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对农民问题的研究,在主要概念和兴趣领域方面不够深入,且忽视了恰亚诺夫的权威成就。包括农业经济学、发展经济学、农村社会学和农民研究在内的专业学科,都未能对问题的解决做出突出贡献。本书总结、提炼恰亚诺夫方法的核心,并将其与当下众多新型的农村发展运动中出现的核心议题相联系,希望拓展恰亚诺夫的分析方法,超越恰亚诺夫理论的诸多时空局限性,揭示当下小农农业中作为主要指令原则存在的平衡关系,也试图表明小农农业对于应对当下人类所面对重大挑战的潜在贡献。
文件单行本。 新春伊始,中共中央、国务院公开发布《关于抓好“三农”领域重点工作确保如期实现全面小康的意见》。这是新世纪以来,党中央连续发出的第十七个“一号文件”。今年的“一号文件”对标对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强调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加快补上全面小康“三农”领域突出短板,对我们做好今年的“三农”工作,确保脱贫攻坚战圆满收官,确保农村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文件单行本 当前,新一代信息技术创新空前活跃,不断催生新技术、新产品、新模式,推动全球经济格局和产业形态深度变革。党的十八大以来,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作出一系列战略决策,统筹推进网信事业快速发展。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加快建设,线上线下融合的现代农业加快推进,农村信息服务体系加快完善,同时也存在顶层设计缺失、资源统筹不足、基础设施薄弱、区域差异明显等问题,亟需进一步发掘信息化在乡村振兴中的巨大潜力,促进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
由肖鹏主编的《中国家庭农场的政策与法律》一书,共分为六章,以我国现行家庭农场的政策和法律为依据,介绍了家庭农场的概念、认定标准、登记和扶持政策等基本情况,并从与家庭农场的培育和发展息息相关的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农业补贴、金融服务、农产品质量安全和教育培训五个方面,阐述了家庭农场现有的政策和法律。对家庭农场现有政策和法律的梳理,是家庭农场法律问题深入研究的基础,也能为我国现阶段家庭农场培育和发展提供基本依据。
《中国茶业发展报告(2014)》是第四本连续出版的《茶业蓝皮书》,通过总报告、专题报告、区域报告、典型案例的模式,从不同角度对中国茶产业的发展做了全方位、综合性的描述、总结和分析。书中对2012年我国茶产业的发展状况作了全面总结和评析,同时突出了茶产业向大众化方向发展的理性回归趋势,此外还增加了*与茶叶的故事,通过对伟人与茶叶之间逸事的追述、*饮茶习惯的回忆等,使读者从一个新的侧面对茶叶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和认识。
本书介绍了城乡一体化背景下家庭农场适度规模经营内涵,梳理了城乡一体化进程中家庭农场经营现状,并采用数据包络分析(DEA)模型,研究了粮食家庭农场、种养结合家庭农场两种典型家庭农场模式的适度规模,在此基础上,深入解析家庭农场适度规模经营的瓶颈,提出促进家庭农场适度规模经营的对策建议。
《中国农村土地制度体系构建:田野、实证与法理》以中国农村土地法律制度体系构建为核心,具体研究了集体土地所有权、土地承包经营权的登记、流转、调整等问题,并对宅基地使用权制度等一系列相关农地制度进行了立法以及实践上的探讨。《中国农村土地制度体系构建:田野、实证与法理》基本阐明了我国现代农地制度无论在主体确定、权利归属、权利行使、权利流传、权利实现、权利保障方面,还是在政府、集体和农民三者私权关系方面,实有改造的必要与可能。在某种程度上,《中国农村土地制度体系构建:田野、实证与法理》可视为我国农地法律制度的一个现实缩影和一种未来之可能架构。
本书对我国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发展状况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描述和分析,并对龙头企业履行社会责任进行了专题研究。主要内容包括:国家重点龙头企业发展的总体状况和成效、龙头企业发展的行业比较、国家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的支持政策、龙头企业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社会责任认知和履行情况。本书以实证研究为主,视角独特,资料翔实,内容丰富,是了解与研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和企业社会责任履行的重要工具,可以供政府、龙头企业和相关领域研究人员借鉴和参考。
本书是关于研究“清代农业和农民”的专著,书中包括了:《清初垦荒政策分析》、《从辽饷九厘银的重新征收论清初的三饷蠲免》、《玉米、番薯在中国传播中的一些问题》、《清代的粮食贸易》等文章。 本书适合从事相关研究工作的人员参考阅读。
我国农村在教育、培训、健康等方面的投资严重不足,致使农村人力资本存量与我国新农村建设的要求不相适应。而且,有限的农村人力资本由于在农村得不到合理的利用而外溢,流向城市。这严重影响了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扩大了本已差异明显的城乡收入差距。本书在这种背景下以舒尔茨的人力资本理论为基本的指导思想,借鉴帕森斯现代化理论和托达罗模型的思路,结合我国城乡二元经济发展的实践,将经济体制、决策理论、经济分析、激励理论等相关方面的知识进行融合,并将浙江省湖州市南浔区农村为主要样本采集点,在认真、客观地采集数据的基础上,采用统计分析方法对影响我国农村人力资本投资效率因素之间的相关性进行了分析研究。国内对我国农村人力资本投资方面的研究,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我国农村人力资本的现状、成因和发展趋势,
本书是作者农村系列研究的一部,是其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农户经济论——基于西北乔村的研究》的姊妹篇,主要论述了社会转型期农户家庭经济结构的生产、消费两个二元结构对农村社会治理的影响。认为农户经济行为二元结构导致了农村经济过疏化、政治个体化和文化多元化转变,农村社会治理要坚持民生为本、城乡一体和协调发展的理念,转变政府职能,使政府从“管理者”转变为“服务者”角色,还需要兼顾作为一种地方亚文化的地方性知识、非正式制度的作用,后提出农村社会治理的政策选择:经济发展是基础、良好生态是保障、新型农民是主体
陈阿兴、武云亮等著的《农村商品流通网络与供销社新网工程建设研究》从商品流通网络的本质特征和发展规律出发,阐述了我国农村商品流通网络的发展现状、阶段及其趋势,分析了供销社“新网工程”的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及其社会经济效应,探索了供销社“新网工程”的要素耦合、网络链接、发展模式及其网络融合等重要问题,以典型案例为基础总结了供销社“新网工程”建设的经验,提出了促进农村商品流通网络体系和供销社“新网工程”建设的对策。 本书可供高校贸易经济、市场营销、电子商务、农业经济管理、流通经济等相关经济管理类专业的本科生和研究生学习参考,对于从事商品流通和供销社事业的经营管理者及其研究人员也具有较大的参考价值。
中国的改革发端于农村,初显成效于农村。改革开放30多年,中国的经济高速发展,社会也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30多年过去,中国人民进一步认识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事业,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辅相成、协调发展的事业。物质贫乏不是社会主义,精神空虚也不是社会主义。任何时候都不能以牺牲精神文明为代价换取经济的一时发展”。
既无规模又无效率的小农经济体,是中国传统农业的典型特征,且实行家庭承包均田到户后,这一特征有日益强化的趋势。事实证明,改造传统农业不能再走苏联式的集体农庄共耕制老路,这种模式有规模没有效率。集体共耕制 均田制 集体共耕制的历史循环,不可能走出传统农业的困谷。走规模与效率兼容的家庭农场化路径,是中国发展现代化农业不可回避的历史性选择。如何通过农地产权制度创新和社会制度配套改革来推进家庭农场化,前进路上将遇到哪些问题与矛盾 ,如何化解矛盾和促进发展 本书对此作了深入探讨,对从事现代农业的实际工作者与关注中国农业的研究和管理工作者,都有切实的指导和参考作用。
农村社区建设应该植根本土文化,尊重农村现实,走 内源式 的发展道路,利用 内源式 的发展力量。将农村宗族与农村社区建设结合起来,实质上就是将人的研究与物的研究结合起来,体现了以物为中心转变为以人为中心的新发展观。文章首先从理论上分析了政府与市场在农村社区建设中的不足或缺陷,提出了宗族社会资本也是配置资源的重要手段,突破了农村社区建设中的政府与市场 二分法 ,形成了 政府-市场-社会资本 三分法 。其次,从实证上对嬗变中的农村宗族与转型中的农村社区建设的适应性进行了论证,并重点分析了农村宗族对农村社区经济建设、社区政治建设和包括社区文化在内的公共产品建设的积极与消极影响,并就这三个方面分别提出了路径选择*后,从宏观上分析了政府的政策措施。
本书是在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 契约选择视角下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社运行机制研究及其政策设计 的研究总报告基础上修改完善而成的。研究从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社的运行实践出发,分析总结目前我国农民合作社联合社的不同契约类型,以及联合社的产生原因、产权安排、内部治理、运行机制、绩效评价、国外借鉴等,为我国相关部门研究制定关于农民合作社联合社的法律修订及政策建议提供研究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