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套装包含《激荡十年,水大鱼大》《激荡三十年(上下册》)《跌荡一百年(上下册)》《浩荡两千年》,共6册。 在两千多年的时间里,中国是工商经济*为发达的国家。然而,当世界进入到工业革命时期,它竟远远落后,受各国欺凌,成为 东亚病夫 。在经历百年跌荡之后,中国经济再度崛起,改革开放四十年,在21世纪,重回强国之列,与此同时,新的社会矛盾又提出了继续变革的要求。 本书作者以宏大的历史视野和雄厚的笔力,由春秋时期的 管仲变法 开始,及至当代改革开放,叙述了两千七百多年的历代经济变革和工商变迁。辩驳得失,以史为鉴。 《激荡十年,水大鱼大》 对于过往的十年,如果用一个词汇来形容,您的答案是什么? 当我将这个问题抛给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的周其仁教授时,这位善于用简洁的表述把深刻的真相披露出来的教授,回
崇尚不同寻常生活方式的怪异信仰 环保主义浪潮的浪漫反应 以及 梦想家们时运不济的努力 本书回顾了自19世纪中叶以来绿色企业家精神从无到有的四个发展阶段,从企业史的视角出发探讨了绿色企业家的创业动机,以及他们如何建立并发展自己的企业。本书所涉足的研究领域包括可再生能源、有机食品、美容业、生态旅游、垃圾回收、建筑乃至金融业等不同行业,研究范围涵盖世界六大洲的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 不同于传统企业家单纯逐利的本质,绿色企业家在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同时,需要保持企业的盈利性并不断地进行创新,这些企业家所付出的努力被当今国际社会及消费者高度认可。本书的结尾,作者对绿色企业家群体给予了充分肯定,并使用了 疯狂 二字来形容他们的开拓冒险精神与创新精神: 由于愿意 疯狂 ,愿意跳出传统的思维定式,绿色企业家
李伯重先生一直致力于江南社会经济史的研究,他思路开阔活跃,擅长以国际视野来研究古代和近代江南的经济发展历程,挖掘其独特性。本书通过大量中外史料和各种翔实的数据,从环境变化、人口控制、妇女角色的变化、农业和手工业的劳动生产率、农业工具及技术手段的革新进步、城市的发展等几个方面来考察明清江南生产力的状况,从而引出自己对明清之际江南经济是发展还是停滞这一历史命题的再思考。本书对国内外史学界流行的一些观点和定论提出了质疑和挑战,全书贯穿着强烈的问题意识,体现出作者独立思考的功力和对历史规律的深刻把握。
傅筑夫教授是我国负盛名的经济史学家之一,系中国经济史学科的重要奠基人与推动者,其论著深刻影响了四代学人,且今后还会深远影响国内外学术界尤其经济史学界。 傅筑夫文集 (辑)共五册,具体包括:《中国封建社会经济史》(西周、春秋战国卷);《中国封建社会经济史》(秦汉三国卷);《中国封建社会经济史》(两晋南北朝卷);《中国封建社会经济史》(隋唐五代卷);《中国封建社会经济史》(两宋卷)。《中国封建社会经济史》是傅筑夫中国经济史研究的代表作,从西周起,历春秋战国、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直到两宋,论述了两千多年中国经济发展、经济制度演进、经济结构变迁的历程,以及就中国经济史的分期、一些重大问题的性质和原因等提出了独具色、自成体系的一系列见解。其核心观点包括:(1)中国奴隶制度的
本书系统回顾了中国共产党百年经济思想,对党在各个阶段的经济思想及其发展演进进行了深入研究。根据中国革命、建设及改革开放的时代特征,将党的百年经济思想史分为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的经济思想、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时期党的经济思想、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与曲折发展中党的经济思想、改革开放时期党的经济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党的经济思想五编,重点突出对各个时期党和国领导人经济思想的研究。对中国共产党百年经济思想史的阐述与总结,一方面以大量详实的史实资料为基础,充分体现 史 的底色;另一方面突出对经济思想的提炼与分析,充分体现 论 的特征。全书资料详实、史论结合、阐释深刻,是一部研究中国共产党百年经济思想史的力作。
2008年3月16日,在华尔街和美联储的共同运作下,美国第五大投资银行贝尔斯登被摩根大通以超低价收购,85年的辉煌历史就此终结,这也推倒了第一块多米诺骨牌,此后金融危机波及全世界。 本书以大量的采访、人物对话和往来邮件内容等为基础,生动还原了贝尔斯登从辉煌到毁灭的历程。同时,书中还回顾了贝尔斯登的历史、几个重要人物对公司的影响、公司内部残酷的权力角逐以及在华尔街独树一帜的企业文化,分析了贝尔斯登这个看似固若金汤的金钱机器坍塌的深层原因,以及华尔街第二次镀金时代的结束。 本书展现了金融界的贪得无厌、自高自大和盲目无知及其带来的深远影响,向读者揭露了华尔街鲜为人知的另一面。
本书是现代英国著名的资产阶级经济学家、电学家克拉潘的一部主要著作,共三卷。上卷叙述1820 1850年、即作者所谓 铁路时代前夕 和 早期铁路时代 的英国经济史;中卷叙述1850 1886年、即作者所谓 自由贸易和钢 时期的英国经济史;下卷叙述1887 1914年、即作者所谓 机器和国家的竞争 时期的英国经济史。本书是英国经济史著作中篇幅较大,史实较详细、资料较丰富的一种,对我们了解英国经济发展过程有很大的参考价值。
《中国农民负担史》结合我国历史发展的五个阶段,详细阐述了我国农民负担的发展和演变历程,在此基础上,归纳总结了我国处理农民负担问题的历史经验教训,为新时期减轻农民负担问题提供了重要的借鉴。本书为第三卷,在时间上上起国共次合作破裂,下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着重反映这一阶段农民对革命战争的贡献,反映革命根据地在财政和农民负担问题上,解决各种矛盾的措施,反映农民负担政策和制度曾起过的作用和基本经验教训。
本书作者遴选了100位古今中外的经济学家,比如管仲、桑弘羊、王安石、托马斯 莫尔、亚当 斯密、大卫 李嘉图、约翰 穆勒、阿尔弗雷德 马歇尔、约翰 凯恩斯、王亚南、薛暮桥、彼得 德鲁克、罗伯特 蒙代尔、张五常等,全书按经济学家的生卒年排序,对他们的生平、经济思想以及主要贡献进行了概述,每位经济学家均配以由薛晓源先生创作的肖像画,并提炼出了各自重要的名言名句或核心经济观点。读者可以从这本书中了解到人类历史上主要经济学家的思想以及相关经济理论和学派发展脉络,同时也能够欣赏到这些经济学家的风采。
本书是“九五”哲学社会科学国家重点研究项目,是《中国近代经济史,1840——1894》(严中平主编)、《中国近代经济史,1895——1827》(汪敬虞主编)的后续,全面考察和探讨1927——1937年,即国民党政府成立初10年间中国经济的发展、变化及其规律、特点。汪敬虞教授早先提出的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和不发展是其中心线索,严中平教授生前反复强调的“三新”(新观点、新资料、新方法)是本书力求达到的重要目标。
本书从泛欧洲的角度,按主题而非按国别来编写现代欧洲的统一经济史。每章均由该领域的两位或三位杰出专家所写,涵盖了欧洲的三大区域(北欧、南欧以及中东欧)。全书分为两大部分,分别介绍了1700 1870年和1870 2000年两个时期。每一部分中的各章都是建立在现代经济史的主题 总增长与周期、部门分析和生活水平 的基础之上的。本书使用数量方法,使经济分析更加准确,但这种数量方法采用了本科生很容易理解的方式,便于读者理解与吸收。本书既适合经济学相关专业的教师和学生作为教科书使用,也适合对经济史感兴趣的一般读者阅读。
《希腊古代经济史》是一部以希腊古代经济史为考察对象的专著,上编研究希腊城邦制度的兴起和解体,下编比较并研究三个希腊化王朝的建立和衰亡过程。本书认为,希腊城邦社会在世界史上是独一无二的,自由民中的贵族和平民之间的矛盾始终是城邦社会的基本矛盾。
原书分三卷,卷研究了英属北美和早期美国的经济史,第二卷考察了19世纪美国、加拿大和加勒比海的经济史,描述了美国依靠丰饶的自然资源获得迅速发展,并超越英国、法国和德国的历史。第三卷以20世纪的重大事件为线索,讨论了美国经济的长期发展趋势,其中包括技术变迁、企业经济的繁荣和劳工法的发展。同时,也讨论了农业、人口、劳动市场、城市和区域结构的变化。
《清實錄經濟史資料》是北京大學經濟學院组織编輯的一部大型經濟史資料彙編。本次出版的是輯,分為《農業編》、《商業手工業編》、《國家財政編》三個系列,收入《清實錄》中有關順治至嘉慶朝經濟的全部資料。其中《農業编》一九八九年曾由北京大學出版社出版,此次重印進行了一定程度的修訂。 《清實錄》是重要的清史文獻,連同《宣統政紀》在内,全書共四千四百三十三卷(不包括卷首四十二卷),卷帙浩繁,内容翔實,全面記錄了有清一代政治、經濟、社會、文化、軍事、外交等各方面的活動。所收史料,大多來自官方檔案,舉凡一國大政,靡不備錄,為研究清代歷史所必備。它是一部编年體史書,按年代、事件,逐日分條記載,在有關軍事、外交、用人行政等内容具體、時間地點明確的事件的記載方面較為清楚,檢索比較容易。而社會經濟方
在过去几十年时间里,我们对美国经济史的认识有了一个显著的飞跃。这部分归功于经济史学科本身的发展,尤其是由于统计和分析方法的创新对 新经济史 的贡献;部分归功于社会史、劳工史和政治史等相关领域的发展。《剑桥美国经济史》既全面讨论了这一研究领域中的*成果和进展情况,同时又对美国经济的发展过程和经济变迁进行了全面的综述。本书已经成为美国经济史研究领域的经典之作,也是经济学与历史学相关专业研究者的之作,更是扩展读者视野、深刻理解美国全方位崛起过程的借鉴之作。 《剑桥美国经济史》第三卷总结了20世纪美国和加拿大的经济史。它的各章以20世纪的重大事件为线索,如著名的大萧条和两次世界大战,讨论了美国经济的长期发展趋势,其中包括技术变迁、企业经济的繁荣和劳工法的发展。同时,本卷也讨论了农业、人口、劳
本项目的研究对象为1937-1949年的中国经济史。本项目成果以新的观点和方法并在新的起点上对1937-1949年的中国经济作出精准描述和深入研究。本项目传承以“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与不发展”为研究主线的思路,紧扣外国资本主义在中国的经济侵略与扩张(在本期主要是日本帝国主义的全面侵华战争和战后美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中国封建经济制度的延续(在本期主要是封建性的土地与农业制度的延续)、中国资本主义在各行业各领域的发展变化(在本期主要表现为工农商交金融及财政等经济行业部门遭到破坏而出现停滞及不平衡发展)等中国近代经济史的几大主题,探索其在1937-1949年的发展和重大变局。本项目按照当时特殊的历史背景和政治、经济形势,终成果分为三大部分:日伪占领下的战争经济和殖民掠夺经济;抗日后方和国民党统治区的半殖民地半封
刘克祥、吴太昌主编的《中国近代经济史(1927-1937上中下)》内容介绍:本书是“九五”哲学社会科学国家重点研究项目,是《中国近代经济史(1840—1894)》、《中国近代经济史(1895—1927)》的后续,全面考察和探讨1927—1937年,即国民党政府成立初10年间中国经济的发展、变化及其规律、特点。本书写作采用的基本方法和步骤是,集思广益,汇聚集体智慧和发挥个人专长相结合,在课题组全体成员深入讨论、共同确定全书体例和写作提纲的基础上,各成员分工撰写章节,主编协调和修改、提炼定稿。
从五帝时代到前清,中国是必须建立庞大的治水工程和人工灌溉设施的所谓 治水社会 ,国家及其政府是能够承担如此大规模的治水工程和人工灌溉设施的兴建者,因而全国土地的所有者势必是国王及其官吏。反之,西方则不是 治水社会 ,它不需要像治理东方大河流域那样只有政府才能承担的大规模的治水工程和人工灌溉设施,其治水工程和人工灌溉设施的兴建者,主要是农民和庶民们自己,而不是政府及其官吏,因而全国土地的主要所有者是庶民而不是国王及其官吏。这一中西经济的根本差异,终说来,则源于中国拥有 而西方国家没有 适于农耕的大河流域之幅员辽阔的地理环境。 本书共分5篇16章。前面还有一篇绪论。篇 中国特色之起源 ,包含两章。分别通过对中国原始社会国家制度,以及五帝时代的政治与经济制度的分析考察,探寻中国特色之起源。作者
《中国国民所得(一九三三年)》我国*次对国民所得做出的较为详备的研究,也是我国在这方面的*部著作,得到了国内外的高度重视和好评。该书分为上下两册,上册分为总论、各业所得估计及消费投资估计三部分,下册则是各业估计的附录。在结构上,*部分为估计结论,包括估计方法和对结果的分析,第二部和第三部是对农业等十业以及国际收支、消费、投资的具体估计结果。第四部分分为七个部分,是前三部分估计结果的数据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