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占我国陆地面积的三分之二,在这片广袤大地上,聚居着三亿多勤劳善良的各族人民,蕴藏着丰富的物产资源。对于西部,我有一份特殊的感情。我曾经在那里生活工作了16个年头,西部可以说是我的第二故乡。1962年我大学毕业后,分配到上海一家研究所工作。1965年,为响应备战备荒、建设“大三线”的号召,我所在的部门整体搬迁到西安。从大上海到西部古城,我领略了沟壑纵横的黄土高原、质朴厚重的民风社情、辉煌灿烂的古代文明,同时也感受到了西部民生多艰的一面。那时我常想,我们这代人能为西部做些什么?然而身处那个特殊的年代,虽有报效祖国之心,也只能是一种热切的期盼和美好的憧憬。
投资环境是指在投资过程中影响投资的各种客观因素的综合系统。它是投资者面临的所有外部条件,是投资意向的基本前提,是投资实施的基本保障,是影响投资者的资本投向以及资本运行的重要因素。投资环境的优劣直接关系着投资者的信心和投资的安全及效益。良好的投资环境可以增强区域内部的凝聚力,激励经济主体创业,扩大对区外投资者和资源的吸引力,从而成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进步的标志和巨大的无形资产。 该书是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民族问题研究中心2003年度课题“改善西部大开发投资环境分析”的研究成果。全书从西部投资环境概述、西部投资政策环境、西部投资政务环境、西部融资环境、西部投资市场环境等方面对西部投资环境进行系统的研究,旨在唤起更多人关心西部投资环境的建设。
西部占我国陆地面积的三分之二,在这片广袤大地上,聚居着三亿多勤劳善良的各族人民,蕴藏着丰富的物产资源。对于西部,我有一份特殊的感情。我曾经在那里生活工作了16个年头,西部可以说是我的第二故乡。1962年我大学毕业后,分配到上海一家研究所工作。1965年,为响应备战备荒、建设“大三线”的号召,我所在的部门整体搬迁到西安。从大上海到西部古城,我领略了沟壑纵横的黄土高原、质朴厚重的民风社情、辉煌灿烂的古代文明,同时也感受到了西部民生多艰的一面。那时我常想,我们这代人能为西部做些什么?然而身处那个特殊的年代,虽有报效祖国之心,也只能是一种热切的期盼和美好的憧憬。
西部大开发是党中央在世纪这交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关系国家经经济社发展大局,关系民族团结、边疆稳定和括生态重庆市、四川省、贵州省、云南省、西藏自治区、陕西省、甘肃省、宁夏回族自治区、青海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和广西壮族自治区。上述12个省(市、区)国土面积占全国的71.%,人口占全国的28%。而国民生产总均值的2/3,不及东部地区平均值的一半。西部尽管不乏经济与科教较发达的城市,但从总体上考察,尚属欠发达和待开发的地区。 中国陆地地势西高东低,大体呈三级阶梯,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的地区大体上都在第一、二两个台阶。西部尽管有“天府之国——成者平原”、“八百里秦川”、“塞外江南——宁夏黄河灌区”自然条件相当好的地区,但更大范围的是青藏高原、云贵高原、内蒙古高原和西干旱沙漠戈壁等自然条
西部占我国陆地面积的三分之二,在这片广袤大地上,聚居着三亿多勤劳善良的各族人民,蕴藏着丰富的物产资源。对于西部,我有一份特殊的感情。我曾经在那里生活工作了16个年头,西部可以说是我的第二故乡。1962年我大学毕业后,分配到上海一家研究所工作。1965年,为响应备战备荒、建设“大三线”的号召,我所在的部门整体搬迁到西安。从大上海到西部古城,我领略了沟壑纵横的黄土高原、质朴厚重的民风社情、辉煌灿烂的古代文明,同时也感受到了西部民生多艰的一面。那时我常想,我们这代人能为西部做些什么?然而身处那个特殊的年代,虽有报效祖国之心,也只能是一种热切的期盼和美好的憧憬。
投资环境是指在投资过程中影响投资的各种客观因素的综合系统。它是投资者面临的所有外部条件,是投资意向的基本前提,是投资实施的基本保障,是影响投资者的资本投向以及资本运行的重要因素。投资环境的优劣直接关系着投资者的信心和投资的安全及效益。良好的投资环境可以增强区域内部的凝聚力,激励经济主体创业,扩大对区外投资者和资源的吸引力,从而成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进步的标志和巨大的无形资产。 该书是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民族问题研究中心2003年度课题“改善西部大开发投资环境分析”的研究成果。全书从西部投资环境概述、西部投资政策环境、西部投资政务环境、西部融资环境、西部投资市场环境等方面对西部投资环境进行系统的研究,旨在唤起更多人关心西部投资环境的建设。
西部占我国陆地面积的三分之二,在这片广袤大地上,聚居着三亿多勤劳善良的各族人民,蕴藏着丰富的物产资源。对于西部,我有一份特殊的感情。我曾经在那里生活工作了16个年头,西部可以说是我的第二故乡。1962年我大学毕业后,分配到上海一家研究所工作。1965年,为响应备战备荒、建设“大三线”的号召,我所在的部门整体搬迁到西安。从大上海到西部古城,我领略了沟壑纵横的黄土高原、质朴厚重的民风社情、辉煌灿烂的古代文明,同时也感受到了西部民生多艰的一面。那时我常想,我们这代人能为西部做些什么?然而身处那个特殊的年代,虽有报效祖国之心,也只能是一种热切的期盼和美好的憧憬。
西部占我国陆地面积的三分之二,在这片广袤大地上,聚居着三亿多勤劳善良的各族人民,蕴藏着丰富的物产资源。对于西部,我有一份特殊的感情。我曾经在那里生活工作了16个年头,西部可以说是我的第二故乡。1962年我大学毕业后,分配到上海一家研究所工作。1965年,为响应备战备荒、建设“大三线”的号召,我所在的部门整体搬迁到西安。从大上海到西部古城,我领略了沟壑纵横的黄土高原、质朴厚重的民风社情、辉煌灿烂的古代文明,同时也感受到了西部民生多艰的一面。那时我常想,我们这代人能为西部做些什么?然而身处那个特殊的年代,虽有报效祖国之心,也只能是一种热切的期盼和美好的憧憬。
加快西部地区城市(镇)化建设,是西部大开发总战略、总思路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西部大开发的关键和突破口。现代化的标志之一是城市化,只有城市(镇)建设发展,才能促进现代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才能加快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才能带动农村经济的发展。我们在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和奋斗目标和任务,怀着强烈的使命感和紧迫感,力求为西部大开发的宏伟事业继续尽一份责任,做一分贡献。 本书包括:总论、城市与城市化一般理论、国内外城市化发展进程、城市化与西部大开发、西部地区城市化发展的历史与现状分析等。
本书在现有关于西部地区生态环境问题研究的基础上,研究了西部地区生态环境的重建模式。本书有以下特点: 1. 提出并论证了西部地区生态环境重建的互动开发模式。 2. 研究方法使用合理。 3. 本书探索了西部地区经济与环境之间和谐的发展模式。 4. 本书的研究为全国生态环境建设提供思路和借鉴。 西部地区生态环境建设是全国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把西部地区建成全国重要的生态屏障,建立西部地区生态安全体系,确保西部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顺利实施,对实现西部地区社会进步、经济发达、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书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政策研究室承担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资助的研究课题。该课题研究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六大及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导,紧密联系西部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和民族问题的实际,紧扣新世纪新阶段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加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使命,在阐述西部大开发与民族问题辩证统一关系的基础上,全面地系统地深入地论证了西部民族地区的跨越式发展问题、“三农”问题、科技与制度创新问题、人力资源开发问题、可持续发展问题、对外开放问题、社会人文环境建设问题以及社会政治稳定问题。对各个问题的论证,都力求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与民族地区的问题及民族问题的分析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突出西部大开发与民族问题相互关系这个主题,而且始终注意了把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