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两千多年的时间里,中国经历了十数次重大的经济变革,每一次变法,都顺应社会发展而发生,也都对历史进程产生了重大影响。而今,新的社会发展又提出了继续变革的要求。 本书是作者近年来研究中国经济变革史的集大成之作,对中国历史上十数次重大经济变法的种种措施和实践作了系统的概述和比照,指明因革演变,坦陈利害得失,既高屋建瓴地总括了中国式改革的历史脉络,又剖析了隐藏在历代经济变革中的内在逻辑与规律。辩驳得失,以史为鉴,实不失为一部简明的 中国经济史 。
这是一本关于风险特别是金融风险的书,讲述了人类洞察风险、测量风险、管理风险,从而努力驾驭现在、把握未来的发展史。它勾画了过去450年来人类进步的发展轨迹,让读者看到人们如何在日常生活的各个领域,一步一步从简单地凭直觉行事,发展到通过各种严谨的程序进行决策。它不是一本简单的历史书或者金融专业书,而是要引导读者去思考:我们究竟该如何认知风险,又应该如何应对风险。
货币是一国经济繁荣与衰退的大转轮。白银作为货币的主要形态之一,在中国宋元以降直至近代、时间跨度近1000年的中国货币史中扮演了尤为重要的角色。自16世纪40年代起,中国以白银为媒介参与创建世界市场,开始向 白银帝国 演变,并创造了繁荣盛世;而18 19世纪,西方过渡到金本位并逐渐孕育出现代金融系统时,中国仍然固守银本位, 白银帝国 逐渐走向末路。 本书正是通过对这一段历史的考察,从白银货币化到银本位,从纸币的失败到中国对白银的依赖,从中国参与创建世界市场到受制于西方经济体系等角度,梳理了白银成为本位货币的艰难历程。此外,作者将更多目光投向了中国早于西方几百年开始的纸币试验,以及中国在全球金本位大势之下对白银的固守,探讨中西大分流和中国银本位对后世带来的影响。所以,这既是一部中国货币史,也可从中窥探
学术界以往更关注西方的资本密集型产业,而忽略了亚洲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如何参与到了18世纪的资本原始积累。本书以新古典经济学、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出发,将视角投向亚洲,对比晚清福建武夷山与19世纪末印度阿萨姆邦的茶叶贸易,向我们讲述了一个资本主义发展更为整体化的故事,以说明中国以及更广泛的亚洲不仅仅是18世纪资本主义在欧洲诞生的旁观者,这里的人民从一开始就参与并推动了遍布全球的资本积累循环,尤其是通过茶叶贸易。为我们理解资本的扩张、资本主义全球化和殖民史提供了新维度的思考。 没有比这更近乎完美的对称了:最初,来自印度的殖民地官员前往中国,研究中国茶叶的制作方法;在近乎一个世纪后,中国的改革者造访了印度茶区,并做了同样的事。 帝国的命数变化如何影响茶产业?反过来,茶叶如何在更宏大的政治经济学
二战前, 日不落帝国 的荣光已日趋暗淡,但一场 黑色黄金 石油的革命在二战的硝烟中悄然兴起,铸就了战后英国工业发展的新篇章。 本书回顾了1940年以来石油塑造下的英国工业进程。二战推动了英国从煤炭大国快速转型石油帝国。二战后,依托英国石油公司和壳牌公司等石油巨擘,英国从海外各地汲取石油血脉,支撑起其工业的蓬勃发展。但而今,在脱欧、气候危机等的影响下,石油产业正从英国中心舞台淡出,同时一些地区正在经历去工业化。英国未来的工业经济将何去何从? 一部优雅而独特的英国能源和工业史。
利润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企业当然关心利润,普通人也要考虑自己会不会入不敷出。利润是我们理解当下和未来世界的关键词。 在远古时代,智人学会了烧柴取暖、开发土地、解决温饱。随着文明的发展,人类发现了越来越多从地球上提取剩余价值的方法,而资本主义无疑加快了这一过程 在这本波澜壮阔的巨著中,工业革命、能源变革、贸易网络、金融创新、文化剧变悉数登场,而当高效的生产使社会充斥着商品时,消费资本主义占据了核心地位,让我们所居住的环境变得支离破碎且光怪陆离。 本书是一部资本主义扩张史,更是一部全球环境史。 它以厚重的历史笔触叙述了资本主义是如何以攫取利润为目标,改变了世界的面貌格局、人类的发展方向,并为整个世界带来长期暗影的。在这部力作之中,读者将步入一个交织着权力、财富与生态反思的壮阔
工业革命一直是经济史教学的核心内容,也是研究西欧商业扩张、工厂崛起、煤铁生产、劳动无产阶级化、工业资本主义的诞生和全球传播的历史关键。然而,近年来,人们对工业革命的看法发生了巨大变化。 本书通过运用跨学科的研究方法,结合对消费、物质文化、科技和文化历史的研究,从更广泛的全球视角出发,为基于使技术创新和知识传播成为可能的全球互动之上的工业革命作出了解释。通过这一新的视角,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工业化进程实际上比我们此前了解地开始得更早,持续的时间也更长。 通过反思过去一代经济历史学家关注的主要问题,本书为读者呈现了有关工业革命的Z新研究,并为未来的研究指明了方向。
本书是美国最具传奇色彩的 国父 之一、开国财长亚历山大 汉密尔顿的经典报告,堪称美国工业化的纲领性文件。报告引经据典,层层论证,既反驳了那种认为美国不应该发展工业的观点,又分析了美国发展工业所具备的优势与条件,还指明了美国发展工业应该采取的策略,回答了两个关乎美国国本的基本问题:美国要不要发展工业?美国要如何发展工业? 本书具有理论与现实的双重价值。从理论上看,本书为美国发展工业所进行的辩护,构成了世界上最早的工业化理论之一,影响到后来的德国经济学家李斯特,成为经济学中的幼稚产业保护理论的重要源头;从现实角度说,本书为美国发展工业提出的政策建议,如保护性关税、补贴、人才引进、奖励创新、投资基础设施建设等,直到21世纪,仍能在美国的芯片法案、培育先进制造业等产业政策中辨识出其基本内
本书共分七篇,分别介绍了前资本主义社会的西方经济思想、17世纪中叶 19世纪初的西方经济学说、19世纪初 19世纪60年代的西方经济学说、马克思与恩格斯创立无产阶级政治经济学、19世纪70年代 20世纪初的西方经济学说 、列宁对无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发展、20世纪20 30年代的西方经济学说 。
本书是一部讲述中国乃至全球主要手机品牌发展历史,以及与之相关各产业发展脉络的书籍,主线是手机以及与之直接相关的计算机、移动通信、软件和半导体产业的发展,副线是中国、美国、东亚和欧洲之间的国*级别产业分工、合作乃至竞争。全书分上部和下部,上部主要讲述除华为之外的主要手机品牌的发展故事,下部主要讲述华为手机的发展史以及对华为背后的中美大国产业融合、竞争乃至全球经济与人类社会走向的深度剖析。本书资料全部来源于公开报道,为大众读者而写作,力图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讲清楚一部小小的手机及其背后波澜壮阔的国家产业发展的历史与现状。
本书以工业革命为线索,从国家与地区角度,以时间为序,将欧洲经济与同时期美国、俄罗斯、日本、印度等国的发展相比较,为读者提供了自1700年起欧洲经济、政治、社会历史的整体框架和发展脉络。本书源自作者于博洛尼亚大学、约翰斯 霍普金斯大学、狄金森学院教授多年、广受全球学生欢迎的同名课程。不同于其他研究该主题书籍的鸿篇巨制,作者从数百篇文献资料中提取重要的部分,浓缩成这本精简、透彻、易读的《欧洲经济史》。书中很多观点另辟蹊径,无论是经济史专业师生还是对欧洲经济感兴趣的读者都将获得启发。
本书是作者查默斯 约翰逊从日本国内体制和其核心决策机构 通产省的沿革及作用的角度分析的关于日本战后经济腾飞的 奇迹 。本书循历史进程,以实施产业政策的政府部门建立的1925年为起点,至1975年结束,通过通产省的沿革史及其间产业政策的讨论和博弈过程,阐明了该部门战前、战后在人事、组织上的直接连续性,终揭示出日本模式的四个要素:精干的公职队伍、保障公职队伍合法高效行政的政治制度、完善靠近市场经济规律的国家干预手法、具备像通产省那样的领航机构。
在数百年的美国商业历史发展进程中, 平等竞争 和 胜者为王 犹如一对交织的矛盾,难分难解。在商业领域,平等竞争的理念深入人心,所以才有了属于普通人的逆袭传奇。但他们中的一些人往往采用了并不光彩的手段。许多商人敢于铤而走险,突破种种商业法规,违背西方宗教思想,有的甚至从事罪恶至极的黑奴贸易。 从农业、工业到服务业,是怎样的演进规律造就了世界强国的辉煌商业历史,推动了美国独特的企业家精神的形成?资本和冒险家共同掀起了创业和投资的财富浪潮,在经济危机中力挽狂澜,美国由此诞生了一批超级富豪,此后的财富新贵更是层出不穷,其背后的逻辑到底是什么?本书回望400余年的美国商业史,从不同时代、不同环境下的企业入手,重点指写美国企业与企业家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创新行动,充分展现其顺应时代潮流的财富变
这本短小精悍、生动有趣的小书讲述了一个跨越商业文明、经济社会发展的大故事。本书以时间为主线,从古代到现代,从农业革命到工业革命,从农业的出现到地球变暖,作者从经济的角度编织了一个引人入胜的商业社会发展史,并揭示了战争、创新和社会变革背后隐藏的经济力量。本书内容主要围绕三个角度展开:一是人类的市场体系是如何发展起来的;二是讲述了经济的形成发展史以及影响经济学发展的一些关键人物与有趣的故事;三是经济的力量如何塑造与影响世界历史。另外作者还探讨了开放市场的好处和陷阱,以及为什么解决市场失灵对于经济繁荣至关重要。 为什么家庭的孩子数量比上一代人少? 为什么街角咖啡馆之间的竞争比社群媒体公司之间的竞争更激烈? 20 世纪 30 年代,当各国设置贸易和移民壁垒时发生了什么? 为什么许多发达国家的不
本书围绕县域城镇化、乡村振兴、县域制造业、县域金融、 三农 问题、人才发展、城乡融合、县域治理等当前县域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热点问题,通过典型案例分析、特色产业介绍,多角度解析县域经济发展面临的挑战和机遇,科学诠释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涵和新方略,探讨如何聚合各种要素推动中国县域经济健康、稳定、高质量发展。
本书写的是 西方到来 之前的中国。18世纪的中国不是 不 变 ,而是存在着生机勃勃的 变革 ,是对于潜在发展成为强大的、近代的中国有重要意义的改革时期。 耗羡归公 是财政制度这一改革主要领域的顶点,它不仅解决了前朝遗存的种种问题,而且是对当时各种财政危机的有效的合理化解决方案。各省实施改革,因地制宜,享有充分的自主权,成效显著,有益于国计吏治民生。然而 耗羡归公 并不能一劳改永逸地解决清朝财政存在的所有问题,改革从一开始就受到抵制,加上集权国家的财政要求,社会经济条件的变化,传统经济结构的根本性制约,后来的 耗羡归公 政策辉煌不再。 这是一部 在中国发现历史 的作品,是利用档案细致探讨中国历史的代表作。
美国的商业发展就是一段从未停止与骗子角力的故事。 美国对于很多热情的支持者、精明的商人和彻头彻尾的骗子来说常常很具吸引力。对商业自由的崇拜使得区分激进的推销术和不可接受的欺骗变得更加复杂,尤其是在创新前沿时。与此同时,竞争压力往往迫使一些受人尊敬的公司也开始采用欺骗手段。欺诈成了美国商业的一个重要特征。在本书中,爱德华 巴莱森追溯了美国的欺诈史 以及从未停止的与欺诈的斗争 从P.T.巴纳姆时代到查尔斯 庞兹和伯纳德 麦道夫的时代。 从19世纪早期美国法律界支持的 购者自慎 出发,本书描绘了从镀金时代到新政时期,再到 伟大社会 时代,现代监管机构如何缓慢又零碎地发展,以保护消费者和投资者。它到达了近期的放松监管时代,放松监管带来了一连串代价高昂的欺诈问题,包括储贷危机、公司会计丑闻和近些年的按揭
本书主要记载了世界经济在过去两个世纪是如何发展起来的,以及与之相关的各国是如何经历经济增长各阶段的史实,力求还原18世纪后期所发生的重要史实,并做出有条理的、连贯的观察,希望对将来会遇到的问题做以瞻望。从为什么传统社会未能产生自我维持的增长入手,分析了商业革命和科学革新中的利弊,对整个18-19世纪的现代经济起源进行了完整的综述,值得经济学爱好者们学习。
了解货币金融产生发展的历史过程是理解金融理论的重要基础,同时也可以为当今的金融改革与发展提供可以借鉴的历史经验。本书是在结合经济史学和金融学理论的基础上,为开设中国金融史课程专门配备的经济、金融及相关专业本科生的教材,也可以作为经济史学、金融学专业低年级研究生的教材。本书采用专题式的结构安排,分 货币与货币制度 金融机构 金融市场 农村借贷关系 四大篇目和14个章节。在 货币与货币制度 部分,除介绍货币发行和制度演变的整个历史过程外,特别阐述了货币发行与通货膨胀的关系、货币与经济运行之间的长期关系。在 金融机构 部分,除介绍各类金融机构的历史演变和结构外,特别增加了经营业务、人事和资本组织,票据、账册、同业组织等独具中国文化特色的金融信用和经营文化等方面的内容。在 金融市场 方面,除介绍
英国经济处于非常奇怪的矛盾状态:它既是世界上成功的经济体之一,也是欧洲落后的经济体之一。就人均GDP而言,它是领先的,但生产率水平却比发达经济体要低得多。随着新冠疫情的暴发,英国陷入经济衰退,作者认为英国的经济衰退并非因这一件事造成的,而是由过去200多年的历史形成的。在观察英国经济在过去两个世纪的发展过程中,作者邓肯 韦尔登探讨了200多年来政治家和经济学家所采取的(或未采取的)选择,并揭示了这些选择是如何塑造了英国所有人所面临的结果和未来的。 本书讲述了从工业革命时期到2020年疫情期间,英国的经济和政治如何相互作用的故事。皮尔、格莱斯顿、艾德礼和撒切尔等少数政治家成功地塑造了经济,但被经济影响的远不止政治。19世纪40年代的皮尔和科布登关于经济开放与主权之间的平衡的争论在英国退欧后重新出现。
本书是一部关于钱的简史,从 用什么衡量财富 和 什么才有资格被称为钱 谈起,呈现了利息、杠杆、银行、纸币、债券等我们今天习以为常的金融要素产生的来龙去脉,其间充满了压力、创新、无奈甚至血腥的斗争。本书不仅让我们更了解钱,也通过阅读千年以来财富的稀释和保卫之战,启发读者思考在如今这个充满不确定性的世界,如何做出恰当的财富决策,实现财富的保值增值。
本书重点从财政史和财政社会学的视角切入,紧紧抓住两条主干脉络,其中一条全方位地考察明朝时期国家在应对其核心财政相关问题,包括国营专卖、商业税、对外贸易、货币与消费等时,如何构建其财政制度和推行财政政策,以及当时的学界相应提出的意见和政策建议。本书的另一条脉络以商人群体为切入点,研究其在明朝财政制度下的角色和行为。两条脉络共同绘制出财政视角下以明朝为代表的近代中国向现代化财政国家的转型之路上面临和解决的问题。本书适合高校科研院所财政经济学师生、税务机构负责人、财务从业人员,以及对于明史感兴趣的读者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