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笔者从事亚太地区经济史和亚太地区历史研究的心得和体会,它包括两大方面的内容: ,亚太经济史研究,共15篇。其中,论殖民地和半殖民地时期亚太经济的文章3篇;关于美国外贸和外交政策的3篇;探讨当代东亚经济奇迹和金融危机原因的1篇;其余8篇为东亚经济中美日关系系列论文。 第二,亚太历史研究,共6篇。其中,关于葡萄牙16世纪在印度洋地区和西太平洋地区的扩张以及美国18世纪向太平洋扩张的论文各一篇;中国对17世纪西学东渐的反应一篇;探讨中国统一的三篇,这后一篇实际上是论经济关系在19世纪德国和意大利统一中的作用,但其目的在于为中华民族的统一提供历史经验。
中国近代铁路史应有新的建构、新的话语和新的问题意识。铁路建设的起步史、探索史和影响史构成了中国近代铁路史的基本内容,每一部分均有丰富的历史意蕴。《东吴史学文丛:中国近代铁路史新探·朱从兵自选集》结集的三部分论文正是这种建构的初步尝试。部分反映了铁路建设事业起步阶段统治高层对铁路态度的变化、对铁路建设的动力选择和当时的舆论动员情形。第二部分主要是一些代表人物的铁路建设思想和实践。第三部分讨论铁路建设对社会的影响。
本书是 趣修经济学丛书 之一,结合经济学原理,用轻松活泼的语言阐述了经济史的演进逻辑与规律,以中国经济史为重心,兼顾世界经济史的比较分析,以大事件和专题形式,使学生了解历史演进的特征与趋势,能够洞察重大历史事件的经济学逻辑和微观个体行为选择的动因,并掌握分析经济史演进的理论与方法。全书共七章,包括:绪论,章 经济史:经济学原理的试验场 ,第二章 人地关系:马尔萨斯陷阱与传统经济 ,第三章 盛衰之间:李约瑟之谜与东西方大分岔 ,第四章 经济奇迹:中国之治与经济体制比较 ,第五章 经济大循环:中国与美国的演进路径 ,第六章 向湾而生:陆海互动的历史与未来 。本书知识性与可读性俱佳。
《清代中国的税收制度(1644-1911)》是作者陈兆鲲在哥伦比亚大学的博士论文,是在E.R.A.塞利格曼等的指导下,按照西方财政学理论梳理清代财政制度的早的著作。原书初版于1914年。全书共五章,前两章主要说明当时中国的行政结构、区域规划、以及税收征收部门对收支的调整。后三章则分析了中国税收的三个主要税种,土地税、盐税和商品税。对于当时的欧美读者来说,本书的价值在于梳理了中国税收体系的事实,使西方人对非常具有迷惑性且毫无规则的厘金、盐税等税收机制有了大体了解。对于现代的学者而言,其价值不仅在于按照西方学术规则、应用西方财政学理论来分析税收制度问题,还在于它将西方财政学引入中国过程中的开创性以及对当时中外学术交流的反映。
“资本主义对未来发展的承诺,是对今天的犯罪。”2008年来,金融危机的浪潮席卷全球,面对危机与崩盘,经济学又当如何作出回应,经典理论是否还适应现实社会的发展? 本书以一个荒诞故事起笔,围绕过去300年间经济学历史上诸多表面上令人震惊的事件,力图追问:国际金融舞台瞬息万变,究竟是一场理性参与者的合作表演,还是一场毫无理智的闹剧?在金融资本高速发展的时代潮流中,我们是否可以负担其中的不确定性与风险?人类的经济生活是趋于理性,还是迈向蛮荒与未知?
1954至1955年期间,钱穆先生曾于香港新亚书院先后讲授 中国经济史 及 中国社会经济史 两门课程,扼要地讲述了由上古春秋战国至明清时代的经济情况及财政政策,并道出经济与政治、文化、社会、军事、法律、宗教之间的相互影响和联系,评价政策和朝代兴亡之关系。 叶龙曾师从钱穆多年,详尽笔录及整理了先师两门课程的内容,对一些内容做出了补释,形成流畅易读的文章,在香港《信报》经评版陆续刊出后,受到了读者的热烈欢迎,*后集结出版形成本书。本书不仅填补了钱穆先生缺乏经济专门史著作的遗憾,更令读者能够通过阅读中国经济史加深对钱穆先生其他著作的理解,以体悟钱穆先生强调要在文化传统一体性中做研究的教诲。 贯穿全书的主要经济问题包括农业经济及土地分配、基建及水利工程、工商业发展、货币制度改革、社会阶层现象、
通过对宁波钱庄的历史考察,作者发现至少在以下几方面是值得我们总结和探讨的:过账制度对近代中国金融的进步作用是划时代的;无可辩驳的事实是,19世纪中叶,中国的传统金融已经进化到本土商业银行阶段;在宁波钱庄那里衍生出了中国早的专业金融投资市场;关于宁波钱庄与宁波帮的关系,作者力图证明,构成宁波帮事业的核心和营养就是宁波钱庄,尽可能地在以钱庄为代表的金融平台上来架构宁波帮的历史图景;虽然资料上有很大的限制和局限性,作者尽力在宏观上构筑一个宁波钱庄的粗糙的立体图案,把宁波钱庄在上海、汉口等地的活动进行部分的浅显的描述。
本书主要利用清代地方志、档案等文献资料,围绕“分布”、“变迁”、“地方社会”三个主题,讨论了清代湖南矿业开发的分布格局与变迁规律、矿业生产中的经营、管理和矿产量、矿业开发对地方社会经济的影响、矿业生产中的地方社会冲突与调适以及晚清湖南矿业发展的一般情况。 还通过对历史文献的全面搜集和分析,整理出清代湖南二十余种矿产的产地和开发状况等资料,建立了目前最完备的清代湖南矿业资料数据库。并且对全省在采矿厂(点)进行了地名考证和规模评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参考价值。
《中国文库(第5辑)·哲学社会科学类:中国经济思想史》最初出版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扼要介绍了中国经济思想史研究的基本方法,系统梳理了我国上古时期儒、道、墨、法、农、兵诸家经济思想的基本脉络。书中论述客观中肯,结构体系严谨,古籍史料极为丰富,是一部研究中国经济思想史的名著。本书由商务印书馆2011年出版。
这本由唐庆增所著的《中国经济思想史》被认可为1949年之前中国经济思想史研究的代表作。书中整理和运用的史料丰富、撰著篇幅多、结构体系严谨。书涉国学的部分,更有“家严加以指示”。本书的理论建树尤为重要,这主要体现在对本学科的界定,基础理论与研究方法的规范,基本观点与论述较为客观、合理等方面。
《中国古代生活丛书:中国古代的纳税与应役》运用丰富的史料,在简明地梳理了中国古代赋役制度的来龙去脉之后,着重从社会生活史的层面,论述了中国古代不同社会阶层纳税应役的丁口依据、身份依据、职业依据、资产依据等,揭示了作为中国古代最主要税种的田赋的征纳诸场景,以及平民应承兵役、徭役、匠役的历史变化,分析了古代吏治状况对百姓纳税应役的影响,古代王朝的轻徭薄赋与苛税重役对社会治乱的影响等。
《中国的土地和劳动》是托尼在中国调查研究后撰写的一部著作。作者把他研究英国社会的方法和经验运用到对中国状况的研究。该书初版于1932年,当时在中国学术界和思想界引起了强烈的反响。蒋廷黻盛赞该书的价值,并节译其中的部分在《独立评论》第36、38号上发表。也有学者认为该书“是外国人考察中国问题很深刻很有效很有启发性的一本书”,断定它“有较为存在的价值”。该书在西方学界也影响深远,至今仍是西方学者研究中国问题的一部重要参考文献。从史学史、学术史的角度看,托尼的这一论著及其主张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它上承西方学术传统,同时又极大地影响到后来西方乃至中国学界的中国经济史研究。
本书主要包括现代农业农民走向小康;新型职业农民是现代农业建设的主体;专业大户与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社会化服务;农产品质量安全;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加强农产品品牌建设;农产品市场营销;现代农业与生态环境依存关系;人类活动对农业生态环境产生的影响;保护农业生态环境;美丽乡村的布局;美丽乡村的建设等内容。
唐庆增(1902~1972),祖籍江苏太仓,著名经济学家。曾任交通大学、浙江大学、复旦大学教授。著有《唐庆增经济论文集》《国际商业政策史》《国外汇兑》等。《中国经济思想史》最初出版于二十世纪三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