极拳,由天地人三个体系组成,所以,本次拟定按三部丛书出版,部“天盘拳”,即“七星妙化拳”。其后又包括了柔架“
作者对太极拳的嗜好和专练缘于80年代初。此书的构思是90年代中期。在社会各界人士的要求和鼓励下,业余两年完成其稿。在作者修炼太极拳道和宗教体过程中,深刻感觉到道教义理与太极拳密切关联,本因此拳的传承和功法原理都是道教文化的传承,而由于宗教的神陷和武术的奇秘,理论资料尚不多见,致使理论和传承系统不够明晰。于是我在几位道教老修行和教内外老师们的指下下,把中国古老宗教——道教与太极拳的多方联系,通过小心求征,大胆论说地进行阐述。虽不够,但且作一家之言,见教诸家。并把业师传下来的太极拳内容整理出来,当做奉呈给大家的一份薄礼。
由杨澄甫著的《杨澄甫武学辑注(太极拳使用法)/武学名家典籍丛书》是“武学名家典籍”丛书之一,为杨澄甫于民国年间出版的杨式太极拳开山之作,阐明了杨式太极拳练用方法,理深而意密。可惜仓促出版,原书有不少讹漏。为方便现代读者阅读与理解杨式太极拳堂奥及练法、用法,特以《太极拳使用法》1931年2月初版为底本,立足于杨澄甫武学著作的学术价值,融民国版原貌与现代横排简体版于一炉,加以点校、注释和导读。 本书立足于杨澄甫武学著作的学术价值,融民国版原貌与现代横排简体版于一炉,加以点校、注释和导读,阐明了杨式太极拳练用方法。
《易经》在全世界都是一部知名的书,然而真正懂得“易经”、深入到“易经”内容的人,并不是很多。为什么呢?因为《易经》太难懂了。 “易经”有六十四个卦,每卦有六个爻,那么,它就有、384个爻。每个卦有一个卦辞、一个彖辞、一个象辞;每个爻有一个爻辞、一个爻的象辞。这样算起来,就有960段辞语,在《易经》中叫“断辞”,即断定占卜结果的辞。 这些众多的断辞,并不是与抽签简单的一对一关系,进入卦还有一套复杂的占筮方法,进入卦之后还要看爻辞。 这还不算,卦分上(外)下(内)卦;爻有初、二、三、四、五、上,共六个位置,刚(阳)柔(阴)两爻。卦与卦之间、爻与爻之问、爻与卦之间,都存在相互影响的关系。 此外,卦爻辞都是用古代文言写的,所讲的事、物又都是两千五百年前上古时期的事、物,一个字义,并不一定是字的本义
《三世七太极拳》一方面将太极拳的理论渊源追溯到了《周易》《道德经》《孙子兵法》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另一方面,围绕民国初年曾轰动京师(北平)拳界的三世七太极拳,不仅说明了其自唐代许宣平以来的传承,公开了三世七太极拳独特的拳理、功法与古谱解,而且演示了三世七太极拳的拳架,披露了三十七太极拳的核心内容:招功、松功、劲功与气功。 如作者所言: 本书旨在让传统国之瑰宝,代有传人,以当代视角阐述发扬,为讲好中国故事、推出中国品牌,尽绵薄之力。 该书沉淀了作者二十多年习武的体悟与实践,吸收了前辈名家与传统经典的优长,拳理、拳法、技击与实践都合乎科学,不涉玄虚。且图文并茂,条分缕析,风格独特而显明。既便于作进一步研究,也可作为实操之书,指导教学与修炼。
《杨澄甫武学辑注 太极拳体用全书》是 武学名家典籍 丛书之一,为杨澄甫于民国年间口述、郑曼青整理的流畅的太极拳著作,当时一经出版,即被太极拳习练者抢购,一时洛阳纸贵。而本次校注即采用《太极拳体用全书》1934年2月初版本,立足于杨澄甫武学著作的学术价值,融民国版原貌与现代横排简体版于一炉,并加以点校、注释和导读。阐明了杨式太极拳养生练用方法,理深而意密,堪称杨式太极拳经典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