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有相当多的城市是资源型或是以制造业为主的城市。随着资源的枯竭或城市经济结构的调整,“棕色土地”或遗弃地的土地再开发利用就会变得越来越重要。它山之石,可以攻玉。本书是美国的“棕色土地”或空置土地利用和再利用的理论与实践,对中国城市土地再利用和城市空间结构调整后的城市发展提供借鉴,为探索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城市(特别是资源型和制造业型城市)转型道路提供参考。
《城乡中国》内容介绍:中国虽然大,可以说只有两块地方:一是城市,一是乡村。中国的人口十几亿,也可以说只有两部分人:一部分叫城里人,另外一部分叫乡下人。城乡中国深刻的分野,促使费孝通先生在20世纪40年代就写出他著名的《乡土中国》。 今天,虽然中国的经济飞速发展,可是城乡之间依然有着巨大的差距,甚至鸿沟越来越大,导致中国发展中的大多数重点难点,都在农村,都在城乡之间。周其仁教授在《城乡中国》中指出,没有农村、农业和农民状况的根本改善,国民经济是搞不起来的。因此,近年来关于城镇化的讨论始终不绝于耳,成为政府、大众、舆论、专家学者热议的焦点问题。 5年来,周其仁教授及其同人陆续以实地调研的形式,深入调查了中国很多地方城乡的情况,在《城乡中国》一书中,将城乡之间这些差异形成的原
中国在经历了三十余年的持续快速增长后,面临着国内外经济、政治、社会、环境等一系列严峻挑战和考验。虽然在应对从2007年开始蔓延全球的经济危机中,中国被誉为“早摆脱经济危机的国家”,但随后国际也出现了不少诸如“中国投资环境恶化”、“中国未来发展不确定性增加”、“中国经济泡沫将破灭”、“中国经济将崩盘”等唱空中国经济的悲观论调。我国经济增长三动力因素也出现了不同情况的问题:国内政府和国企拉动的投资已出现某些负面问题,民间投资和海外并购投资还存在很大阻碍和问题、无法在短期内见效;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波动很大,且使我国经济外部依赖性增大,不利于国家经济安全;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一直具有持久正效应,在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和国内发展阶段变化的特定背景下,我国也加快推进以构建消费大国为重要目
欧盟不同国家市政设施管理的不同发展阶段均有不同的模式,但总的趋势是,各个国家越来越强化政府对水与垃圾设施的所有权,而仅把经营权市场化。欧盟《水框架法令》导言中说:“水不是一种商品,而是遗产,必须受到保护”。欧盟150多年水与垃圾行业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必须坚持政府对水与垃圾设施的所有权控制权,才能实现“政府提供”与“普遍服务”。 本书全央总结了欧盟水与垃圾行业发展的经验,总结分析了法国、德国、尤其重点分析了荷兰水与垃圾行业管理的模式及实践,如政府所有、按商业法则运营的荷兰公有水务公司模式,法国水务租赁与特许经营模式;德国二元垃圾收信系统(DSD)、法国垃圾“绿点”标识系统等。同时也对这些国家水与垃圾行业的多个方面进行了总结和分析:包括职责明确且事权清晰的管理体制,链式的可持续管理
本书通过进行复杂网络和空间经济学的交叉研究,将复杂网络的研究方法运用到空间经济学中,提出了城市和产业网络的构造模式、结构测度方法和经济内涵。借助信息技术,进行仿真模拟,实现网络的可视化以及该网络随时间的动态变异。并分别从整体与局部的视角对该网络的特性进行定量测算,从长三角城市网络、航运中心网络和中国区域产业网络三个层次进行实证研究,提出相应的城市发展和产业发展的建议。 本书在理论、方法、应用等方面都丰富了以往有关的研究和探讨,其研究成果对我国城市发展、区域经济与产业政策具有应用价值。
本书以图解的方式介绍和阐释国务院批复同意的中三角规划,突出解读的通俗性、生动性以及传播的有效性,旨在让更多的干部群众、普通老百姓了解中三角、知晓中三角、宣传中三角,期盼这种编写方式,能有助于广大读者更为轻松地阅读和把握中三角规划的精髓和内涵,更好地认识和理解国家重大政策,从而使中三角规划得到更为多元化的呈现和诠释。
本书是作者十几年来从事城市经济研究和教学的粗浅体会。本书分三大部分,共十六章,主要内容包括城市经济学概论,城市空间结构理论,城市失业与有效工资,城市失业和寻找工作,城市增长边界模型与优化城市基础设施投资整合模型及其数值模拟。土地政策和城市住房发展。中国城市土地利用、房地产发展、城市政策等。本书既有纯理论的论证,又包含对现行政策的分析和实证案例分析;既涉及国外研究又包含国内研究;既有定量的实证分析又有定性的案例分析。 本书可作为大专院校教材或参考资料,对在城市经济、区域经济、城市增长理论、城市规划、城市基础设施投资、城市政策、土地管理等方面感兴趣的教学研究人员也会有一定的帮助。
加快推进城市化进程,是我国终解决 三农 问题的基本措施之一。城市化的发展必须以城市建设为基础,而城市建设必将造成一定的土地资源从农业用地转变为建设用地。在这种情况下,我国正面临着一些需要系统解决的重大问题。例如,如何实现保证城市建设的合理用地需求与保护耕地资源的协调统一?如何在维护好失地农民利益的同时促进更广泛的社会公正?如何在维护土地资源公有制的基本制度下保障农民的土地权益?凡此种种,都是我国改革和发展无法回避的问题,同时也是近年来学术界关注的焦点问题。侯力的《中国城市化过程中的耕地资源保护研究》就是对上述问题展开思考和研究的一项成果。关于城市化对土地资源利用的动态效应、我国应该如何推进城镇体系建设、如何维护农民的土地权益等问题,《中国城市化过程中的耕地资源保护研究》在
本书是由我主持完成的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研究项目《科学发展观视角下的山东城市化》(项目批准号:04CFJO1)的终成果。在课题调研过程中,我们认为,研究科学发展观视角下的山东城市化问题,应当跳出山东看山东,应当立足全国乃至全球看山东,应当善于吸取和借鉴其他省份的经验教训。正是基于这样的考虑,本项目的终研究成果没有仅仅就山东论山东,而是将山东城市化的有关情况和对山东城市化的一些思考,放到更为宏观的视野来论述。 关于“城镇化”还是“城市化”,我国理论界一直存在着争论,但从党和国家的有关政策规定来看,这两个概念是一致的,可以通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基本术语标准》指出:“城市化是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由乡村型向城市型转化的历史过程,表现为乡村人口向城市人口转化塔及城市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
在西部欠发达地区新型城镇化水平过低,制约甘肃省经济发展的背景下,界定新型城镇化内涵,结合国家主体功能分区政策,构建综合指标测度体系,测度甘肃省新型城镇化水平,提出适合甘肃省的主体功能区新型城镇化发展路径-主体功能区分区发展道路。
《聂家村调查报告--从重庆市合川区聂家村调研看统筹城乡发展需深入思考的几个问题/北大光华区域可持续发展丛书》编著者雷长群。通过对我国西部农村聂家村的全面调查,感受到聂家村的发展情况在重庆统筹城乡发展中比较典型。在调研基础上,本书对我国新农村建设提出“三创新、三加强”的政策建议,即:创新新农村建设标准,创新县新农村建设规划和村规划,创新农村社会管理;加强农村综合配套改革,加强农村基层党员干部队伍建设,加强开展农村基层文化活动。全书分为村民、村社会事业管理、村经济、村规划与村基础设施、村党建与村基层组织建设以及政策建议六个部分。其中,村民部分包括村干部、农民工、留守儿童、留守老人、留守妇女、小企业主、低保户、五保户八个方面;村社会事业管理部分包括村教育、卫生、社保、计生、环保
本书以城市经济学的城市竞价理论作为基础,结合生态学派等的主要观点,将区位特性分为了经济特性和社会特性两个方面,从而系统解释了城市居住空间结构的形成机理,并按照这个机理从不同主体的行为出发分析解决城市居住空间结构的问题的途径。具体来讲,在以下方面有所创新: ,以往的对城市居住空间结构的研究,主要从经济地理学或城市规划的角度出发,分析一般性的影响因素或描述居住空间结构的形态。《区位特性对城市居住空间结构的影响分析》则是从城市经济学的微观机理的视角出发,在城市竞价理论基础上,对住房市场均衡、土地市场均衡以及各行为主体的作用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结合区位的社会特性,研究城市居住空间结构形成机理。 第二,在对居住选址的影响因素的分析中,以往的研究往往将经济因素和社会因素分
本书运用马克思主义历史辩证法的方法,结合生态学整体的、系统的观点,分析了现代城市的问题及成因,提出以城市生命体的崭新视角探讨城市和谐建设,阐述了城市生命体的内涵、特征、要素和功能,从城市生命体的视角论述城市建设的五种和谐关系,并运用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综合理论知识,围绕五种和谐关系提出了具体的设想,并以2010上海世博会对上海城市的影响与带动进行了实证研究。
探讨全球范围内为什么有的国家富、有的国家穷的著作很多,但本书作者独辟蹊径,将思考点聚焦在国家内部,探讨了一国之内为什么有的地方富、有的地方穷的根源。 作者以全球为调查对象。城市遍及伦敦、开普敦、纽约及北京,阐释影响区域的繁荣和衰落的主要因素。作者首先指出了规模及地理位置的重要性,认为在一个旅行和电子通信让人们连接得更加紧密的所谓零距离世界中,地理位置将比从前更加重要:作者以欧洲、美洲国家的经济发展为案例,探讨了推动经济繁荣地带形成的原因;以发展中国家和不发达国家为案例分析了国家整体经济增长与地区经济滞后的不对称关系;后以绿色移民、银色移民的兴起将导致国家内部的财富转移为理论预测了哪些城市将会繁荣、哪些城市可能衰落。 作者把经济学的基础知识、地理故事和奇闻逸事结合起来。将一个可
由赵华平所*的《城市房地产空间预期评估研究》按照 基本理论 评估技术 房价因素 房价效应 的逻辑主线展开,系统地进行了这一体系中的理论、技术、方法及应用研究,去探讨城市间房价差异的原因是什么,如何逐步缩小这种差距?矿业城市与非矿业城市的房地产价格影响因素有哪些不同?资源特征对房地产价格的作用过程是什么,影响程度有多大?市场参与者异质预期对房价的影响如何,正负预期对房价的影响是否存在区别?城市规划预期对房价的影响可以采用什么技术实现评估,程度有多大,提前作用期是多长?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对不同城市的房价和房租产生了何种不同影响?房价变动对居民消费、住房投资、居民收入差距如何产生影响,影响程度如何,影响是否存在区域差异?为此,本书集成应用了 3S技术、面板数据模型、空间计量模型和Matlab、 Eviews、S
本书严格按照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和建设部编写的《建设项目评价方法与参数》(第三版)的内容进行编写,紧密结合实际项目评估工作情况,结合教学工作的具体特点,对建设项目评估原理、方法做了全面的阐述,同时还分析了目前国际项目评估的*方法与动态。书中选取了不同行业、不同内容的典型项目评估实务及案例,增强了本书的实践指导价值。 本书适用于高等学校学习项目评估、建设项目评估、投资项目评估、投资项目可行性研究、项目可行性研究与评估等课程的学生,也适用于从事银行信贷管理、工程项目管理、经济管理、财务管理和工程咨询的工作者,还可作为目前我国项目评估、咨询工程师、工程造价、工程建设管理岗位、监理工程师等从业人员和企业高层管理人员的参考用书。
本书围绕“新型城镇化”这个主题,在深刻剖析中国城镇化发展实践和影响因素的基础上,重点研究了甘肃省工业化、金融发展、人口迁移、土地流转、和谐城市建设以及生态环境保护等与新型城镇化发展息息相关的问题,以帮助人们全面认识甘肃省城镇化发展的格局现状。并初步提出了甘肃省新型城镇化发展思路,即主体功能区城镇化分区发展,为甘肃省新型城镇化水平测度及路径选择奠定了研究基础。
这是一本以市镇为话题的文集。 文集粗略地分为三编。编是学术史,对近百年来有关明清至民国的市镇研究进行了系统梳理。第二编是实证研究,以长江中游地区为中心,对市镇的管理、类型、功能等问题进行了探讨。第三编是方法论,分析了市镇研究的概念、问题、路径,尤其是从不同角度剖析了美国学者施坚雅关于中国市场体系的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