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从农业经济本体论出发,强调了农业的自然规定性,指出了土地的属性、自然环境、地力肥力、自然条件对农业的现代化都有极大的制约性,使得农业在发展中无法象工业经济那样 走资本主义发展的道路。农业本来便有自然经济属性,农业发展受到种种自然障碍的制约,使得农业发展缓慢曲折。非资本主义和半资本主义结构成分的存在是发达资本主义 农业经济发展一个时期的常态,而资本主义农业只是在发达 农业局部出现的情况。即便在以农业资本主义著称的美国,在19世纪后期中西部土地经营面积有将近一半仍然采取了租佃农场的性质, 使用雇佣劳动力的严格意义上的资本主义农场不过占农场总数的一半左右。作者指出,资本主义时期没有 消灭小农,在第三世界 小农和家庭农场 是广泛存在,这也在一个方面反映了农业的自然规定性。书稿从土地法研究着
本书立足于中国式现代化的时代背景,结合大量一手调研数据、经济实验数据和实地考察案例,尝试对我国农村转型发展的理论与政策进行深度分析。本书主要讨论中国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时期的“三农”议题;从生产要素、人力资本及农户收入等视角探讨了中国迈向农业强国,进而实现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的经验与路径。希望本书能够使读者 深入地理解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农村转型发展中的理论与现实问题,并为中国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供政策启示。
本书基于社会经济学、景观生态学、地理信息学等交叉或新型学科的理论、技术和方法,在小流域、县域、流域、区域、国家等不同尺度,立足于土地利用/植被覆盖变化,从时间—空间维度、投入—产出比例、计划—市场调控、承载—供需配置和宏观—微观层面,统筹生态、社会、经济、资源和人文五大系统,系统梳理了中国退耕还林工程实施20年的典型试点、全面启动、优化调整、巩固完善、新一轮政策实施5个阶段的政策变迁、主要成效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全面研究了退耕工程实施对区域人力配置、减贫脱困、民生福祉和乡村振兴等的效应,优化了退耕工程社会效益评估体系;深入探讨了退耕工程实施对区域粮食产量、农业产业结构、农户生产效率和退耕农户收入的影响,丰富了退耕工程经济效益评估体系;系统分析了退耕工程实施的
《中国棉花年鉴2019/2020》全面系统客观地阐述了2019/2020年度中国棉花市场运行情况,主要通过行业发展概况、主要产棉省区概况、年度报告、统计资料、大事记、政策文件和附录等七个方面的内容,集中反映了棉花行业的年度发展与趋势。
本书全面、系统、真实、科学地记述农场自2020年底至2021年自然、社会、人文各方面的历史与现状。为体现和反映延安“南泥湾精神”,突出时代特色、农垦特色和历史文化特色,将三五九旅大生产运动在此集中记述。
本书是中国工程院重大咨询项目“中国2050年现代智慧生态农业战略研究与发展路线图”的成果总结。为实现农业强而永续、农村美并生态、农民富且体面的乡村全面振兴美好愿景,本书提出了未来我国农业应坚持发展“现代智慧生态农业”这一基本方略,实现“确保 粮食安全、高效绿色高值农业永续发展”两个目标,推进“农业效能提升、系统优化、资源高效循环”3个战略,重构“创新型农业科技体系、现代化农业经营体系、社会化农业服务体系、新时代农业人才体系”4个体系,创新“生物技术、装备技术、生态技术、信息技术”4项技术,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宏伟目标莫定坚实基础。 本书适合 从事农业发展研究的从业人员,以及从事 农业战略研究、农业发展管理的从业者参考使用,也适合 大中型图书馆馆藏。
本书基于乡村生产空间系统的“要素-时间-空间”三维逻辑框架,以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空间的生产等为理论支撑,解析乡村生产空间系统的内涵,解构其构成要素及运行机制,探寻农业生产关系变革及经济体制等因素影响下的乡村生产空间系统演化历程。基于乡村生产空间系统的耗散结构系统熵变机制,明晰乡村生产空间系统演化的动力机制与演化规律,并将风险、脆弱性和适应性引入乡村生产空间系统研究以量化系统的状态,识别出系统的风险、脆弱性和适应性,同时构建耗散结构系统熵变模型和评价指标体系,定量揭示乡村生产空间系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探究空间分异特征和影响因素并提出调控策略,以引导乡村生产空间系统健康可持续发展。
2020年中国农业展望大会发布的《中国农业展望报告(2020-2029)》,总结回顾了18个(种)主要农产品2019年市场形势,对未来10年尤其是2020年、2025年和2029年等重要时间节点的生产、消费、贸易、价格走势进行了展望,对存在的不确定性进行了分析和讨论。 《中国农业展望报告(2020-2029)》共12章,涵盖粮、棉、油、糖、蔬菜、水果、肉、蛋、奶、水产品等18种重要农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