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为年度研究报告,每年出版一本。主要包括2020-2023年中国农业保险发展回顾与展望,农业保险试点报告, 各保险公司年度发展报告,重点收录中国农业保险领域专家发表的较有影响的农业保险研究成果,这些研究成果涉及政策法规学习体会、理论探讨、市场建设、科技赋能、承保理赔、农险精算及草原保险等方面,总计34篇。本书是我国农业保险研究成果的 体现,同时记录我国农业保险在理论指导下,在政策推动下蓬勃发展的历程,可为政产学研各界研究和操作农业保险提供参考。
本书摈弃断代研究的方法,针对中国经济史上的几个专题,研讨其演变的过程。其中包括土地所有权制、耕地面积的变动、人口与耕地的比率、农业经营方式、租伽制度等,不但提供贯通历史的纵向观察,也澄清一些以西方经济史观为基础来研究中国土地问题的错误观念。书中有许多有关土地制度的一手资料,辅以科学的分析,并提出独特的诠释与看法。
中国农业在改革以来所经历的变化堪称一场隐性革命。今天回顾起来,其主要动力其实来自农业外,不是传统农业现代化中的科学选种与化肥,更不是机械化,而是伴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尤其是非农部门的发展以及收入上升,而导致的人民食品需求转型,特别是畜-禽-鱼和菜-果消费的大规模上升,由此导致农业结构的基本转化。它其实是个由消费变化所推动的农业革命。
本书共收录60余篇学术论文,论文内容涉及银杏遗传育种、银杏抗性生理、银杏资源培育、银杏产业的可持续发展、银杏产品加工利用等方面。论文作者是来自北京、河北、山东、安徽、江苏、辽宁、浙江、福建、江西、湖南等17个省(市、自治区)的270多名专家学者、部门领导、企业经理及银杏生产经营者,他们就当前银杏产业中有关生产、科研、开发利用、产业化基础、发展前景等问题进行了广泛的阐述,重点探讨了银杏资源的高效利用与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此论文集的出版,对加快银杏产业化进程,提升银杏产业层次,实现银杏产业持续健康科学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同时为广大银杏科研部门、农林院校科研工作者及生产部门提供参考,将会对银杏产业的健康发展起到推动作用。
延安研究历来是当代史的研究重点。经过几代学者的努力,出现了许多重要的研究成果。但当前延安和延安乡村研究多为历史学研究和社会学研究,90年代后政治学研究逐渐淡出了,后者其实在80年代的改革开放中越来越呈现出其不可估量的意义。在史料浩如烟海的延安研究领域,孙晓忠、高明编写了《延安乡村建设资料(1-4)(套装全4册)》,不仅试图保存其史料价值,而且想通过对原始资料的再呈现,展现这段历史中蕴含的普遍性意义。通过重新对手资料的梳理,以社会生活史和文化史的视野,试图重建延安时期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乡村生活改变的图景,揭示出不同于一般理解的乡土建设的努力,并且认为这种努力也深刻地影响了共和国的乡村治理和乡土形态。
《地理标志保护研究:基于农业区域品牌化发展视角的思考》拟着眼于“农业区域品牌化发展”的视角,深入剖析美国与欧盟地理标志之争的根源,探讨其对东亚各国及地区的影响,进而充分阐释地理标志的价值所在,此后,重点围绕我国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问题展开研究。《地理标志保护研究:基于农业区域品牌化发展视角的思考》在详细介绍我国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发展现状的基础上,选取典型案例,归纳、总结实践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终指出: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绝非单纯的知识产权法律保护问题;我国不仅应大力挖掘潜在的农产品地理标志资源,更应努力提高农产品地理标志管理水平,在追求数量规模的同时,提升农产品地理标志的市场价值,使其真正成为促进我国农业区域品牌化发展、彰显地域特色的有效工具。
深入推进乡村振兴背景下的产业兴旺,要客观分析新形势下我国面临的主要社会矛盾在农业和农村领域的具体体现。本书搭建了乡村产业振兴的初步研究框架,阐明了乡村振兴战略的和乡村产业振兴的价值,进而对国外乡村振兴的实践进行了总结。本书依托吉首大学乡村振兴战略研究中心完成的“湖南省乡村振兴干村调研计划”收集的数据,从微观村级层面分析了乡村产业振兴的现状和趋势。在实证分析层面对乡村产业振兴的水平与影响因素进行了探讨,对乡村产业振兴背景下贫困农户生计响应问题进行了客观分析。在案例研究基础上,总结归纳出乡村产业振兴的典型模式、成功经验与实现路径,进而提出了新时代系统推进乡村产业振兴的政策建议。
本书为清史项目之一。明中叶以降,江南地区涌现出大批商业市镇。尽管这些市镇在形式上已有别于传统村落,却并未游离于帝国行政体系之外,始终没能建立起一套类似欧洲中世纪城市那样的相对独立的行政管理体制。本书以苏州地区为例,结合社会经济史和历史地理学的研究视角,力图突破从西方经验出发的“城乡二分法”及“城市化理论”的预设,对以往学界关注得不够的一些课题如市镇起源和镇管村机制的形成等进行了深入细致的探索,从环境交通、赋役区划、民间信仰、主佃关系诸角度较全面地审视了清代江南市镇与农村的关系。
本书从微观史的角度探究在集体化和改革时期中国乡村的社会经济变化,重点考察位于长江下游江苏中部里下河地区“秦村”的历史变迁,尤其是从中所折射的中国农民在不同制度设置下的动机和行为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作者并从一个新的视角解读乡村中国的一系列基本问题,包括国家和乡村的关系,基层干部与村民的关系,集体化时期的经济激励与农业效率的问题,以及改革时代的新发展。
《农村合作金融的法制创新》从厘清合作原则与剖析合作金融制度框架入手,为农村合作金融的判辨奠定了基准。作者在分析《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和域外农村合作金融制度的基础上,分别就农村信用合作社、农村合作银行、农村资金互助社、农村合作基金会、合会等中国农村社会最典型的合作金融形式的制度设计进行专题研究,分辨得失,为建立、健全农村合作金融法制提供体系化思想素养和制度创新路径,以期发挥制度优势,从而限度解决“三农”发展的融资瓶颈。
本书首先在导论中通过对草原畜牧业地位和作用的研究,指出传统农业生产方式的不可持续性和草原畜牧业生产方式的可持续性,并提出了可持续发展应该成为历史进步和发展的经济伦理标准的观点。其次深刻地分析了游牧畜牧业基本矛盾及其表现形式,指出游牧民族的一个共同点,这就是他们注意保持人、草、畜三者之间的协调均衡,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再者,作者进一步从历史沿革的角度分析游牧畜牧业生产力的质的规定性和量的可变性,据此进一步研究其生产和再生产过程、积累规律及规律等很少有人涉足的学术问题,提出了颇有见地的观点,对游牧畜牧业生产关系问题,特别是作为游牧畜牧业基本生产资料——草牧场的所有制问题,进行了大胆的探究。根据新制度经济学、生态学、环境经济学、农业史学所提出的知识和资料,对内蒙古草原退化、沙化的
本书所讨论的问题是近年来学界关注的焦点——在中国历史研究中应当如何对待“西方中心论”。作者从明清江南农业的发展入手,进行细致深入的研究,涉及亩产量,农村副业、集约生产、社会制度,人口与耕地,资源的合理利用,甚至像稻麦复种技术等等,运用大量翔实的历史、数据资料,对明清农业停滞说的“定论”提出了深刻的挑战。本书在1998年先以英文出版发行,被誉为“加州学派”的重要著作之一,此次在翻译出版,将对中国经济史的研究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农村公共管理学是一门综合运用管理学、经济学、社会学、财政学、公共经济学、公共政策学、公共行政学、人力资源管理学等学科方法研究农村公共管理组织和公共管理过程与规律的科学,是管理学科中的一个分支学科。目前,我国关于农村公共管理问题的研究还处于探索过程中,还没有形成一个系统的知识体系。本教材在吸收外公共管理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分别从农村公共组织管理、农村公共战略管理、农村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农村社会事务管理、农村社会保障管理、农村公共管理的监督与绩效评估以及新农村建设进程中的公共管理等角度出发,从不同的侧面对当前中国农村公共管理主体的构成、管理对象的特征、管理目标、管理任务、管理方法以及管理绩效等进行了深入剖析,力图通过提高农村基层公共服务能力,加快发展农村公共事业,完善农村公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