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产业化发展与农地流转制度创新的研究》从促进农业产化发展的角度讨论土地流转制度创新问题,构建了一个涉及农业产业化契约安排和农地流转相互关系的理论分析框架,并纳入行业特征、区域经济和文化结构以及国家制度安排等因素,根据区域差异,分析了分布于我国东部、中部、西北、西南四个地区的多个典型案例。《农业产业化发展与农地流转制度创新的研究》建立在理论研究和案例分析基础上的政策建议,对农业产业化组织形式选择和农地流转制度创新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刘志林、景娟、满燕云编著的《保障性住房政策靠前经验(政策模式与工具)》是一本有关回顾和对比保障性住房政策靠前经验的著作。本书着重于不同政策模式和政策工具的横向对比分析,特别是针对每一个政策工具,对比各国和地区的政策设计、组织架构、资金来源、实施机制等要素,分析这些措施是在什么样的历史条件和政治环境下出台,它们所希望解决的住房问题是什么,其政策效果如何,并从可实施性的角度对各个政策手段的优劣和适用性进行评价。总的来说,作为北京大学一林肯研究院城市发展与土地政策研究中心“低收入住房政策靠前经验与中国借鉴”研究课题的主要研究成果,本书希望通过对保障性住房政策靠前趋势和经验教训的梳理、对比与评述,为我国进一步完善保障性住房政策体系提供更为实际和更具有可操作性的参考。
《社区环境圆桌对话:理念与实践》是CIDEG应急课题,近期已经结题。该项目由环境保护部环境与经济政策研究中心王华主持。本研究项目系统地总结了环境圆桌对话在我国的探索实践和研究情况,介绍了我国开展利益相关者圆桌对话的背景、组织及操作模式设计、地方应用状况及案例,介绍了就社区环境圆桌对话开展的社会调查结果,并对利益相关者圆桌对话在我国社会治理,特别是环境社会治理,中的应用对我国环境、社会、政治、法治、文化等方面的影响进行了讨论。
本书立足中国实际,探讨城镇化的阶段划分与路径选择问题,剖析不同类型的农村股份合作组织的存在价值,从影响机制视角讨论农村股份合作与城镇化的相互关系,着重分析解决城镇化过程中的一系列理论问题和实践难题,以期丰富中国特色城镇化理论,并为各地的城镇化实践提供可行的对策建议。
《村庄规划工作实务/农家书屋助乡村振兴丛书》主要介绍村庄规划的基本知识和规划工作实务,包括:村庄规划前期研究、产业发展规划、三生空间与布局、乡土特色保护与传承、土地整治、村庄内部道路规划设计、绿化建设、坑塘河道改造、给排水设施与污水处理、厕所改造以及村庄规划案例等,《村庄规划工作实务/农家书屋助乡村振兴丛书》对于做好村庄规划工作,推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防范“贫困化增长”:后危机时代FDI评价、甄别与优化机制研究》鉴于20世纪50年代出现的“贫困化增长”理论,结合外商直接投资(FDI)对中国经济增长、就业扩大、技术引进等诸多正面效应以及环境破坏、生态恶化、产业结构失衡、技术引进受限等负面效应,展开对FDI评价与防范“贫困化增长”优化机制的研究,以积极回应后危机时代对FDI转型的新需求,实现从招商“引资”到招商“选资”的飞跃。 值得一提的是:“贫困化增长”是通过“贸易条件”进行的理论解析,而“贸易条件”并不能全面反映一国贸易利益的实际变动状况,如何科学合理地评价FDI与“贫困化增长”的关系?《防范“贫困化增长”:后危机时代FDI评价、甄别与优化机制研究》沿着理论研究、实证检验、机制构造的路径展开。首先,从“贫困化增长”的实质——效应分析出发,用FDI“
《经济发展与中国土地非农化》对中国经济快速发展过程中的土地非农化问题展开系统研究,试图把握中国土地非农化的时空规律、形成机制、综合效应,从而提出调控中国土地非农化的政策反馈。多视角研究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转型期不同阶段经济发展、制度变迁与土地非农化的相互关系。
保继刚主编的《旅游研究进展(第7辑)》包含了2012、2013年间完成的6篇博士论文辑要,从旅游地理学、旅游经济学、旅游管理学、旅游社会学等多个基础领域对旅游地产、主题公园、旅游企业、旅游博彩、旅游减贫以及森林公园等多个主题进行研究。与大多数旅游学术论文采用问卷调查来获得靠前手数据不同,本辑中的论文围绕旅游研究的学术问题,全面、系统、深入地分析典型案例,通过收集严密、细致、全面的靠前手资料,验证理论事实,表明新一代青年旅游研究者在方法与技术的进一步规范与严谨,对数据与资料的收集与分析以更严苛的要求。
本书阐述了乡村振兴的重大意义、总体目标要求和根本遵循,提出了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乡村振兴驻村等一线工作的主要内容,作者结合自己20多年一线扶贫工作的实践,提出了乡村产业培育发展、乡村振兴基层工作的方法建议,着重明晰了乡村振兴基层组织建设、环境整治、产业就业、集体经济、乡村教育、乡村文明、乡村治理、自然灾害应急处置等一线工作的具体内容。随文列举了14个实地调研的典型案例,结合乡村实际提出了行之有效的路径与方法。具有很强的可读性和实用性,对乡村振兴一线工作者具有很好的学习参考价值。