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与政府》收录了张维迎三十余年来的重要文章和演讲33篇,从改革开放之初到2008年金融危机,张维迎一直活跃在中国改革的前沿,他的许多观点后来被证明具有极强的预见性,本书精选的文章,几乎囊括了张维迎教授所有对中国改革产生巨大影响的重要观点,他对市场经济的坚持、对主流经济学的思考和对中国资本市场及金融稳定的建议,都在书中得到了完整的论述,本书是了解张维迎学术思想、理解宏观经济脉络、认清政府与市场关系的权威文本。 市场经济的内在矛盾在于市场体系自身包含着反市场的力量 政府。这是一种 异化 。市场要有效地运行,不能没有政府;但政府力量的扩展,可能导致市场本身的毁灭。因此,如何在发挥政府的积极作用的同时有效地节制政府对市场的破坏, 是每一个市场经济国家面临的难题。 张维迎
中国改革开放成就举世瞩目,在三十年经济腾飞的背后,有一群人功不可没,他们就是中国高层经济智囊。他们的研究和建言不仅成为经济决策的参考和依据,更成为普通民众了解和预测经济生活的重要资源。 吴敬琏、周其仁、厉以宁、张培刚、樊纲、张维迎、张五常、林毅夫、杨小凯、陈锡文、茅于轼、陈元这十二位经济学家,他们处于政府与民间的夹层地带,不仅面临公众舆论和官方压力,同时也需要面对内心良知的拷问。他们有着怎样的人生经历?他们是如何成为中国高层经济智囊的?在高层决策和人民利益之间他们到底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 本书通过回顾他们的生平、梳理其学术思想的变迁,透射中国社会转型的历史转接以及经济思潮之流变。其中不乏名噪一时的社会热点以及围绕国企改革、市场经济、农业经济等重点事件的各种思想的交
本书集中了作者在中国央行工作逾十几年期间所发表的五十多篇论文。中国金融改革及金融市场建立所必需的理论思考基础、政策制定考量、实践操作经验,尽在本书中做出了详细阐述。 作为中国金融改革这幕活剧的亲历者,本书作者称自己就像是坐在剧场里的“排”,以独特视角对中国金融改革进程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在这场金融改革中,成果及收获只属于昨天,未来还需要更多人的倾力付出,理论的思考和经验的总结不仅是对昨天的回顾,也让今天受益,并指导明天。
四十多年以来,中国在市场繁荣和经济增长方面屡创佳绩,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市场经济体之一,而宋代中国在一千年前也获得了类似的地位。刘光临在这部大胆而精彩的著作中,利用非常珍贵的11世纪市场和人口数据,首次使用定量方法来探讨中国早期市场经济。宋代市场经济的繁荣与明初管制体系导致的衰退形成了鲜明对比,这种根本性的变化不仅使市场规模缩小,也导致普通民众的生活水平急剧下降。 这是对中国市场周期的一次里程碑式的研究。八个附录组成的庞大数据集展现了宋元明三代的经济发展周期,本书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各朝制度的运作效率和市场规模的长期变化,并启发人们思考当代中国在经验和理论层面的重要问题。
你可能不知道顺德,但你一定知道或听说过 美的、科龙、格兰仕、万和、神州、康宝、万家乐、华宝 等著名的家电品牌; 你可能不知道顺德,但你一定知道或者听说过 碧桂园、顺丰、顺德农商行、大自然木地板 等著名的企业; 你可能不知道顺德,但你一定知道广东盛产家具,而顺德的龙江正是 中国家具镇 ,乐从是 中国家具商贸之都 ; 你可能不知道顺德,但如果你是做花卉生意的,就或多或少会听说过陈村,因为这里是 花卉种植基地 。 在过去40年中国改革开放的进程中, 顺德 二字始终是中国县域经济发展史中反复出现的一个高频词汇。对于媒体来说,顺德是一座新闻的富矿;对于学界来说,顺德是一个研究的样本。人们用顺德现象、顺德模式、顺德奇迹、顺德改革等各种各样的词汇来透视和描写顺德。 那么,在一系列的经济现象与改革形象背
《区域经济学与区域政策(第三版)》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主要论述了区域经济学的一些基本理论,主要涉及区域产出、就业与收入的决定,以及区域经济增长、区际贸易与移民、产业聚集、区域失业差异、区域经济建模的投入—产出方法等等。第二部分则主要论述了区域政策及其评价。作者以英国、欧盟等国家或地区的区域问题为基础,总结了最早采用区域政策的英国政府是如何利用政策替代市场方法解决英国当时的区域差距问题的,同时也讲述了英国区域政策的发展历史。然后,对具体的区域政策工具如企业区位控制、资金补贴、支持创新与中小企业发展等作出了具体分析。最后,本书对区域政策的具体评价方法,如受援助企业的比较方法、成本—收益法、大型区域计量模型方法等进行了具体的探讨,并对区域政策效应评价过程中所面临的一些难题进行了
本书的设计初衷便是通过全方位总结各个领域的改革,展示中国改革故事,并尝试提炼出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总的思路是把消除传统经济体制对生产要素积累和配置的束缚作为经济增长的充分条件,把中国资源禀赋、发展阶段从而潜在的比较优势作为经济增长的必要条件,分析了促进高速发展的各种贡献因素。首先,本书作者介绍了宏观经济政策演进与创新,包括公共财政与财税体制改革、政府职能转变、金融市场与金融体制改革、产品和资源价格形成机制变化等市场化改革。其次,作者讨论了产业、区域和要素市场发育的问题。如从劳动力市场发育与就业扩大角度回顾了共享发展过程,从产业调整与结构变化以及区域战略演变叙述了发展如何增进协调性,讲述了农业经济体制改革和城乡一体化发展,以及从竞争环境与企业改革观察如何坚持基本经济制度。*后,
中国虽然大,可以说只有两块地方:一是城市,一是乡村。中国的人口十几亿,也可以说只有两部分人:一部分叫城里人,另外一部分叫乡下人。城乡中国深刻的分野,促使费孝通先生在20世纪40年代就写出他著名的《乡土中国》。 今天,虽然中国的经济飞速发展,可是城乡之间依然有着巨大的差距,甚至鸿沟越来越大,导致中国发展中的大多数重点难点,都在农村,都在城乡之间。周其仁教授在《城乡中国》中指出,没有农村、农业和农民状况的根本改善,国民经济是搞不起来的。因此,近年来关于城镇化的讨论始终不绝于耳,成为政府、大众、舆论、专家学者热议的焦点问题。 5年来,周其仁教授及其同人陆续以实地调研的形式,深入调查了中国很多地方城乡的情况,在《城乡中国》一书中,将城乡之间这些差异形成的原因、后果以及可能的解决办法娓
一位具有强烈使命感和批判精神的学者! 《下一个十年:一个青年经济学者的改革梦》一本振聋发聩、敢想敢说的书! 刘胜军是近年崛起的新一代中国经济学人中极为突出的一位。他思想敏锐、观点独到、见解深刻、文笔洗练,且率真直言。这部文集荟集了他的一些非常有影响的文章,迅速、即时、深刻和尖锐地直击当下中国经济社会转型中的一些现实问题,并提出了相当深刻的理性分析、现实评论和改革呼喊。这本书目光犀利,立场鲜明,敢想敢说。因此突破了对改革的常规认识,使人振聋发聩。
城变,不是城市之变化,而是城市之变革。今天的中国正在上演着21世纪最为激动人心的城市变革。在这千年未遇之变局中,成都,一个典型的中国西部城市,生动演绎了中国特色的“城变”之路,它所折射出的不仅是一个西部都市重振雄风的传奇,也是一个典型中国传统城市细胞再造的真实聚焦。作为中国城市战略咨询的者,王志纲工作室结合其对成都长达四年的连续观察与深度参与,在本书中首次披露了成都“城变”之谜,全面总结“城变”之道,不仅对中西部地区城市发展有重要的借鉴,同样对于那些需要转型的东部发达地区的城市也有着普遍性的启发。
本书呈现了清华大学政治经济学研究中心主任蔡继明教授及其研究小组关于中国的城市化的学术研究成果。书中主要探讨了我国城市化的功能定位和模式选择,并预测了未来30年我国城乡融合发展的趋势,阐明了为实现城乡融合发展的目标所需的制度保障和政策体系支持。本书内容翔实,观点鲜明,材料丰赡,视野宏达,是中国城市化研究的重要创获。
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广东的改革开放在全国先行一步,取得辉煌成就,举世瞩目。原广东省委胡春华书记、广东省委宣传部慎海雄部长和蒋斌副部长多次指出广东改革开放史研究的重要性,并殷切期待广东学术界能够尽早写出学术精品。为此,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历史与孙中山研究所遵照广东省委、省委宣传部的工作安排成立课题组,全力撰写《广东改革开放简史》。全书以专业本位,强调理论思考与学术创新,分上、中、下三编,60多万字,简明扼要地记述广东改革开放40年来各个领域的重大决策和重要事件,再现广东探索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光辉历程,并在习近平“四个坚持、三个支撑、两个走在前列”的殷切希望和党的十九大报告的指引下展望广东美好的未来。
人民币20年超过美元200年的发钞量,为什么还闹钱荒?工资总额还不抵灰色收入的1/2,钱都跑哪儿去了?泡沫“双雄”像两个巨型癌肿那样每天狂吸营养,印再多票子也填不满这两张血盆大口!泡沫超大会吞噬投资,挤占消费,耗竭收入,蚕食储蓄,谁也供养不起,不挤破会耗干你的。先挤破后降解,先保本后取利,你的财富才能化险为夷。 作者运用经济学、社会学、管理学、运筹学方法,再次为读者揭谜解惑。作者的预警应验吗?你读完这书才能“鉴定完毕”。
城中村是我国城市化过程中非常独特的社会现象,从一个窗口透视了中国城市化道路的坎坷、神奇和多样性。一个由血缘、地缘、民间信仰、乡规民约等深层社会网络联结而成的村落乡土社会,其终结是一个复杂的社会过程,其间必然伴随着产权的变动、社会网络的重组以及利益和价值的冲突。村落的终结是社会巨变的缩影,对于整个中国来说,这种巨变可能要延续很长时间。
本书集中了作者在中国央行工作逾十几年期间所发表的五十多篇论文。中国金融改革及金融市场建立所必需的理论思考基础、政策制定考量、实践操作经验,尽在本书中做出了详细阐述。 作为中国金融改革这幕活剧的亲历者,本书作者称自己就像是坐在剧场里的“排”,以独特视角对中国金融改革进程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在这场金融改革中,成果及收获只属于昨天,未来还需要更多人的倾力付出,理论的思考和经验的总结不仅是对昨天的回顾,也让今天受益,并指导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