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置身事内:中国政府与经济发展》是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兰小欢多年教学与研究内容的凝练,将经济学原理与中国经济发展的实践融合,以地方政府投融资为主线,深入浅出地论述了中国经济的发展,笔触简练客观,并广泛采纳了各领域学者的蕞新研究成果。全书以我国地方政府投融资为主线,分上下两篇。上篇解释微观机制,包括地方政府的基本事务、收支、土地融资和开发、投资和债务等;下篇解释这些微观行为与宏观现象的联系,包括城市化和工业化、房价、地区差异、债务风险、国内经济结构失衡、国际贸易冲突等。最后一章提炼和总结全书内容。 通过对中国政治经济体系的论述,作者简明地刻画了地方政府进行经济治理的基本方式,并指出,中国政府通过深度介入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在发展经济的同时逐步推动了市场机制的建立和完善,以
随着中国经济从高速增长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提升全要素生产率以及在企业层面提升投资资本收益率(ROIC)将成为未来增长*重要的源泉。中国经济的微观基础在这一过程中必将发生深刻的变化。我们的企业需要改变在过去40年高速增长时期形成的认知和思维定式,真正把价值创造放在单纯地追求规模之上,重塑中国经济增长的逻辑和微观基础。
银发经济并非一个严谨的学术概念,而更像是一个与老年人相关的社会经济流行现象进行概括的术语。相较于其他学术性较强的概念,银发经济具有简单易懂、易于传播的特性。 本书选择以银发经济作为主题,正是为了在老龄化加速的时代背景下,对于与老人相关的各种鲜活的社会经济现象保持完全开放的心态和热忱研究的兴趣,更是希望与产业、资本、学界、媒体、主管部门等社会各界共同努力,推动中国银发经济全面蓬勃发展,为世界的老龄化对策提供一个中国方案。
《置身事内:中国政府与经济发展》凝练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兰小欢多年教学与研究成果,将经济学原理与中国经济发展的实践有机融合,以地方政府投融资为主线,深入浅出地论述了中国经济的发展,笔触简练客观,并广泛采纳了各领域学者的 研究成果。 全书分上下两篇。上篇解释微观机制,包括地方政府的基本事务、收支、土地融资和开发、投资和债务等;下篇解释这些微观行为与宏观现象的联系,包括城市化和工业化、房价、地区差异、债务风险、 经济结构失衡、 贸易冲突等。 通过对中国政治经济体系的论述,作者简明地刻画了地方政府进行经济治理的基本方式,并指出,中国政府通过深度介入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在发展经济的同时逐步推动了市场机制的建立和完善,以一种有别于所谓发达 经验的方式实现了经济奇迹。基于对改革历程与
是什么导致了货币的持续超发?如何看待中国的股市?判断中国房价趋势转变的关键点是什么?当下与未来的风险和机会在哪里?大宗商品的涨跌周期如何界定?面对未来的大趋势,投资者该如何做选择?企业家应该如何决策?…… 本书通过分析中国决策、大国角逐、全球博弈三条主线,对上述问题一一做出解答,展现出一个波澜壮阔的涵盖中国和全球主要经济体的宏大趋势,以及涵盖楼市、汇率、大宗商品等在内的微观趋势,让未来20年纤毫毕现。 本书带给大家的并非简单的结论,而是非常系统和具体的分析过程。既给读者投资决策提供重要的参考,也帮助读者认识、掌握系统分析趋势的基本方法。 这是一本百科全书式的趋势分析巨作。在本书中,经济趋势研究专家时寒冰以的数据,通过与现实、历史的结合,通过跨学科、跨领域的贯通,推导出
本书以手资料出发,记录了中国资本市场30年跌宕起伏的历史发展过程,比较客观地回顾了我国资本市场不同发展阶段的若干重大事件,从20世纪90年代初的 股票热 到中国人民银行的集中统一监管;从深圳股票认购证的 8.10事件 到股票公开发行的全国推开;从初的中国人民银行混业监管到成立中国证监会的分业监管;从以联办 白皮书 为代表的资本市场设计到沪深证券交易所的设立;从计划经济下全民所有制企业改革到以国家体改委 黄皮书 为标志的股份制试点;从深圳大胆闯的B股发行到成功探索以H股为代表的资本市场对外开放,是对我国资本市场历史弥足珍贵的回忆。 本书从大国崛起和大国博弈的视角出发,以境内外金融危机事件为线索,思考国家金融战略和新发展阶段我国资本市场改革发展的若干重要问题,研究推进注册制改革、规范理财市场发展、处理中
导论:市场的逻辑和中国的改革(节选)重新注意古典经济学 思想 近,我看了一些思想史方面的东西,知道在科学 有一个概念,叫辉格主义,说科学总是在进步, 的东西要比昨天的东西 正确。如果是这样的话,我们搞科学研究的人不需要看很老的东西,只要看 近发表的东西就可以了。但这个辉格主义是 错误的,因为科学并不总是在直线进步,科学经常走弯路。例如,日心说在公元前200 多年的时候就已经被古希腊的天文学家阿利斯塔克提出来了,但是一直得不到承认,托勒密的地心说却统治了世界1500 多年,直到哥白尼于1543 年出版了《天体运行论》。这说明科学进步是相对的。 经济学从1776 年亚当·斯密发表《国富论》开始,有200 多年的时间,取得了很多进步,但也走了好多弯路。也就是说,后来出现的经济学理论不一定比亚当·斯密那个时候的古典经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